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广中|《黄帝内经》“络”字的统计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杜广中,针灸学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科主任。

总结和反思过去50余年的经络研究,了解《黄帝内经》时代经络的基本意义尤为重要,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络”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络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发现络脉的基本意义,是“脉”的一种,是具有面对面的三维、立体缠绕式联络的血管网本身,只是这种血管网被赋予了交接、联系、联络、调节的生理病理功能。


经络实质的研究,自1956年承淡安先生译介《经络的研究》以来,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经过50余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预期以及经络实质的最终突破仍存在很大差距,非常值得总结和反思。本文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1]对《黄帝内经》中的“络”字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了络字在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了解“络”字的基本含义及其演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络字在《黄帝内经》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单字用法,如“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本文把这种用法称为单字概念;另一种是与另外一个或多个字组合形成诸如“经络”、“络脉”、“心包络”等词组,本文称之为多字概念。

1.2 样本的建立

《黄帝内经》版本很多,我们选取了近年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2]和《灵枢经》[3],并依照自然章节制作电子文本,作为本项研究的样本文件。

1.3 研究工具及运用

运用Word文档的查找功能,检索文件,以“络”字为查找内容,共查得《黄帝内经》正文“络”字332个,其中《素问》170个,《灵枢》162个,然后摘录全部条文。


为了能够穷尽统计研究对象的出现次数,我们按照单字、双字、多字用法3个层次展开分词工作,完成后整理分词得到的结果并按单字概念、多字概念分别统计数据。

2 络字在《黄帝内经》各章节中的分布

《素问》81篇,40篇记载“络”字,其中见1次者15篇,即阴阳应象大论、诊要经终论、脉要精微论、经脉别论、血气形志篇、离合真邪论、太阴阳明论、评热病论、病能论、刺禁论、针解篇、长刺节论、气交变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征四失论;2次者8篇:平人气象论、八正神明论、疟论、痹论、厥论、奇病论、脉解篇、至真要大论;3次者2篇:逆调论、水热穴论;4次者4篇:举痛论、刺腰痛论、痿论、刺法论;5次者1篇:五常政大论;6次者5篇:三部九候论、热论、经络论、骨空论、四时刺逆从论;7次者1篇:气穴论;12次者1篇:通评虚实论;15次者1篇:调经论;23次者1篇:缪刺论;25次者1篇:皮部论。


《灵枢经》81篇,39篇载有“络”字,其中见1次者10篇,即九针十二原、营气、癫狂病、周痹、口问、海论、卫气失常、玉版、岁露论、大惑论;2次者8篇:小针解、杂病、卫气、水胀、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忧恚无言、通天;3次者6篇:寿夭刚柔、脉度、逆顺肥瘦、禁服、官能、痈疽;4次者4篇:根结、经筋、热病、九针论;5次者4篇:本输、邪气脏腑病形、寒热病、动输;6次者3篇:官针、四时气、刺节真邪;7次者2篇:血络论、邪客;9次者1篇:百病始生;41次者1篇:经脉。

由表1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络字共现332次,其中《素问》和《灵枢》出现的频次并没有明显差异,相反《素问》较《灵枢》还多8次,这与传统认为《灵枢》更多论述经络学内容的观点相左,毕竟在经络学理论中,络字是基本概念用字。但是《灵枢》之《经脉》篇见41次,占《黄帝内经》总频次的12.35%,《灵枢》25.31%,为《黄帝内经》最高篇章,说明该篇是系统论述“络”概念的最重要篇章;而《素问》之《皮部论》、《缪刺论》和《调经论》共见63次,占《黄帝内经》18.98%,《素问》37.06%,说明这三篇也是系统论述“络”概念的重要篇章,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3 单字概念研究

络在《辞海》中意义[4]主要有:①缠绕,笼罩;②交接,连续;③泛指网状物;④人体的络脉;⑤缠丝等几种含义。在《黄帝内经》中,络字单独用作概念共表达了7种不同的意义,总计使用频次122次。意义的类型及各类型在文本中的使用次数等情况,见表2。

表2显示,按照意义的使用域,7类可归纳为二:一是络字的一般意义,“缠绕、笼罩”、“交接、连续”、“整理”及基于本意义的扩展名词:网状物,这些概念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交际中,该用法共计60次,只占络字总数的18.07%,充分说明《黄帝内经》一书的确为医学专业书籍;二是医学专业意义,其中“络脉”60次,另有来自其基本意义的医学扩展名词:血之精为络,也即眼之“血络”,络俞等,总计62次,占18.67%,表明在单字络的医学概念中,绝大多数指“络脉”,与多字概念的“络脉”相同,仅是“络脉”一词的简略用法。两类意义中,一般意义占单字络总数的45.80%,专业意义占47.33%,没有明显差异,表明络字的使用在《黄帝内经》时代没有更突出地表现为专业术语。在讨论“络”字的使用意义时,要充分重视其一般意义及其扩展和演变。

4 多字概念研究

4.1 分类与统计

注:肺之络脉,统计2次,在络脉条与脏腑之络脉各1;胞之络脉2,络脉与脏腑之络脉各1;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论》第五十六)2,经络与络脉各1;心包络脉2,络脉与脏腑之络脉各1;脾之大络脉2,大络与络脉各1;脾之大络2,大络与脾之大络各1;胃之大络2,大络与胃之大络各1;胃络,检索有2,其中《经脉》篇之“属胃络脾”,没有计入;虚络,检索有3,其中《通评虚实论》“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没有计入,而是计入“络满”1词中;络血,检索有3,统计5,与孙络各1,与鱼络各1。

3显示,统计过程中,当络字组成双字或多字概念时,为便于分析其基本含义,可能归属不同的分类,造成一个概念被统计2次或以上,这便造成计数差异,特注明于后。

4.2 概念分析

4.2.1 孙络

《黄帝内经》见16次,《素问》12次,《灵枢》4次,为络脉之一种。《脉度》篇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更有《百病始生》篇和《气穴论》明确孙络之本意为“孙络之脉”,而《缪刺论》直呼孙络为“孙脉”。因此,孙络为络脉之一种,当无疑义;并且孙络与经脉、肌肉、皮肤、骨髓对举《四时逆从论篇》,而且“夏气在孙络”指“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致“皮肤充实”(《四时逆从论》),可见《黄帝内经》之孙络,的确是指皮肤之血管;并在《本输》和《四时气》又加论述。其病,“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三部九候论》),可见刺络放血是治疗孙络疾病的主要方法,在《疟论》和《调经论》亦有论述。


4.2.2 浮络

计6次,全部见于《素问·皮部论》,为络脉之一种。其意义较为单一,皆为“部中有浮络者,皆……之络也”,很清楚地表明:浮络为络脉之一种,且在皮部中。


4.2.3 大络与小络

络脉尚有大小之分,共见大络15次,其同义之“盛络”《根结》篇1次,《素问》3次,《灵枢》13次,为络脉之一种较大者(《缪刺论》),且与脏腑关系密切;《经脉》篇明确指出:“大络”即“大络脉”,尤其见于“脾之大络”,“胃之大络”《平人气象论篇》,“五脏六腑之大络”见于《玉版》篇,“少阴之大络”见于《逆顺肥瘦》和《动输》篇。


共见小络5次,《素问》3次,《灵枢》2次,为络脉之一种较小者,其中《官针》、《四时气》和《调经论》皆指体表之小络脉,而《举痛论》却指“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小络脉;并且可“刺小络之血脉也”(《官针》)和“泻其小络之脉出血”(《调经论》)。


4.2.4 阴络与阳络

络脉尚有阴阳之分,共见阴络5次,《素问》2次,《灵枢》3次;共见阳络4次,《素问》2次,《灵枢》2次,而《本输》见“太阳络”,实则1次,其中《百病始生》与《经络论》系与阴络对举。


4.2.5 脏腑之络脉

络脉的分类,尚有脏腑的络脉,共见16次,《素问》8次,《灵枢》8次。有脾之大络脉(《经脉》)、肺之络脉(《逆调论》)、心之包络(《邪客》)、心包络(《经脉》)、包络(《邪客》和《素问遗篇》)、胃之大络(《平人气象论》)、胃络(《热论》)、肠胃之络(《百病始生》)、胞络(《痿论》和《奇病论》)等9个概念,其中心之包络、心包络、包络3个概念,实为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在《黄帝内经》中心之包络,与脾之大络脉、肺之络脉、胃之大络一样,仅是脏腑的络脉,似乎与经典脏腑经络学说有关心包络的概念不同,值得引起注意。


4.2.6 络脉

见52次,《素问》28次,《灵枢》24次,其中皮部论5次、逆调论3次、三部九候论2次、气穴论2次、水热穴论2次、调经论2次、缪刺论2次、四时刺逆从论2次、脉要精微论1次、痿论1次、厥论1次、奇病论1次、长刺节论1次、经络论1次、征四失论1次、素问遗篇1;经脉10次、百病始生3次、本输、寒热病、痈疽各2次、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寿夭刚柔、四时气、通天各1次。其中,经脉与络脉对举之“络脉”15次,脏腑之“络脉”6次,取、刺之络脉13次,诊之“络脉”3次,生理之“络脉”3次,病理之“络脉”10次,意义不明2次。


4.2.7经络

见38次,《素问》22次,《灵枢》16次,另《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2次,《经络论》篇名1次。“邪客于经络”19次;刺灸“经络”者8次,且“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显然“治其经络”的一个重要适应症是“血病身有痛者”;生理经络6次;意义不明4次。


4.2.8 肢络

肢络之概念,见10次,其中“肢络”2次、“支络”1次,其意义相同,均指四肢尤其是关节部络脉《刺节真邪》和《官针》。“结络”5次,其概念在《皮部论》明确表述:“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阴阳二十五人》:“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并且《刺腰痛论》论述了腰痛在郄中有“结络如黍米”,其治疗“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若表现《官针》“结络坚紧”,则“火所治之”,并有专门命名曰“经刺”。另有“筋络”2次,其概念在《邪客》更明确指四肢肘、肩、髋、膝关节部的络脉,并且若“邪气恶血”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挛也”,或《六元正纪大论》“民病血溢”,则“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更可以此候五脏机能,《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4.2.9 血络

见20次,《素问》2次,《灵枢》18次,并有《血络论》专篇论述。另有衡络之概念,见于《刺腰痛论》2次,与血络似乎一致。所谓血络是指奇邪入络(《血络论》),孙络外溢,络有留血(《调经论》),血涩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举痛论》)而成。可见血络是一种病理概念,系奇邪侵袭孙络,致使孙络外溢,形成瘀血,是为血络。其中,久痹、寒热、善呕、短气、心疝暴痛、风痉身反折、癃、厥、中热而喘、肤胀、臌胀等疾病见血络者或脉代者,均刺其血络出血;并有缪刺之专门刺法形成,且其机理:“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调经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邪客》)。


4.2.10 络病

《素问·三部九候论》和《缪刺论》各见1次。且与经病对举,其概念“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其治疗“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尚有“络虚”、“虚络”和“络满”之概念。“络虚”一词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1次,尚有虚络见于《素问·调经论》1次,而“实络”有2次,均为一般意义,“络实”一词在《黄帝内经》并没有出现;络满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3次和《素问·至真要大论》1次,共4次。而络虚和络满对举,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从中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中有关络病的虚实辨证以“络虚”、“络满”名之,而不是象我们一贯认可的虚络和实络。其治疗则是“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素问·通评虚实论》)。

5 讨论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络”字在《黄帝内经》时代其一般意义是缠绕,进而引申为交接、联系、联络,然而这种联络是面对面的三维、立体缠绕式连接,与点对点的接触式连接又有不同。


一般意义的“络”字被引入医学概念“络脉”后,不管是经脉和络脉统称的“经络”,络脉之不同分类的“孙络、浮络、大络与小络、阴络与阳络、脏腑之络脉”,抑或是“络脉”自身,其意义相同,均是“脉”的一种,是具有面对面的三维、立体缠绕式联络的血管网本身。不过是这种血管被赋予了交接、联系、联络、调节的生理病理功能而已。又有“肢络、血络、络病”等病理概念的形成,并明确提出了针灸“刺络”方法的适应症、针刺方法及其原理,这是地地道道的“血管刺激术”、“刺络放血术”。

参考文献

[1] 闻永毅,樊新荣.《素问》中“心”字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46-648.

[2]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17.

[3]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68.

 

本文原载于《中医杂志》2011年2月第52卷第3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论《黄帝内经》中血气流行及放血治病 -李今庸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 什么是络脉?经络,...
肉眼看见的经络
《黄帝内经》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规律
《黄帝内经》孙络相关特性辨析
精读黄帝内经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