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条新解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条,即 67 条。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旧解

 

本条解释,历来有争论。尤在泾等认为: “身为振振摇”属苓桂术甘汤证之一症,“发汗则动经”是另叙一截。丹波元坚等认为不属,而属 82 条之真武汤证,故分两截看,“汤主之”句接在“脉沉紧”后。后世注家教材多从丹波,并认为心下逆满、头眩是水饮上逆蒙清阳,振摇是躯干肢体病。也从尤氏“发汗”句言禁忌。括现行新二版总八版教材。



 

本人仍引 82 条,皆不从,新解如下。

 

解词

 

1.心下逆满 饮停胃中,自觉心下滞满。《金匮要略·痰饮》论此证也说: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痰饮之痰本字是淡,简称饮,别于痰和水) 可见“心下逆满”为心下有饮停而觉滞满,并非旧解水饮上逆。饮为水停体内局部。若会动则不成饮。将逆误为上逆故也。逆: 凡不谐调、反向行、停不行、不从常道行都叫逆。非仅反向、向上。见《素问·逆调论》。若真心下水饮上逆,则必呕吐清水,则是胃饮充盛的小半夏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2.气上冲胸 阳虚寒盛,不镇阴寒,寒气上冲胸咽。非水饮上冲。即寒气奔豚之轻证,桂枝加桂汤之加桂意。故此亦用桂兼平降之。此为或然症,可有可无。若重发奔豚,自应加桂,原“三两”不足平降。

 

3.起则头眩 头眩: 头晕目眩的节短词。此因脾阳虚,水停成饮,饮停中焦,阻遏升降气机。脾虚饮阻不能升清,头目清窍失养,使视觉失实,位觉失衡,故发眩晕。饮病眩晕,卧则稍安,起则加重。此为微饮,故起则始觉头眩。

 

4.发汗则动经 动: 伤,损伤,损坏,伤害。如成语“伤筋动骨”,动与伤对举同义,惯语“伤筋动骨一百天”;动骨病名曰“伤科”; 叶天士《温热论》名言警句:“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耗血: 减少阴血的正常生理数量。动血: 损伤阴血的滋润营养功能。“动血”非活血,反而是瘀血,治用散血牡丹皮、赤芍。经:经气,经脉中的气血精气,泛指正气,括阴阳气血,此偏指阳。属修辞借代格的全体代局部。合为:若发汗等误治就更伤阳。此主要强调更伤阳,即阳气虚甚时。若原阳气虚甚,纵今不经发汗等再误治而达阳气虚甚时,也会有同样恶果。故“发汗则动经”义实为阳气虚甚时。此非旧解言禁忌,理见提要之按。



 

提要 脾阳虚水停成微饮的证治。

 

按: 《金匮要略·痰饮》云: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治痰饮依证设方很多,可见苓桂术甘汤仅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温本缓治的微饮。既不治所有饮证,更不治全部水病,故提要曰“水停成微饮”。若旧解言仅限饮停心下( 胃中) ,则《金匮要略》另有专治胃饮的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非苓桂术甘汤证之泛和微。非言禁忌之理: 禁忌岂止汗法? 凡温补利水正法外它法皆叫禁忌。已如上述,此仅举发汗一法泛指误治再伤阳。为何举发汗言庸医误治? 因承上言庸医见伤寒表证而误用吐下,今变脉沉表无而试变汗法,且限知汗吐下三法而轮换遍试。背道而驰,更显其误,更显其庸。“发汗则动经”五字义实为脾阳虚甚时,非言禁忌。若不举例可用递进连词“甚则”。

 

语译

 

风寒表实证,若误用吐下法攻泻后,损伤阳气。脾阳虚使水液停运,蓄于体内某部,可成淡饮。初停症轻,则称微饮。若微饮停胃中,则自觉心下滞满。阳虚饮停,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使视觉失实,位觉失衡,则倦怠喜卧,卧则稍安,起则头晕目眩。或有寒气上冲胸咽。其脉沉紧无力。若再发汗等误治更伤阳,或不再误治,而达脾阳虚甚时,清窍更失阳温养,而眩晕更甚,不司肢体平衡,则身作振振摇晃,不能平稳自止。这样的脾阳虚水停微饮证,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脾化饮,培本缓治。

 

释义

 

风寒表实证,本应辛温发汗解表。若误用吐下峻攻,自必损伤阳气。脾胃主纳运、谷道,最易损伤脾阳。脾主运化水谷。脾阳虚可致水液不化精微输布而停运,蓄于体内某部,即成淡饮。胃为水谷之海。水液入则先纳胃中,故脾阳虚水液停运最易先蓄胃中,形成支饮之一,故觉心下( 胃中) 逆满。脾虚饮停,不能升清,头目清窍失去清阳温养,视觉位觉失却实衡稳止,故发眩晕。微饮为患,故起则始觉。脉沉主里,紧主寒、宿食,此为虚寒、水滞,合为寒饮内停。阳虚不镇阴寒,可有寒气上冲,故有或然症气上冲胸。脾阳虚甚时清窍更失养而眩晕更甚,不司肢体平衡,故身为振振摇。用苓桂术甘汤温脾运水: 脾阳复使清升水运,水渗利就饮消胃和,则眩晕、逆満、振摇悉除。



 

按语: 本条争论的焦点是“身为振振摇”属不属苓桂术甘汤的脾阳虚之一症。此题划清,它疑冰释。欲划清,就要先探清“身为振振摇”的机理。旧解说是因阳气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故筋肉跳动,全身颤抖,有欲倒于地之势。总之病在躯干肢体。本人新解: 旧解非也。身体振摇是上因眩晕之甚,下因筋骨之软,此主是上因眩晕。阳虚眩晕是阳精不养清窍。阴阳互根,阴精亦自不足,髓海之脑失却温养,位觉功能丧失,不司身体平衡,使运动静立失稳而振摇。故《灵枢·海论》说: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转”即晕。“眩冒,目无所见”即眩。“胫痠”、“懈怠安卧”,即肢体痠软而振振摇晃,不能行立而懈怠安卧,故眩晕振摇作矣。故“身为振振摇”是形容“头眩”的严重程度,是脾阳虚更甚而使“头眩”更甚的表现。只要有头眩,就有身为振摇的可能。总之病在头脑。

 

再引 82 条。该论肾阳虚水停证又说: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瞤: 眼跳,泛指振颤。擗: 借仆、扶。) 《金匮要略·痰饮》又说:“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可见阳虚有水饮者,均有眩晕,轻则有振频大而振幅小的“身瞤动”,即震颤,重则是振频小而振幅大的“振振欲擗地”,即振摇,且可同处于肾阳虚水停证中而有大异。苓桂术甘汤证属阳虚有饮无疑,故也可有眩晕使身体振摇,只是再误治更伤阳或不误治原虚甚而更易发生和使之增剧。虽苓桂术甘汤证之阳虚不及真武汤证之甚,但本来脾肾阳虚就是先后天相依的相益相损关系,难以截然分开。所以就表现出身为振振摇比身瞤动重而比振振欲擗地轻。由上 82 条和《痰饮》经文就知仲景用词习惯是“振振”为“瞤动”之“剧”,“摇”比“欲擗地”轻,其轻重明矣,而振摇居其中。故脾阳虚也可有轻的“头眩”和重的“身为振振摇”。故震颤不拘轻重,因人而异,不拘脾肾,与证无关。



 

三据温阳用桂枝。苓桂术甘汤温脾阳用桂枝,肾气丸、温经汤温肾阳亦用桂枝。桂枝入腑表膀胱( 如桂枝汤、五苓散) 岂不入脏里肾? 故桂枝温脾兼肾,震颤不拘脾肾。故“身为振振摇”可出现在苓桂术甘汤的脾阳虚证中,属其一症。

 

四据脉沉反汗叙事言误。原文“脉沉”后紧接“发汗”,用明显错误事言庸医误治。也证“发汗”句语气承前紧接,一事叙述未完,故不得分句间移插“汤主之”句,更不分两截。

 

五据古汉语中语气词“者”。用在复句间的分句后,表示语义未尽的停顿,用以提请注意和下有答论,而无作复句条尾语气词者。原文“发汗…身为振振摇者,…汤主之”,无疑“身为振振摇”属苓桂术甘汤证之一症,可见仲景当日也这样认为。旧解将“汤主之”句接在“脉沉紧”后,则条尾末句成“身为振振摇者”。者置复句条尾,古汉语难见。

 

综上: “发汗则动经”是举误治一例言脾阳虚甚时,非禁忌,可换递进连词“甚则”。“身为振振摇”属苓桂术甘汤证之一症,原文不错,不分两截。

 

【本文来源:高伯正.《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证条新解[J].光明中医.2015,30(3):459-4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道汤女人睡得甜又香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又曰:“夫
七、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证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杂病论》基础方之研究
浅谈扶阳医学治病温阳“十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