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学术与《黄帝内经》有关系吗?


小编导读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内经》是仲景学术的理论渊源,仲景学术则是对《内经》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下面,我试就仲景学术与《内经》的关系做一浅探。

一、论病以阴阳为纲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仲景著作中明确反映出以阴阳为纲的学术观点。

首先,在仲景的著作中,从疾病的分类,到病因、病位、病机、脉象及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无不以此为纲。如《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所谓的“阳病十八”和“阴病十八”来看,其前者所指为“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多属外感“贼风虚邪”之疾;而后者所指为“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则多属“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阴阳喜怒”所引起。这与《内经》关于疾病的阴阳分类原则大体一致。再如《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处所谓的“阴”“阳”,既是指脉象(浮取与重按),复言病机(营弱卫强)。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之训,仲景将痉病分为柔痉与刚痉。仲景还将《内经》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贯穿于脉诊中。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妇人杂病篇亦指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从治法和方药上看,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证,半夏泻心汤等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乌梅丸治寒热错杂之久利,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而兼阳虚等,皆属于调和阴阳的著名方剂。在同一方剂中,仲景又常常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如温经汤、鳖甲煎丸、大黄甘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些都是仲景对《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法则的具体运用。

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仲景亦十分重视阴阳是否自和的问题。如仲景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曰:“伤寒六七日不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其次,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内经》中论述六经(六气)的诸多内容来看,二者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伤寒论》实际上讲的就是六气的病变,以及如何辨证施治的问题。其六经之名完全取自《内经》,也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得名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仲景的六经辨证,讲的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病变,而六气皆本于阴阳一气之所化,故六经病变皆以阴阳为辨证总纲。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对《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正邪相搏的病因观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并十分重视和强调维护正气以抗御外邪的重要性。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而在仲景的著作中,亦充分表现出正邪相搏的病因观。《伤寒论》的治法中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外,仲景治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虚实互求。如其治风寒兼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是,而其治“五劳虚极羸瘦”之虚劳证却以大黄?虫丸主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扶正祛邪的治疗观,也正是《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观点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治病必求于本”之明训,仲景则将此原则贯彻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本”,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阴阳,二是病机,三是指先病者。关于“本”是阴阳,已在前面做了阐述。至于作为病机而言,是仲景始终紧紧抓住不放的。虽然在其著作中直接讲明病机的条文不算多,但从其对各种病候的叙述及所列的治疗方药中,我们不难窥见仲景对每一证候的病机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如《伤寒论》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患者有“经水适断”的症状,表明其病已在血分,邪热与瘀血相搏,但仲景仍主用柴胡者,因其病程不长,血与热结尚为短暂,故可用柴胡拔去热邪(《本经》谓柴胡“主心腹,去寒热邪气”),而血结自散。此亦是求本之治。

《金匮》云:“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所谓脉沉,当责有水,故本方以泽漆为君,使水气还归于肾,不是治咳,咳无不止。由此可见仲景治疗咳嗽,并不局限于止咳化痰平喘,而是求其所以咳者而治之。

再如仲景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之己椒苈黄丸一方中的方后注指出“渴者加芒硝半两”。芒硝岂能治渴?究其病因,乃津液与痼癖结,遂不得上潮为渴,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同样,《伤寒论》中柴胡加芒硝汤治少阳病兼下利证,亦是仲景用药的高明之处。按理说,芒硝安能止利?但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盖积聚结于中,水液流于旁为下利,去其积聚,正所以止其下利。此非求本之治欤?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仲景深得其旨,如在《伤寒论》中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病机与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仲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许多疾病病机的认识与《内经》是一致的。如《内经》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仲景则有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仲景则有黄连汤、大黄甘草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仲景则将“痉”与“湿暍” 合在一篇中论述。《内经》云“劳者温之”“寒者热之”,仲景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与之相对应。《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仲景则将桂枝汤列于《伤寒论》之篇首,治太阳病中风证,为群方之冠。《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仲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着重讲了以肺病为主因的咳嗽,又在“痰饮咳嗽病脉证”篇中讲了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生的痰饮亦可致咳的问题。《内经》云“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仲景则在《金匮》的首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肝病可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总之,《内经》的阴阳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天人一体观、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法则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仲景的临床实践及其论著。可以说,没有《内经》,也就没有《伤寒杂病论》。而后者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及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方面,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有人曾说,《伤寒论》就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注释汇粹》、五版《黄帝内经》讲义皆持此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把《伤寒论》的基础缩小了一些。

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明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他正是遵循《内经》等经旨古训来指导自己的医学实践并著书立说的,其著作与《内经》互为表里,共同汇成了中医学一股万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绝地流淌。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下)
仲景的“哑谜”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破解六经病欲解时的易之根源,演易“未病先治”之必然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有何意义呢?
第一二讲答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