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石膏类汤方的配伍应用

《伤寒论》是现存文献中记载治疗外感热病辩证的第一部专著,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的气候暖化正逐渐地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健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近年地球表面温度升幅达历史最高。人类生活的环境生态也趋向热化,使得当今的环境具有“天以常火”的特点。《伤寒论》与温病学在外感热病诊治方面疗效显著,石膏类汤方是常用的有效方剂,因此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1 石膏的特点

 

《本草备要》云:“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入足阳明经,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之药,归肺、胃经。”辛甘大寒,辛以发散透热解肌,寒以清热泻火,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石膏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各期的使用情况。石膏一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主要用于壮热烦渴、肺热喘咳、津伤、余热未尽等症,并且用量宜大。仲景方中如小青龙汤证加石膏,心下有水气,肺胀,咳而上气,脉浮,烦躁而喘,即用石膏;大青龙汤之用石膏,亦是在于烦躁;白虎加人参汤之用石膏在于患者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竹皮大丸之用石膏在于中虚烦乱。越婢加半夏汤之治其人喘,肺胀,使半夏与石膏为伍,以奏破饮镇坠之效;小青龙加石膏以治烦躁而喘;麻杏石甘汤用石膏在于有汗出而喘。石膏解热而气自平,呕逆亦遂自止也。竹叶石膏汤之欲吐,竹皮大丸之呕逆,均是据呕吐而应用石膏之法的实例。故石膏一药,烦躁、喘、渴、喘逆用、外感、内伤杂病用,实证、虚证用,男人、妇人、小儿也用。总之,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



 

2 《伤寒论》共6个汤方中使用有关石膏的汤方,且独具特色

 

即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伤寒论》石膏的主要配伍有以下5组药对:石膏配麻黄、石膏配升麻、石膏配知母、石膏配竹叶、石膏配人参。

 

2.1 石膏与麻黄配伍 石膏配麻黄为温热药配伍以麻杏甘膏汤、大青龙汤作为代表方。麻杏甘膏汤用来治邪热壅肺以清宣肺热,麻杏甘膏汤用麻黄的目的则不在解表,而是为用其宣发透表之用,与石膏并用,以助石膏向外清泄透解邪热,方中石膏清宣肺胃郁热除口渴,麻黄发汗宣散水湿,二者相配,一温一寒,麻黄得石膏则辛散之性大减,石膏得麻黄则发越水中之郁热,使宣肺利水之功更著。麻杏甘膏汤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因汗、下后内传入里化热(表邪尽);病机为邪热羁肺,肺失宣肃,病情较急,但热势不甚;“喘”、“无大热”为其主要表现,“汗出”为次要表现;麻杏甘膏汤方的作用可使入里之热邪通过清透而解散,失和之肺气通过宣降而复常。大青龙汤从药物组成来看就是麻黄汤加石膏。关于太阳中风,成无己认为,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营卫俱病,故发热恶,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营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吴谦则认为,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营卫同仲景在此不以越婢加麻黄汤为名,而称之大青龙汤者,乃说明此证之机体内水邪遏郁之甚,有如自然界暴雨将至前之闷热气候而卒来骤雨,大地舒展闷热顿除。



 

2.2 石膏与升麻配伍  以麻黄升麻汤作为代表方,本方用于治疗正伤邪陷,肺热脾寒,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本方重用麻黄升麻为君,发越郁阳,佐以石膏、知母、黄芩等寒凉之品以清肺热;干姜、桂枝、白术等药以温脾阳,从而达到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目的。方药组成:共14味,包括有桂枝汤、越婢汤、黄芩汤、苓桂术甘汤、干姜甘草汤等,可谓组七法之大方。治疗作用:具有滋阴养血、清上温下、发越阳郁的作用,合补泻寒热为一剂,并使其相助而不相悖。方药主治分析:①麻黄、石膏、甘草为越婢汤之主药,能发越内郁之阳气;②桂枝、芍药、甘草为桂枝汤之主药,善调和营卫、祛邪和表里;③升麻、黄芩、天门冬主清上热、利咽喉;④茯苓、白术配桂枝、甘草为苓桂术甘汤,能温下寒、利湿邪;⑤当归、葳蕤、芍药、天门冬滋阴养血为扶正之品,又能防止发越太过之弊。

 

2.3 石膏配知母 石膏配知母,以白虎汤为代表,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二是治疗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方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大烦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条)。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条)。许多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温疫或温病。白虎汤是历来治疗温疫和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等记载,正是急性传染病过程中高热、昏迷、惊厥的另一种描述。方中以石膏为君,知母为臣,辛寒清热,以治疗阳明热盛之证。白虎汤方中石膏味辛甘大寒,辛能清肌热,寒能散胃火,止渴除烦为君。知母味苦寒质润,苦能泻火,润能滋燥为臣,两者相配助石膏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味甘调胃和中,能补土泻火,且缓石膏知母之寒,平知母之苦,而留连于胃,功为佐使。柯琴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沈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2.4 石膏配竹叶 以竹叶石膏汤为代表方,方以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七药组成。本方有清热化痰益气养阴四个方面组成。竹叶与石膏清热,半夏化痰,人参与甘草益气,麦冬养阴,药引粳米可以合胃。本方配伍的特点有二:一是滋腻养阴的麦冬与温燥化痰的半夏同用,达到养阴而不腻,去痰而不燥之目的;二是清热化痰的去邪药与益气养阴的扶正药同用,达到去邪而不伤正之目的。故益气生津之力胜于白虎加人参汤,因竹叶、石膏而清热之力不及白虎加人参汤的石膏与知母相配,故适用于余热不清,气阴两伤证。

 

2.5 石膏配人参 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代表,有清热益气生津之功,以石膏为君,清热为主,以人参为臣,生津益气。有知母清热滋阴为辅,故消热之力较强。而益气生津之力较逊,适用于阳明热盛、气阴两伤之证;温热之邪易耗气伤津。正所谓“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所以热病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津两伤证,其治疗当以清热益气生津为主,人参可以益气生津,故多与清热之石膏并用,而且清热的药物多性甘寒容易败胃气,人参亦可缓石膏甘寒之性,使其清热而不伤胃,而人参得石膏可益气而不助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盖石膏煎汤,其凉散之力皆息息由毛孔透达于外,若与人参并用,则其凉散之力,与人参补益之力互相化合能旋转于脏腑之间,以搜剔深人之外邪,使之净尽无遗此所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之力远胜于白虎汤也。”林家坤曾对数例阳明邪热亢盛所致高热患者,其脉浮洪并无芤象,使用白虎汤不效,甚至个别患者热度反有上升趋势,此时于方中加上一味人参,热度则很快下降,各症亦随之消失。



 

总之,石膏与补虚药如人参竹叶配伍与石膏和温热药如麻黄、升麻配伍均属相反相成配伍之变法;石膏与寒凉药如知母配伍属相辅相成的配伍。根据配伍的不同可归纳为补虚药、温热药、寒凉药三个配伍方面的不同。,配伍之常法,常法易知,变法难明。故仲景谓医道“玄幽微,变化难极”。

 

【本文来源:黄圆媛.《伤寒论》石膏类汤方的配伍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13,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15
国医大师李士懋应用石膏配伍经验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清热方剂类(3)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张锡纯治疗时病发热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