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穆意索1893年北京相册(83张)》:万盛斋靴鞋铺

《穆意索1893年北京相册(83张)》:

万盛斋靴鞋铺

(因发现穆意索照片中的万盛斋靴鞋铺,对传说中内联升历史上曾建万盛斋靸鞋鞋铺提出疑问和破解。)

在《穆意索1893年北京相册(83张)》中,第28张标注为“Rue de Pékin. Boutique ”(北京街道 商铺)。(图01)

无论从注释文字,还是照片显示的清末老北京一条带破旧店铺的普通街道,都无法判断图中表现的具体地方。

根据摄影者穆意索的所用当时法语标注的习惯,可以肯定图01 中的街道不是“台基厂”:在1900年庚子事变之前,法文习惯把台基厂称作“海关街”(Rue de la Douane)或“总税务司街”(Rue de l’I.G.);也不可能是法国公使馆前的“东交民巷”(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西至“棋盘街”前的“敷文牌楼”)。法文的习惯把这条街称作“公使馆街”,穆意索对其相册中的标注也不例外。(图 02)

根据图01右高大的“商业柱幌”,右下角凸起的路基以及路基下停泊的“载人马车”,参照光影可以推定:该商业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驿道”,图中店铺面东。

清末老北京内、外城中符合图01 景物的区域,可以缩小到内城中轴线,以及与之平行的崇文门内大街和宣武门内大街(图03。图中红箭头),包括各自向北延伸的街道。(图03。图中蓝箭头)

正阳门内“皇家御道”为禁区,外人不得入内。

由于东单有“就日”牌楼,西单有“瞻云”牌楼,,图中不见“牌楼”,从照片拍摄的角度推断拍摄地点可能在东单或西单牌楼迤北,不能太远,见不着东四牌楼或西四牌楼为准、位于路西的地段。(参看图03中的“蓝箭头”)

图01中顺街有一排商铺,从商铺的“幌子”(招牌)可以分辨出有:香烛店,棉花店,茶叶店,中药铺,饽饽铺……

其中一家商铺前悬挂着标有“万盛斋”字样的彩木雕花商铺招幌(图04)。

万盛斋铺前“幌子”上除了刻有商铺名,还刻有店铺经营的商品— “官靴”(朝靴)和“高第鞋”(厚底鞋)。在靴鞋图案的上方和下方装饰“团龙”和“麒麟”(清朝文武一品官员朝服补子的标志)的吉祥图案,以示“平步青云”“连升三级”“捷足高第”“步步高升”。有的靴鞋铺的“商幌”上用祥云代替团龙,吉鹿替代麒麟。(图05)

从商幌图案可知这家“万盛斋”是生产“官靴”(高档的又称“朝靴”。图06),“高第鞋”(一种厚底布鞋”。图07)。的“万盛斋靴鞋铺”。

“万盛斋”对今天的北京人可能不熟悉,如果说它和老北京的“内联升鞋店”有关系、与现在位于前门大栅栏的四层大楼(图08)的老内联升相提并论可能难以置信。

老北京有句口口相传的著名商铺:头顶“马聚源”(帽),脚踏“内联升”(靴鞋),身穿“八大祥”(八家绸布店),腰缠“四大恒”(四家钱庄)。(这句口头谈有多个版本,各有突出重点,始传何时?无考。)

内联升就是京城著名的官靴名鞋的商铺。

从各种途径获取的资料,有关内联升的历史多为互相转抄。大致如下: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为天津武清县人赵廷。

他早年曾在京城一家鞋作坊学手艺,满师留店继续做鞋。

后来得到一位丁大将军万两白银(有称“千两”)出资入股(有称“资助”),自办了鞋店。

店址最初选在了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

赵廷根据当时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联升" - "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以诚信周到为本,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待客有道,口碑极好。

在赵廷的专心经营下,内联升迅速积累财富,位于东江米巷的内联升老店一直没有扩大规模,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模式维持到1900年的庚子之乱。这也是第一个辉煌时期。

内联升不仅给坐轿子的做鞋,还考虑给抬轿人也做鞋。于是在北京东单今东方广场附近开了“万盛斋”(有称“东单”),专做“靸(sa)鞋”(也称“洒鞋”),面向普通消费者。(批:说明万盛斋开业的时间应该是在东交民巷的内联升第一个辉煌时期)

内联升在东江米巷一待就是47年,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内联升在“东交民巷解围战”中毁于炮火。

赵廷为了恢复内联升而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最终选址奶子府重建内联升。(批:具体开业时间不详)

奶子府新店重新开业不到两年(批:据此推断,奶子府的内联升开业时间为1910年。这里出现十年的空档期,即1900年东交民巷店被毁到1910年奶子府店开业。奶子府建店时间待考。),1912年2月发生“北京兵变”,内联升在这次动乱中被抢劫一空。

内联升再次遭受厄运,老板赵廷在这次沉重打击下,不久去世。其子赵云书继承父业,将内联升搬到了前门外廊房头条,在劝业场外租了个门面。

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内联升又迁址到大栅栏街。其址据说是达仁堂药店的旧址。

今天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内的内联升共有四层,为改革开放后重建:一、二层为营业厅,三层为非遗展厅和销售分公司,四层为办公区。一至三层门头都悬着一块匾,三层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店名,二层是郭沫若题写的店名,一层是冯珏(有称“清朝状元”)题写内联升的老匾(图09。1956年内联升从廊房头条搬至大栅栏的店铺门面上的门匾)。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得知:内联升自1853年创建至今,曾历经磨难,多次易地,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图10)

内联升始创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有传“大清状元冯珏”为内联升题写“铺名匾”(参看图09),恐为讹传:大清一朝未见有状元名冯珏,连“进士”一级也没有此名,更别说清咸丰年以后。内联升老匾题字应另有其人。

内联升自1853年创建到1900年庚子之乱被焚毁的四十七年中始终在“东交民巷”,为前店后坊的商铺。

内联升在东交民巷的具体什么位置,未见记载。

1900年之后,“东交民巷”一词就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东江米巷”的街巷名,二是指庚子赔款后确定的“外国公使馆区”。

曾为大清邮局邮差的王述唐先生(1870年-1954年)(图11)曾传口述回忆录《东交民巷旧貌》一文,回顾了1900年庚子之乱前后“东交民巷地区”的大街小巷,官衙商铺,寺庵庙祠,其中提到了“内联升”:

 “……沿河南行,拐过东交民巷,路北均归俄使馆。路南西首即美兵营、美使馆、荷兰使馆、秘鲁、日使馆,其前身为聚山石铺、内联陞靴鞋铺……”(图12)

这段文字叙述的方位有点乱:“美兵营、美使馆、荷兰使馆”在御河中桥西边东交民巷的路南。当时秘鲁在东交民巷没有“公使馆”。日本公使馆位于御河中桥的东边路北(参看图10 中蓝框)

这个范围较大。仍无法确定当时内联升的准确位置。

从王述唐任“邮差”工作内容推想,内联升位于“御河中桥”东边的东交民巷的可能性不大:王述唐工作的“大清邮局”在“海关街”(台基厂)内,离东交民巷的东段更近一些。甚至是每天工作必须经过的路段(参看图13)。

在王述唐先生的回忆录中准确地介绍了东交民巷西端路南的“貂皮市胡同”和“巾帽胡同”以及各段街巷的主要建筑,包括机构店铺。内联升不在此列。(图13)

根据王述唐先生的回忆:1900年之前在东交民巷西段附近,靴鞋铺有四家,即:内荣升靴铺(东交民巷西口内路南第一家);隔两家店铺就是“内荣兴靴店”。在“户部街”东边,路北的“百万鞋铺”(图14);路南某处为“内联升”(参看图12)。前面三家店铺王先生能够清晰的点明所在位置。而“内联升”的位置就很模糊了。

根据王先生介绍的顺序,可以确定内联升地址可能的范围,即:东交民巷中段东至御河中桥,西止巾帽胡同的路南。

在这段街上路北自西向东有太医院,鞑子营(蒙古内馆,有称“里馆”,以区别安定门外,黄寺东侧的“蒙古外馆”),东正教教堂(当时的百姓习惯之为“天主堂”),俄国馆;路南自西向东有:四译馆(又称“四夷馆”),怡王祠,庶常馆,高丽馆,后来1900年前后在怡王祠东的地段出现过一些洋行和银行,比如:华俄道胜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前身可能是“法国汇理洋行”),德国顺和洋行等。图15、图16、 图17为东交民巷西端1900年前后的布局平面图,可以为叙述某处的位置提供相对准确的参考坐标。

从东交民巷南的“巾帽胡同”或路北太医院围墙东的“鸡鹅市胡同”向东到御河之间的“东交民巷”,不管什么时期,路南、路北都有可以参照的建筑和机构,并以此为位置坐标来介绍“内联升”不应该困难,既然“内联升”那么有名。

如果1900年之前内联升就是著名店铺,门面一定不寒酸,一定会超过“万盛斋”的门脸,开间三间以上实属正常。那里离洋人居住地不远,也就是御河中桥的桥东桥西,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1900年前洋人对内联升靴鞋铺的注意(文字介绍),在东交民巷的老照片中也未见到内联升靴鞋铺的身影。

合理的解释:1900年之前的“内联升”一定不同于一般的“靴鞋铺”,门脸一定“与众不同”:店铺“深藏高门”,商铺的高档等级不是普通人能光顾的,可能邮差王述唐先生也未曾进去。由于“官靴店”的门脸不像“靴鞋铺”那么花哨招摇,可能缺少洋人所需要的“好奇新鲜”,未能被选入“相机镜头”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无意被进入照片,或许今人的不识而被忽略。

从王述唐先生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在“东交民巷”这条主街道上,有四家“靴鞋铺”:内荣升,内荣兴,内联升和百万。除“百万鞋铺”的商铺级别低,可以坐北朝南,其它三家“靴鞋铺”属于“中高档级别”,为讨吉祥口彩,店铺设在路南,门朝北,也许为了表达一种“出门向上”的吉祥寓意:脚踏着这家店铺的“官靴”,出门就高升(北上)。内联升主产“官靴”,也一定“大门面北”。这四家鞋铺都位于东交民巷的西段、御河中桥的西边。

东交民巷的东段、御河中桥的东边的地区有多处住着“皇亲国戚”的“王府”,一处最该有“官靴店”的地方,王述唐先生却没提到,是不是那里没有“靴鞋铺”?

其实在东交民巷的东段、法国公使馆大门的对面有一家高级官靴店– 内长升靴店(参看图02中蓝圆处)。

在1865年至1866年到中国旅游的法国工程师保罗·尚皮翁(Paul Champion)拍摄的、并由乔治·莫拉茲医生(Georges Morache。1862-1866年为法国驻京公使馆医生 )收藏的照片中,有一张标注“法国公使馆街”的照片(图18),还有一张铜版画以此照片做蓝本,为多本书作插图(图19-1、图19-2)。在这张照片或铜版画中, 法国公使馆大门隔马路的斜对面,是一家“内长升靴店”。

靴店只做“靴”,不作“鞋”。靴店是“制鞋界”的高级店或高档店。制靴称“靴店”,有的为皇家御用靴店,只生产“朝靴”,“官靴”,“常靴”,面对“皇亲国戚”和世家显贵,幌子上只有“靴”的图案。如果是“皇家指定”的靴店,在幌子的“官靴”上方,多一只“皇靴”的图案,表示“御用靴店”,有此招牌的靴店可称得上高级中的高级-顶级。

制作“官靴”,“常靴”,“高第鞋”的称作“靴鞋店”或“靴鞋铺”,面对中、小官员和一般富裕家庭,幌子上装饰“上靴下鞋”的图案(参看图04和图05中的“幌子”)。

制作“鞋”的称“鞋铺”或“鞋摊”,“鞋摊”多提供“衙吏跟班”“下人杂役”等“三教九流”人等的用鞋,如“靸鞋”、“洒鞋”(指僧人鞋)。

从图18和图19中可以发现靴店的大门不同于一般的店铺,店门如不是幌子招示,外人不知道门内是干什么的。

这家内长升靴店是一种“庭院式工坊”。大门前的“一对上马石”,“门当”和门上方的高敞“遮阳棚”显示了店铺的高档,“蛮子门”又显示店主的恭敬和谦卑。门前斜挂固定的漆木彩绘幌子展现了店铺的档次:铺名下方的图案为两只靴“上皇靴下官靴”(参看图06-1和图06-2)。这家店才是名副其实只给皇亲国戚制作“顶级高档靴”的工坊:顾客进入这种“店铺”,就被店主引进大门内正房的正厅内,邀请入上座,上好茶,茶食干果伺候。这里的“商品”都为“私人订制”,须按各人需求“量身制作”,顾客无须离座,所有挑选看样的样品和用料式样都由店主呈现到客人面前,任由顾客仔细挑选。

这种“宾至如归”的商务接待方式成为高档商店的象征,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都市的豪华奢侈品商店,如法国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珠宝店”,出现一种“客厅式服务”的“商务接待模式”和中国“靴店接待”的服务理念完全“同出一辙”。

通过“内长升靴店”,我们可以想象“内联升靴店”最初的模样。

如果“内联升”在东交民巷时,没有留下老照片,其临街门面可能就像图18中“内长升”的建筑式样,也许是这种店铺的门脸给人以“私宅大门”的感觉,而未引起洋人的兴趣。

据传内联升的老板很有经营头脑,不仅着眼坐轿人的“朝靴”制作,而且注意抬轿人“靸鞋”(洒鞋)的生产,并在“东单”建“万盛斋”专门生产“靸鞋”(图20)。

有人把“万盛斋”地点定在今天的“东单的东方广场”。不知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我认为“东方广场”的范围太大,远大于清末时“东单”所含的地理概念。

从传说的资料看:万盛斋是内联升为专门生产靸鞋而建,也就是说:一个老板开了两家鞋店,取了两个不同的店铺名,这种情况在大清京城是不太可能的。

这种说法不符合当时商界行会的规矩。

如果是一家店铺在同一城市开“分店”,店铺的名称有几种叫法:在原商号前加方位词,如:东达仁堂,南达仁堂。如按股东开分店,可用“李记达仁堂”、“王记达仁堂”。同一个老板开同类商铺,另取新名的极为罕见。

有资料证明明清时期的北京各商界都有“仝人会”,属于“行会”性质,便于同行之间的提携,互助,帮困,解厄,活动……,会员在行会会长处都是登记在册的,在册商户也便于官府的管理。因此在同一座城市的专业行会中不可能出现同名的两家毫无关联,出售同样商品的商铺。穆意索照片中的“万盛斋”就应该是内联升为制作“靸鞋”而建的“万盛斋”(前提必须是内联升肯定有一家店称“万盛斋”),这两个“万盛斋”只可能是同一家。

穆意索“万盛斋”照片拍摄的时间最晚是1893年。

始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 的“内联升”,到庚子之乱的1900年,商铺地址一直在“东交民巷”。

也就是说1893年时,北京的确同时存在“内联升”和“万盛斋”。

从穆意索照片中“万盛斋”铺幌可以肯定:万盛斋和内联升一样,不仅制作一般鞋铺的“高第鞋”,也制作“官靴”。这是两家各自独立存在的“靴鞋铺”。传说中“万盛斋”是为抬轿人而制作“靸鞋”,显然与穆意索照片中的“铺幌”内容不符。

细观穆意索的老照片,无造假痕迹,照片中的“万盛斋靴鞋铺”就不是传说中的“万盛斋靸鞋铺”。穆意索照片中的“万盛斋”和“内联升”无关系。

为什么人们会把“万盛斋”和“内联升”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和老板或主要股东更替有关。加之民国后内联升搬到前门廊房头条(图21),在文明商业的鼓动下,借“劝业场”的热度,出现了内联升历史上的第二次繁荣。

我推想一种“内联升与万盛斋源自一家”的合理解释:

曾为内联升的徒弟满师后,在东单附近创建了“万盛斋靴鞋铺”,如穆意索照片所示,位置在东单。东单牌楼迤北、米市大街以南,路西的某地。万盛斋的老板在内联升多次遭到厄运后,入股内联升,为师傅解厄。后来多次注入资金成为内联升大股东,同时保留自己的“万盛斋”。(纯粹推测)

通过“传说”,把内联升和万盛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出自“广告效应”:历史悠久,商品齐全。

说到内联升的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时,多会提到《履中备载》(图22):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

其实,旧时的很多行当多会保留一些重要客户的基本信息,如:裁缝,帽店,鞋铺,都有这种职业习惯。内联升也用此术实属正常。内联升的早期的《履中备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如何“备载”的。

《履中备载》中记载最早客户资料的是哪一年?有哪些清末名人在此店订制“新鞋”?都无资料可查。可能现存最早的《履中备载》比想象的要晚:内联升多次被“炮火”洗劫,早期《履中备载》已不存在,也属正常。

如想了解穆意索其人请看专文“闲聊《穆意索1893年北京相册(83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5b4f80102zpzq.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联升: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老字号
前门大街又调 多家老字号要撤
前门大街老字号撤出?变非遗一条街?运营方这样回应
中华老字号之内联升的前世今生
商铺选址选邻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