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脏康复】个体化心脏康复运动康复训练方案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包括规范的药物治疗、运动康复、精神心理康复、戒烟以及合理饮食等多个方面,其中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

大量循证研究证实,适当、规律、有效的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降低再住院率、心血管事件再发率和死亡率。欧、美等多家心脏病学会均已将运动康复列为心脏病治疗中ⅠA级推荐。

运动处方概念


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针对不同患者人群,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以处方形式规定患者的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并提出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的发展与运动康复疗法的进步密不可分。如今,运动处方已成为了针对多种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运动风险评估


尽管心脏康复运动带来的风险很低,但运动期间同样会有不良事件发生,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心律失常,其他还有心肌梗死、心脏停跳和死亡 。因此,制定运动康复处方时,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运动负荷试验是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前重要的检测指标,常用的方法有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肺运动负荷试验。

表1. 运动负荷试验禁忌证



表2. 运动负荷试验终止指征


运动处方基本原则

1、安全性:

按运动处方运动,应保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合理运动治疗改善心血管病的同时,避免发生不恰当的运动形式或强度造成的心血管事件。

2、科学性、有效性: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患者的功能状态有所改善,应科学、合理的安排各项内容,运动项目应与患者自身状况相适应,并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个体化:


运动处方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具体情况,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个人条件、社会家庭情况、运动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出符合个人身体客观条件及要求的运动处方。


4、全面性:


运动处方应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则,在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中,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并接受各学科专业人员(如心血管医师、康复医师、运动治疗师、神经科、心理科等)的指导,包括临床风险指导、运动风险指导、饮食营养情况指导、心理指导等。

运动处方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基本要素(FITT)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运动频率(frequency)、运动强度(intensity)、运动时间(time/duration)、运动类型(type of exercise)。

1、运动类型:

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包括:静力训练、负重等运动。 心脏康复中的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2、运动时间: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时间通常为 10-60 min,最佳运动时间为30-60 min。 对于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从10 min/d 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最终达到30-60 min/d 的运动时间。

3、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的评估有 3 种方法: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以及症状分级法。建议患者从50%最大氧耗量或最大心率运动强度开始,逐渐达到60%最大摄氧量或85%最大心率的强度。

根据 BORG 劳累程度分级法,患者适宜的运动强度为11-13 级。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得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220-年龄( 次/min)。 每3-6 个月评价一次,以决定患者的运动强度是否需要调整。

4、注意事项:

安全的运动康复应对患者进行运动中心电图及血压等的监测,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指导。

一般而言, 低危患者运动康复时无需医学监护,中危患者可间断医学监护,高危患者需严格连续医学监护。 

易于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患者包括:6周以内的心肌梗死、运动可诱发的心肌缺血、左心室射血分数<30%、有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史、有持续性威胁生命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史、有突发心脏停跳病史且治疗尚未稳定、新近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和/或频率应答心脏起搏器等。

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以下情况, 应立即停止运动:

(1)运动时感觉胸痛(有放射至臂部、耳部、颌部、背部的疼痛)、呼吸困难、头晕、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

(2)运动时血压升高>200/100mmHg,收缩压升高超过30mmHg 或下降10mmHg 以上;

(3)运动时心电图监测ST段下移 ≥0.1mV或上升≥0.2 mV;

(4)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停止运动后上述症状仍持续,特别是停止运动5-6min 后,心率仍增加,应进一步观察和处理。 如果感觉到有任何关节或肌肉不寻常疼痛,可能存在骨骼、肌肉的损伤,也应立即停止运动。

5、经典运动康复程序3个步骤:

第一步:热身运动,多采用低水平有氧运动,持续5-15min,以放松和伸展肌肉、提高关节活动度和心血管的适应性,预防运动诱发的心脏不良事件及预防运动性损伤。

第二步:训练阶段,包含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运动等,30-60min。 其中,有氧运动是基础,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是补充。

(1)有氧运动:

常用的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以及在器械上完成的行走、踏车、划船等。

每次运动时间20-40min。 建议从20min开始,根据患者运动能力逐步增加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3-5次/周;运动强度为最大运动强度的50%-80%,通常采用心率和最大摄氧量评估运动强度。

(2)阻抗运动:

冠心病的阻抗运动形式多为循环阻抗力量训练,即一系列中等负荷、持续、缓慢、大肌群、多次重复的阻抗力量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利用自身体质量(如俯卧撑)、 哑铃或杠铃、运动器械以及弹力带 。

其中弹力带具有易于携带、不受场地及天气影响、能模仿日常动作等优点,特别适合基层应用。

每次训练8-10 组肌群,躯体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每周2-3次或隔天1 次,推荐初始强度为:上肢为一次最大负荷量(1-RM,即在保持正确方法且没有疲劳感的情况下,一个人一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的30%-40%,下肢为50%-60%,Borg评分11-13分。 

应注意训练前必须有5-10min的有氧运动。

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后至少5 周,且应在连续4 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CABG后 3 个月内不应进行中到高强度上肢力量训练,以免影响胸骨的稳 定性和胸骨伤口的愈合。

(3)柔韧性运动:

使骨骼肌达到最佳功能状态,需患者的关节活动维持在应有范围内,保持躯干上部和下部、颈部和臀部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尤其重要。

训练原则应以缓慢、可控制方式进行,逐渐加大活动范围。 训练方法为每一部位拉伸时间6-15s,逐渐增加到30s,如可耐受可增加到90s。期间正常呼吸,强度为有牵拉感觉同时不感觉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0min 左右,每周3-5次。

第三步:放松运动,有利于运动系统的血液缓慢回到心脏,避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诱发心脏事件。 放松运动是运动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放松方式可是慢节奏有氧运动的 延续或是柔韧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可持续5-10min, 病情越重放松运动的持续时间宜越长。

心脏康复常用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

1、运动强度: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无氧阈或60%-80% V O2 max/kg(METs),以最大心率的60%-85% 为指标,RPE Borg 分级约13-15级。

2、运动方式:步行,自行车,太极拳等。

3、运动时间:10-60分钟

4、有氧运动处方示例:

(1)中强度耐力运动处方:

运动目的:增强有氧运动能力、增强循环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减体重和降低体脂含量。

运动方式:健身走或慢跑。

运动强度:中高。

以目标心率(60%-70%最大心率),主观心理感觉计算RPE=12-13(中等),最大摄氧量或运动测试最大功率的60%-75%。

运动时间:30分钟。

运动频度:4-5次/周。

(2)高强度间歇运动处方:

运动目的:提高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增强循环呼吸功能,降低疲劳感。

运动方式:功率车或中速跑。

运动强度:高。

以目标心率(75%-90%最大心率),主观体力感觉RPE=14-16(重度)最大摄氧量或运动测试最大功率的75%-90%。

运动时间:2-5分钟,3-6组,每组间隔1-2分钟,间隔期可以休息,也可以把强度降低(20%-30%最大心率)。

运动频次:4-5次/周。

抗阻运动

1、原则

利用肌肉的向心和离心运动,使一个或几个关节运动起来,顺序锻炼以便获得最佳运动质量。

2、抗阻运动处方示例

(1)肱二头肌屈伸抗阻训练

运动目的:增强臂部肌肉力量、防止日常活动减少后产生的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萎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方式:身体自然站立位,起始位双手自然下垂,手握合适重量的哑铃(< 40% 1RM),缓慢匀速屈肘至90度,再缓慢放下,重复。


运动强度:10-15/组。

运动时间:2分钟。

运动频度:2次/周。


(2)俯卧腿弯举抗阻训练

运动目的:增强大腿部位肌肉力量, 防止日常活动减少后产生的肌力下降与肌萎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方式:俯卧位,选择合适负荷的弹力带< 40% 1RM,一端固定在床头,一端固定在踝关节附近,缓慢匀速屈膝至90°,再缓慢放下,重复。

运动强度:10-15/组。

运动时间:2分钟。

运动频度:2次/周。

柔韧性训练

训练目的在于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候可能避免和减轻损伤。

(1)增强肩部柔韧性的训练

运动目的:增强肩部柔韧性,防止日常活动中产生肩部肌肉拉伤。

运动方式:站立位,俯身寻找一个稳定的支持物,面对支持物,手扶一定高度,上体前俯,做下振压肩动作。

运动强度:5-8x2-3组

运动时间:15分钟

运动频度:3-4次/周

(2)增强腿部柔韧性的训练

运动目的:增强腿部柔韧性,防止日常活动中产生腿部肌肉拉伤。

运动方式:站立位,面对肋木或高的支撑物,单腿提起,脚跟放在上面,两腿伸直,立腰,收髋,上体前屈,向前向下振压,左右腿交替进行。

运动强度:5-8次x2-3组

运动时间:15分钟

运动频度:3-4次/周

协调性训练

可使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准确到达目标等几个方面。

运动目的:增强肩部协调性、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受伤的可能性,提高反应判断力,发展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

运动方式:肩部绕环(由直立双臂上举开始,一臂直臂向前向下向后向上画圆摆动,同时另一臂向后向下向前向上画圆摆动,均以肩关节为轴,依次进行)。

运动强度:10-20x2-3组。

运动时间:15分钟。

运动频度:3-4次/周。

平衡与核心能力训练

运动目的:增强战力平衡能力、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跌倒的可能性。

运动方式:抛接球(联系着自然站立,伸手接训练者从不同角度抛来的球,并逐渐增加抛球的距离和力度)。

运动强度:10-20x2-3组。

运动时间:15分钟。

运动频次:3-4次/周。

心脏运动康复的分期


住院(1期)——心脏病发作或因心脏病入院开始,至整个住院期间。以轻松的活动为主,包括床上坐位、关节活动和生活自理,病房或走廊步行,以及限制性的爬楼梯等。

早期恢复(2期)——出院后2-12周。患者可在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加活动的级别,如步行合作柔软体操,同时学习如何选择健康饮食、戒烟、心理调整等。

后期恢复(3期)——出院后6-12周开始,一般持续3-6个月。患者可在医学监护下进行锻炼,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终身维持(4期)——患者已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开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将拥有更多的自主生活。此阶段的任务是终身维持现有的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康复随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制定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之运动处方
跟着协和学(22)|如何制定心脏康复运动处方?
心梗后该如何运动?正确方法看这里!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处方
胡大一:运动是把“双刃剑”,支架术后如何科学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