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州遵义综合世系<二>

章·六盘水廷芳公后裔,侧重考绎了希礼公后裔文焕公之孙廷芳公迁徙六盘水后,廷芳公后裔世系演绎发展过程

第十章·遵义县桐关黄祯吉公后裔侧重考绎了祯吉公后裔世系演绎发展过程。

第十·遵义县南白镇之竹园、石板镇龙蛟塘黄现忠公后裔侧重考绎了之珆公后裔世系演绎发展过程。

第十·遵义县南白镇毛村黄公后裔侧重考绎了黄公后裔世系演绎发展过程。

第十·金沙县牛路口黄碧贵公后裔侧重考绎了碧贵公后裔世系演绎发展过程。

第十章·例制凡规,收录九子玄孙论、黄氏中堂香火订例、排行考绎化合、黄氏祖训族规等内容;

第十章·族人史料,收录了历代先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相关资料,及历代族人中具有一定文史价值的文字记载;

但由于编者水平局限难免讹误,还望族人多方指正,以先宗本来面目晓谕后人。修谱之难无以言喻,凡我族人应惜此初衷,承前启后日臻完善。让后裔子孙善为珍惜,亦不枉费此苦衷!

                      阁门都立山公第十三代裔孙:黄良超

              2013年2月 拜撰于黄家寨

立山公后裔聚居地掠影

 

 

黄堂公后裔住宅

 

 

人文始祖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女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娲皇、女娲娘娘,史记中称女娲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女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在伏羲去世之后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人文初祖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亦称有熊氏。


黄氏始祖

 

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陆终公有六个儿子,是我国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黄、苏、顾、温、董、彭、曹、娄……。

 

南陆公为轩辕氏黄帝后裔,陆终公之子,夏禹初登,因有功于帝室,封车正尹奇,其封地土为黄壤,因土色黄故而赐姓为黄。此即黄氏之第一世太始祖,传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4000多年前,黄姓的太始祖惠连公被封在“黄”地(今河南潢川),惠连公的第六个儿子南陆公因为出世在“黄”,其后代和他皆姓黄,“南陆公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南陆公被尊称为黄姓的一世祖。 “南陆公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以江夏名之。


 

黄歇(前314-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上海的开山鼻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前195年),齐国人(今山东淄博)。据宋人罗沁《四皓辩》史记,黄公石,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

黄石公原在庄襄王中担任股肱大臣,辅佐幼帝有功。后在帝国皇宫中被收为门客谋臣,是专门研究兵法的大学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吕不韦主编的古代百科全书式著作《吕氏春秋》中“论威”、“决策”、“三略”等诸篇兵法,都是黄石公撰写。后受吕不韦与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透他们狼狈为奸的暴政手段,才弃仕与另三位大臣一道归隐商山,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之称呼。

 

黄霸公(?-公元前51),字次,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黄霸第一。"黄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擧制度,漢武帝爲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黄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爲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爲重。特别是黄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内明,教化爲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黄霸爲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悦服。

黄香公(约68年—122年[1] ),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黄 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官、吴、郑氏三妻二十一子:

上官夫人,享寿七十有六,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享寿七十有八,生子七:政、化、、庐、福、林、塘。

郑氏夫人享寿八十有三,生子七:发、潭、城、延、久、井、层

 

 

黄峭公二十一子肖像 

      

  
  

      和公肖像                 梅公肖像               荀公肖像

  
  
 

       盖公肖像                楚公肖像               龟公肖像

  
  

        洋公肖像                政公肖像             化公肖像

  
  

        衢公肖像              卢公肖像               福公肖像

 
  
 

        林公肖像              唐公肖像               发公肖像

  
  

        谭公肖像              城公肖像               延公肖像

 

  
  

         允公肖像                        井公肖像                     曾公肖像

                         阁门都黄氏入黔定遵始祖

                        

                          阁门都肇基始祖黄立山公肖像

 

                           余氏孺人肖像                王氏孺人肖像

            

                    刘氏孺人肖像                  陈氏孺人肖像

            

      

                排军肇基始祖黄守荣公肖像              陆氏孺人肖像

   

                           黄科公肖像                     王氏孺人肖像

 

 

 

黄氏峭公祠 座落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村,其创建时间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历经民国十年、1995年、1996年多次修缮。1997年,列为邵武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开五间,为18.7米,进深共28.1米,主体建筑完整。


 

 

 

黄峭山公墓  葬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黄家林山窠,坐北朝南,为千余年宋式墓葬。1979年重立墓碑,碑高130厘米,宽60厘米。 碑上刻三行楷书,右为“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吉日”,中为“祖考谥文烈讳峭山黄公之墓”,左为“二十一股子孙敬立”。 1986年4月15日邵武市批准成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峭公第八子黄政公墓(福建邵武牛头堡)

黄峭公第十七子黄庐公墓

 

原黄立山公·陈氏孺人原墓碑(葬阁门都龙抬垭坟山内)

    黄立山公·陈氏孺人新墓碑,阁门都宗亲会立于2013年农历2月15日

 

阁门都黄科公墓还原图

 

排军守荣公墓碑(修建于2012年)

 

排军朝佐公墓碑(修建于2012年)

 

排军黄藻章解元牌匾

 

 

排军黄灿章翰林墓碑

 

黄科公·王氏孺人墓(葬阁门都龙抬垭坟山内)

 

       

黄朝位公·何氏孺人墓(葬阁门都龙抬垭坟山内)

 

  田村其昌公罗氏孺人墓

 

阁门都黄国定公宋周氏孺人墓

 

黄灼公墓

 

黄灼公李氏夫人墓

  黄家寨廷权公许氏孺人合墓(林内坟山内)

黄家寨廷模公墓(林内坟山内) 

 

黄家寨黄体先公墓

 

黄家寨黄体先公梁氏孺人墓

 

 

在德公杨氏孺人合墓

 

 

黄发先公之墓

 

黄俸先公之墓

 

 

黄家寨黄绍先公冯氏孺人墓 

黄家寨黄在文公赵氏孺人墓

 

黄家寨黄在寿公蒲氏孺人墓

    

田村黄伦公之墓

 

 

 

真普公·陈氏孺人合墓(大林公墓)

 

枫香大田坎黄在尧公墓碑

 

 

  

             黄子泰公墓碑                              苟江毛村黄谓公纪念碑亭

苟江毛村黄氏始祖黄谓公及始祖母陈氏孺人墓碑

 

《江夏黄氏宗谱·阁门都支系》自序

溯本清源,追宗缅祖乃吾等心愿。黄帝西来,陆终俎豆,春申峭老,吾之先宗起源久矣,可溯数千年。或勒石刻碑,或著书续谱以昭后世。世代相传,繁衍生息,支派纷繁;宦海沉浮,几经沧桑。或为生计,或避祸福,东迁西徙,难免亲疏混淆,宗派不清,故续谱以志。

据谱书推详,证诸史料,考之碑刻,吾等乃帝子昌意嗣孙颛顼之后,陆终祖后裔,春申君嗣孙,峭公第十三代裔孙黄景升公后裔。据锦轩祖谱牒记载,景升讳通敬字汝彦,配杨、李氏生海龙、海虎、海豹三子;海豹公:讳介字从龙,谥忠烈,配叶、龙氏生子实吉;实吉公:名实吉字贞,配曾氏生子镒;黄镒公:讳镒名清,号趁所、文河,娶龙氏生子南福;南福公:娶谢、马、唐、王氏生国綬、国祯、国祥、国寿、国禧等子。

国祥公字礼娶曹、彭、曾氏等八娘,生思忠、思端(思瑞)、思铭、思孔、思礼、思贵、思仁、思敏、思惠等九子

思忠公乃国祥公长子,号断司,享寿八十有二,墓在和平县九子岗亭下,仙人挂红形,妣周氏、刘氏与公合葬,生七子:循政、循敬、循达(莲)、循升、循曦、循昱、循昭。

循政公住和平均坑井头,娶邹氏,生珍、韬、颐、缙四子。

珍公循政长子,移居四川泸州大藤阁,娶妣伍、姚氏,生三子:寿山、寿止、寿冈;韬公循政次子,妣朱氏、谢氏,生三子:寿歧、寿峰、寿岱(又作寿涛、寿峡、寿淘);颐公循政三子,迁居龙川,妣袁氏,生三子:寿岩、寿岳、寿嵩;缙公循政四子,明天顺年间恩贡,温州推官,浙江巡抚御史,妣李氏,生二子:寿源、寿渊。

寿山公(字立山)珍公长子,娶余、王、刘、陈氏生荣(字守荣)、清(字守清)、科(字守科)等九子,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入贵州遵义落业,乃入黔定遵之始祖。

诗曰:湘江北去数十里,

      定军山麓四面西。

      源源黄祚溯悠久,

      万古方流吊祖魂。

立山公后历经数百余年,子孙遍及黔北大地,聚居人众尤以排军为最;阁门都黄科公之后裔遍及鸭、枫、泮、遵、湄、绥、息峰等地,初步形成现在阁门都黄氏分布格局。

    诗曰: 排军西来数百秋,

          阁门四处子孙隆。

          祖人铭墓千载后,

          后裔凭吊喜丹心。

涓涓细流,终究汇流成河;源源黄祚,遍布神州华夏。想吾先宗或丞或辅、或官或宦,柱石中坚,声名遐迩,宗风远播。沧海桑田,成败兴衰,逝者矣矣,来意殷殷;承前启后,昭彰千古,木本水源,万物根本。眷眷此心,唯天可表,为地可知。

                                  立山公十三世孙 黄良超 拜撰

 

《江夏黄氏宗谱·阁门都支系》并序

 

国家三柱史,家谱在其中。

宗谱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传承我黄氏文华,经过近十年的酝酿筹划、收集整理,《江夏黄氏宗谱·阁门都支系》终于修缮完毕。

《江夏黄氏宗谱·阁门都支系》记述了族根、祖德、祖训、族规、宗系及文化发展状况。综观我等先宗发展轨迹,黄氏根深叶茂,支系繁荣脉派绵长。自黄帝第七世孙陆终公次子惠连讳云公治水有功,受封黄国子孙以国为姓,至今已长达数千年历史。黄氏历史久远,后裔繁昌。公元648年黄为楚灭,黄姓子孙四散避难,黄氏发展走向低谷。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公门下食客三千,黄氏逐渐聚居江夏是为黄姓再次崛起的关健时期。歇公后裔黄霸、黄香引领江夏黄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至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同宗江夏黄”,江夏便成为黄氏族人公认的郡望发祥地。唐末福建邵武的歇公后裔,黄峭山公于公元951年遣子离土,十八系子孙面向世界开疆拓土,成为同姓族人公认的大显祖。峭山公第十三代裔孙黄景升公后裔,黄国祥公第五代裔孙黄立山公一支经湖北孝感、四川泸州大藤阁,于明嘉靖三十二年辗转迁徙遵义排军落业,系为排军一世祖。立山公后裔已逾十六代,子孙人众数千人,已发展成为遵义大姓氏之一。

据国家人口统计,黄姓人口数以千万计,列我国人口十大姓之第七位,是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黄氏子孙如此兴旺发达,与其祖德、祖训、族规的教化是分不开的。自古至今族人始终以祖训“开拓进取,忠孝为本”的核心精神,开创了姓族人生存发展的空间。

有史以来,黄姓族人涌现出了众多贤人志士,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相黄歇、封建循吏代表之一的黄霸、古代忠孝典范的黄香、文彩出众并成为一代书法宗师的黄庭坚、近代启蒙思想的倡导者黄宗羲、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者黄兴等,均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闪光的足迹。立山公黄氏后裔也人才辈出,清乾隆年间阁门都黄灼公得录庠生;同治年间排军灿章高中进士而被钦点翰林;光绪年间体枢公官拜国子监、藻章高中武解元。当代不少立山公后裔,仍然活跃在地方各级党政机构和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政界精英、商界名流、医学专家、高级知识精英近百人。族人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众多青年才俊考入大专院校深造。

今天我们修谱,一是传承祖训族规,弘扬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崇尚科学,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谱之修成是我等族人一大幸事,上溯始祖下迄当今,我们可也知来源明宗支,辨世系敬宗祖,尊卑有别,有规可循也! 

                                立山公第十一世孙 黄廷铎 拜撰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景轩谱牒原序》

 

混沌鉴肇出盘古氏三才位,厥有阴阳古帝御立万姓。查吾黄姓脉发祖出于炎帝神农氏传八帝,源出于黄帝有熊氏后裔颛顼之裔孙。颛顼之裔孙昌黎子陆终受封于黄国,娶鬼方氏生六子。长曰樊太治水有功,封于昆吾之地;次曰惠莲后嗣袭封侯伯。夏迨商没,秦汉复涣。

楚之春申,汉之黄霸,迪守江夏,志徙邵武三十二都是为鹤薮黄氏始祖。历数代至梅山公亮,出仕为礼部侍郎。再历数代至震登公亥选,后历简、肃,肃公生禹锡。禹锡公名忠字禹器或锡联,乃肃公之四子也。

禹器公生峭、嵋、德、海、岱五子。峭公娶官吴郑氏,三妻二十一子。吾等乃峭公第十三代裔孙黄景升公后裔。据锦轩祖谱牒记载,景升讳通敬字汝彦,配杨、李氏生海龙、海虎、海豹三子;海豹公:讳价字从龙,任郢州推官居五华城,谥忠烈,配叶、龙氏生子实吉;实吉公:名实吉字贞,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由郢州迁入循州琴江都(今紫金县敬梓镇),后迁黄塘腊石、东莞、江西。配曾氏生子镒;黄镒公:讳镒名清,号趁所字文河,娶龙氏生子南福;南福公:娶谢、马、唐、王氏生国綬、国祯、国祥、国臣、国寿、国禧等子。

公后一世祖国祥公,娶曹、彭、曾氏等八娘(人称巴八娘),生思忠、思端(思瑞)、思铭、思孔、思礼、思贵、思仁、思敏、思惠等九子。

思忠公乃国祥公长子,号断司,享寿八十有二,墓在和平县九子岗亭下,仙人挂红形;妣周氏、刘氏与公合葬,生七子:循政、循敬、循达、循升、循曦、循昱、循昭七子。

循政生珍、韬、颐、缙四子。珍公配伍、姚氏、生寿山、寿止、寿岡三子。寿山公字立山娶余、王、刘、陈氏,生守荣、守清、黄科等九子。

寿山公于明朝嘉靖32年移居遵义府北乡高平,不久携幼子再次移居遵义府西乡天旺里二甲阁门都殿子林居住。立山公乃排军、阁门都黄氏入黔定遵之始祖。

韬公循政次子,妣朱氏、谢氏,生三子:寿歧、寿峰、寿岱(又作寿涛、寿峡、寿淘)寿淘公配朱叶氏生二子;颐公循政三子,迁居龙川,妣袁氏,生三子:寿岩、寿岳、寿嵩;缙公循政四子,明天顺年间恩贡,温州推官,浙江巡抚御史,妣李氏,生二子:寿源、寿渊。

夫记动记吏,尊盟府而序脉谱生。吾家封受陆终之后,且谱牒演绎排行系江夏孝感之分派,然旧本屡遭兵灾虽此以录难传。陈旋残空,读写笔空,笔薄纸透难全书;思无微力而续谱牒,即有仁者敬之念。夏迨商没,秦汉复涣而忌鲁亥豚之,可力避画虎而类犬之戒,犹恐失误之患。一介寒儒才渐智浅,三身夙愿得圆,此存乎祖德宗善不没于咫尺短哉。谋谱族众有嘉德,若无建心督成,付与澐生独撰,玄言而纪要,先生许人也。学非涂鸦,老子犹乎道堪?倚马说思于械神之区枢藻于珠玉之府,不惜画工手段推陈出新,只需招匣心裁易俚为雅,疑或离奇格局变化,字句斟酌议喻精深。至亲次立五排,尊以五世则迁之。议积疏另存一页,其失一脉相存之。愿千古万世清昭日月,佑脉为神若星辰,故何仍不问及高曾奉而县之也。可及应删之处非无显毛视而用以私心,至者失次则序之,必欲窥之纲在。纲残缺则挂一漏万,无遗者为山积土域。但凭此谆谆教诲于彼此缕析纵分,无事何以极疑徒知辞尚失;休道是编一次不待春露秋霜之伤,披辅欲慈寻孝子,欲阐崇德抱功之隐,捧读如视见。

伏闻皇上以治天下即以谱嘉群儒,江夏无双。既叨之济赏于宋帝,和平不二岂难深信。失族谬今校责用甲生修之,哀一言均赋四韵,俱帖来法得传真篇,摸鱼郎肯问津三略高风,包罗一切灵伦,叙记毕。血脉亲如许,渊源远近都归于笔下早超生。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景轩祖绳公

                                         以福  以仁  以均  谨记

 

大清乾隆谱牒黄绳公原序

 

    各派连谱同宗,玉考其详而宗其祖绘其宗。厥黄氏浩瀚之谱牒,则惟绳一邑是任较之前代,修谱诸公,尝咸某分住者,某孰难孰易,虽□□之者。若夫陆终赐姓,脉派从百十世,检阅宋淳熙时遗谱,御史宗公讳□,有序并有节录世系谱,及诸公□□□□□□□□□草本,□□□□□政公一脉何以为详?谓之应询其井公一系。我祖峭公生二十一子,政公行历八,井公行历十六,同属其峭公后裔,不可谓不详,亲亲之理昭然也。

然则谁任修撰,曰春潭先生澐也;明定者何人,澐之父嵩麓先生镇中也;同校者何人,曰以福、以均也。余备审编共见其世,详其宗述其祖。□公为镇西将军,峭公为尚书仆射,及一切名臣硕考,史鉴昭然,脍炙人口,为其后裔者商安,知某世祖乎甚也!

谱不可不续修也。今观春台先生编家谱于和平井公一派,应略者从略,我详者必详,远远祖而尊。景轩者可当因近祖而始国清者,创所当创,疑信之下轻重咸宜,诚截著作,才于斯亦所见也。以此谱议及嵩麓先生,谓之尊祖敬宗实属可敬可佩,以统其宗。

想从前先祖,宋时启宇者,或官或宦,治国齐家。书云以亲九族,礼曰尊祖故敬宗要之;齐家可以齐族,可以亲祖宗而之尊敬所系,岂灭鲜哉!

时备其大概,序于西台公署。

                    

                             嗣孙黄绳谨序  

                           于乾隆丁未岁二月

 

录《西台公署宋朝遗谱序》

 

    黄氏始祖出于江夏,分派福建邵武、浙江金华各县,盖千古之富州。后为剑江(即今之丰城)、江闽各郡、邵武禾坪坎头鹤薮分派。古之嘉禾为南丰双井竹等处分派。黄氏分流遇坪则止、遇潭则止、遇田则止、遇城则止、遇港则止、遇滩则止、遇镇则止,而吴楚故地武昌实江夏之始祖也。分派于嘉禾鹤薮三妻二十一子,因世乱分支,遇地安名。赴楚、闽、浙、粤各处分徙。

溯源黄氏出于炎帝神农氏,历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传少典氏之后陆终,受封于昆吾之地。夏迨商没,去其封地。涣散之后有一世祖南陆公,又讳南隐,生高公君黄国,复以国姓。商中宗太戌朝征为车正而至石公,后因兵戈扰乱而散处江湖。然后太平复据古之岳州江夏,即今湖北武昌江夏是也。而黄氏之后故源其江夏郡,避地金华而祖皆出于江夏也。后派亦谓江夏、金华二郡,然太祖之郡不得不亲,再有它郡者以其宗毋得混诸,而黄氏子孙以国为姓源起江夏焉。则三世以来其为名世之远,皎然翘然。故天下黄氏秦汉之时裂而复合萃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也。至唐太宗命天下修谱,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祖,而黄氏亦首称焉。自兴氏以来至昱立公生渊,渊敬而敬生惠惠生歇。歇公佐楚封讳霸号赓文,仕秦封仆射。有一女曰贵姑统带三军,封司马烈女将军。历六代至亮公,字霸次为颖川太守,后升右丞相。至香公名旺号文疆,汉永元十三年昭授东宫考试,官至尚书令。生琼公永建中公卿荐之为公交车,后征为议郎既迁为尚书仆射,父子同登基阁。永建五年习观政事,世居徽周祁门,生喷官至兵部尚书。喷生宛字于琰,仕汉授镇西将军尽忠汉室。生男权、贾、奎三子,弟兄同避崔圯之乱。贾公迁巴蜀居住,公仕汉献帝为魏太守,因朝曹操专权隐居不仕生子三发。发公生正广、正信二子。

正广官居信阳总兵大元帅,后蜀亡不仕。生子极,晋封文渊阁大学士。极生济芳晋封都督,居生四男。长男道深,兄弟同铎尧晋作参谋。道深生四男,长讳旬任信州提举司隶,生子通官至总兵。通公生子湘杲,官至殿前侍御使。湘杲生铎尧、铎舜二子。铎尧仕晋为大元帅,生恒等三子。恒官至太子太傅,历数世至缙芳公隋封为谏议大夫。缙芳公生子伯淳,至肃公字宾生四男,长弘次环,环公移居桧州府。弘字锡联号禹锡(禹器)讳忠,曾居江西南丰双井竹,至道中官教授,镇男节度使。锡联公生五子:峭、嵋、德、海、岱。峭公登祥符戊申科三甲第九名进士,初守江夏有功于唐迁奎章阁侍御值学士、上书、仆射,宋追赠少保谥文烈。娶官、吴、郑氏各生七子,故曰三妻二十一子。古之嘉禾为南丰双井竹等处分派。黄氏分流遇坪则止、遇潭则止、遇田则止、遇城则止、遇港则止、遇滩则止、遇镇则止,而吴楚故地武昌实江夏之始祖也。分派于嘉禾鹤薮三妻二十一子,因世乱分支,遇地安名。赴楚、闽、浙、粤各处分徙。

自古迄汉、晋、唐、宋历代人文,优文裕武皆元勋名士,整干枢而象鼎者也。流香籍大蜚声古今不知凡几矣。若文烈之方毅廉贞,望重先朝风光。烈祖是在温和之厚,征瑞于灵,不然所恶称,吉人蔼蔼也乎?尽其子孙繁衍蝉联,公居诸郡毫发脉络皆有考。苟由吾祖而溯之始祖,同一脉以治洪枝涣发如春雨润物,自叶流根而究谱之源流,合乎一脉则百世,昭脉之序彰明如着矣。焉为后人者可不仰先人之勋业,而求继术之哉;可不弥补先人之功德而媲美哉。余获宗宜修其大概,序于西台公署。

                              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景轩祖绳公  

                                    以福  以仁  以均  拟录

 

录湖北黄陂《黄氏族谱·原序》

 

黄氏始祖出于湖北武昌江夏县。分派福建与浙江金华,后改为金华郡。而迁之江西地,富州,改为剑江,即今丰城源江之闽路。邵武禾坪堪头鹤薮,又派古之湖南嘉禾,改为江西南丰,双井盖竹等地。今派或遇圩而止,或遇潭而止,或止于城,或止于田,或止于滩,或止于镇,而改之湖北武昌。故江西始祖派衍于禾晋邵武禾坪鹤薮,二十一子因世乱分技异地安居,分派楚江。宣黄宁都黎州,赣闽粤等处分徒之地,四十二技列于后也。黄氏出炎帝,神农亲传入帝以来,后至黄帝有熊氏。

姓公孙御名轩辕传少典、三九之后。陆终受封昆吾之地。迨夏没商兴,去其封涣散之后,有讳高公者。隐居之岳州。商太戊微车正, 而后周朝封石公于黄,即赐姓为黄氏石公也。后因兵戈扰乱,散居江湖。然后太平复古之岳州江夏。即今宋武昌江夏。而黄氏即为江夏郡也。避地于金华,改为金华郡也。

始祖皆出于江夏,后派金华二郡也。原太祖之脉不得不亲也,有他郡者,以别其宗焉,乌得而混哉。而后黄氏之子以郡为姓,以国为氏焉。其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

自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不可纪矣。至唐之太宗,查天下谱蝶,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余家,黄氏亦与首称也。

自少典以来,传:陆终公生:渊、渊:生修、修:生琦、琦:生惠、惠:生通、通:生歇。楚封春申君,共生十三子。最其次者有讳广究公。仕秦为金吾。三传至汉颖州太守曰霸。擢太子太师石丞相,玄孙香公。汉永建十三年,诏谐东观考试,官至尚书令子,琼公,字:世英。汉永建之中,公卿多荐之。公乄乄微为议郎。补迁为尚书仆射,父子同登台阁永建五年习见正事,世居岳州江夏。生子名:琬、字:子琼,仕汉任镇西大将军。尽忠汉室,生子、名:权。徒巴西又三传曰:绚郎。任信州提举司。隷其籍孙讳名湘仕晋倚御史。生二子:长荛分金陵。次子名广仕晋大元帅。广文妹曰,贵娘助朝有功,封大帅妈贞烈女将军。广生通,仕江夏太守。迪生志,徒之邵武三十三郎。禾坪鹤薮之始也。

又五代传至梅山公,名孔,生三公,讳孟,玄孙湘。小名十郎名选,大登唐贞观元年乙丑科第一名进士,累官侍讲学仕。生子名:简,仕大中大夫,生一子,名:霸,仕后晋殿御史。肃生四子:长一郎迁湖广嘉禾,次二朗居江西嘉禾,又迁湖广白沙。次三郎居嘉禾,今改南丰,最次者,次四郎忠讳XXX,锡宋至道仕教授生。宝郎讳峭山先生,登宋祥府元年,戊申科第九名进仕,初仕江夏有功,迁奎章阁。累官侍直学仕尚书仆射。元年五年,追赠少保湓文烈聚三妻:上官、吴、郑氏为夫人,共生二十一子。

黄峭及三位夫人像

117世:峭山公(是锡公长子)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生于(872-953)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受八十二岁,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后唐庄宗征为工部侍郎,夫人上官氏: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十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汉高祖天福年丁未四月二十三日未时,享寿七十六岁。葬黎舍觉辉寺后天池圹,立有碑,生子七:和、梅、荀、盖、楚、龟、洋。

吴氏夫人:生于唐僖宗干符五年戊戌七月初六日酉时。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甲寅三月三十日子时,享寿七十八,葬大鼠纲立有碑。生七子:政、化、衢、庐、福、林、圹。

郑氏夫人: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七初五日丑时。卒于宗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十月初二日卯时,享寿八十三,葬于官济庵牛拦窠,立有碑。生七子:发、潭、城、延、允、井、层。公三妻二十一子。

各夫人留长子侍奉晨昏,其于十八子散居安居。俱有谱牒及诗文行录,比而合者皆其苗裔也。 

峭山公之孙为三世分支流传各地,以上共子孙五百有余。显官四十余人,一日召诸子而命曰:吾年老风烛可虞,昔承远祖,春申君之瘾。政下岳州分派以来,家什难半,俱给浩大,何以为子孙永远之谋。宜预图良策,吾曾经游闽粤江夏等处。编览风土山川,可为子孙迈世鸿图。思古人有以迁徒而成大业。尔三母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尔兄弟十八人,吾将钱八千万贯,金银八百称作二十一分均分。各人依数收受,各怀远虑,适彼乐郊,勿忘故土。特赋诗一首:与尔兄弟存览,后人观阅此诗,可以序始穆也。

骏马登程往异帮,

任从随地立纲常,

迁居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命语,

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

三七男儿总炽昌。

待千百载后,能诵此诗者即属的派。不得异视,倘有违吾命者定不蕃衍。垂老之言,各宜懔佩,令二十一子在先分散诸处,枝枝开叶,代代茂盛,永远各执记谂。亲属有此对同之诗,就当请升堂入坐,勿与客人相待,即是同宗一脉之亲也。公寿八十二岁,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

黄峭,唐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 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应召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干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绝食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谕后人矢志求学。黄氏后裔繁衍,现散居闽、赣、粤、台诸省及海外。首兴义旅志在安民。

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干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邠州,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干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昭宗却听信谗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佑元年(904),朱温伪称邠、岐兵迫京畿,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佑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佑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唐亡隐德不仕,养晦韬光。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秘书省,台州知州,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著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黄瀚  黄章  黄履

                              秘书丞黄伯思 拜撰

 

唐中宗御赐黄氏发祖源流谕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朕按姓发源:盖自炎帝神农得位一百四十年,源于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

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慧,国于有熊,是为黄帝也。帝之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一百年,寿一百二十岁,葬于乔山即延安府。原配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而未得位,娶蜀仆氏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日之祥而生颛顼,初佐少昊国于高阳,号高阳氏,年十二接帝位。

高阳帝静渊而有疏,通古而知远,养材以任地,载时以相天,故后世称为历宗。在位八十年,寿九十七葬濮阳即东昌府。娶邹屠实之女生骆明,骆明之传夏禹也生苍舒、陨、 、 、大临、庞降、庭圣、中容、仲达称八恺。仲达又娶胜陨氏之女生卷章、穷蝉之传大禹也。卷章取 氏女生昌黎,昌黎代为祝融官,佐高辛氏,娶夏侯氏生陆终。

陆终娶鬼方氏共生六子:樊太、惠莲、筏坚、会人、曹安、季莲。长子樊太治水有功受封于昆,三子筏坚封于彭城,四子会人封于郑圩,五子曹安封于邾圩,六子会人封于楚;而次子惠莲封于黄,以国为姓尔姓始。赐封惠莲公为受姓始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谱牒,谨遵勿易。

                               唐高宗咸亨元年冬腊月吉日命下

 

唐禹锡公表奏源流录

 

咸宁元年八月十五日,臣黄禹锡藉首、顿首。窃为探月窟以知物,撮天根以知人。源于帝德之覃敷,本乎干德之厚德。臣工快睹,夷夏共瞻。臣等谨奏陛下:臣姓颛顼之孙陆终之后矣,受封于黄以国为氏焉。商变黄衮父子为皇姻,周将黄渊为将帅,春秋黄歇得封“春申君”,汉相黄扇、黄霸教化大行得吏民心,治评天下第一。

念臣远祖,江夏以来亦颇播衍,斯臣为溯连枝。自承东汉太首刘让旌表孝德,黄香建庙湖北德安葬安陆,诸暨伯叔祀之始祖也。

伏望皇上准臣修谱,曷胜荣幸之至,臣谨表奏以闻。

                            臣:进士尚书 黄禹锡

                                羽林虎卫 黄秉乾 

                                         黄秉清

                                咸宁元年八月十五日 谨 奏

                                 咸享元年冬月望日 命下   

                                       

宋李清臣为黄庭坚续谱提序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之传,莫大于宗法;法定者百世不迁之宗,有世即迁于上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于人道之本也。古者小史之官所以定世,序之承辨昭穆之列卑,后世子孙知宗族之所由成,亲疏之所以辨。联疏以为亲,敦本以追远系,莫善于谱矣。后世谱不修,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亲如路人,不能厚宗族之亲而追宗其祖哉。此黄氏殷殷于谱牒之辑也。

黄氏自陆终祖之后惠莲公受封于黄国,其后以国为姓历传百余世。今给事中兼太史尚书黄君庭坚慨然欲统其宗,而思其族播迁南北非有谱记之。则其上祖汉黄香公之后及唐禹锡公之后禹锡公之后,虽系者皆有同于路人,是故修其谱以收其族心。甚感其事甚善也然。予闻谱牒之作可以考古而证今,信今而传后世也。非其后而强受之者不智,得其宗而故叶之不仁。今日之举亦宗其宗,而无冒出其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议,故受书之以为序。

 

                                          尚书侍弟李清臣 拜撰    

                                             绍圣三年春正月

 

宋刘挚为庭坚续谱题序

 

粤稽黄氏之先祖,始出于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国,其后以黄为氏。则三世以来,其后为名世也远矣。皎燃翘然,天下莫之有黄氏也。秦汉之时裂而复合萃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也。至太宗命天下修谱,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祖。

自江夏分支,嗣孙散处四方。有迁于湖北德安、安陆、常德者,有迁于会稽,宁州、邵武、建宁者,有迁于南粤广州、南雄、循州者,有迁于山东充州者,有迁于西蜀、保宁者,有迁于宣城、广德者,凡此皆江夏之族。历传至给事中兼太

史黄君讳庭坚者,品行卓越德业涣赫为一时名宦。此为天下右族,因思修谱以贻后人。

世臣乔木之家咸莫与京,嗟乎世之名世二也。人品世家而在,家虽微人品犹足也振之。人品世家两无于所生黄氏子孙并皆有之,此其谱之所由作也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通家弟 刘 挚 顿首 谨 

第一部  黄峭公位下政公支系

 

第一章 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溯本清源,黄姓可考数千年。天下百姓黄为先,《百家姓》中以是排列前十位的大姓之。人类社会自有姓氏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姓氏的演绎,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本章就围绕黄氏的起源,及其世代演绎过程中与吾等先宗有直接渊源的一些历史过程,和历代先宗世系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

 

第一节  溯籍源流

 

盖闻父者天,母者地。成为人子,则有父母。由子而溯源其父母,父母之上又父母,高曾之上又高曾。

相传,混沌初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变化而繁衍。乾坤定位之后,首出御世者四盘古氏,又曰浑敦氏,故俗曰盘古分天地。盘古之后,则有古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氏,取天开于子之义,继盘古氏以治,以本德王始治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天干地支轮流交配,是为六十年甲子,以定岁月所在。兄弟十三人,共治天下一万八千年。

地皇氏,取地辟于丑之义,继天皇氏以治,爰定三辰(日,月,星),乃以昼夜二十九到三十日为一月,三百六十五日,共十二月为一岁。周而复始,龙兴鸾集,自然成文,万民安泰,兄弟十一人,共治天下一万八千年。

人皇氏,取人生于寅之义,继地皇氏以治,兄弟九人,相厥山川,分为九区,各居一方,故曰居方氏。万物降生,淳风物穆,人民同居,男女交配,至十二月后生男生女,于是乎生育始。遂有君臣父子,政教君由此兴,礼义渐备,君尊臣卑此起。兄弟九人,共治天下一万五千六百年。

人皇氏之后,有五龙氏,兄弟五人,司五行,布三岳。继五龙氏而治者曰巨灵氏。再继者有旬缰氏,谯明氏,涿光氏,辰放氏,有巢氏等。

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居之,以避兽害。未知稼穑食草木之实。未有火化,饮禽兽之血而茹。限禽兽之皮,以避前后,号曰衣皮之民。

继后燧人氏以治,观星辰而察五行,知空有火,丽木则明,于是钻木取火,教民烹饪。时未有文字,始作结绳之政,大事则大结,小事则小结。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故又谓之燧皇,再继伏儀氏出焉。   

伏儀氏,风姓,号太号昊,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民意。教民牲畜,以充庖厨,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龙马负图,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物之宜。始知八卦三爻,互相配合,重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使民不建于凶吉悔吝之途。始作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心归六书。作甲历定四时,造瑟瑟。上古之氏,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有爱而不知有礼。伏儀帝始制嫁娶之法,凡欲配之女,先正姓氏,遣媒约,说合议定,然后以兽皮为礼。兽皮者,双兽皮也。古者衣服用皮,故用之以合配偶。而民知有父子,男女有别而有相渎。学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寿一百九十七,葬于陈,今河南淮阳。

继后妹女娲氏立,号为女皇,以风为姓。建都中皇之山。女娲氏治天下一百三十年。继之者相皇等氏。阴康氏始制舞,以知其关节,治于华源,列怀氏其民甘食乐居,怀土重生,自后神龙氏继之。             

少典氏中君娶有乔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为神友氏,次曰少典世嗣,为诸侯。神龙氏以火德代伏儀氏治天下,故曰炎帝。都于陈,今淮阳县,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神龙氏教民艺五谷,而家事兴矣。民有疾病,未知药食,始草木之滋,察其寒,                                                    干,热之性,作方书以疗民疾,医道自此始,夏查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于是斯民居安食力,而无夭折之患。其俗朴重端,不忿争而财足。始列税于国,曰中为市,致辞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教民治麻布,而衣服起矣。神龙始传九世至榆罔,居于穷桑。

少典国君嗣八世至轩辕。《国语》《左传》记载,轩辕帝为人敦厚朴实,才智过人,成人以后,又好行仁认,以仁施政,深受人民爱戴。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氏时,神龙氏榆罔势衰,为政苛急,法多酷民,侵凌诸侯。轩辕氏修德治政,诸侯威归轩辕,战榆罔于陂泉之野,三战而得其志。陂泉之战后,尤追击北上,骚扰中原帝王。

帝发明亦多,以得治政,抚万能民,度四方,以土德王天下。土为黄色,中之色,故号黄帝。

帝有四妃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得姓,分封各地,建立新氏族,繁衍子孙,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乃中华民族的妈祖。

黄帝有熊氏,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二,卜葬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之桥山。正妃嫘祖西陵氏,生二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

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昌仆,是为女妪。妪感瑶光贯日之祥,生二子,长曰颛顼,次曰同。颛顼,高阳氏,姬姓,二十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七岁,先娶邹屠氏女,后娶胜聩氏女,生三子:大业,骆名,穷蝉。

大业如至四世名大贲佐舜,娶刘景氏女,生子卷章。卷章之子吴回,火正官,殁封南方火神。娶夏侯氏女,生子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汤氏女,得孕怀胎三年,开左肋生三子,开右肋生三子,共六子,樊人、惠连、篯铿、会人、曹安、季连,惠连与樊助大禹治水有功,樊封昆吾之地为侯伯,惠连受封存黄国。

黄氏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泉,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既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的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从以上记载看来,陆终的这一支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左传》上所记载的“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后来,黄国终于被野心勃勃的强楚所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我国的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黄国,在秋春时期虽然未曾大红大紫,与其他诸侯一争长短,最后还难免被灭的命运。然而,他们在并入楚国之后,在稍后的战国时期,就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开始,即出人头地,表现得多采多姿,经过两千多年的繁荣滋长,终于成为了我国一个人多势众的著名大姓。 

春申君黄歇,在国人的印象里可说是大名鼎鼎,他是当时的楚国人,也就是春秋时被楚国所并以前的黄国后裔,他曾经相楚廿余年,门下食客经常有三千人,好客之名遍传诸侯。据传他后来并曾夺取楚国的天下于衽席之上,由于楚考烈王无子,他就把自己经怀孕的妻子献给楚王,后来生下一男,就是后嗣立的楚幽王,不知不觉之中把楚国的天下据为黄氏所有,春申君当时的显赫,实在不难想象。 

以上是被后世所遍普承认的黄姓来源,另外,根据《黄氏宗谱》的记述,则黄氏的姓源有多端,说法不一致。该谱是这样说的:黄氏出自江夏(今江西戈阳县),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狱州,在商大戊时受封于黄;另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为江夏。这段记载,虽然对于黄氏姓源的考证不一,但仍不失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氏,在秦汉天下统一之后,以迄于今日一直是济济多士,发源于古时的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播迁情形,前引的《黄姓族谱》上有极为详尽的记载,兹志于后,以供黄姓人士探求本身来龙去脉的参考。 

黄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全世界约有6000万人,中国有约3800万人。

综上所述,黄氏因国得姓源起江夏,这是毋需置疑的史实。 

 

 

第二节 追宗缅祖

 

陆终祖乃帝子昌意后裔颛顼嗣孙,黄帝第六十五代嗣孙。据史载吾华夏先民脉发与炎帝神农氏,历帝临、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里、山烈等八帝至轩辕。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配嫘祖,为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据中原孕育了华夏文明,与炎帝被尊为华夏族始祖。黄帝有子二十四,其中十二得封为十二个姓氏。帝子昌意生子颛頊,号高阳氏,得封潢地是为黄国,子孙以国为姓。

 

一、黄帝后历代至黄峭公世系

 

    第一世:黄帝有熊氏号轩辕氏,少典氏之子。生于轩辕之丘,古曰轩辕,因奠定了父系氏族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娶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其中有两人同姓。十二姓为:姬(两人同姓)、滕、简、任、荀、僖、姞(吉)、(嬛、环)、依(衣)。元妃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圭器、龙苗三子。

    第二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娶蜀山氏有女昌仆、昌枢,感瑶光贯日之祥生子:颛顼。

    第三世:颛顼(昌意之子)名连堤,于若水少昊裔孙女妻之,见玄鸟之堕卵而吞之。生子:大业。

    第四世:大业(颛顼之子)炎帝神农十二代孙也。生子:女莘。

    第五世:女莘(少典之子)以豕龙女妻之。生子:大费。

    第六世:大费(女莘之子)禹平水土佐舜,以刘累女妻之。生子:卷章。

    第七世:卷公(大费之子)娶杜韦氏女。生子:吴回。

    第八世:回公(卷公之子)娶姬女。生子:陆终。

    第九世:陆终公(回公之子)初于黄,妻汤氏。生子六:次南陆,受姓于黄氏。

    第十世:南陆公(陆终公次子)讳定或云,名惠连,始封黄地食邑于黄,遂以黄为姓。妣李氏,生子三:嘉、台、袁(表)。

    第十一世:三房

    1、嘉公(南陆公长子)兄弟三人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氏之郡以江夏名。妣袁氏,生子:奇。

    2、台公(南陆公次子)居湖广江夏县。

    3、袁(表)公(南陆公幼子)居湖广江夏县。

    第十二世:奇公(嘉公之子)妣戈氏。生子:最。

    第十三世:最公(奇公之子)妣刑氏。生子:舒。

    第十四世:舒公(最公之子)妣光氏。生子二:厚、原。

    第十五世:二房

    1、厚公(舒公长子)妣元氏。生子二:冕、哻。

    2、原公(舒公幼子)妣龚氏。

    第十六世:二房

    1、冕公(厚公长子)妣京氏。生子:凯。

    2、哻公(厚公幼子)妣官氏。

    第十七世:凯公(冕公之子)妣福氏。生子:函。

    第十八世:函公(凯公之子)  妣戈氏。生子三:俞、氽、全。

    第十九世:三房

    1、俞公(函公长子)妣贞氏。生子:寿公、爵公

    2、氽公(函公次子)

    3、全公(函公幼子)

    第二十世:二房

1、寿公(俞公之子)妣夏侯氏生子:兴罢

2、爵公处之晏如。妣元氏,生子:所。

    第廿一世:所公(爵公之子)年十五,望水滨有物授图纯青赤色皆蝌蚪,公读之识天下水势,仍佐夏禹王治水,禹即位拜为水师,视诸小水未治者咸治之。妣纪氏,生子二:侠仙、作仙。

    第廿二世:二房

    1、侠仙公(所公长子)性喜音律,仲康时为乐正。妣姚氏,生子四:范、镕、模、型。

    2、作仙公(所公幼子)妣熊氏。

    第廿三世:四房

    1、范公(侠仙公长子)

    2、镕公(侠仙公次子)

    3、模公(侠仙公三子)隐居不仕,妣柏氏。生子二:要、覃。

    4、型公(侠仙公幼子)

    第廿四世:二房

    1、要公(模公长子)学黄帝兵法能解其微,年三十游于外,仍与遗臣靡佐少康,讨寒浞斩之,少康即位,以靡为左相,公为右相。夫人胥氏,生子:刚中。

    2、覃公(模公幼子)妣林氏。

    第廿五世:刚中公(要公之子)妣钱氏。生子二:龙、麟。

    第廿六世:二房

    1、龙公(刚中公长子)讳隆,妣艾氏。生子二:邺、邲。

    2、麟公(刚中公幼子)妣弋氏。

    第廿七世:二房

    1、邺公(龙公长子)妣宋氏。

    2、邲公(龙公幼子)妣邢氏。生子:应

    第廿八世:应公(邲公之子)讳膺,妣纪氏。生子二:正、直。

    第廿九世:二房

    1、正公(应公长子)妣唐氏。生子:畅。

    2、直公(应公幼子)妣屠氏。

    第三十世:畅公(正公之子)妣古氏。生子:秉。

    第三十一世:秉公(畅公之子)妣凌氏。生子三:渊、深、潜。

    第三十二世:三房

    1、渊公(秉公长子)妣赵氏。生子五:绮、纲、绍、绵、续。

    2、深公(秉公次子)妣居氏。

    3、潜公(秉公幼子)妣林氏。

    第三十三世:五房

    1、绮公(渊公长子)妣周氏。生子六:颜、颙、顗、项、顾,幼缺其名。

    2、纲公(渊公次子)妣吕氏。

    3、绍公(渊公三子)妣岳氏。

    4、绵公(渊公四子)妣鄢氏。

    5、续公(渊公五子)妣郑氏。

    第三十四世:六房

    1、颜公(绮公长子)博学强识,具武文资,遇有莘之野与伊尹语,尹奇之,后尹授汤王之聘,大举伐桀,尹即荐公为己二,凡有所议谋划了然,汤稔其才,于登极后,遂置公于左右为计书臣。夫人棘氏。生子七:修、候、傥、条、倜、傅、俅。

    2、颙公(渊公次子)妣唐氏。

    3、顗公(渊公三子)妣应氏。

    4、项公(渊公四子)妣邢氏。

    5、顾公(渊公五子)妣胥氏。

    第三十五世:七房

    1、修公(颜公长子)以德显于世,太甲末年,召顾问合旨命为民牧,累官至宰相。夫人王氏。生子三:虑、虞、虔。

    2、侯公(颜公次子)妣苏氏。

    3、偿公(颜公三子)妣严氏。

    4、条公(颜公四子)妣曾氏。

    5、倜公(颜公五子)妣华氏。

    6、傅公(颜公六子)妣纪氏。

    7、俅公(颜公幼子)妣赖氏。

    第三十六世:三房

    1、虑公(修公长子)妣项氏。

    2、虞公(修公次子)妣郁氏。生子二:韵、韶。

    3、虔公(修公幼子)妣顾氏。

    第三十七世:二房

    1、韵公(虞公长子)妣王氏。

    2、韶公(虞公幼子)妣方氏。生子一:巨源。

    第三十八世:巨源公(韶公之子)守己不阿,太戊时掌纳言。恭人乐氏,生子:再兴。

    第三十九世:再兴公(巨源公之子)性坚而学重,纷靡之徒当其锷辄毙,时太戊崩,仲丁立,继父掌纳言。恭人郝氏,生子五:若湘、若洙、若泗、若淮、若汉。

    第四十世:五房

    1、若湘公(再兴公长子)官司农卿,妣纪氏,生子二。

    2、若洙公(再兴公次子)官为牧正,妣樊氏。生子六:范、策、潘、笃、节、簇。

    3、若泗公(再兴公三子)妣石氏。

    4、若淮公(再兴公四子)妣宋氏。

    5、若汉公(再兴公五子)妣田氏。

    第四十一世:六房

    1、范公(若洙公长子)妣梁氏。

    2、策公(若洙公次子)妣傅氏。

    3、潘公(若洙公三子)妣祁氏。生子三:立德、立功、立言。

    5、节公(若洙公五子)妣赵氏,生子五

    6、簇公(若洙公幼子)妣席氏。

    第四十二世:三房

    1、立德公(潘公长子)妣官氏。

    2、立功公(潘公次子)妣伊氏,生子三。

    3、立言公(潘公幼子)为牧正,有功升田正,会祖壹迁耿,上书言事,后为纳言。恭人风氏。生子二:典、谟。

    第四十三世:二房

    1、典公(立言公长子)妣苏氏,生子二。

    2、谟公(立言公幼子)妣方氏。生子三:初盛、初平、初起。

    第四十四世:三房

    1、初盛公(谟公长子)达三才之学,为朝散官,祖辛崩,立祖丁,公有定策勋,超升纳言。夫人王氏,生子五:祯、祎、祉、禔、禧

    2、初平公(谟公次子)妣唐氏,生子一。

    3、初起公(谟公幼子)妣虞氏,生子三。

    第四十五世:五房

    1、祯公(初盛公长子)妣查氏,生子一:友恭,妣伊氏,生子二。

    2、祎公(初盛公次子)祖丁时,官朝散郎,妣利氏。生子一:友石。

    3、祉公(初盛公三子)妣官氏,生子四。

    4、禔公(初盛公四子)妣棘氏,生子二。

    5、禧公(初盛公幼子)妣宗氏,生子三。

    第四十六世:友石公(祎公之子)妣简氏。生子四:固、囿、国、图。

    第四十七世:四房

    1、固公(友石公长子)妣和氏。生子五:敬、恭、庄、肃、周。

    2、囿公(友石公次子)妣汤氏,生子二。

    3、国公(友石公三子)妣江氏,生子三。

    4、图公(友石公幼子)妣查氏,生子一。

    第四十八世:五房

    1、敬公(固公长子)笃学明理势,小乙崩,武丁即位,以公博雅,亦拜纳言。妣石氏,生子二:惠、思。

    2、恭公(固公次子)妣梁氏,生子三。

    3、庄公(固公三子)妣苏氏,生子二。

    4、肃公(固公四子)妣简氏,生子一。

    5、周公(固公幼子)妣汤氏。

    第四十九世:二房

    1、惠公(敬公长子)妣柏氏,生子三:錡、永、钺。

    2、思公(敬公幼子)妣田氏,生子二。

    第五十世:三房

    1、錡公(惠公长子)妣岑氏,生子一:署。

    2、钅永公(惠公次子)妣宋氏,生子一。

    3、钺公(惠公幼子)妣乐氏,生子一:罗公妣汤氏,生子三。

    第五十一世:署公(錡公之子)妣刘氏。生子一:胤公

    第五十二世:胤公(署公之子)九岁读丘索之书輙能自解,十五游毫,廪辛崩,庚丁立,召公为田正不旷厥,官超五级为计臣,而税敛益薄,国用益充,其大要在令国之富寓于民,以故无盗贼之虞,甲兵之扰,以耗其国储。夫人凤氏,生子三:瑶、琚、玖。

    第五十三世:三房

    1、瑶公(胤公长子)妣赵氏,生子一:谐。

    2、琚公(胤公次子)妣官氏,生子二。

    3、玖公(胤公幼子)妣江氏,生子一,光祖妣倪氏,生子一:敦复。

    第五十四世:谐公(瑶公之子)妣宋氏。生子一:敦后。

    第五十五世:敦后公(谐公之子)妣赵氏,生子二。

敦复公(光祖公之子)妣院氏。生子四:通、达、逵、远。

    第五十六世:四房

    1、通公(敦复公长子)年廿出游岐下,闻姜子牙有道德,征受业焉。子牙与论天地自然之利,公得其旨,会西伯载子牙归,子牙以公管幕事,世子发召见,谋议多合,伐殷以后即命为司农。夫人李氏。生子四:衍、仲、叔、季。

    2、达公(敦复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二。

    3、逵公(敦复公三子)妣唐氏,生子二。

    4、远公(敦复公幼子)妣席氏,生子一。

    第五十七世:四房

    1、衍公(通公长子)母梦月吐气而贯其日而孕公,生百日能言,稍长取羲农后所有文字皆编读之,且能触事立言,补其不逮,尤加意于礼乐,尝语人曰:淑身寿世礼乐为宜,节奏仪文皆天地所自有,惟圣人能精察而体之,闻者钦重会,母卒庐于墓间,当哭泣时,土著其泪产灵芝,晚有十一鹤同守其庐不去,州牧以闻报阙,召诣镐,成王喜其有华国之才,命为佐史,累官至司徒,年六十年卒。夫人姜氏,生子三:丙、周、甫。

    2、仲公(通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二。

    3、叔公(通公三子)妣院氏,生子一。

    4、季公(通公幼子)妣席氏。

    第五十八世:三房

    1、丙公(衍公长子)康王时,以州牧荐为佐史,侍太子,六十休官,夫人李氏,生子三:鄂、郴、都。

    2、周公(衍公次子)妣江氏,生子一。

    3、甫公(衍公幼子)妣伊氏,生子二。

    第五十九世:三房

    1、鄂公(丙公长子)  妣李氏。生子三:昭、曜、晖。

    2、郴公(丙公次子)  妣徐氏,生子二。

    3、都公(丙公幼子)  妣吴氏,生子一。

    第六十世:三房

    1、昭公(鄂公长子)  官州牧,妣李氏。生子五:鲁、宁、夙、顺、守。

    2、曜公(鄂公次子)  妣宁氏,生子三。

    3、晖公(鄂公幼子)  妣熊氏,生子二。

    第六十一世:五房

    1、鲁公(昭公长子)妣张氏。生子三:煦、喻、叶。

    2、宁公(昭公次子)妣章氏,生子一。

    3、夙公(昭公三子)妣巴氏,生子一。

    4、顺公(昭公四子)妣牧氏,生子三。

    5、守公(昭公幼子)妣钟氏,生子二。

    第六十二世:三房

    1、煦公(鲁公长子)妣车氏,生子一。

    2、喻公(鲁公次子)妣邱氏,生子二。

    3、叶公(鲁公幼子)妣张氏。生子四:企、介、仝、令。

    第六十三世:四房

    1、企公(叶公长子)妣秋氏,生子二。

    2、介公(叶公次子)妣蓬氏,生子三。

    3、仝公(叶公三子)妣伊氏,生子一。

    4、令公(叶公幼子)妣贺氏。生子二:璋、琪。

    第六十四世:二房

    1、璋公(令公长子)  妣甘氏,生子一。

    2、琪公(令公幼子)  妣江氏。生子三:显、荣、贵。

    第六十五世:三房

    1、显公(琪公长子)博学有俊才,居恒教授善启发人,宣王即位,以其和,荐命掌国学,后升大司徒,享寿八十岁。夫人章氏,生子三:宽、尧、先。

    2、荣公(珙公次子)妣曾氏,生子二。

    3、贵公(珙公幼子)妣易氏,生子二。

    第六十六世:三房

    1、宽公(显公长子)官司农,妣李氏。生子四:豪、京、亨、亮。

    2、尧公(显公次子)妣梁氏,生子一。

    3、先公(显公幼子)居韶州。

    第六十七世:四房

    1、豪公(宽公长子)妣洪氏。生子一:天民。

    2、京公(宽公次子)妣冯氏。

    3、亨公(宽公三子)妣宗氏,生子五。

    4、亮公(宽公幼子)名志,初为洛邑令,平王迁洛,升大司徒。夫人葛氏,副袁氏。生子一:安民。

    第六十八世:二房

    1、天民公(豪公之子)妣章氏,生子一:美。

    2、安民公(亮公之子)讳砥之,妣李氏。生子一:前。

    第六十九世:二房

    1、美公(天民公之子)妣金氏,生子一。

    2、前公(安民公之子)讳潜发,工御射,通坟索书,与祝史筠相友,善言于晋疾为曲客官,庄王即位,晋侯入观,公相礼无失,庄王大悦,享晋侯加俎豆。晋侯归,遂以公为相,七十卒。夫人冯氏,生子:滢。副妣贺氏,生子四:院、陈、陶、阳。

    第七十世:五房

    1、滢公(前公长子)妣邹氏,生子一:由植。继妣姜氏,生子五:文金、文亹、文和、文明、文茂。

2、院公(前公次子)妣仲氏,生子一。

3、陈公(前公三子)妣钱氏,生子二。

4、陶公(前公四子)妣连氏,生子一。

5、阳公(前公幼子)妣何氏,生子二。

第七十一世:六房

1、由植公(滢公长子)周襄王时为郑相,郑国以昌。夫人丁氏,生子三:显忠、致忠、思忠。副妣杜氏。

2、文金公(滢公次子)妣张氏,生子一。

3、文亹公(滢公三子)妣伍氏,生子二。

4、文和公(滢公四子)妣易氏,生子二。

5、文明公(滢公五子)妣居氏,生子一。

6、文茂公(滢公幼子)妣官氏,生子三。

第七十二世:三房

1、显忠公(由植公长子)仕齐,周顷王崩,匡王立,诸候会葬,齐侯以公从,成礼而归。齐侯韪之,命掌国教,越二年请命匡王,立为齐相。夫人甄氏,生子一:体。

2、致忠公(由植公次子)妣张氏,生子一,丰。

3、思忠公(由植公幼子)妣梁氏,生子一,髓。

第七十三世:三房

1、体公(显忠公之子)官任陇西侯。妣丁氏,生子一:乔。

2、丰公(致忠公之子)妣昌氏,生子一:献。

3、髓公(思忠公之子)妣康氏,生子一:猷。

第七十四世:三房

1、乔公(体公之子)妣房氏,生子二:象、彜。

2、献公(丰公之子)妣伍氏,生子二。

3、猷公(髓公之子)妣易氏。

第七十五世:二房

1、象公(乔公长子)妣李氏,生子三。

2、彜公(乔公幼子)官任主簿,妣邱氏。生子二:重、量。

第七十六世:二房

1、重公(彜公长子)字有三,官为侍中郎。妣王氏,生子二:庠、序。

2、量公(彜公幼子)字运三,妣张氏。生子一,隐居云游。

第七十七世:二房

庠公(重公长子)字殿学,为安郡将,妣钱氏。生子二:庸、度(居于任所)。

序公(重公幼子)字殷学,妣宗氏。生子三:新、师、希。

第七十八世:三房 

1、新公(序公长子)字用明,妣祝氏。生子一:臧。

2、师公(序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一:翔,居齐郡。

3、希公(序公幼子)官鄂州州卿,字周明。妣连氏,生子二:鼎、疆。

第七十九世:三房

1、臧公(新公之子)封秦大夫,字居善,宜人卜氏。生子三:景、泰、德。

2、鼎公(希公长子)字仁全,妣官氏,生子二。

3、疆公(希公幼子)字仁谟,妣伍氏。

第八十世:三房

1、景公(臧公长子)字东日,以儒道事封秦丞相,而秦任商鞅尚耕战刑法,公力辞不听,遂辞相位,入新罗以避秦。夫人邓氏,生子二:式、武。

2、泰公(臧公次子)字南望,入新罗,妣康氏,生子一。

3、德公(臧公幼子)游于外。

第八十一世:二房

1、式公(景公长子)妣任氏,生子一。

2、武公(景公幼子)字仁略,妣章氏,合葬新罗虎山。生子五:伯翰、建、佗、励、济。

第八十二世:五房

1、伯翰公(武公长子)字兴彦,妣张氏。

2、建公(武公次子)字兴立,妣王氏,俱葬新罗。生子四:歇、欧、歆、敛。

3、佗公(武公三子)妣邱氏。

4、励公(武公四子)妣许氏。

5、济公(武公幼子)妣徐氏。

第八十三世:四房

1、歇公(建公长子)生于新罗,性豪旷,多智慧,既长而归江夏故居,仕晋不合乃事楚,为考烈王相,封春申君,死葬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巽山干向,立有石人、石马、石象等项。夫人李氏,附葬右边。生子十三,尚、长、晖、灞、强、召、曼、向、平、义、莹、远、逮。生女一,名贵姑,深谙兵法,以平虏功,封司马烈女。

2、欧公(建公次子)妣任氏,生子三。

3、歆公(建公三子)妣王氏,生子二。

4、敛公(建公幼子)妣卜氏,生子五。

第八十四世:十三房

1、尚公(歇公长子)封成侯,夫人杨氏,生子未详。

2、长公(歇公次子)妣王氏,生子一。

3、晖公(歇公三子)授鄂州刺史,恭人连氏,生子六。

4、灞公(歇公四子)授南陵太守,宜人杨氏,生子一。

5、强公(歇公五子)修行白日升天。

6、召公(歇公六子)授尚书仆射,斩奴匄功,勅赐金白,封镇国大军将。夫人林氏,生子二。

7、曼公(歇公七子)封河东侍中,硕人计氏,生子五。

8、向公(歇公八子)讳镡,仕楚为南昌太守,有仁政,升侍卫卿。宜人李氏,生子三:完、定、寄。继妣方氏,生子一:泰。

9、平公(歇公九子)授舒州刺史,恭人袁氏。

10、义公(歇公十子)授永州太守,宜人冯氏,生子六。

莹公(歇公十一子)授临州太守,宜人何氏,生子五。

11、远公(歇公十二子)封安成君,夫人许氏,生子二。

12、逮公(歇公十三子)封金吾将军,宜人景氏,生子九。

第八十五世:四房

1、完公(向公长子)妣周氏,生子三。

2、定公(向公次子)为南昌县令,妣乐氏,生子一。

3、寄公(向公三子)妣王氏,生子一。

4、泰公(向公幼子)字南仲,仕楚官执圭。夫人方氏,生子五:藉、荇、荆、蒿、竹。

第八十六世:五房

1、藉公(泰公长子)妣 氏。

2、荇公(泰公次子)字谟训,汉高祖初为郡守,妣左氏。

3、荆公(泰公三子)字信谦,妣许氏,生子二。

4、蒿公(泰公四子)字草臣,多智谋而喜闲寂,汉高祖时为真定太守,政绩甚彰,年三十五休官学道,改名安。宜人韩氏,继妣蒋氏,生子三:定国、辅国、平国。

5、竹公(泰公幼子)妣王氏,生子三。

第八十七世:三房

1、定国公(蒿公长子)字正平,汉高帝十年举正直为沛县令,文帝即位命摄河中太守。夫人夏氏,生子二:嵩、崑。

2、辅国公(蒿公次子)妣米氏。

3、平国公(蒿公幼子)妣叶氏,生子四。

第八十八世:二房

1、嵩公(定国公长子)字中岳,文帝二十年应本州辟(征召),为户曹椽,纲举目张,州牧上其绩,召为仓曹正,景帝即位,擢(升)安定太守。恭人韩氏,生子三:彬、彰、彩。

2、崑公(定国公幼子)妣颜氏,生子一。

第八十九世:三房

1、彬公(嵩公长子)妣王氏。

2、彰公(嵩公次子)字大文,封河南郡公。夫人柳氏,生子一,霸。

3、彩公(嵩公幼子)妣周氏。

第九十世:霸公(彰公长子)字次公,为河南太守,持法宽平,宣帝戊申召为廷尉正,明年为丞相,长史,以夏侯胜不立武帝庙乐坐,公阿纵俱下狱因从胜,受尚书,古今治道大有发明,宣帝嘉之,公出守颖川,治行第一,至戊午岁征拜京兆尹,癸亥赐爵关内侯,进太子太傅,丙寅为丞相,封建成侯,寿八十,死葬大菱塘下岸,三夫人俱合茔。夫人陈田公女,生子四,容、宏、三四失名;继妣纪氏、巫氏,生子三,刘、钊、剀。

第九十一世:五房

1、容公(霸公长子)为京兆守卫军,妣史氏,生子四。

2、宏公(霸公次子)名以贵,字良祐,公幼能骑射,性厚而纯,武帝三十年,召补宿卫,从猎上林射飞鸟必中,帝惊问曰:“有道乎”。对曰:“道无不,有此其一焉。”帝颌之,擢(升)京兆刺史,以德令下,民不忍欺,任满入为左谏议,至轮台议起,帝莫能决,召公入问,公顿首曰:“至贫者兵也,兵止,贫自止。”顾陛下图之帝,怆然曰:“卿言是也。”即下诏罢轮台议,而以京兆太守旌谏职焉。恭人来氏,生子三:祐、祜、祺。

3、刘公(霸公三子)名尝,为御史大夫,封宣成侯,居阳夏,今河南开封府太康县是也。

4、钊公(霸公四子)文武迈众,高尚不仕,妣柳氏,生子四:金、玉、满、堂。

5、剀公(霸公幼子)名振,居阳夏(今河南开封)。

第九十二世:七房

1、祐公(宏公长子)字正周,官太常卿,恭人伍氏,生子一。

2、祜公(宏公次子)字笃周,宣帝初立,以贤良起家,为外黄令,除伏莽有功,召为中郎将,而帝好明察言事者多屈于辩,公独引经按律娓娓不休,帝誉之曰:“如黄祐,不愧有口矣。”以南郡太守授之。恭人张氏,生子四,馝、馥、馡、馠。

3、祺公(宏公幼子)字行周,隐居不仕。妣王氏,生子一。

4、金公(钊公长子)字逸中,官至左将军。恭人周氏,生子二:申、笔。

5、玉公(钊公次子)字逸之,官大常卿。恭人周氏。

6、满公(钊公三子)字逸和,官至崇政殿学士。夫人颜氏。

7、堂公(钊公幼子)字逸明,妣许氏。

第九十三世:六房

1、馝公(祜公长子)字守仁,为京兆尹。妣柳氏,生子一。

2、馥公(祜公次子)字廷治,为侍中郎。妣左氏,生子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大宗祠总谱远祖源流纪实.
湖北襄樊董氏族谱记载海口世系
峭山公宗族远祖源流纪实(广东黄氏总谱·新版)
福建莆阳黄氏总始祖
江西抚州地区黄氏支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