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80年代北京门头沟大寒岭老照片中的关城和历史建筑

1880年代北京门头沟大寒岭老照片中的关城和历史建筑

大寒岭关城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京西古道重要关隘之一。建于明代。

今天,大寒岭是北京西山一条成熟的步行穿越路线:军响(海拔340米)- 杨家峪(700米)- 大寒岭关城(960米)- 千军台(650米)。今存近年修复的一座孤零零的“关城”和一些建筑废墟及一口古井。

寻找大寒岭关城和关城附近建筑原貌是本文目的。

据《北京名胜古迹词典》- 门头沟-大寒岭关城〉(后简称“词典大寒岭”)词条记载:

大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区军响乡吕家村东1.5公里的大寒岭上,京西古道重要关隘之一。自王平口古道西行过玉皇庙、千军台15公里达大寒岭。过岭经煤窝沟(七里沟),北行即进入斋堂川。明清为王平口巡检司与齐家庄巡检司交界处。

大寒岭关城创建于明代。大典本《顺天府志》载“大寒岭,岭在城西一百四十里。高数百丈。可通人行,上经绝顶。风势寒急。因名大寒岭”。《宛署杂记》载“大汉岭在县西二百余里,由清水山尖分脉,直抵百花山。相传汉时匈奴界”。关城面东而立。由青砖劵石砌筑。古道从城台劵洞下通过。城台宽12.5米,深5.6米,高6米;券洞宽2.5米,高2.4米。建造十分坚固,扼守古道要冲之上。

城台东部为一平缓山坡,旧有古松数株,有毗卢寺遗址,寺殿宇三层,建于明,康熙间及乾隆五十年(1785年)均曾重修,名观音菩萨庙。道光四年(1824年)又经重修,称“大寒岭毗卢寺”,又添建文昌阁,窑神庙、茶棚。寺前古井至今可汲水,十分清甜。在古代,此庙为行旅歇脚之处,寺中古碑六方,背额刻:粒米同食,教开六度,十方善士,因果不昧,芳名千古,千古不朽。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九月翁方纲撰文的《观音菩萨庙碑》曰“距县治一百余里,有所谓大寒岭者。高出层霄,俯临大漠。盛夏之际弥望森然,有令人不寒而栗,多寒而戒者……岭上有庙,庙祀观音大士……乾隆癸卯年二月创始(修葺)。凡二载余至乙巳(乾隆五十年、1785年)季秋厥功……西望军下等村旷野开朗……”

寺南古道两侧石斜立如削,中开一线,即古道入口处,三伏天岭上山风激动。气势撼人,因此绝无丝毫暑气。故大寒岭之称。绝不为虚也。

据道友“打鷹洼”实考《大寒岭毘卢寺添建文昌阁碑记》( 2017年10月11日)可知……道光元年寺院颓废,由村人楊茂发捐资並募捐赀财重修,原寺中无文昌阁,此次添建。所馀赀财重修了三聖殿茶棚、添建窑神庙,並重修山神庙。於道光四年重修告成。

据道友“颐和吴老”博文,原大寒岭毗卢寺遗存“几方碑目前在庙前井边一方,区文管所一方,梨树台一方,吕家村一农户家三方。

通过以上资料得知:大寒岭关城即周边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四年添修后的建筑布局:包括:关城,文昌阁,大寒岭毗卢寺,窑神庙, 山神庙和三聖殿茶棚。 

法国外交官兼摄影师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  1849年 - 1936年)在华四年(1880年-1884年)的收藏相册中有三张标注“Tai Ho Lin”的照片(图01、图02、图03) ,其中图03全景照,近发现“商业片”。下面剖析这三张照片。

01. 原注“Tai Ho Lin”(大寒岭)。关城西面。这里是从军饷出发,经杨家峪由此关城门进入。城门外两侧有隘口城墙与城门衔接,城墙为当地自然片石块叠垒而成,向城关两侧自然延伸,形成关城的正常设施。(今“关城”两侧城墙无存)。

城门为砖石码砌的城台。城门前方设“一字影壁”。城台上有一“小五开间”建筑:梢间设圆窗,次间设方窗 ,明间为双扇木门,门上方檐下疑有“楼名匾”。房顶为硬山调大脊,大脊两侧为鸱吻,中央竖“宝葫芦”,托杆两侧有护叶。 大脊侧面左右各边饰有两朵“如意雕花”。山墙有一“斜瓦脊”,可能是原有“耳房”的遗存或建筑装饰。券门上方镶嵌额匾,据资料匾名为“文澜”。根据以上特点,城台上的建筑可能是“文昌阁”。

由此推断图01是“关门外”,进入此门即为“入关”。

  


02.  原注“Tai Ho Lin”(大寒岭)。大寒岭关城东面。城台两侧有城墙,透过城门可见门外的影壁。石券门门额嵌“名匾”,据资料匾名为“文津”。图左靠近城台南侧有一“护墙”,那里是登城台阶,从台阶口的设置,可以确定这一边是“关城内”。城台上为图1建筑的背面(面东),可开间却为“三间”。“次间”设圆窗,中为券门,此门可能为日常登城台后进入“文昌阁”的门。道路上的积雪未化,说明这里的温度比山下低很多:洋人只会选择山下无积雪日出行。也许印证了“大寒岭”之名与此地气候寒冷有关。

  


03  原注“Tai Ho Lin”(大寒岭)。大寒岭关城两侧在白雪的映衬下的城墙清晰可辨。东平坡建筑群全部呈现,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四年添修后的布局。图中建筑应该包括:关城,文昌阁,大寒岭毗卢寺,窑神庙, 山神庙和三聖殿茶棚。下面将根据各建筑功能的特点在全景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

  

  


04. 为图3的商业片。

05-图13 为图4的局部图。

05. 和图02均为大寒岭关城东面(图4局部图) 从大寒岭全部建筑看,无一处有两层以上或高台遗迹,只有城台上的建筑能称“阁”。参考城台门额题“文津”“文澜“”,可以确定图01和图02城台上的建筑为“文昌阁”。

  


06. 大寒岭毗卢寺全图(图4局部图):由东边书有“蓬莱一峰”围墙北侧土坡,进入一长形院内即毗卢寺山门院,院南随围墙设“影壁”,正对山门,“山门”前集聚的几个人。进入山门可见“寺殿宇三层” ,即“三进院”。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均建在南北向中轴线上。

  

 图07.“蓬莱一峰”围墙(图4局部图)。

08. 山门院(图4局部图),影壁上有字不辩。下方堆放替换下木柱。山门开在一进院内与东西配殿的南山墙相接的南围墙中间。山门很简单:单间硬山调大脊青瓦顶,不似通常寺庙门。 从进入山门的方向说明山门院的“西围墙”并无门直接去关城,可能围墙外为陡坡,不宜设台阶。这也说明茶棚不太可能安置在“东坡台地”上。

 图09. 一进院(图4局部图)。一进院很特别:宽度远不及后面两院。东、西配殿很大,显得中间院子很憋窄;图中好像看不大到一进院的“主殿”,只能看到配殿北山墙外有一个多有饰件的“屋顶”。

特别令人好奇的是在西配房的东斜屋面上方有三个“虎面”装饰,从不对称和目测间距看,疑由北向南的“第二块”缺失。建筑中那个位置饰有“虎面”,在道观佛寺中不见。

“一进院”的特殊布局和装饰为其功能蒙上神秘面纱。

 图10. 二进院。二进院很有特色:宽度在原一进院宽度的基础上向两侧增宽出二进院配房进深、即山墙宽度的距离。主殿为三间硬山调大脊,双垂脊;中间带一间卷棚抱厦敞厅。东、西配殿各三间,长度超过主殿后檐墙。左、右山墙边和配房之间有通往后面“三进院”的通道。

 图11.三进院(图4局部图)。三进院内的主殿为五间硬山调大脊。曾有东、西配房,已无顶,遗部分残垣。院中一棵松树,树冠遮院,主殿前可见一通石碑。东围墙南端有一豁口,不像赶脚行人走出的通道,更像在这里生活的人,为进出方便,开出的“捷径”。从整体看,“三进院”已不是接待香客,“香火不断”的正常寺庙。不排除“三进院”内有人居住。

 图12. 位于毗卢寺的东侧(图4局部图)。这是一座单间面南有影壁带围墙的小院。这个小院据其特点很可能是“山神庙”,如同管理一方的土地庙。山神庙正对的围墙高出一截,如同“影壁”,其背面疑有'四字’,不辩。

 大寒岭山神庙在“词典大寒岭”未记载。

在山神庙门前向西,似乎能进入“一进院”和“二进院”之间的一条窄通道,道右边有一个与二进院东配房山墙相对的“随墙门”,由此说明:“一进院”可以进入“二进院”,当一进院关闭时,还有其它门可供人进入“二进院”。这个设置,也可能说明“一进院”和“二进院”为“性质作用不同的两座用房”。

大寒岭的三圣殿茶棚”在哪里?

茶棚一般是指设在去某处圣地香道上、供香客休息打尖的地方。一般设在香道边,地面开阔,有一定的空间,多有大树,可提供树荫。空地可以搭建阳棚,摆放座椅,提供茶水饮食和可能的服务。茶棚也有固定房屋,用来存放茶棚所需用品和接待特许客人。

04中最符合茶棚特征的就是位于城台内侧、路北靠城墙的那栋房子,房子的东侧有一道墙,与城墙形成相对合围独立的空间,具备选做“茶棚”的全部条件(图13)。

 茶棚一般以设茶棚的地点或供养单位命名,该茶棚名“三圣殿茶棚”

“殿”一般指寺庙内的一座殿名。这里有主寺“毗卢寺”,却不用寺名,取用殿名,可能有其特殊含义。

“三圣殿”在中国的寺祠观宫都可以见到,内供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道教供奉的“三清”和“尧舜禹”称“三圣”。

佛教有“华严三圣”: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

佛教还有“东方三圣”和“西方三圣”:

“东方三圣”即: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 。

乾隆提倡“三教合一”,民间常把“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也称作“三圣”。

 大寒岭关城创建于明代,又是明清王平口巡检司与齐家庄巡检司交界处。明朝军队设督军,由太监掌管。明太监多信奉藏传佛教,在大寒岭建“毗卢寺”很正常。内供奉“三身佛”:卢舎那佛(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阿弥陀佛(应身佛)。和“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汉人信奉的佛教多“汉传”,一般信众多按自己的理解去膜拜心中的“保护神”。其中观世音最为熟悉,在香道上广为香客敬仰。可能因此在清康乾时期修复后改称“观音菩萨庙”。

道光元年寺院颓废,由煤窝老板楊茂发捐资並募捐赀财重修,添建文昌阁和窑神庙; 重修三聖殿茶棚和山神庙。于道光四年重修告成,并称“大寒岭毗卢寺”。4中所见为“毗卢寺”的布局;即:(“三进院”)主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前殿(“二进院主殿”)供奉“西方三圣”,有的地区该殿内不让女子进入佛殿,女子都在殿外焚香乞拜,由此我推想“二进院”的主殿为“三圣殿”,殿前抱厦为跪拜祈祷的地方。

茶棚以此殿命名,可能因为“三圣”要比“毗卢”更容易被信奉其它宗教的人接受。三进院大殿为“毗卢殿”,由于修行“大日如来”手印密咒的人,往往经常举行一些令外教者感到诧异的活动。所以“三进院”是一处神秘的地方,一般不对常人开放。一旦断了香火,很容易颓败。

最后只剩下“窑神庙”。窑神庙可大可小,内可能供奉保护某窑主矿井的“窑神”,也可能供奉保护一片区域多家“窑主”的窑神。

大寒岭周边地区煤窑密布,大小窑口数百,道光年“添建窑神庙”的捐建金主多为窑主,因此大寒岭的窑神庙不会太小。

门头沟地区的窑神有其独特的造型,当地人称之“魏老爷”,像为坐姿,黝黑面堂,蓬松虬须,圆眼直目,相貌威猛,头戴乌纱帽,身穿铠甲黄袍,右手持竹节钢鞭,左手倒提一串铜钱,脚蹬皂靴,左脚上俯卧窑鼠。 窑神庙往往是当地窑主协调互助和煤窑开采,运输,售卖等有关活动的“议事公所”,窑神庙内往往会同时供奉各窑主矿井保护神的牌位。

“窑神”是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产物,和“山神”一样,多少带有一些“道教”色彩,“一进院”具有独立院的特点,可能是“窑神庙”,院主殿是“窑神殿”,图09中那个突出东西配房北山墙中间的装饰精美的屋顶下面可能就是供奉窑神。至于屋顶上的“虎面”,放在窑神庙内也能解释:或许表示窑神的“虎将”,保佑窑主除困解厄,逢凶化吉。

大寒岭建筑的修复和新增是煤老板们捐钱修建的,建筑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他们自己的煤业生产:一切都要以“煤窑”为中心,“窑神庙”建在那个位置最为合适。

14 注释全图


以上是对图04北京门头沟大寒岭上各建筑的的分析推断。难免谬误,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门头沟:难得一见的大寒岭关城和毘毗卢寺
2022.09.29 北京 门头沟 琉璃渠万缘同善茶棚
赤嵌楼,一座与郑成功关系最密切的古迹
曾经的台湾号令中心:赤崁楼
老贵阳人才知道,这座城快要被遗忘的“秘密”
雅典卫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