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列有条文10条,论述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及欲解时间等内容。本篇条文简少意赅,条文的次序结构安排也大有深意。本文拟从条文次序可能的内在逻辑及“伤寒皆热病之类”的角度梳理该篇脉络探讨其主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是少阳病篇第一条,也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口、咽、目等窍为藏府精气之总窍,是精气由里表于外、与天地气相通之处,故谓之半表半里,少阳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位处半表半里(柯韵伯语),李克绍认为“少阳又称少火,游部,游于三焦,生发活动,不亢不烈,郁则化火,结则烦闷痞硬”(《伤寒解惑论》)。该条反映少阳病热化的开始,因为在人体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没有失衡的热化及寒化,但如果邪气侵及少阳,少阳即开始热化以抵抗外邪,广言之,热化是六经气化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胆与三焦为少阳府,少阳热化则郁热不降,上蒸清窍出现口苦,热伤津则咽干,热化风则伤目为目眩。“热化”是在少阳病篇的思想核心。因有“热化”,所以在少阳病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的少阳伤寒,风热闭阻、热扰胸膈的少阳中风,在少阳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少阳病入腑的往来寒热,胁下痞硬,脉沉实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病三阳合病的“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少阳病入阴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只有到少阳病欲愈时热化消解,惟见“脉小”。该过程反映了“热化”在少阳经腑邪正相搏、由表及里的过程。另一方面,“热化”非仅局限于少阳经,《内经·热论》论述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是同义。在《素问·热论》中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等论述了邪气在六经中“热化”的不同形态。《伤寒论》各个篇章则是对六经受邪后“热化”的进一步变化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少阳病篇的描述即是其一。



 

那么,何谓“热化”?“热化”是“气化”的一种病理表现。生命是气化的体现,气者,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物质,始终是动态的存在,化者,火之言为化,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气化没有明显的热或寒表现,邪气为阴,侵及机体时,气化即会以热化的形式以化邪气,因此称之“热化”。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第264条)。揭示了少阳病郁热的进一步演化。少阳经脉上至头角,下耳后,有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又有分支下胸中贯膈。如果少阳经气不利,其循经部位可出现相应症状。与上条比较,该条热化症状更加明显,上条只是有口、咽、眼等清窍郁热病变,而本条“耳无所闻”示风壅气滞,气滞化为郁火阻滞于绕耳之胆经故耳失聪,目赤为目眩之渐,也是风热化郁火的表现,“胸中满烦”示少阳郁火不仅表现在清窍,而且循经入胸膈,胸膈为郁热所扰故见满烦,气滞则满闷,火扰胸膈则烦。少阳病变非表非里,吐下不能解,故有“吐下则悸而惊”。综合而言,本条热化程度较上条加重,病机也深了一层。另外,可通过与下条少阳伤寒比较,提示少阳中风的特点是少阳热化迅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第265条)。本条示少阳伤寒。因有外感寒邪侵及,少阳热化以抗邪,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其意义类似于太阳病“恶寒发热”。少阳者,即阳少也,因阳少故,寒邪之下仅表现为头痛而不是周身恶寒的表现。阳少脉亦小也,故为弦细脉(《伤寒解惑论》),少阳病因位居非表非里故不可发汗,发汗则寒邪去而少阳伤,热化转入阳明经故有谵语,故“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郁热不解有“烦而悸”。与上条比较,这条反映了少阳伤寒热化不象少阳中风热化之迅速,但也不象太阳伤寒之周身恶风寒。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第266条)。此条示少阳病由表传里的病变,但未及里。与太阳病篇的小柴胡汤证(第96条)结合来看,是“少阳伤寒与中风”的进一步发展,有入腑郁结的迹象如胁下硬满。但脉沉紧而非脉沉实,并有干呕、往来寒热等症状又提示少阳热郁于内,尚未郁结,故可仍与小柴胡汤解表。也提示如果脉不是沉紧脉而是沉实脉则示邪气入腑郁结则可用大柴胡汤。通过此条也说明外感热病化热入内郁结可能是热化的常见转归。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第267条)。示少阳病坏证,治则与太阳病相同。指出医师施治后但由于不识病理而致病证转归复杂化,治疗当“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第268条)。提示少阳热化病情演变未入腑郁结,而是并及三阳,反映了少阳郁热化火之盛。热极似阴故欲眠睡,但目合则汗提示“欲眠睡”不是真正的阴证,而是内热迫于阴分所致。此条揭示了如果少阳病变没有入腑结实,可出现郁火并有三阳成为三阳合病的变化。脉浮大、上关上均示阳热之盛。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第269条)。示少阳伤寒日久,既不入少阳府郁结也不形成三阳合病,无大热而出现躁烦说明病机更进了一层,表面上查不到热邪,其实已经进入阴分,故有躁烦的表现,提示正不能胜邪。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第270条)”示阴不受邪之条件。“三阳为尽”示三阳经都经过了,病邪应传三阴经,但能食不呕示脾胃强盛,故邪不能入。结合上条,可以从躁烦与能食不呕来鉴别是否少阳邪气入阴。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第271条)。此脉小与前条之脉小不同,此脉小是病势衰弱之象,虽小而静。《注解伤寒论》认为伤寒三日病传少阳,脉当弦紧,脉小说明邪微故欲已,其意类同。本条与上两条正好相反,反映了邪气不入阴分而是欲愈之象。从269条、270条、271条可以看出少阳病的两种转归,一是入阴,二是欲已。入阴又可从躁烦与能食与否判断。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第272条)。承接了上条,指出如果好转大概是在寅卯辰等时间。此时属胆气壮故。



 

从以上的条文结构安排可以看出,少阳病从开始、发展到结束在本篇中均有提纲性的论述,虽然条文短少,但同样论述了在其它几篇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热化、郁结、合病、坏病、入阴、欲已。又因少阳病篇条文较少,其逻辑结构更加清楚,即是从病情发展变化来看,层层推进,开始可分为伤寒、中风;发展过程中则或入里结于少阳府或不入里而表现三阳合病,到了发展后期则入阴或欲解。中间可能因误治原因还有可能形成坏病。这种逻辑结构对解读伤寒论其它篇章也大有裨益。

 

【本文来源:魏建华,伍镝:《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J].新疆中医药.2012,30(4):134-13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邪相争话伤寒(263~272)
第73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99条条文三阳合病)
伤寒73:《伤寒论》中涉及到三阳合病的条文有哪些?
【学伤寒】条文第268条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4条第5条
关于“三阴三阳”的辨别---读《伤寒论.图解》后的杂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