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子刊:看见自由吃大肉的曙光!科学家们终于打通了肠菌介导红肉损伤血管机制,并找到关键肠菌以及基...

好突然,因为疫情原因,好几只奇点糕都不能回家过年。(那就留下来赶稿!)

大肘子、炒茧蛹、炸茄盒、炖鱼、酸菜汆白肉、小鸡炖蘑菇……奇点糕从小到大的年夜饭算是就此断更。

到年底了,这时候正是高脂饮食、超加工食品饮食、红肉饮食的“高发期”,而这三种饮食的过度消费都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提升相关[1-3]。

既然提到年夜饭,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大肘子,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餐桌上的常客——红肉饮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猪、牛、羊、兔等哺乳动物的肉都属于红肉。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红肉中富含的左旋肉碱,经肠菌消化后会先后产生三甲胺(TMA)和三甲胺-N-氧化物(TMAO)这两种代谢产物。而TMAO在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等CV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

更多的红肉,更多的TMAO。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红肉饮食(每日红肉来源卡路里占比25%)与CVD风险提升有关

近日,来自美国克利夫兰研究中心的Stanley L. Hazen和他的同事们在《自然·微生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揭示了红肉饮食是如何在肠菌的操控下损伤心血管的[5]。

他们根据近3000人的样本分析结果提出,代谢物γ-丁酰甜菜碱(γBB)在这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看,摄入红肉后,左旋肉碱在肠菌的作用下,会先产生中间代谢产物γBB,进一步生成TMA(三甲胺),经循环进入肝脏后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TMAO

他们还经测序发现,依赖于基因簇gbu,人类肠道中的E. timonensis菌群能够将γBB代谢合成TMA。或可以此作为治疗靶点,以有效预防或降低与红肉饮食相关的CVD风险。

论文首页截图

早在2014年时,Hazen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就在《细胞·代谢》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发现了在摄入红肉后人类肠菌代谢产生TMA/TMAO的途径:左旋肉碱→γBB→TMA/TMAO[6]。

随后他们又于2018年发现,能够促进左旋肉碱→γBB转化的肠菌并不少Proteus mirabilisEscherichia fergusoniiKlebsiella pneumoniae,而有效促进γBB→TMA/TMAO转化的人类肠菌主要就是E. timonensis[4]。

在杂食主义者的肠道内,E. timonensis菌群是促进γBB→TMA/TMAO转化的主要肠菌;而在长期素食及纯素食主义者的肠道内,这种菌群丰度较低,促进γBB→TMA/TMAO转化的能力很弱,所以这类人即使短期摄入大量红肉也几乎不会代谢产生过量的TMAO以至于损伤心血管。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Hazen和他的同事们决定进一步考察γBB与CVD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E. timonensis菌群在左旋肉碱→γBB→TMA/TMAO这一通路中的具体作用

哪些肠菌具体干了点儿啥,还有待更多探索

首先,他们展开了一项大型临床队列研究,共纳入2918人,随访时长3年

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体重指数、肝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因素后,血液中γBB水平与CVD风险呈正相关;且血液中γBB水平越高,患者发生CVD相关不良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中风)的风险越高

另外,在血液中含高水平γBB的参与者中,TMAO水平高的人CVD不良事件风险是最高的;相比之下,γBB水平高、但TMAO水平低的参与者,CVD相关不良事件风险有所减少。这一现象与之前所发现的左旋肉碱→γBB→TMA/TMAO通路相符。

a:与CVD、冠状动脉疾病(CAD)、外周动脉疾病(PAD)风险呈正相关

b:与CVD相关不良事件(MACE)风险有关

c:不同TMAO水平下,与MACE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进一步观察γBB→TMA/TMAO介导的心血管损伤作用,研究者们将E. timonensis等肠菌定植于无菌小鼠以及颈动脉损伤小鼠。

他们发现,在小鼠肠道内定植E. timonensis菌群能够有效将γBB代谢转化为TMA/TMAO,使得小鼠血液中TMAO水平升高,并导致颈动脉损伤小鼠的血栓形成率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E. timonensis菌群的丰度还受γBB水平的影响

在给无菌小鼠灌胃左旋肉碱时,如果小鼠肠道内同时定植有P.penneri,这种能够促进左旋肉碱→γBB的菌群,与单独定植相比,E. timonensis菌群的丰度提升15倍。

f:如果有P.penneri代谢产生更多的γBB,E.timonenis丰度更高

g、h:定植有E.timonenis菌群时,小鼠血栓形成、血流停止更快

接下来,根据对E. timonensis菌群的RNA测序等一系列分析结果,Hazen和他的同事们确定了一个由6个关键基因组成的基因簇,并命名为gbu(gamma-butyrobetaine utilization)。

只有在γBB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左旋肉碱还不行),gbu基因簇中6个基因(gbuABCDEF)的表达量才会增加gbuA表达量甚至增加近40倍。并用大肠杆菌BL2(DE3)鉴定出,gbuA、gbuB、gbuCgbuE这四个基因对于γBB→TMA/TMAO的转化过程十分重要

一图看完全部研究结果

最后,研究者们从一项名为APPROACH的饮食干预临床研究中获取了113人的粪便样本信息[7],分析了gbuA表达量、TMAO水平、不同膳食饮食(红肉、白肉、素食)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参与者的粪便中gbuA表达量与血液中TMAO水平、富含红肉的饮食显著相关。如果参与者先进行红肉饮食、而后过渡到素食饮食,粪便中gbuA表达量会明显下降

对此Hazen和他的同事们认为,饮食结构的调整可能有助于降低与饮食-TMAO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gbuA表达量、TMAO水平、饮食之间的相关性

总的来说,Hazen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2918人进行3年随访分析得出,在由肠菌介导的红肉损伤心血管的机制中,代谢物γBB起着关键作用,血液中γBB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

不仅如此,他们还补上红肉/左旋肉碱→γBB→TMA/TMAO这条通路中的关键一环,发现了人类肠菌E. timonensis促进γBB→TMA/TMAO转化的关键基因簇gbu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展开相关工作,E. timonensis的基因簇gbu作为治疗靶点来开发药物

前不久还有文章提出,模拟断食能够缓解高脂饮食的危害,让你炸鸡吃到爽[8]。那等研究者们开发出靶向基因簇gbu的药物,是不是也可以大肘子自由了?

参考文献:

[1]. Yoo W, Zieba JK, Foegeding NJ, et al. High-fat diet-induced colonocyte dysfunction escalates microbiota-derived trimethylamine N-oxide. Science.

[2] Ultra-processed foods: A global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UPFs_Fact_Sheet_May2021 (globalfoodresearchprogram.org)

[3]Kwok, C. S. et al. Dietary component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meta-analyses. Eur. J. Prev.

Cardiol. 26, 1415–1429 (2019).

[4]Koeth, R. A. et al. l-Carnitine in omnivorous diets induces an atherogenic gut

microbial pathway in humans. J. Clin. Invest. 129, 373–387 (2018).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1-01010-x

[6]Koeth RA. et al. γ-Butyrobetaine is a proatherogenic intermediate in gut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 to TMAO. Cell Metab. 2014 Nov 4;20(5):799-812. doi: 10.1016/j.cmet.2014.10.006. Epub 2014 Nov 4. PMID: 25440057; PMCID: PMC4255476.

[7]Wang, Z. et al. Impact of chronic dietary red meat, white meat, or non-meat protein on trimethylamine N-oxide metabolism and renal excretion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Eur. Heart J. 40, 583–594 (2019).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1-00469-6

本文作者 | 张艾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红肉”为啥不健康?领域大牛找到了关键……
Nat Microbiol:科学家揭示红肉增加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分子机制!
红肉为什么不健康?因为它会在你体内产生鱼腥味
Diabetes Care | 减肥试验:减肥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循环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和骨密度变化的影响
大口吃肉,吃出心血管疾病?这种微生物或是罪魁祸首
红肉如何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跟你想象的大不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