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医学》:找到了! 科学家证实,特定肠道微生物可预测免疫联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解开背后分...

它来了它来了,它带着新的惊喜走来了!

肠道菌群,一个让科学家捉摸不定的神奇家族,一个令奇点糕哭笑不得的常驻嘉宾,虽然它阴晴不定,时而为敌时而为友,虽然它高深莫测,交联关系揭开一层还有一层接一层,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神秘感成功俘获了奇点糕的好奇心,作为资深“菌粉”,必须每日一问:肠道菌群,是又出新福利了吗?

近日,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ennifer A. Wargo团队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报道了肠道菌群能同时预测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治疗(CIC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初步探索了肠道菌群引起CICB相关肠毒性的潜在机制

他们发现,肠道拟杆菌丰度升高与外周血T细胞库多样性增加有关,可作为预测CICB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而且证实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上调黏膜中的白介素-1β(IL-1β)介导肠道毒性,使用白介素-1受体(IL-1R)阻断剂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肠道炎症

论文首页截图

目前,CICB(如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联合治疗)是提高免疫治疗应答率的有效策略之一,但该方案容易诱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事件(irAEs),导致患者诸多器官受累,而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

而且,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irAEs的发生时间和毒性谱各不相同[2-3]。最近一项荟萃分析表明,CICB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6.8%,而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率约为35.9%[4]。

因此,筛选并鉴定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仍是当前肿瘤免疫学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亟需深入探究。

Wargo团队开展的这个研究共纳入77名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约84%的患者处于晚期,约74%的患者之前未接受过系统治疗。在接受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联合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约93.5%,不良反应处于3级及以上的患者约占49%。

77名患者接受CICB治疗的临床结果和相关生物标本分析流程图

随后,研究人员将分析重点瞄准77名患者的肿瘤组织、肠道微生物群以及血样。治疗前肿瘤样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表明,对CICB治疗反应性高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总突变负荷(TMB)和CD8 T细胞浸润,且拷贝数丢失负荷比未应答患者的低

但遗憾的是,这些指标在应答和未应答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并不适合用作预测CICB临床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应答和未应答患者肿瘤活检中的生物指标差异

于是,研究员们立刻转变战场,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群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他们发现粪便拟杆菌(Bacteroides stercoris)、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和马西里福涅拉氏菌(Fournierella massiliensis)等可能与CICB疗效有关

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对比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同系移植瘤小鼠模型,通过分析小鼠的肠道菌群成分,发现对CICB治疗反应性高的小鼠和黑色素瘤患者存在部分相同的菌群组成,如狄氏副拟杆菌

狄氏副拟杆菌的丰度在对CICB应答的小鼠体内显著增加

虽然在肿瘤活检的分析中惨遭碰壁,但好在肠道菌群不负众望,临床患者和小鼠的体内数据结果表明,以狄氏副拟杆菌为代表的这部分重叠菌群,能作为一种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CICB的疗效

按照之前的报道,免疫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似乎与irAEs的发生率有关[5-6]。既然肠道菌群有预测CICB疗效的潜力,那么是否可以同样用来预测CICB相关的毒性反应呢?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研究人员首先利用MCA205和RET两种肿瘤模型,对肠道菌群介导CICB相关肠道毒性的病理机制做了探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上调IL-1β诱发免疫治疗相关的肠道炎症,而且给予IL-1R拮抗剂阿那白滞素治疗后,小鼠回肠炎有明显减少的迹象。

接受不同治疗后,荷瘤小鼠回肠炎症的对比情况

但抗生素治疗这边的情况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尽管小鼠回肠炎也有降低的趋势,可整体效果并不显著。

上述一番调查取证,成功为肠道菌群助纣为虐的形象再添一笔重墨,看来肠菌与irAEs的发生大有关联,那何不将计就计,利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反过来预判CICB相关的不良反应?

理想很丰满,但能否成为现实还需要更为严谨地考证。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基线肠道菌群样本,研究者发现,肠道拟杆菌(Bacteroides intestinalis)和巴氏杆菌(Intestinibacter bartlettii)能够区分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3级及以上irAEs发生显著相关的肠道菌群

为了进一步明确特定肠道菌群与肠道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Wargo团队向接受CICB治疗的黑色素瘤小鼠特异性移植了肠道拟杆菌,结果发现小鼠回肠部的IL-1β表达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且回肠部损伤显著增加。

接受粪便移植的小鼠肠道中拟杆菌与IL-1β的丰度

最后,研究人员利用现有临床样本中的CICB相关毒性和全身免疫谱,对具有较高irAEs风险患者的免疫学特征进行了鉴定,他们发现,外周血中细胞毒性淋巴T细胞(CTLs)、T细胞多克隆扩增,以及T细胞表面标志物CD28和CD27增加都与CICB相关毒性的发生有关

总的来说,本研究建立于先前ICB单药疗法的发现之上,尽管部分用于评估的样本数量太少而限制了分析,但整体上比较成功地鉴定出部分生物标志物来预测CICB的疗效和毒性,而且也为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TNFαR)之外防治免疫相关毒性提供了新的靶点。

奇点肿瘤探秘
探秘肿瘤学术最前沿
3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关于预测CICB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探索之旅到此短暂地画上了句号,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篇章与之衔接。

奇点上新


这次的课程,我们用10讲系统梳理了晚期肺癌治疗20年的风云变幻。细致盘点了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也全面展现了罕见靶点研究的勃勃生机。

当然免疫治疗也是重中之重,我们会带你再次洞察免疫治疗的深层机制,深入免疫治疗最前线,探讨迈入无化疗时代的治疗选择,一起见证辅助和新辅助治疗开疆拓土的战绩。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和你一起凝视纷繁复杂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探究免疫治疗新靶点的无限潜力。

当然,深度不意味着晦涩,复杂不等同于繁复。我们竭尽全力将这些庞杂的知识点融汇成精湛的音频课程,让你听得轻松、顺畅,不头大,让这些知识快速整合到我们的认知体系,成为下一步进阶的土壤。

说了半天,这么好的课程,原价只需39.9元,认证购买仅需9.9元,也就半杯奶茶的钱!既然看到这里了,就立刻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收听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Andrews MC, Duong CPM, Gopalakrishnan V, et al. Gut microbiota signa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toxicity to combined CTLA-4 and PD-1 blockade. Nat Med. 2021;27(8):1432-1441. doi:10.1038/s41591-021-01406-6

2.      Larkin J, Hodi FS, Wolchok JD. Combined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or Monotherapy in Untreated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5;373(13):1270-1271. doi:10.1056/NEJMc1509660

3.      Sznol M, Ferrucci PF, Hogg D, et al. Pooled Analysis Safety Profile of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J Clin Oncol. 2017;35(34):3815-3822. doi:10.1200/JCO.2016.72.1167

4.      Zhou X, Yao Z, Bai H, et al.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of PD-1 and PD-L1 inhibitor-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clinical tri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Oncol. 2021;S1470-2045(21)00333-8. doi:10.1016/S1470-2045(21)00333-8

5.      Attia P, Phan GQ, Maker AV, et al. Autoimmunity correlates with tumor re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treated with anti-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 J Clin Oncol. 2005;23(25):6043-6053. doi:10.1200/JCO.2005.06.205

6.      Das S, Johnson DB.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and anti-tumor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J Immunother Cancer. 2019;7(1):306. doi:10.1186/s40425-019-0805-8

责任编辑丨BioTalk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疗副作用大,肠道菌群失调的错?
综述 | Cancer Cell(IF:23.916):肠道微生物对癌症、免疫和癌症免疫治疗的影响
益生菌是预防和治疗乳腺癌中的“潜力股”
肠道微生物:上演“抗癌大战”无间道?
高分综述丨哈佛医学院 (IF:33): 肠道微生物组重塑癌症治疗范式的潜力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