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北京民谣中的“帝王庙,绕葫芦”


走进北京“首都博物馆”,一入大门,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光彩鲜亮的牌坊,这就是原位于阜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大门外,东、西两侧的“景德街”牌坊的修复建筑。

提到“景德街”牌坊,人们常常会提到一首北京民谣 :

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

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

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

帝王庙,绕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首民谣中 “帝王庙,绕葫芦”中的“绕葫芦”一句,从网上搜索解释含义基本如下 所云:

原历代帝王庙前大街东、西各有一座牌楼,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而平民百姓是严禁从正道通过的,他们行路至此只有绕过大道南边的大影壁后的两座葫芦形门。所以人们戏称“帝王庙,绕葫芦”。 

由于一些搞北京民俗的也持有这种看法,被网络广泛的传播后,这种说法也就被认可了。

“绕葫芦”就是“绕过大影壁后的两座葫芦形门 ”的意思吗?阜成门(平则门)大街(古有其它名称)是老北京的重要通道,怎么走到历代帝王庙这里要走“葫芦形的门”呢?(门要砌成葫芦形估计也大不了。)

我查了历史资料都没查到历代帝王庙前有“葫芦门”的记载。而认为有 “葫芦门”的只是今人毫无根据的猜想。

那么北京民谣中的“绕葫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看几张老地图:

图1:《京城全图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图中的历代帝王庙前标有“景德街”牌坊和大门对面的大影壁。图中没有画出“葫芦形的门”,但在大影壁的南面有一堵东西方向的围墙, 形成一条可以通行的夹道。(见下图)

图2《北京城图》(1843年)。这张图画的比较笼统,但能清楚地看到从阜成门(平则门)到西四的路线。同时还能看到历代帝王庙前两座“景德街”牌坊以及西四的“四座牌楼”。(见下图)


3《北京城郊图》(德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这张德国人绘制的地图中标有景德街牌坊和西四牌坊。历代帝王庙前的阜成门大街并无其它的带 “门”的标示。也许“庚子赔款”后,这里的“绕葫芦”对“外国人”就不那么严格了。(见下图)


图4:《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中阜成门大街在历代帝王庙前拐了一个“弓”字形的弯。 这是民国二年内务部职方司测绘处出版。虽说此时已到了民国,但绘制的时候可能正是清末民初时,保留着清末的一些“禁地 ”痕迹是可能的(见下图)


图5:在京师警察厅总务署印制的《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民国十七年)的图中,阜成门大街已是直通大道了。(见下图)


4中的“弓”形弯,让人联想起“绕葫芦”的“绕”。一张标着“Portiqueconduisant au Temple du Grand Lama ”(译文:通往大喇嘛寺的牌坊)(图6)似乎给了一个早期历代帝王庙前的实景参考。(见下图)




照片明信片提供了以下信息:

一.照片是在阜成门大街上由西向东拍摄。阜成门大街依旧是尚未加硬的土道,道边尚无路牙和人行道,路上只有行人和载人马车,尚无黄包车,行人多为男性而且留有辫子。大道上还没有电线,路北使用的是“点油路灯”。由此可以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最早可以到清末。

二.照片中牌坊上的匾题“景德街”是满、汉文同匾,此匾何时变成“汉文”匾无资料可询。从一张瑞典人喜仁龙拍摄的景德街牌坊(图7。最早拍摄的时间可能是1921年,牌坊下远处是阜成门),可以估计在1921年之前。



三. 图中照壁(南边)和帝王庙八字大门(北面)之间有“阻马栏”,不让通行,从行人的运动方向也像是沿着阻马栏绕到大影壁的后面继续前行,在大影壁的后面正有一辆由西向东行走的马车。(大街远处是西四牌楼, 图左牌坊下可见到北海琼岛的白塔)

四.图片中看不出大影壁两侧有外延墙的痕迹,木牌坊南侧也无砖墙可能,大影壁南面那种建筑格局,难想象所谓的“葫芦门”会在什么位置。

从以上地图和照片看:从阜成门到西四牌楼是直通大道,只是到了历代帝王庙前,一般行人要走下大道,从大影壁的后面绕一个“弓”形的“葫芦弯”,再上大道继续前行。

因此“帝王庙,绕葫芦”我理解为“走到历代帝王庙要从大影壁后面绕个葫芦形(取“弓”形意)的弯,继续前行,就到西四了。”

附:

 首都博物馆大厅里的“景德街牌坊”(图8)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图6明星片中的景德街牌坊和今天首博内的牌坊,就会发现脊兽的数量少了:明中间的斜脊-明侧间斜脊-两侧暗间斜脊由原来的“5-4-3”变成了“4-3-3”。也许重建首博牌坊是依照图7中民国时期的模样。

斜脊瑞兽的数量代表一座建筑的等级。图6中的牌坊符合明清皇帝给予“历代帝王庙”的级别。图7中民国修复“景德街”牌坊时,“历代帝王庙”的功能已经废弃并改作它用,修复时,把级别降低也就可以理解了。

今天首博的牌坊只能称“景德街牌坊”,要想称“历代帝王庙的牌坊”还差一个级别。

(20131111)

(又:这里把为地名而设的称为“坊”,因“三”楼以上而成“牌”,“牌坊”指三开间以上多楼的门式建筑。北方民间习惯把纪念性的“石砖”建材称作“坊”,如:十三陵的“石牌坊”;孔庙辟雍前的“圜桥教泽”琉璃牌坊;东岳庙前“永延帝祚”琉璃牌坊。“木彩”建材称作“楼”。有时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对是否是“木”是“石”而称“楼”称“坊”有时也是混淆不清,并无定规。由于清末民国后民间建造该类建筑时,并不守“规矩”,“混搭”较多,我认为今天除沿用习惯称呼同时,不以是否有“楼”确定是“牌楼”还是“牌坊”;将“木质”为建筑主体称楼,“砖石”为建筑主体为“坊”为好,如需强调“楼”的数量,可在前添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过阜内大街,一路看尽七百年
跟着老舍先生,咱们去北京最美的一条街逛逛
一街看尽七百年——北京阜内大街游记
平则门拉大弓
平则门,拉大弓——从一首童谣说开去(讲座实录)
阜成门:被遗忘的歌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