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方证互参举例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论“杂病”与论“伤寒”之不同,然两者本为一书,不仅不能完全割裂,尤其对两书重复应用方剂的相关条文、有关方证内容常此略而彼详,对《金匮》而言,对于疾病的论述常有略于《金匮》而详于《伤寒》者,因而在学习、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须《金匮》与《伤寒论》互参研究,方能更好的彰显仲景理论及方证本义。

 

1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是仲景名方,在《金匮》中作为主方加减用于痰饮咳嗽及上气病。《金匮·痰饮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本条叙症十分简单,虽然结合本篇内容并以方测证,可知其性质属痰饮咳嗽,但结合《伤寒论》相关论述方能全面体现其方证特色。例如《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水气,说明水饮停留于内,伤寒表不解”及“伤寒”提示表邪未解,可知,小青龙汤证为外寒内饮之证,在杂病中,其病机关键为水饮内停,常因外寒引动内饮而发,小青龙汤可表里同治,发汗蠲饮,其证临床表现以慢性咳喘为主症,表寒未解者可见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紧等症。



 

2桂枝救逆汤证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条文中火邪是何义,为何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如果单从《金匮》的角度,显然因文字过于简略,难以解释,此时,若联系《伤寒论》中该方证的论述,则问题就找到了答案。例如《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可见,火邪本义是指伤寒误用烧针等火法强迫取汗,《金匮》火邪者是言汗多亡阳,复被痰扰,以致心阳浮越,神明无主,故见惊恐不定,卧起不安,心中悸动,心神不宁等症。可见《金匮》12条的本意是论述心阳虚惊恐的证治。所谓救逆,是指此方可挽救这一逆证。虽然《金匮》条文中没有明确指明有亡阳心悸,但结合《伤寒论》中此条则其症可明,又以方测证,当为阳虚心悸之证。本方用桂枝汤温复阳气;去芍药之腻,加蜀漆祛痰;龙骨、牡蛎潜阳安神,除了有温通心阳之遠外,还可潜镇安神,使阳囱神藏,心悸可平,惊恐自宁。



 

3炎甘草汤证

 

关于炙甘草汤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录条文“《千金》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属虚劳阴阳气血不足之心淨怔仲证。《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条言由于心阴阳气血俱虚,心阴不足,心血亏少,复感外邪致心失所养,是心脏本虚,复感外邪而引起的心动悸。心阴虚则脉无以充养,心阳虚则鼓动无力,故脉见结代之象。临床可见心中悸动,气短乏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红少苔,脉结代等。《金匮》与《伤寒》一言心脏自病,一言复感外邪引起,属于不同病证。虽然所见病证及发病原因有所不同,但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病机则一,故均用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使血充足则脉可复、悸可定。方中以炙甘草为主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以滋化源,令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重用生地合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养血脉;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宣阳化阴,且桂枝甘草辛甘相合化阳,以温通心阳,加清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诸药合用,阳生阴长,阴阳并补,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4茵陈蒿汤证

 

黄疸病以湿热发黄为主,茵陈蒿汤是代表方剂。《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谷即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追,茵陈蒿汤主之,用茵陈蒿汤治疗谷疸。关于黄疸病中谷疸的形成,《金匮》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独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其发黄的特点略而未谈,发黄的性质及形成机制等问题在《伤寒论》中论述的十分详细,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以方测证之外,也可通过《伤寒论》来进一步认识。例如《伤寒论》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汙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疲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可见,黄疽的形成关键在于“身无汗”及“小便不利”,以致“瘀热在里”,湿热熏蒸于外所致。此种发黄的特点可见于《伤寒论》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综上所述,《金匮》茵陈蒿汤所治谷疸,其性质属湿热发黄,该方可清热利湿退黄。进一步来看,《金匮》与《伤寒》结合研究可丰富杂病的治法。《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按照病因的不同,将黄疸病分为谷疸、酒疽、女劳疽,并对谷疸、酒疸、女劳疽转成黑疸提出了治法方药,但从黄疸病整体来看,其治疗方法不够完善。结合《伤寒论》,则可以总结出仲景治疗黄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清法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等;下法如大黄硝石汤;消法硝石矾石散;汗法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和法的小柴胡汤;吐法的瓜蒂汤;补法的小建中汤;温法的“于寒湿中求之”,可用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等。可见,两书的结合学习,可丰富治法。


 

5小建中汤证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本证以脾胃虚弱,阴阳两虚为基本病机,以里急,腹中痛为主症。而关于小建中汤证,《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淨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为里虚邪扰之心悸而烦,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面色不华,头晕失眠,神疲乏力,食少纳差,喜温恶寒,舌淡,脉细弱。治以小建中汤,建中补虚,以养血补心,益气安神。本证病机在于心脾不足,气血双亏,是里气先虚,复被邪扰,以致心无所主,神志不宁则成悸成烦。成无己曰:“‘心中悸而烦’是……以气血内虚。”又如尤在泾所言:“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邪欲入也,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难经·十四难》所谓:“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本方具有建中补脾,调和营卫之功,心主血脉,脉之充在于血,脉之动力赖于气,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心悸治以小建中汤以生血化气养心。可见,小建中汤所治病证在《金匮》与《伤寒》虽有不同,但其病机则一,因而,小建中汤不仅用于虚劳里急腹中痛的病证,也可用于中气不建引起的心中悸而烦的病证。

 

综上,《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本为一书,因此,《金匮要略》中所论的许多杂病内容,可以通过与《伤寒论》互参加以研究,以阐明本义,加深理解和应用。

 

【本文来源:丁跃玲.《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方证互参举例.全国仲景学说学术年会,2014.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茵陈五苓散方证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五苓散加减化裁
伤寒论阳明篇(八)
伤寒约言录【16~18】
《伤寒论》讲义2
治湿热四方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