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证浅析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麟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1.半夏泻心汤的辩证要点

《伤寒论》原文叙证较简略,仅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数字,但却突出了心下痞是半夏泻心汤的主证。痞为自觉心下痞塞胀满,按之濡软而不痛,显与结胸证之心下硬满,按之石硬而痛有别。在《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条叙证最详,甘草泻心汤条还补充了致痞机理,两方均系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三方虽侧重点略有不同,但三方组成基本相同,病机亦基本相同,以三条原文互参,再结合《金匾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条文,即可得出:心下痞满、呕逆、肠鸣下利为半夏泻心汤的辩证要点。


2.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及病机

按《伤寒论》154条所述,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而成,《伤寒论》云:“……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陆渊雷谓:“若其人胃不健全者,误下则成痞”。今邪在少阳,法当和解,误用攻下,损伤脾胃,邪乘虚内陷,结天心下,形成虚实夹杂之痞证。误下后,一方面脾胃受损,中阳不足而生寒,以致太阴寒化;另一方面邪乘虚内陷,郁滞于胃而化热,成为阳明热化,寒热互结于心下,遂形成太阴寒化和阳明热化,同时并见之寒热错杂痞。心下即胃之上院,地处中州,在胸之下,院之上,为上下交界,气机升降之交通要道,寒热互结于心下,痞塞通道,而致升降失常,脾不升清则利,胃失和降而呕。由上可见,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伤寒论》直接提出的虽仅小柴胡证误下,但根据《伤寒论》原文134、155、161、163、166、168、169等条文的精神,可知太阳病误下或汗不如法,也是成因之一,如果我们跳出《伤寒论》的圈子来看,临床上半夏泻心汤证更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如饮食所伤,痰湿留滞,气郁不疏,湿热奎中等,勿拘于外感伤寒误下。


3.方药分析

半夏泻心汤由三部分药物组成,一是琴、连苦降泄热;二是姜、夏辛开散痞;三是参、枣、草甘补脾胃,三者配伍使其具备寒热并用、苦辛同进、攻补兼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的功能。它既有理中汤之温脾补虚之意,又能奏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泄热消痞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调所致的脱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的代表方。


3.1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证系阳明热化和太阴寒化互见,故治疗一方面要祛除邪热,另一方面要温脾补虚。阳明热化,胃气不降而生热,则取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半,用芬、连之苦寒以泄热,下利故去大黄;太阴寒化,脾气不升而生寒,则取理中汤之半,用参、姜、枣、草甘热以温之,气逆呕隐故去白术。盖痞由寒热之邪互结,治亦使药性合而为一,于是姜夏之温散以和阴,荃连之苦降以和阳,寒热并用,阴阳得和,痞自清除。仲景制方,除药味配伍独具匠心外,药物的煎煮法也寓有深意,半夏泻心汤在煎法上去渣重煎,目的是使各药性味相互充分混和,以和解中焦寒热兼夹之痞,仲师寒热药并用之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3.2攻补兼施:半夏泻心汤证既有脾胃虚弱的一面,又有邪气塞滞的一面,而成虚实夹杂的局面。设攻邪而遗正,则脾胃虚弱益甚;若补脾而遗热,则痞满更增,故需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中用参、枣、草之甘补,着眼于脾胃虚弱,用芬、连之苦泄,针对胃热塞滞,补中有泻,泻中寓补,相反相成而各建其功。甘补是否有涌满之嫌呢?因痞满属于虚实夹杂,用甘补之品也是在所必需,前人认为人参为治脾胃虚弱,气滞痞满之要药,如日人吉益东洞有“人参主治心下痞硬”之说,实指虚痞而言,叶天士也提出:“清邪之中,必佐扶正”,“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故决无碍邪助满之弊。


3.3辛开苦降: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通降。《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热互结于中焦,以致脾胃失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则中焦痞塞。故半夏泻心汤苦辛并进,方中以黄连黄芬苦降泄热以清泄胃热,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通阳运脾,一辛一苦,开泄通降,宣达气机,升降得以复司。


因此,半夏泻心汤可称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辛开苦降法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重视和发展,其适应证也大大超出了伤寒范围,后世师承这一法则的,如东垣之倡升脾阳,天士之“微辛以宜通,微苦以清降”,嘉言之“逆流挽舟法”等,均系从仲景心法发挥而来。明清医家将半夏泻心汤用于湿热病,如戴无礼谓:“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


李时珍说:“用泻心汤,亦即清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叶天士对辛开苦降法和半夏泻心汤尤有发挥,揭示:“辛可通阳,苦能清降”,“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得出“湿热非苦辛寒不解”的精辟见解,认为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并不限于痞证,每于方中去参、枣、草之湿补,加杏、朴、积、桔等加强苦辛通降之效,广泛地用于治疗暑湿、湿温、胃院痛、反胃呕吐、痢、疟等多种疾患,从而扩大了半夏泻心汤的使用范围,故在临床上,除痞证外,不论内伤外感,凡属脾胃系统湿热阻滞、升降失调之病证,皆可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减主治。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伤寒-149
聂惠民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三个泻心汤分析
千古脾胃病第一方:半夏泻心汤辨析 中国中医研究院,时振声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