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服药后,为什么会出现“瞑眩反应”?

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更为深度的促进名医经验传承和传播,中药大品种联盟将于3月25-26日举办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网络培训会议,此次培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刘萍,于白莉

⊙编辑:一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源,其运动是万物之本源。

而《尚书·说命》曰:“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此之谓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眼睛昏花,视物摇晃不定的症状。从其根本而究,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阳平调,机体乃和。

在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衡,生理平衡遭到破坏,通过药物的调节,阴与阳相互滋生相互为用,其调节的过程中引动气血津精液的运化与走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因此,以阴阳互根为基础,以气血津精液为物质依托,暝眩反应其根本为人体阴阳自和,疾病向愈的一种良好反应。

一、 暝眩反应的概念

《说文》曰: “暝,翕目也”,“眩,目无常主也”,二者合为解释则为头昏目眩,眼不能睁之意。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衍生,暝眩反应的释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字义解释,其泛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在疾病好转或痊愈之前所出现的各种临床反应。

如晋朝郭璞云指: “暝眩亦通语也。然则药之攻病,先使人暝眩愤乱,病乃得瘳”。汉赵岐注《孟子滕文公上》曰:“暝眩,药攻人疾,先使暝眩馈乱,乃是瘳愈也”。汉扬雄《方言》卷三也注:“凡饮药、傅(敷)药而毒,东齐、海、伤之间谓之暝,或谓之眩” 。
更有日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提出:“中医方剂服用后,往往其反应有不预期之不快症状出现,是即称为暝眩者也”。在此类基础上,更有“精神性暝眩”之说。

纵观暝眩一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不难看出,在各类治疗方式方法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其表现与主症相同或相反,随之疾病好转或痊愈的不愉快症状,均可称之为“暝眩反应”。

二、 阴阳自和与暝眩的发生机理

1.阴阳自和与疾病的产生

任何疾病的发展与消退均可从阴阳的变化运动中找到规律与特点。阴阳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深刻体现在人体精、神、气、血之间的关系。

《素问·调经论》曰“邪之生也 , 或生于阴 , 或生于阳”。《阴阳别论》更是指出“谨熟阴阳 , 无与众谋”。故“凡诊病施治 , 必须先审阴阳 , 乃为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 , 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人体作为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的生理系统,持续在平衡与失衡之间动态变化,不断接受外界信息,调整自身活动功能,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最终目的 。

当病邪入里、正气虚衰,或气血津液逆乱,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如气不能生血、行血、摄血则血的功能失调,可导致血瘀、血虚、出血。血不能载气、生气 , 则气虚甚至气脱。

另一方面,阴阳过于偏盛或偏衰 , 则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故张景岳在遣药中特地提出 :“善治精者 , 能使精中生气 , 善治气者 , 能使气中生精 , 善治阳者 , 必于阴中求阳 , 善治阴者 , 必于阳中求阴”,均是此理 。

2.暝眩反应中阴阳的变化

暝眩反应根本上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导向。在这一过程中,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方法参与到阴阳的变化之中。人体在药效及药力的推动下,阴阳水平不断动态调整,从而引动五脏六腑功能、气血津精液多少、经络循环及正邪交争态势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与调整,表现在外则是各类不同的临床症状。

《伤寒杂病论》第 58 条中写道“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作为辨证论治的准绳,对于药物暝眩反应有诸多记载。

如书中所记载栀子豉汤证等,云及: “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在上者,引而越之”,及“汗吐下后”所致“虚烦不得眠,心中懊燶,烦热胸中窒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等,均注明药后“得吐者,止后服”。此类病症乃胸膈气机被郁热所阻,此时正气不虚,阳气被郁遏胸中,引动胃气,本有懊恼欲吐之表现。

汤中栀子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导火下行以除热,豆豉辛凉宣散,透邪畅中,二者调和阴阳之气,使阳气升扬,则阴气入里,既能宣泄胸中郁热,又开壅散满而和胃。再者豆豉药性升浮,气味腐熟,其病位又高在胸膈之处。故服药后热邪向上踊越而出,则呕吐加剧,这乃是疾病好转的表现,吐后烦去人安,阴阳自和,病邪已去。
及至近现代医家郑钦安也认为:治疗阳虚阴盛证所用大辛大热类药物,出现“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以敛其所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此乃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解,至此也达阴阳自和之功。

3.药物暝眩反应发生的特点

药物暝眩反应是治疗疾病过程中药力助正驱邪的好转现象。在临床具体病症中,它往往具有突然性,表现多样且剧烈,但同时,作为好转反应,其持续时间短,通常表现为一过性,并在剧烈的反应过后,出现原患疾病的迅速好转。

其中所蕴含的病理机理与阴阳的协调融洽密切相关。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基础均建立在阴阳失调,机体生理平衡遭到破坏之上。

当外邪入里及内里阴阳失调,阳气易遏,阴气外越,或阴阳虚脱,此时均可引动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调,经络走形不循常道,正邪相争,治疗过程中得汤药之助,病邪之气夺径而外遁,故后脏腑藏泄互用、气血调畅运行,也是疾病趋向好转、痊愈的关键力量。

三、 药物暝眩反应与药物中毒反应

药物暝眩反应是人体阴阳自和,疾病向愈的一种良好反应。然而在临床实践治疗中,需审慎与药物中毒反应区别。

预估或分辨暝眩反应的是在临床辨证施治无误、处方用药恰当合理的前提下, 此时患者在服药后出现的一过性特殊反应,反应过后原有病痛迅速减轻向愈 , 是疾病治疗的佳兆。而药物中毒反应与此相反,与辨证失误、配伍、炮制、煎煮方法不当等情况均相关。

如常见的附子中毒症状:以身体麻木为首要表现 , 可逐渐扩展到全身 , 常于服药后数分钟内即出现 , 如不及时处理 , 症状进行性加重,反应发生过后 , 身体衰弱 , 原有病情不见好转等等特点。

药物中毒反应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阴阳自和”的限度,必将导致一系列机体的损伤。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当对瞑眩反应发生的病因病机理解透彻,耐心嘱托病人,并仔细分辨药物中毒反应,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万物因果相生,疾病是“阴阳自和”状态遭到破坏的结果,同时药物暝眩反应的根本又在于借助药物手段协助机体自稳调节,以达到使人体痊愈,即“阴阳自和”。

因此,通过探讨暝眩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得到恰当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辨证精准能力,才是临床用药的最终目的。此外,在把握内在机理及规律之外,如何指导临床实践才是运用的根本。

其一,在实际治疗中,需把握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以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作为后盾,做到精准用药,把握药性药理,预估及预判患者服药后出现会出现的相关反应后,提前告知患者从而提高诊疗配合度,最终达到最佳疗效。

其二,详细告知患者煎服方法,避免服药有误,并注意患者有无特殊体质,因时之序,毋伐天和,候气来复,动态观察药物服用疗效,避免判断偏倚,最终达到机体阴阳自和,疾病乃愈。


温馨提示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中医传承的相关信息,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传承发展平台”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3.多看看我们的历史文章,更欢迎您的留言互动

[本文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原文题目:《从阴阳自和浅谈药物暝眩反应》,由传承发展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卫权:瞑眩反应(五)五脏经络失衡的反应
药物混服 会中毒
扶阳的排病反应详解(上篇)
疾病的治疗反应——《经方辨治学》摘录(3)
【艾灸上火是好事,坚持到底见奇迹】
太乙熏脐疗法注意事项产品分类疑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