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灸绳》针与灸的联系基础和作用机制
第 四 章  针刺与灸法功效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比较

  第一节 针与灸的联系基础和作用机制

  针与灸本来是两种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向来是针灸并称,使之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可见两者之间,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共同的基础,决不是因为两者之间常常配合使用,故尔称为“针灸学”与“针灸疗法”。针与灸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作用机制,可由下列各点作出说明。

  一、同以双相调节平衡阴阳为核心

  1.平衡阴阳是以双相调节为凭证。人体本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整体,不论是生理作用的发挥与病理过程的衍变,都是处于阴阳转化和矛盾对立的运动过程之中,故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这就是指本于阴阳。因此不论用什么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恢复阴阳平衡为目的。《灵枢·根结》所说的:“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这就指明针灸作用是在于调和阴阳,这正是平衡阴阳的说法。

  有余可泻,不足可补,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有余为亢盛属阳,不足为衰竭属阴,亢盛的机能得到抑制,衰竭的机能得到兴奋,阴阳平衡,健康自可恢复。在平衡阴阳,双相调节的前提下,故不论为虚寒与实热之腹痛,均可取中脘与三里,不论为阴虚与阳亢之头痛,均可取合谷与太冲。针灸的作用其所以能百病皆治与异病同治,道理即在于此。这就是中医理论的正确与针灸疗法平凡而伟大之处。而针与灸互相联系的作用机制,首先也就是在于这一方面。

  2.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正是平衡阴阳的具体应用。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的颠倒取穴法,必须根据阴阳学说才好理解,这在中医的阴阳理论上就是从阳引阴与从阴引阳的阴阳互引法,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就可有许多灵活多变的配穴与取穴法。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侧病可在右侧取穴,右侧病亦可在左侧取穴。从腰以上者属天之阳,从腰以下属地之阴,上半身病可在下半身选穴,下半身病亦可在上半身选穴,腰背为阳,胸腹为阴,前后互取,更为常用。又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在白天或夜间定时发作的疾病,而于昼夜相反的时间内选穴施治,可收显效,这也可从阴阳互引的法则中作出说明。

  二、同以连锁因果五行学说为指导

  (一)五行学说是以建立良性循环与打断恶性循环为宗旨

  字宙是一个大圆圈,人身是这个大圆圈当中的小圆圈,各种生理活动又是由许多更小的圆圈所形成整体的良性圆圈,病理变化又是在这一整体圆圈当中的一种恶性小圆圈,在生理的良性小圆圈当中打乱其一环,就可发生疾病,而在病理的恶性圆圈当中,打断其一环,疾病就可痊愈。在人体内部,保证和保持生存的各种正常生理机制,和违害与破坏这些机制的病理变化,两者既是互相消长,彼此竞争,又是互为因果,彼此共存。事物的顺序衍进,就是资长和相生,反常的恶性推移就是相克和传变,五行学说,就是指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处于依维与制约的关系当中,才能维持着物质世界的动态平衡。治疗作用,针对罹病的组织与器官,改善其代谢功能,保护其形态结构固属重要,而掌握其因果规律,打断其恶性循环,却尤为重要,灸与针的作用,就是在平衡阴阳的基础上,以打断恶性循环与建立良性循环为目的的治疗手段。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相生,恶性循环就是相克。人体内部各种信息通路在生理情况下是互相联系与沟通相生的良性循环,在病理情况下就是彼此推移与相克的恶性循环。灸和针的作用就是在人体内部的信息通路上选择相应的部位,以特定的因子促使其发生特定的感应,使良性循环得以恢复和巩固,恶性循环得以遮断和阻滞,从而达到防病与治病的效果。中医治则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就是打断恶性循环的一种防治方法。

  (二)“神转不回,回则不转”

  这是五行学说的浓缩和升华,在《内经》上有“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明文。这是对人身生理机能与病理衍变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也正是五行学说的注解和说明。顺序为转,倒退为回,人身机能的气血运行,只能顺序向前,决不能倒退向后。向前就是相生的良性循环,向后就是相克的恶性循环。如果恶性循环一经出现和形成,则人身的气血运行,也就不能正常地运转了。目前还是有人攻击五行学说为“玄虚”,“不科学”,试问这种高度概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说是真的不科学吗?!这是某些人的无知或偏见而已。

  (三)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和证明

  宇宙和人身都是一种因果推移的转化链,五行则是这个转化链上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的标志和符号,在承担疾病的人体来说是一个因果转化链,而在致病的各种因素特以各种致病的微生物来说也是一个因果转化链,因此改变病人自身或是改变致病因子的因果转化关系,都是一种治病与防病的重要环节,特别典型的以疟疾来说,就是一种周期性恶性循环,疟原虫的活动周期,一方面是它自身活动的一个圆圈;另一方面也是依赖于人身生理活动的许多圆圈才能完成。不论是用艾灸与针刺治疟,不外是在人身生理活动的许多小圆圈当中激起某种变化,改变疟原虫的外部环境,从而破坏和影响疟原虫的周期性规律,使这种恶性循环被打断,从而控制其发作与达到消灭疟原虫的目的。

  再以应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来说,也是根据这一思想体系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应用灸法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既是根据灸法本身的特殊功能,改变流行性病毒的寄生环境,所作出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与连锁因果的五行思想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的发热、休克、少尿、多尿与恢复这五个阶段,按照中医的观点就是“传变”,没有发热就没有休克,没有休克就没有少尿,如果在这种因果环节当中,打断其一环,则以后的环节自然就不会出现。以这种思想体系为指导,果然在发热期得到控制与消除,以后的各个环节就不再出现了,大大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这就是以连锁因果五行学说为指导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是灸与针互相连系的作用机制之一。

  三、同以激发生物电疏通经脉为目的

  (一)经气流行是疏通经咏的主要形式

  人身是由不同器官与组织所形成的整体,是由直行的经脉与横行的络脉网罗交织的经脉体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由于有了经脉体系的存在,全身各部之间才能不是各自为政而处于互相依维与制约的关系当中。因此不论是生理机能的发挥,与病理变化的出现,皆与人身的经脉系统息息相关。《灵枢·经别》说人身的经脉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正是对经脉的作用与意义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和说明。而《素问·调经论》说是“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进一步说明疏通经脉在治疗学方面的意

  灸与针的治疗作用,无沦为古人所说的“气至病所”,与今人所重视的感传作用,都是通过经脉出现的,而这种循经出现的经气流行,正是疏通经脉的表现形式,经脉疏通,血气自然畅顺,偏胜自然平衡,生理机能自然得到充分的发挥,疾病自然痊愈。故清·吴亦鼎说:“气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芪为补也。”同此理由,则“气流通即是泻,非必以硝黄为泻也。”由此可见针与灸的治疗作用均是通过疏通经脉而显示的。

  (二)经气流行是生物的物理反应

  至于说灸与针这两种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什么都能激起经气流行而收到疏通经脉的功效呢?从物理疗法的角度与现代生物物理学方面试作说明。物理疗法中除冷冻方法外,其余大都是向体内导热与导电诱发体内生热与生电,各种理疗大多是将热慢慢传给人体,发生幅射与传导等作用,针刺主要是诱发体内生热与生电,而艾灸除了这种作用外,更可向体内导热与导电。人体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电解质导体,在灸与针的激诱和导入等作用下所出现的局部电位差,就可由高电位流向低电位,因而出现了经气流行,使经脉疏通,气血运行加速,组织营养增加,产生疏通经脉的治疗作用。

  四、同以改善病理基础调和气血为关键

  (一)气血不和是病理变化的普遍机制

  气血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具体内容。中医对生理与病理的理解与治疗方法的拟定,莫不以之作为指导和依归。近代病理学证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某种组织或器官三种基本病理改变所引起的,即代谢改变、机能改变和形态结构改变,首先将是构成与维持这一器官的基本物质、发生交换与更新的障碍,因而代谢过程发生紊乱,或转化为有毒物质,进而使机能失凋,衰竭或亢进,时日既久,必将导致在组织形态上发生异常,而血液的流通和供应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又将加重其机能改变和代谢改变。反之,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如果首先发生改变,而功能代谢和血液供应的改变也将随之而来。因之它们之间不论是孰先孰后都是以气——代谢和功能,血——正常的血液供应这两大基本因素为转移,故《素问·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唐·孙思邈也说:“凡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而灸与针的治疗作用,正是以平衡阴阳与调和气血为主要手段,尽管病理的具体内容是多样的,但生理机能的提高与血液供应的改善,这两者乃是治愈疾病的主要环节,认清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就是抓住治疗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因此就可以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疗方法,以治疗具有普遍规律的病理基础,这也是阴阳学说在灸针作用方面的另一说明。可见中医对气血不和的病理认识,以及对这种机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不但与近代才被阐明的三项病理机制相符合,而且更能包括这三项基本变化于其中,这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针灸调和气血可以对症治疗与异病同治中作出说明

  针与灸的治疗作用,早已一致认为其具有调整内部环境、增强抗病能力,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各种组织与器官的功能得到提高和恢复,促进其血流与淋巴流的重新活动,带走有害物质使之无害,使人体基本物质的供应和细胞代谢恢复平衡状态,这正是对“调和气血”的说明。

  临床治疗学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历来就分为治病与治症两大方面。治病就是针对致病因子进行控制与消除,这认为是治本。治症就是对症治疗,认为这是治标。针灸的对症治疗不仅是治标而且同时也能治本。这是因为针灸治症足以调和气血提高全身功能为前提,从而达到减轻与消除症状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控制症状的同时,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

  五、同以局部与整体生物全息为纽带

  人身是由许多局部所组成的整体,而在整体关系中,又寓存着许多局部,每一局部都是寓存在整体关系之上的。在生理上局部功能的发挥,必须有赖于全身功能的协作,每一局部与全身其他相应组织或器官,都可保持着一种息息相关或脉脉相通的明显或潜在的关系。所以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都是全身变化的一种表现,也是全身变化的一种反应。全身的反应和变化,既能导致局部功能障碍和失调,而局部的机能障碍和失调,也能引起全身的变化和障碍。因此在治疗方法上,既可从整体关系中影响和作用于局部,也可从局部关系中,影响和作用于整体,局部病症如采用药物内服治疗,这就是从整体以影响局部,整体病症如采用局部外用治疗,特别是针灸治疗,就是从局部影响整体。局部与整体是统一的,内治与外治的区别也是相对的。“生物全息论”的出现,对针与灸的作用部位,开拓了广阔的园地,诸如耳针、鼻针、眼针、舌针、手针、头针、脚针等等均可由全息论的观点,作出理解和说明。而对传统的循经取穴针灸法,更是一种新的补充和发展,值得重视!

  六、同以破皮损肉造成创伤为手段

  致病的有害物质与病理损害是多样的,而人体的反应则是有限和重复的,不同的原因均可形成头痛或腹痛,而不同原因的头痛与腹痛,均可取用灸与针的方法而收效,可见人体对恶性刺激的病理反应是重复的,而对良性刺激的生理机制也是重复的。以相同和相近的生理机制,以对待相同和近似的病理刺激,自然就可在千头万绪当中,运用其内在联系的特有规律,执简驭繁,而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我们步随西医后尘重在治病,轻视治症,这就与针灸的作用不能切贴了!例如百会、上星能治头痛,而能致头痛的疾病不下数十百种,倘若将这类的疾病,罗列在这类孔穴之下,那就繁琐无当,与针灸的治疗原则背道而驰。

  灸与针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以治症为主与同以造成创伤为主要手段,在直接灸时,常称为几“壮”,而“壮”乃是创与伤的意思,是指由艾火所成的创伤,而在针刺时,古代也有几痏(读委)之说,痏与壮同义,也是指被针刺的皮肉损伤,在灸则以引起灸疮化脓有效果为好,而针则是以针体较粗对皮肌刺激较重者为好。可见不论足灸还是针,都是以造成局部损伤所形成的慢性刺激作为治疗手段。在这一原则下,后世的割治、埋藏、挑治、以及穴位结扎等,都是和这种方法分不开的。

  七、同以定点刺激定向反应为目标

  不论是灸与针,都离开不了穴。所谓穴就是点,作用于一点,其反应既可及于全身,更多则是指向病处,“气至病所”,就是指这种定向反应而言。没有这种定向反应,就没有灸与针的治疗作用,没有这种定向反应,就不可能把灸与针联系在一起。

  八、同以求标求本标本兼顾为前提

  中医的标本学说和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早有说明,大要不外是以疾病为本,症候为标,病是本质,症是现象。治疗方法既可以在标之症候为主,也可以在本之病原为主,即“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也可以把病本放在次要地位,直接以治标为主;也可以把病标放在次要地位,而以病本为主。即“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病的手段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诸种原则。这就是说,治症与治病是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以上是说明,病与症是可以分别对待,缓急先后与轻重则各有不同,这当是偏重于对汤液的单相作用而言的,而与针灸的双相作用就存有相当的差异。在以上的有关章节中,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出过,针灸的作用主要是平衡阴阳与调和气血。在阴阳失调与气血不和的影响下,各种症状均可随之而起,在阴阳恢复平衡气血又复和调时,则各种症候自然就可随之消失。针灸在以治标为主的对症治疗中,实际上则是标本同治,而治本更重于治标。在急则治标的情况下,虽然重在抓住发病的现象,自然也可影响到致病的本质。在以病因为目的的治本治疗中,则症状的消失自然不在话下。例如肝阳上亢头痛剧烈,取太阳风池是治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取肝俞以疏肝,阳陵绝骨以下气是治本(其在本而求之于本),这种标本兼顾、求标求本的思想体系和治疗方法,是针灸疗法的基本特点,是针与灸互相联系的主要基础,也是针灸优于药物之处。

  九、同以寓补于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素问·气穴论》对孔穴的作用,早已指出过:“以溢奇邪,以行营卫。”溢奇邪就是宣泄病理产物,通营卫就是发挥生理机能。因此,人身各条经穴本身,就起着扶正祛邪的双重作用,针与灸同属于人为的物理刺激,都是对病理作用的一种攻击手段,但从补泻意义上讲,灸的作用则是补多而泻少;针的作用则是泻多而补少。这就表明灸法是先补而后泻,即在正气提高的情况下,则邪气自除;针的作用是先泻而后补,即在邪气得溢的情况下,则正气自复。因此,针与灸都是一种攻补兼行,祛邪与扶正并存的治疗疗法。

  十、同以因势利导适应需求为出发

  针与灸的治疗作用都是以适应需求为前提,故病理状态乃是决定针灸治疗作用的关键。针灸平衡阴阳的双相调节,必须在病理状态下才能显示。《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这就是说,当阳症和实症已具有泻的条件和要求,阴症和虚症正待有补的措施与作用,针和灸的物理因子在身体需要的病理状态下,自可顺水行舟,因势利导,产生其自身的调节功能。

  十一、同以生物物理学物理反应为体现

  1.针灸功效可以从物理治疗学范畴中得到借鉴。针灸作用本身就是属于物理刺激,物理疗法在天然与人工的两大类别中,品类繁多,但都是运用特有的物理作用,引起生物物理反应所产生的效果。针与灸自然是属于人工物理疗法,许多物理作用,都能使组织温度升高,发生电荷、电位、细胞通透性、胶体状态、酸碱度、酶系统、分子结构、生化性质与生理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形成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或类组织胺,乙酰胆碱,以及某些细胞代谢产物及内泌素等,从而提高机体的调整能力和免疫机制。有利于病理过程向正常方向转化,促使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这些都为针灸疗法所共有。

  要想达到物理治疗的作用,就需要有一套科学方法,如应用方式、剂量、时间及部位等,都需要加以考虑,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又与针灸疗法的基本原则相符合。可见针灸的作用与效果,既为其本身所特有,也为他种物理疗法所共有,因为针灸疗法的本身就是属于物理刺激。

  2.物理作用能提高免疫机制可能与促进干扰素的形成有关。干扰素是脊椎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调节的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它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其重要性不亚于免疫系统。具有广谱性即几乎对所有的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又具有选择性,即仅作用于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作用很小。在生理状态下动物细胞干扰素的基因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只有受到一定的刺激后,基因才开始活动,诱生干扰素。而诱生干扰素的物质种类很多,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

  在针或灸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效果与干扰素的效果是十分相近的。特别是干扰素并不是直接地扑灭病毒,而是通过细胞的基因产生另一些蛋白质来发挥效能。这与针灸能间接扑灭细菌与病毒的作用更加符合。这可能就是人体在接受针与灸的作用下,就如同干扰素的诱生剂,当细胞干扰素的基因被激活,干扰素产生以后,治疗效果也就得以显示。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推理,缺乏实验资料的证明,但也不失为“实验针灸学”的一个新的探索内容。其他物理疗法所产生的效果,也可由此寻求解答。

  3.循经感传与神经反射,同时属于生物物理学反应。物理治疗的效果,西医的观点是十分重视神经反射与体液的作用,在体液方面的意义,中医的“经水”学说,已经有着类似和相近的内容,而神经反射学说,则与中医的“循经感传”,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立,两者既是彼此抗衡,也是互相印证。是人体接受外来刺激,同时存在和互相协调的两种方式和途径。神经体系决不能脱离其周围环境与依存条件孤立地发挥其反射机制,循经感传也不能在神经麻木的肢体上,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被测出。从神经论的角度说,反射是物理疗法的主要作用机制。从经络学说的角度说,感传是针灸疗法的中心环节。感传现象完全是属于生物的物理反应,在物理作用的定点刺激下,局部能量蓄积至一定程度时,即可沿着固有的和有病理因素参与的某些或某种特有的联络体系运转和向病处运行,从而发挥与神经反射相协调的治疗作用,是两位一体不可分割。

  综观以上所述,可见针灸的作用机理,是既博大而又复杂,这就使我们在认识与理解时往往是注意了这一面,而又忽视了另一面,因而就没有一种学说能代替其他学说,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包罗其他学说,只有全面理解,才能重点突出,用以指导临床,自可心中有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灸绳(一)
溯源求本探讨经络
人体经络
针灸治病机理
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
立足根本认识针灸周楣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