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语【同阴之脉令人腰痛——1】
解脉腰痛的问题讲清楚了,现在看同阴之脉腰痛。这个所谓的“同阴”,从字面上很容易就理解得到,应该是在描述别络的见症施治。《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概括而言,内容上主要是包括了正经、奇经、别络等发生病变所导致腰痛的见症和施治。另外就是兼论了腰痛兼有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症。从解脉腰痛开始,原文就开始分别讲了几处别络的问题。经与络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经脉是纵行,络脉是横出。如果用河流做比喻,经脉就是大的河流,络就是由大河所分出的小支小道。
  同阴之脉是足少阳之别络。关于这个条目,有几个很关键的问题。先从原文看,然后把几个问题列出来。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一问:为什么叫同阴脉,既然是足少阳的别络;
  二问:痛如小锤是怎么讲;
  三问:为什么会肿,是怎么个肿法,形态上;
  四问:治法上为什么在绝骨之端,三痏怎么三法,四不可以五不可以吗。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的条辨了。
  关于一问,为什么叫同阴脉。我们还是沿用河流的概念来对经脉进行理解,而经络图上的标线只是比例上的图注。而河流总是分支蜿蜒,宛如虚幻的树影那般。
  对于十二经中胆经足少阳之脉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起始于童子髎终于足窍阴,大概的走行就是下面这个样子。而我们本身对其也是很熟悉了的啊。
  古人把图画的很月饼包装盒感。现代人把图画的比较健身房感啊。
  第二张图可以发现,足少阳在下部有一段经别,就是上图外踝区域的蓝色线段。同阴之脉是足少阳之别络,并足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乃别走足厥阴,并经下络足跗,就是足背部。也就是说这段别络是并行于足少阳的,但是是上行,方向上与足少阳相反,它从足部处往上行至外踝上大概光明穴处时就拐弯了,汇入到足厥阴经。等于是一条大河流的尽处分出来了一条支流,这条支流逆向而行,汇入到邻近的另条大河道去了。所以,无论从其流向,还是汇入,都是归阴的:从阳走阴,如阴经一般由下走上,最后汇入阴。所以就叫同阴脉。历代注解都没有把这个“同”字讲解得太清楚,而到了现代,我们更容易因为字障的原因,有点理解不了或是不好理解为什么这段脉虽是从足少阳出但汇入厥阴,就把它叫“同阴”,不应该啊,怎么会同阴呢,明明是阳出啊。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容易把“同”字理解作相同的意思了。在这里,这个“同”字,是作动词解的,我们得用古代汉语的字义来解读,就会非常一目了然了。这个“同”字,在古义里,还有会同,参与的意思。《说文》中对“同”字有解:“同,合会也。”明白了吗,同阴之脉的意思就是参与,合会于阴脉之意。
  通过运用古汉语字义对“同”解读后再回头来看同阴之脉的命名就清楚很多了,同时也在揭示人体是循环的,经脉者亦是如此。一端接一端,环环相扣。同阴之脉构结足少阳与足厥阴。本身就形成了人体经脉大循环中的一处小循环。经脉循行是如环无端的,只要有一处的桥断了,有一处山的路塌了,就有了端,如环之循就受到了阻碍。同阴之脉这处构结少阳与厥阴的桥梁或是说支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少阳厥阴这个循环就自然会出了问题,就会有“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好了,写到这里,第一问已经解决。看第二问吧。
  关于第二问,谈见症,痛如小锤是怎么讲。其实可以连第三问一起讲了,为什么会肿,是怎么个肿法,形态上。
  “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为什么古人用了小锤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不是说病人的腰里有把锤子,如果真有人这样去理解,那么可以不用学医直接去搞装修吧。有的后书者把小锤也写小针。不管是小锤还是小针,都是在比喻痛的时候,是一阵一阵地痛,好像被一阵一阵地敲打,伴随着针刺感,而且是在深部。像平常一般的病人遇到了这个问题,到医院拍个片子,影像告诉他们,不好啊,腰椎间盘突出了,神经受压了,病人自己一看自己症状那么严重,怎么办啊,医生也说症状很严重你赶紧住院吧。躺在病床上,医生开几瓶甘露醇先吊上,好像好了那么一点,但也不见得好多少。哼,甘露醇,现在大家都爱给腰痛的病人吊甘露醇,这个世道简直已经变态了。以前我还在医院工作的时候,每逢看到这种景象心里就憋着,但又不敢言,但心里已经很愤怒。现在无所谓了,带点批判的眼光谈论一下可以的吧。
  言归正传,别人用甘露醇跟我没关系。我们继续看为什么痛有小锤小针敲打刺肉。还是要回到之前对于同阴之脉的循行去看。同阴之脉是处于足少阳经本经的下游,而于足厥阴言,同阴脉汇入到的是足厥阴的上游,同阴之脉是桥连着一经之下与一经之上的,这一流段出了问题,自然地就会影响到了足少阳的下游与足厥阴的上游。一经的下游发生堵塞问题的时候,其上自然会见症于胀肿的实证;而一经上游发生堵塞问题的时候,则其下段会由于荣渗不够而见症于痛麻等虚证。
  讲到了这里,其实就是已经讲明了,同阴之脉令人腰痛,其见症是虚实夹杂的。有实有虚,有肿有胀也有痛有麻。既然是虚实夹杂,那么痛苦就是一阵一阵的,如起伏往来一般。就像有时神经性头痛那样,一阵一阵地痛。古人形容,像有把锤子在里面敲打。
  “怫然肿”,同阴之脉腰痛的人,腰部,准确地讲,是在下腰部的筋有肿隆,一般肉眼细看可以看得出来的,就像一条小丘隆伏于背。我们对于正常形态的肌肉隆起与异常的高隆状模自然是可以很好判断的。怫然啊,怫然本义是抑郁不乐的状态,引申起来就是气之郁闭状。有气之郁闭,则筋必隆。怫然是对肿的形态、性质所作的形象说明。势头比较厉害,当然时间上也是突兀而起的,隆起当然也就很容易看得出来。触摸起来,轻抚轻切可能是拒按的,而重切重抚则是喜按的。因为是虚实夹杂证。如果恰好病人病人不幸遇到一个喜欢玩切割的医生,落到了他们的手上,那么按照他们所谓的筋膜理论,那么就会被切割了。用锋利的刀具将深筋膜或是浅筋膜切开释放内压,也许当时很快见效,或者也不再反复,或者反反复复,或者是根本无效,但不管是何种后果,病者之气血已经被损伤了。值得吗,肯定不值得。
  按照《刺腰痛篇》的内经医学思路施治,思路上“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取的还是本脉同阴之脉,不是他经取穴也不是对应取穴。外踝上的绝骨之端,书生王冰的注解是阳辅穴,后代注家基本都是按照他的这个注继续这么注,其实倒也没什么问题。这个所谓的绝骨之端为什么圈定在阳辅。关键在于先要讲下阳辅与绝骨的关系。绝骨为经穴别名只为一,绝骨其义有二:
  ① 骨骼部位名,在哪里呢,是指外踝上方,当腓骨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直下抵绝骨之端”,足少阳在小腿的外侧处有一地方开始拐向足跗,那个拐点,大概就是在踝上三到五寸的区域。《类经图翼》有言:“外踝上尖骨曰绝骨”,沈彤的《释骨》也有论:“外踝上细而短附(骨行)者曰绝骨。”此处筋骨凹陷有似断绝,故名。
  ② 悬钟别名。髓会绝骨,这个绝骨是骨空之一。《千金》有言:“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有言:“(骨行)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现在再来看阳辅,出于《灵枢·本输第二》:“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我们现在一些网上的百科以及现代人所写的普通经络读物中常见到的把绝骨拟作阳辅之别名,是有些问题的。只有绝骨之端才能称为阳辅。不然的话,就很混乱,变成悬钟与阳辅别名同为绝骨了。注意,阳辅是绝骨之端,因为阳辅穴所在位置已经基本处于外踝上尖骨的端末端点了。而且当年王冰也并没有说绝骨是阳辅,是说绝骨之端在阳辅,这个绝骨之端就是腓骨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凹陷处。把阳辅释为绝骨这种学术上的硬伤,为什么会出现,一点也不奇怪。千百年来,真正按照内经理论进行临床的人恐怕很少,所以也难得有人会认真地通过临床来检验这些注解是否真的符合于经旨.假如没有把这个绝骨和绝骨之端的问题搞清楚,那么像《刺疟篇》里讲到的以镵针针绝骨出血,我们就容易迷糊:到底扎阳辅还是扎悬钟。绝骨之端的问题搞清楚了,现在就是“为三痏”的问题。痏是什么? 原指瘢痕,针刺中所留的针眼。《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在《类经》有张介宾所注:“痏,针瘢也”。针一次即称一痏。在同阴之脉使人腰痛的治疗中,施治上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就是在这个地方刺三次。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现在习惯于用毫针的人是有点很难理解针瘢的。但是用内经古针的同仁们对这个肯定就非常有体会的。也曾看到过现代的一些中医针灸书籍讨论过古针针刺后的针瘢问题,下的定论是古时制针工艺不够,所以无法做出细针,因为所用针具比较粗大,因而针刺时留下瘢痕,这种结论很荒谬。真相并不是这样。古针中的毫针最细也有0.6以上,粗的就更粗了,1.0以上是常见规格。如果是员利针,通常超过1.0。来看一张针瘢的图片。
  这是一张已经涂上了防水液体创口贴的针瘢图片,但依然可以从黄色的液创贴中看到出来其中有一个小小的针瘢。这张图片中是刺了两痏。
  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并不是讲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地进插三次。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以阳辅这个点为一个参照坐标,在其上审切循扪按,查找出阳性点进行针刺。这个就是客观取穴法啊,不要被国标限制了,不要被传统毫针取穴限制了。不要啊。利用三次的这个量来实现同阴之脉的全段开合,三这个数,是这条脉挑动开合的一个量数。从术数而言,三,先天八卦数属火,后天五行数属木,同阴之脉本归少阳,少阳属木,取三痏而用之,以火数而泻木,以平木气。但凡痛症归经,其经必为实,不管是病在上游或下游,其病之经属性上是归实的,所以从其本经脉而治,术数上用之泄法。
  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就是,为三痏,不是在绝骨之端的一个点上反复进针三次,那样荒唐可笑。绝骨之端本身是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上用小牛虻毫或者员利或是其他针具(临症而定),对发紧发硬或表温异常处或是色点晕点处分别进行对应地三次针刺为三痏。有人肯定会问了,我找不到三个点那么多的异常处啊。呵呵,难道你就不知道《灵枢·官针第七》中的三刺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精读黄帝内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⑤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刺诸脉腰痛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上)
刺腰痛六十六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81期):内经治腰痛系列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