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科医生看见的世间百态: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每天花一半时间对抗“猝死”

来源: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城里的月光》,演唱者是新加坡歌手许美静,后来被诊断为患有轻度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如今再品味歌词的深意你会发现,许美静唱出的,也许正是都市人心里的最隐秘的伤痛。

精神疾病,这些年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在诊治患者的同时也“看透人间聚散”。

我们采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乔颖和王振两位资深的精神科医生,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的人心与人性。

患者D先生从外地到上海来创业,事业发展得很好,刚结婚不久,在别人眼中,一定是春风得意。

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从半年前开始,他就生病了。最开始是加班比较劳累的时候,他会感到有点心慌,但是没当回事就过去了。

某一天,D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猝死。他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猝死。这个念头跳出来之后,D先生也曾自我解脱,他想,他每年做两次体检,报告显示自己很健康。

但这种开脱并没有持续太久,自从“猝死”的念头进入他的脑子后,他就特别害怕想到“死亡”这个词语,他每次想到这个词语的时候,马上就要说“呸呸呸”或者“长命百岁”来抵消这个不吉利的念头。

D先生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异常,于是他又上网查资料,看到了一个叫“惊恐障碍”的词语,他看完之后也觉得自己不是这么回事,但是脑子就不断出现“惊恐障碍”,挥之不去。

随着这些对他而言非常可怕的词语频繁地出现在脑海中,D先生从念一句“长命百岁”,发展到要用动作来抵消。比如说他摸摸胸口,表示我这心脏没问题。

D先生类似的动作越来越多,他无法控制,但又害怕别人会发现自己的反常。这些想法导致他一出门就开始紧张。

事业上,D先生要维持着正常的工作,但这个时候他必须付出更大的力气,才能保持“正常”。这样的日子被D先生形容为“生不如死”。他说,他每天在办公室里要花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来对抗那些念头。

后来他担心的东西内容越来越多,但整体都和健康有关。他偶然听说一个年轻人患胰腺癌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开始担心自己也得胰腺癌。

理智告诉他这不可能,但他还是忍不住到医院做了检查,体检报告反映身体好好的。D先生实在受不了,终于迈出了来看精神科门诊的一步。

他来的时候已经病了半年了,他给我看过去的照片,人已经比过去消瘦很多。

我给他配合药物做了心理治疗,治疗半年后有了明显的好转。。

事实上D先生的这种症状属于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老百姓一般不知道这是强迫症,但事实上是很典型的强迫症。

现在很多人会拿“强迫症”这个词开玩笑,真实的强迫症是很痛苦的。9成以上的强迫症患者自己知道自己不正常,身上出现的这些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维,他本人知道是没必要的,也不应该的,但是控制不住。

强迫症属于精神障碍,是一种轻度的精神障碍,我们更愿意把它称为心理障碍。

强迫症的出现有性格基础和环境因素。

比如D先生,他告诉我他的公司这几年成长速度很快,大老板对他非常认可,但是又给他很高的期望,他感到压力很大。

听到别人猝死是一个诱发事件。在压力情况下又有一个激发事件,让他产生恐惧感,这恐惧感变成一种思维。他应对恐惧的方式错了,他想要掌控,但又超出他的掌控范围,这让他陷入了恐慌。

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里讲年轻人突然思维的事情也挺多的,每个人看到信息以后的反应、看的角度都不一样,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会受到负面影响。

性格基础也很重要。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去看,D先生从小做事就非常认真仔细,从小是学霸,在别人眼中是一帆风顺。但他却说,他一点都不想当学霸,做学霸或者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让父母开心。他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嘴上说对他没有太高的要求,其实对他有很高的期望。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是无形的,父母老觉得我也没要求他什么,其实你没要求就已经要求了。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怎么预防这些心理疾病。除了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之类生物性很明显的疾病,还有孤独症这种很难预防的疾病以外,平时及时地疏泄自己的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当学霸的孩子太难了

讲到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我还记得一个大学生患者。

这个男孩子正在名校读书,本来成绩非常好,但家长陪他来看病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有自残,也有过自杀的行为。

我问他,爸爸妈妈对你是不是有很高的要求?大学生摇摇头说父母也没什么要求。我再问父母,父母也说没要求他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

我接着问父母二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都是名校毕业,高级知识分子,做着非常受人尊重的工作。

我听了父母的介绍,对男孩子说:你这身上背着两座大山呢。说完这句话,他先是吃惊地看着我,然后拼命点头。我接着说,是不是感觉无论怎样努力也超越不了爸爸妈妈?说到这里,男孩子哭了起来。

这个时候,我请大学生的父母暂时离开诊室,我单独和他聊聊。而这次谈话,他终于坦诚了自己心里的压力。

这样的孩子我在门诊见得蛮多的,其中不少留学生。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理智上他们不会故意给孩子压力,但客观上,这些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比较少,如果说有交流就是问成绩怎么样,一听成绩很好就不再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孩子心里有没有委屈的时候?这些他们不太关注。

而且有些父母虽然没有明确给孩子要求,但生活中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比如说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父母是不是真的让孩子感受你对他的认可?还是说你传递的信息是:我小时候也这么好,这没什么不得了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其实父母的语言,或者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就把孩子的努力全都抹杀掉了。

就算父母亲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周围人的评价对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也是压力。周围的人会说,父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所以你也应该优秀。

我们很多家庭中,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情感需求却极大缺失,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感觉,怎么会不生病呢?

孩子的需求要适度满足,一定不是全都满足。另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满足,而不是物质满足。过度的物质满足而缺少情感的话,还不如物质不满足。

对家长来说,要多做少说,多听少说。语言的沟通,肢体的接触都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会说做父母太难了,是的,做父母是一门学问,每个人都是在摸索着学会做父母。

当然并不是说高知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实这些家庭里优秀的孩子也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障碍很可能是孩子罹患抑郁、双相及强迫症的早期征兆,父母该如何识别?
如何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多种精神疾病的起病竟然是青春期
孩子是否心理健康关键在父母
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才考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浙江10岁男孩被父母逼到癔症发作,住院期间母亲还抽查乘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