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重河南之天中系列

汝南今古天中梦系列一 中国人都是天中

 

 

 


  驻马店人是有天中情结的,2007年9月12日,记者在驻马店市看到,满街都是以天中命名的各种招牌:天中广场、天中书城、天中柱、天中大道、天中山宾馆,让外地人顿生疑惑。
  我们这里的晚报叫《天中晚报》,黄淮学院的学术期刊叫《天中学刊》,市文联杂志叫《天之中》,对外宣传用欢迎您到天中来天中已成驻马店的标志性符号。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郭超告诉记者。
  民间的集体无意识和政府的考量达成了一致。近两年来,驻马店开始为改名天中市多方努力。郭超参与了其中的理论研究工作。
  但据最新消息,改名未获通过。
  那么,驻马店人为何心仪天中
  郭超说,古时汝南(距驻马店市区30公里)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称号。汝南有天中山,留存多种与天中相关的遗迹。从唐朝开始,当地民间与政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等,都有关于天中的说法。
  驻马店之名缘自一个小村镇。明代驻马店境内有个苎麻村,在此设驿站,渐渐演变为驻马店。在当地人眼里,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尴尬。天中之名更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驻马店仅是地名标称,没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特点。这是驻马店市政府申请更名材料中阐述的理由。
  意欲更名背后,隐藏着强烈的文化产业冲动,即把这个文化概念当作一个筐,将以蔡国为代表的古国文化、以棠溪剑为代表的冶铸文化、以平舆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南海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梁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和以竹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全装进去,形成体系。
  这已是超越汝南一地而成为整个驻马店市的大事了。
  如斯大事,基础建立在汝南历史上曾为天中这块基石上。何谓天中,它有何实力担此重任?又有何魔力令驻马店人认为它能点石成金,从而把振兴一地的愿望部分寄托于更名一事上?
  天中,又称地中土中,24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是天下中心,中央之国。中国又称华夏,夏是之意,是天下最文明的地方。这是建筑中国文化价值坐标的一个基础。寻找天中,变成一件国家大事,形成多种说法。
  天文学上,有盖天说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的主张,还有浑天说认为的洛邑地中说阳城地中说,本系列讲述的汝南地中说是浑天说的一种。
  中国人长期认为自己身处天下之中,有最高的文明,所有的中国人,便成为大概念上的天中人。这种自我认知,意味着什么?
  一个民族怎样看自己看世界,决定了它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正因为我们长久以来这么看世界看自己,培养出中国人的两个态度,一是大国心态,关心天下事。另一种是别的国家、民族没什么了不起,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这曾经给我们制造了太多麻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兆光在其专著中说。
  豫南古县汝南的一座高不过数米的小山,承载着驻马店800多万人民对天中的强烈迷恋。视野再行放大,整个中原是历史上公认的天中大区域。时间的延长线上,则是从2400年前,初次对天中的确立。直至近世,因天中观念在民族基因中的沉淀,仍不时显现一些社会和文化现象。
  寻找天中,确立天中,崇拜天中,在明朝万历以前的二千年间,从来不是小事。现在解剖这一历史现象,仍有其价值。因为,当一个现代城市仍热爱着这个天文学上早已不成立的地理概念时,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大世界小】
  2400多年前的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是天下之中、天下最文明的地方。这是建筑中国文化价值坐标的一个基础。
  这种对世界的想象一直持续到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让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中国不再是天下之中,也并非天下最文明的地方。这个看法是颠覆性的。
  古代中国人所谓的天圆地方,是说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盖在大地上,天的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北斗星按四季旋转,天帝仿佛坐在北斗之车里,四季游遍四方。北斗星转一圈,斗柄指向东方,是春季。斗柄指向南方,是夏季。斗柄指向西方,是秋季。斗柄指向北方,是冬季。
  大地像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边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畿,第二圈是华夏或诸夏,第三圈是蛮夷。相传中国最早的地图《禹贡九州图》,代表了中国人想象的全部世界。
  《禹贡九州图》包含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山西、陕西等地,也就是汉族居住的中心区域。据说当年大禹治水,只管这九州,之外就不管了。
  天上有个中心,地上对应的也有个中心,地的中心在哪里呢?在东周首都洛阳一带。因为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利用天中确立正宗的典范。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汉文化专家陈江风先生说。
  古人信天中说信了二千多年,但只要图绘一下就会发现,一些用天圆地方解释不了的问题,比如天盖在方形大地上,四角有些部分盖不住,咋办?个别前卫的古人开始有所怀疑了。
  战国时齐国人邹衍,见过大海,视野相对开阔一点儿,他认为中国的九州叫赤县九州,除此之外还有八个州,组成大九州,最外边有大海环抱。这就比小九州说开放。
  这些只是想象,不是实际知识。
  曾有两个机会让中国人发生改变,第一次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次是佛教的传入。葛兆光先生认为。
  公元前138年~前126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浪迹12年,走遍西域诸国,听说过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公元前126年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汇报。
  这使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从东亚扩大到全亚洲,从此中国的历史舞台可以从原来汉族人的地盘扩展到全亚洲,中国历史可以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里,但奇怪的是,中国人仍然以为自己是天下之中。
  比如说在唐朝,都城长安居民有40万人,加上皇族、禁军、奴仆、僧人、少数民族、外国客人,人口达百万,这中间胡人有10万,比现在香港人中外国人的比例还要高。到了蒙元帝国时期,仗一直打到匈牙利,元朝末年,回回天文地理学家,秘书监扎玛鲁丁在北京城做了一个木头地球仪,画了经纬线,标了三分地七分水。但这一切,仍未能改变中国人的想法。
  事实上,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了解很多,但依然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我所居处,世界中央,这就是最重要的世界。葛兆光说。
  第二个有可能让中国人发生改变的机会,是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国本土思想有三个地方格格不入。第一是佛教认为宗教地位和世俗帝王地位是对等的,出家人可不拜皇帝。这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最大的区别。第二是中国虽然有儒家,但最高的圣人是释迦牟尼,在印度。第三就是关于天中的看法,这是佛教和中国一个最格格不入的观点。佛教认为中国不是天下之中,他们举例说明:把一根竹竿立在地上,正午竹竿无影,说明这儿是天的中心。在洛阳,一年只有一小段时间如此,在印度,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日中无影则在天之中,你自己说到底谁是天中。
  关于天中的争论十分重要,如果你不是天中,那就不是天下最文明的地方,最高的圣人就不出在你这儿。
  佛教还讲世界上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中国不过是四大部洲中南瞻部洲的一个小区域。
  如果中国接受了佛教,可能会把世界看得大一点儿,把自己看得小一点儿,中国历史要重写了。中国未接受佛教,而是改造了佛教,这就丧失了一个机会。葛兆光先生认为。
  可爱的中国人,在天中说的笼罩下,一直延续着战国时代的想象——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文明,周边四夷很落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中国大世界小。
  【世界大中国小】
  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了广东肇庆,他以荷兰地图为底本,用中文画出《山海舆地全图》,和现代世界地图相当接近。之后,利玛窦刻印分发,令很多人大吃一惊,原来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小。
  之后,根据利玛窦的地图不断翻刻新图,西洋很多天文仪器也传入中国,如16世纪欧洲人制作的地球仪,就在明末到了中国皇帝手中。
  这些给中国人以极大震撼,
  也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资源,古代中国的天中与天下观念开始出现裂缝。
  明崇祯年代的地图,虽然延续传统把中国画在中央,但已经把五分之四的世界都画上了。
  到了清代,《四库全书·图书编》中的世界地图,已完全按利玛窦地图绘制,旁边的《地球图说》,则完全是西方的地理说
  利玛窦的地图为什么影响大?因为万历皇帝喜欢。他下令用12幅丝帛织成全图,装在6对大屏风里。此前还曾担心被误解轻慢中华帝国辽阔版图的利玛窦一直不敢向皇帝献图,而现在,他居然被请进宫制作第一版地图的新版。
  皇帝喜欢,任何政治上的麻烦都不会有了。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说,已不是程朱理学,而是王阳明的学说。王阳明认为,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普遍真理,不管东海圣人还是西海圣人,说得对就应该奉行。华语儒服的利玛窦利用了这种说法。
  利玛窦画地图的想法,他在日记中有交代:我就是想让他们(中国人)知道,他们是很小的,这样才会把他们的骄横打掉很多,才会乐于和我们打交道。
  利玛窦被称为泰西大儒,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把中国画得小,但仍然把中国画在接近中间的位置。这样中国人比较好接受。他的地图的底本,实际上是欧洲在世界中间的。
  利玛窦让400多年前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改变开始发生,虽然很缓慢。
  利玛窦的地图,告诉中国人最重要的知识是:世界不是天圆地方的,世界是圆形的。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天中,不是世界唯一的巨大文明国家。
  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虽不是天崩地裂的,但却是颠覆性的,非常根本
  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人开始真正了解实际世界,而不再借助想象。
  明代出现的西洋人画像开始像个人样子了。《红楼梦》中见多识广、天下十停走了六七停的薛宝琴,讲起她见过的西洋女孩子,已经是令人赞美的形象:脸面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戴着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实在画儿上的也没她好看。不再像《山海经》中表现的老外,只有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或者三只眼睛,等等。从这时开始,《山海经》被划入小说类,在此之前的二千多年里,它一直被归入地理类
  这种观念的改变,之于一个民族,太重要了。但改变仍然来得很缓慢,直至清乾隆时期,皇帝依然得意洋洋地欣赏着《万国来朝图》,认为别的国家都欢天喜地地朝拜天朝大国。自大的天朝大国梦恋恋不醒,而整个西方世界已在汹涌向前,它没有耐心等待中国完成观念的改变,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梦碎,大厦将倾。
  古时候,汝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称号,那里有天中山,留存多种与天中相关的遗迹。直到今天,包括汝南在内的驻马店人仍有浓厚的天中情结。图为天下正中的标志——天中山。邵建民摄
  汝南天中山下刻立的《禹贡九州图》

 

 

汝南今古天中梦系列二 天中梦梦千年

 

 


  2007年9月13日,记者来到距驻马店不过30公里的汝南县,出汝南县城北两公里,公路西侧,是一处仿古院落,天中山就在这院落里。
  院落大门两侧,镌刻着一副由中国书协主席、书法家张海书写的对联:天中山圭影千古运转,颜鲁公尽节万古长存。
  院内西北侧,有一座小土丘,高3.6米,上土下石,便是所谓的天中山。
  天中山占地数百平方米,我从山脚三步两步便到了山顶,用时不足10秒钟。
  山顶有石质圭表,所谓圭表,是我国古代测量日影长度、计算时间、推算季节交替日期的一种天文仪器,即用石块在地上围一圆台,平整夯实为圭,在平整的地面设固定的标尺为表。
  (汝南天中山)原为土圭,日久倾圮。后又凿石复立于此。台基为覆斗形高六尺叫圭,上置方柱与圭等高叫表。每到夏至正午表影不超过圭之上沿,圭四面无影,又名无影台。汝南县外宣办主任邵建民说。
  细看圭表,表柱上用阴刻手法,在阳面刻周公测景(通)台,背面刻天下之最中,东西两面的篆书是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
  院落中,有一通由四块大小相同的方形青石组成的石碑,前三块青石上分别镌刻着天中山三个字,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生前绝笔。这通石碑是清道光十年汝南县据拓本临摹重刻,清咸丰年间,又依笔画刻制,如今依然可见颜氏楷体刚劲雄浑的特征。
  〖汝南力证天下之中
  天中山的院内东侧,翻刻了《禹贡九州图》,相传大禹治水把天下分为九州,豫州又处于九州的中部,这就是河南中州的来历。九州图的左下方是古豫州疆域图,标明了汝南的方位正处于豫州的中心,正是图解汝南人强调的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下之中的三段论。它强调的天中,其实就是地中。
  古代人为什么要寻找天中呢?帝王们一是祈求上天获得神权,安定天下。二是为了立法,通过立法来确定疆域建造都城。
  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汉文化专家陈江风教授说:天上的群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转,古人认为北极星非常神圣,是万事万物的动力,这就是北极崇拜。天上有天中,地上对应就有地中,天上有神明,居住在紫微宫中。地上有帝王,居住在紫禁城中。君权神授,帝王皆天子。中国人从上古开始起,就非常注重土中或地中的选取。
  陈江风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大规模测量寻找天中(土中)的是周公,测影的结果是瞻于伊洛,无远天室,意思是天中在伊河和洛河之间,并因此确定了伊洛间的洛阳为首都
  陈江风以《逸周书·度邑》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为例说:天保就是都城,伞顶叫保斗,伞中央,好像天上的北极星在天中央一样。周公测影后建成成周(洛阳),大家都很高兴,认为我们的天保定了以后,国家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是当时的大事,在没找到土中设立都邑之前,周武王曾自言睡不着、吃不好。
  古代中国人寻找土中,得到答案多种。洛邑地中说阳城地中说是影响较大者,从地理的角度寻找地中位置,有了汝南天中说河南禹州、新郑也曾有与天中相关的遗迹。这就是说,在整个中原——历史上公认的天中大区域上,出现了与天中说密切关联的相离不远的多个点。天中信仰起源极早,洛邑、阳城、汝南、禹州、新郑等地都是应用,都是具体在我们民族中的应用,是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具体个案。陈江风认为。
  汝南天中说认为自己是周公测影而定,所以会在圭表上刻周公测景台周武王令周公测影,是规模很大的地理调查,跑了很多地方,周公是否来过汝南,不好说。陈江风说。
  但是在汝南,仍有相当多的资料反复考证此事。
  明末方以智《通雅》卷十三《地域·方域》提到:汝阳之天中山,天之中也。舆地以河南为中,而汝宁又居河南之中,故汝阳县北三里,有山曰天中,云测影植圭,莫准于此。
  文中的汝阳,是旧汝宁府府治所在地,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即是地中,因为它是以舆地以河南为中,而汝宁又居河南之中为立论依据的。
  陈江风认为清嘉庆年间修的《汝宁府志》是水平很高的志书,作者是个满族人,很有学问。志书上讲汝宁房心分野,古星官土圭测景,惟此地为天中。这话非常重要。因为古代的占星术是天人合一,天上一个天区,地下一个地区,天区就叫分野。房心都是天上的二十八宿,属于东方苍龙。分野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土圭测影是周代的事。这虽然是清初的材料,但是有依据和承传,这涉及大的政治问题,一个地方官是不敢随便乱说的。
  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是当时相当有名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文章中也提到汝南土圭测影惟此地为天中
  汝南县城现有一国保”——无影塔,相传正午无影,为北宋所建,高26米。陈江风认为:这个塔本身也是一个呼应天中山的有力证据。
  陈江风在汝南县还找到一个与天中山的呼应点,那就是北城门城楼上写着的拱北二字,认为天中山在北门正北方向,拱北和天中山形成了类似群星拱北极的格局。
  跳出汝南看汝南,汝南东南是桐柏山,西南是伏牛山,两山环抱一水(汝河)环绕。陈江风说:今天的北京城,假如景山是天中山,故宫天坛也在南面,北京城外同样有护城河环抱。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是这种外城环水,内城中轴线的建筑模式。
  天中山作为地上的坐标,它的正南面有一个县叫正阳县,正阳县和天中山形成了在子午线上一个正南正北的关系。再一次从汝南郡这个地望上,呼应天心地胆的位置
  从唐代开始,汝南城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寺庙,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的主人有意传承,汝南寺庙的建筑格局很像缩小的汝南城。
  汝南县城,像驻马店一样,处处闪烁着天中符号。天中门、天中桥、天中大道、天中山宾馆,晚上我们出城吃饭,一街两行都标着天下第一鸡汤。何处无鸡汤?唯此地人自认是天中人,才有这份张扬吧。
  〖洛邑”“阳城影响深远〗
  地中或曰天中,这个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十分重要,是古人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部分,在古代天文计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有关地中问题的关注,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走向,促成了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事情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在其文章中说。
  地中概念源自于天圆地方,地又是平的,大小有限,地表面当然有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地中。
  地中答案有多种。一种说法从原始宗教出发,认为众神借以攀援登天的建木所在地为地中。
  古人猜想,天地未被隔绝之前可通,通道是大树或高山。建木是一种大树通道。
  古书记载以树为天地通道者,除建木外,尚有若木、扶桑、穷桑、寻木等,但只有建木与地中相联系,因为它除了是天地通道,还具备一些天文学特征。《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佛教中有须弥山地中说,认为须弥山耸立于世界的中央,日月众星像浮云一样,随着风在须弥山周围转动。
  在中国也有个与此说相似的昆仑山地中说。昆仑山极为高大,又是圣人、仙人居住之处,天帝之下都,与天中相对应,说它是地中,很合适。
  这两个地中说,都不曾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是洛邑地中说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邑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处北纬34度
  半,是宜于先民生存、栖息之地。人们心目中的地中,应该是冷暖适宜,风调雨顺。当时的伊洛平原满足这些条件。
  洛邑地中说能被广泛接受,还因为它跟周公营洛联系在了一起。牧野之战,周人打败殷人,武王有意营洛建都。但营洛未成武王去世。他的遗愿得到了继承,在周公的主持下,周人最终营建了洛邑。
  周公营洛,有其政治上的考虑。周为小邦,猝然灭殷,如何以偏居西边的镐京为政治中心,来镇抚殷遗民及治理天下?周初政治家经反复考量,营建洛邑成了必然选择。因为在古代社会条件下,把京师置于国家地理中心,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方便很多,各方诸侯进贡时走的路远近也差不多。周公历来被奉为政治楷模,这也为洛邑地中说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使它更易于被后人所接受。
  除洛邑地中说外,还有阳城地中说
  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阳城地中说的由来,据说也跟周公有关。史料记载,周公是按照《周礼》中所说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认定地中是在阳城。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改革天文仪表,组织四海测验,把阳城作为一个重要基地,建台立表,实地观测。郭守敬所建的登封观星台遗存至今,早已是国保
  阳城为地中的说法,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古代文献屡次提及禹都阳城,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先秦时期古阳城的存在,位置便在今登封告成镇。而地中是与古时都城有密切关联的。
  更重要的是,阳城紧靠嵩山,嵩山在古代,极富神秘色彩,也具有天地通道的功能。
  阳城地中说洛邑地中说各有所据,两种说法在后世均有人信奉。
  但地中究竟是如何测定的?《周礼》中的说法是否可行?立竿测影能否测出地中呢?
  《周礼·大司徒》中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通),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即:用土圭测影的方法来测土深,确立日影长短,寻求地中。太阳在南边时则日影短而天热,太阳在北边时则日影长天气寒冷,太阳偏东边时傍晚多风,太阳偏西边时早上是阴天。夏至时,太阳照在表上,表的影子投到圭座上正好五寸长,地面无影,这个地方就是地中。
  文字讲得还是粗疏,只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这句话具有可操作性。但若真的按这一定义去寻找地中,又会发现,符合这条件的地点有无数个。因为大地实际是个圆球,在同一纬度上进行测量,所得的影长是一样的。正因如此,古人早就深感困惑。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进入我国,带来了西方的地球学说和世界地图,在中国士大夫中引起很大震动。经过认真思考,中国学者逐渐接受了这一学说,到了这个时候,传统的地中说或曰天中说,真正地寿终正寝。剩余的,只有纯粹的文化史意义了。

 

 

汝南今古天中梦系列三 颜书宋塔汝南天中

 

 


  汝南天中山,是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题写的天中山三字,令此地声名大振。
  天中山大门两侧,是由中国书协主席、书法家张海书写的对联:天中山圭影千古运转,颜鲁公尽节万古长存。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
  天中山下那通由四块方形青石组成的石碑上天中山三个字是颜真卿的绝笔。最后一块青石上是题款,记载着天中山三字的流转故事。
  青石题款,多有残缺,但大意仍能看出来,说颜鲁公76岁时在蔡州待过两年。天中山是他所写,立石刻碑是明嘉靖年间申阳、何大复摹刻,清朝中叶汝宁府官求得旧本重摹刻石所立。
  细看天中山三字,石刻笔画有新旧叠加之处,这是清咸丰年间,又依笔画勾勒加工而成。汝南县外宣办主任邵建民说。
  这通碑横向排列,被一座小屋盖在里面,小屋还装了两扇铁栅门,足见珍视程度。
  它的西边,还有一通竖立着的石碑,碑上除天中山三个颜体字外,还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州为天地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字样,这是明嘉靖年间所立。
  这两通碑上的天中山字样,虽为后人重摹刻石,但原碑文字确为颜真卿当年囚蔡期间留下的墨迹珍宝,直到明代还有拓片。驻马店黄淮学院教授刘清珍在其论文中说。
  查阅当地文史资料,颜真卿在蔡州期间,喜爱汝南小南海景致,曾题写鸢飞鱼跃四个字,现存于汝南园林学校。
  2007年9月14日,记者在蒙蒙细雨中踏进汝南园林学校。穿过教学区往西走,西部围墙边的莲池中积满浮萍,岸边老柳在风雨中摇摆,老石桥上生着青苔,景色清幽得近于荒凉。史书记载小南海是历代修城筑堤取土之处形成的洼地,浠水成湖,历史上风景很美,现在依然风韵犹存,可以想见鸢飞鱼跃
  在校内寻访多人,未找到颜真卿题字碑。再回汝南文保所,得知原来确有,后来遗失了。
  据说驻马店著名的查岈山景区,也有颜真卿题写的碑刻。
  在汝南,颜真卿的书法遗迹被人们珍爱,还因了书法背后颜鲁公尽节万古长存的故事。
  颜真卿以气节著称,宋代欧阳修是他的粉丝,认为他人字统一,字如其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欧阳修得其断碑题跋,说他的字如同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让人既敬畏又热爱,虽然只是残碑断字,也不忍丢弃。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大家中作品留传于世最多者,对此,欧阳修分析说,他忠义的气节明如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传世无穷。他所到过的地方必有遗墨,所以才有唐人笔迹见于今者,唯公为最多
  颜真卿的高超书法和他的高尚品格一样,是可以并传而不朽的。真正让天中山名扬天下的,是天中山这三个字的作者颜真卿。央视在《走遍中国》中如是评说。
  天中山得遇颜真卿,幸何如哉!
  何以平原垂大笔直教劲节压天中
  隋唐实行科举取士,草书、行书不易辨识,清楚明白的楷书成了科考通用书体,当时知识分子无不精习。
  楷书到唐代成熟,颜真卿创造了标志楷书艺术最高峰之一的颜体,他将自己刚正大度的人格融入书法作品中,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书风。
  颜楷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骨肉丰腴,结字端庄秀丽,篇章朴茂充实,把楷书之美推向极致。能够激发人昂扬奋进的审美情趣,感受到唐帝国博大恢宏的气象。
  颜真卿之后,柳公权楷书以骨力取胜,形成颜筋柳骨
  颜的书法太有名了,在众人印象中,他往往只是个书法大家,但在历史上,他首先是一位有为有德的政治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上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故他自署为琅琊人。734年颜真卿举进士第。753年被调离朝廷,出守平原郡(今山东德州)。
  颜真卿到平原郡后,看到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已有反叛迹象,就以防备水患为名搞战备。表面上,他很招摇地召集文士,饮酒赋诗。安禄山秘密侦察他,认为颜真卿是个书生,不必重视。
  755年,安史之乱起,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失陷。只有平原郡城守俱备,贼不能进。颜真卿又派人通告常山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相约联合抗贼。黄河以北17郡公推颜真卿为帅,组织兵力20余万雄立河北,军威大振。此时的颜真卿,岂止是一书生,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颜的堂兄颜杲卿被杀。颜真卿与乱军多次交战,杀贼甚众。安禄山攻陷洛阳,杀留守李 、御史丞卢奕、判官蒋清,派人拿着3个人的头到河北地区威胁劝降。到平原郡,颜真卿杀掉了安禄山的使者,把三位官员的首级郑重安葬,以示绝不投降。
  平原郡抗击叛乱,显示出颜真卿是一位忠于国家、有远见、有组织才能的杰出政治家。
  颜真卿后来回到朝廷时,已是肃宗皇帝,之后又经代宗、德宗,按他的才能和政绩,朝廷不能不提升、任用他。他在朝中,为官刚正,什么意见都敢提,什么人都敢批评,弄得权臣们很不高兴,就想法把他排挤出朝廷,贬谪到地方。颜真卿宦海沉浮,时升时降。
  但颜真卿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唐玄宗时,安西都护赵含章为了一个好位置,广行贿赂,九品以上的官几乎让他一网打尽。后事情败露,玄宗大怒,查处受贿官员,独颜真卿未受贿赂。玄宗感慨地对颜真卿说:古人以清白留传子孙。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你一人了!
  安史之乱平息后,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攻陷汝州,威胁东都洛阳。宰相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去劝谕李希烈。李希烈决心反叛,绝无劝止可能。派颜真卿去,等于羊入虎口。颜真卿前往许州劝谕李希烈,李不听从反劝颜投降,颜真卿当然严辞拒绝。与此同时,唐德宗诏令各路军马讨伐李希烈,李希烈连连失利,逃回蔡州。颜真卿被挟往蔡州,软禁于龙兴寺。
  颜真卿自知必死,遂自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居室西壁下说:此吾殡所也。
  题写天中山鸢飞鱼跃,都是软禁于蔡州时的事。
  李希烈建立大楚,派人回蔡州询问颜真卿登基礼仪,颜真卿愤然答道:所谓礼仪,只有诸侯朝天子礼,绝无僭越之礼。李希烈恼羞成怒,令部将辛景臻威吓颜真卿,在庭院中堆满柴草,浇上油点燃。颜真卿毫无惧色,纵身赴火,辛景臻慌忙阻拦,李希烈听说后惊叹不已。
  784年,李希烈军事上迭遭失败,为泄愤,决定杀死颜真卿,于是派人到蔡州。颜真卿得知使者是李派来的,便高声怒骂,使者缢杀颜真卿。
  唐之后的人,对颜真卿都有高度赞扬。比如南宋人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说,虽然颜真卿被杀害了,但他在蔡州期间,打击了李希烈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天下刚烈之气,对叛将归顺朝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颜真卿被杀害,大概是上天有意使他流芳万世,成就他光辉义烈的一生吧!
  汝南人为他立碑、造庙,并将其所书厚重遒劲、气势磅礴的天中山三个字,刻石立碑。他所维护国家统一的浩然正气,也将雄峙天中,万古长存。邵建民说。
  闻说中州中在此九层塔立亦佐证
  悟颖塔,又名无影塔,其具体建造时间,史无记载。据河南省文物部门考证,此塔始建于北宋早期。1984年10月在修葺该塔时,在第八层发现一通长0.45米、宽0.28米、厚0.08米的石碑,文字是隆庆元年(1567年)崇藩王施财重建宝塔。这是明朝再次重建的证据。
  又据《汝南县志》记载,塔名悟颖,是它的建造者悟颖和尚的名字,至于无影塔名来源,是因为每逢夏至正午无影,故名。这座玲珑的九层塔目前已是国保
  南关吉祥寺早已废弃不存。现在的悟颖塔坐落在一片空地上,塔侧是新建的碑廊。塔东南不远处便是规模庞大、金碧辉煌的南海禅寺,寺院已建了十几年,即将完工。
  两去汝南,两看无影塔,第一次认为太平淡了,也是,看过嵩山密集的塔群后,别的塔总觉得不够味儿。
  第二次,仔细查看,才看出点儿味道来。
  塔高20多米,壁面砖用石灰浆黏合垒砌,壁体内砖与砖之间用黄泥浆黏合垒砌,整个塔身从第一层以上宽度逐层收敛,高度均匀递减,塔的轮廓为弧线形,塔身显现出优美秀丽的身姿。
  塔基为单层须弥座,九层塔身,第一层最好看,有拱券门、格扇门和假窗,格扇门分三部分,中部雕刻缠枝牡丹的腰华板,下部雕刻壶门和动物形象的障水板,河南省数十座同期塔所仅有。《悟颖塔申报国保资料》上说。
  塔内砌有盘旋梯道,可拾级登临。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生活久了,再高的塔,也不觉其高。但因为汝南高层建筑少,视野还算开阔。
  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汉文化专家陈江风教授认为:塔本身也是一个呼应天中山的有力证据,汝南人有关于天中的认知,要找东西坐实它。无影塔一说不会凭空而来。
  夏至日中塔脚无影,怕是很多塔都会有这种现象,唯有汝南这座塔以无影塔命名,还是因为汝南民间的集体无意识,才会用天中说的符号与语汇套用周围的事物。
  关于无影塔,还有一个传说。
  远古时,汝南是一片沼泽地,沼泽里一个水怪,一有兴致就玩水,一玩水就成涝灾。大禹治水时,开挖汝河排出了积水,又设计制服水怪。
  一天,水怪变成一个老人,去找大禹斗法。大禹识破其身份,事先准备好一条带锁的链条,又把链条变成一碗面条,让水怪吃下去。面条下肚,水怪感到肚子痛,赶紧往外吐,但吐出的只是链条,心已被锁住,水怪喊饶命。大禹对水怪说:今天饶你不死,但你要隐居修行,不准再出来祸害百姓。水怪连声称是,大禹让人挖了一口直通东海的井,把水怪锁在里面修行。
  后来,水怪又回来祸害百姓。皇帝知道后,下诏建塔封上井口,镇住水怪。这座塔就是无影塔。
  这个故事,放在汝南历史上水害严重的背景下,透露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汝水古代是害河,这里的人民很早就开始治水。上古时候,汝水内产白龟,岸上长蓍草。洪水泛滥时,伏羲氏从河内钓白龟,用蓍草烧灼龟甲,卜出凶吉祸福。这是祭水。之后,逐渐向治水迈进。两汉时期,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鸿隙陂,就诞生在这一带。
  鸿隙陂是由治水专家、汝南太守郑当时修建的,他把流经上蔡、平舆、汝南、新蔡的洪水,拦蓄成一巨大人工大湖泊。宋代又凿通了汝水和汴水,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通过汝水融会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直至今天,中小型水库在这一带仍然星罗棋布,这样的地理背景,建座塔也和水妖联系在一起,是情理之中的事。
  据史料记载,无影塔建成一千多年来,前后经历了十三次大小不同的地震,塔身除少部分风蚀外,没有出现任何结构上的变化。又据汝南人讲,每年夏至,练太极拳的人要面向此塔练功打坐,名为吸地气。
  汝南悟颖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每逢夏至正午无影,又名无影塔。据河南省文物部门考证,此塔始建于北宋早期,河南省数十座同期塔所仅有,它和颜真卿题写的天中山碑刻共同佐证着汝南天中的说法。图为汝南悟颖塔。 

 

 

 

 

 

汝南今古天中梦系列四 群贤毕出汝半朝

 

 


  2007年9月26日,全国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在驻马店开幕。走到第十个年头的全国东西合作会迎来了自己的辉煌。
  驻马店是国家指定的东西部经济合作示范区,区位优势凸现。各媒体提及驻马店时,反复出现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天中之地作为驻马店的符号,认可度日深。此时提及的天中之地,已消失了我们前文所述的天文学意义,更多是从地理位置加以判断。
  从地理位置判断,古时的天中范围,要远远大过今日驻马店地区。西汉设汝南郡时,领县三十七。除了驻马店,还包括今天的信阳、漯河全部及平顶山、周口等地的部分区域。元代汝南郡改称汝宁府时,仍领四州十五县。历史上所谓天中大地,包括了现在的豫中南和皖西北,大致为淮河中上游一带。这进一步强化了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的真实性。
  在驻马店确山,周朝的诸侯国道国如今正处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中部。这条大动脉,古代是中路古道,今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几乎和这条古道同出一辙,可见其设计精巧。天中位置重要性可见一斑。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现象的特质。天中北连黄河,南接长江,与秦、晋、楚、吴、齐等地域相表里,此地有中国南北两地文化的共有特色。
  农作物南稻北麦,语言南蛮北侉,饮食南精北粗,民风南奢北俭,地形西高东低,处于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逐步转移的过渡带,政治、经济也处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的过渡带。驻马店黄淮学院刘清珍教授在文章中说。
  作为天下之中,这里还有特值得自豪的事情——历史上两度出现汝半朝现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汝南郡文明史和除水害兴水利密切相关。汝南县外宣办主任邵建民说。
  两汉时,汝南郡境内有河道20多条,洪、汝、淮河纵贯其境,遇雨成灾,水患连年。鉴于此,西汉末年曾在这一带修过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鸿隙陂。东汉光武帝刘秀时重新修复,依高下形势,起塘四百里,百姓得其便利,汝南郡成为天下最富庶的郡。
  治水驯水的结果,汝河两岸的农耕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经济繁荣又影响了文化发展,人们读书仕进,人才辈出。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人物亦最多,户口繁盛,统辖强大。朝中六百石秩位的高官,汝南人就有61个,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汝半朝时代。
  古人探究汝南仕宦辈出时,多用天中说解读汝半朝汝半朝的出现,也强化了天中说的真实性。所谓人杰地灵,本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之事。出了那么多大人物,也更增加了汝南人天下之中的自信。
  两汉时期汝南郡出名士百人
  汝半朝起于西汉、盛于东汉。汝南固多奇士,早成定论,到了东汉,达到巅峰。
  西汉王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开明措施,选拔任用了一批贤臣廉吏,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西汉王朝设23郡,汝南郡是其一,领县三十七,地盘不小。
  当时的汝南郡地处中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是天下大郡,人口接近300万,经济文化水平在全国都属第一梯队。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渐成气候,到了东汉,群贤竞秀,史书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据清代《重修汝宁府志》记载,两汉汝南郡有名可考的大人物有46人,立传的有32人。《后汉书》和《风俗演义》中留有传记和姓名的汝南籍高官、名士,多达百人。其中最著名者有宰相袁安、翟方进,党人领袖陈蕃、范滂,人物评论家许劭、许靖,经济思想家桓宽,经学大师戴凭,文字学家许慎等。
  袁安,汝南郡汝阳县人,少时习读经书,为人庄重有礼。他客居洛阳时,家居简陋。某年冬天大雪封门,洛阳令路过其家门,看到连个脚印都没有,以为袁安已死,便铲雪入室,见袁安僵卧家中,问他为啥不出去求助,袁安说:大雪天人皆受饥寒,我不愿打扰别人。洛阳令贤其能,推其为孝廉。
  公元71年,袁安任楚郡太守,当时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者有数千人,袁安上任不进衙门,先到监狱,将无确凿犯罪证据的人释放了400多,称:如有出入,我自当抵罪。汉明帝很赞成他的做法。87年,袁安任司徒,多次弹劾专权的外戚窦宪等人,窦太后很生气,但因袁安行为高尚,无法加害他。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汝南郡涌现出一大批清高自守、敢于抨击宦官势力的人,著名者是汝南平舆人陈蕃、确山人范滂。
  陈蕃15岁时家里来了个客人,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脏得不行,就问他:你为啥不打扫庭院迎接宾客?陈蕃大声说:大丈夫当扫天下,为啥要扫一室?客人认为他有潜质,启发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很聪明,从此发奋读书,谨慎做事。
  范滂少年时立志清廉,为官后,朝廷派他去巡查冀州灾情,他一入境,地方官自忖行为卑劣,弃官而逃。
  两汉没有科举制度,选人的国策是察举征辟,察举是各级官员推荐,考察后择优录取。征辟是朝廷直接下诏征集名士任官。这样,人脉资源变得很重要,汝南人做官的愈多,出的官就愈多。在汝南,父子、兄弟以至于累世为官者居多,这也是汝半朝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士大夫中出现了评议政治人物之风,凡被举为孝廉者,要经善识人物的名士评议,相当于政审。人物评论家代表舆论导向,影响入仕者的仕途,类似现在主流传媒的评论员。汝南平舆人许劭和堂兄许靖就是当时的首席评论员,被称为:平舆渊有二龙焉!
  两人每月初一更改品论题目,称之月旦评,各地名士云集平舆,聆听二人高论。时间久了,大家把他们评论人物的地方——今天平舆县城中清河水环绕的小岛叫做月旦评,至今平舆还有月旦桥。
  许氏兄弟通过这种方式荐举了很多人才,家乡子弟因此仕进者众,这是汝半朝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许劭的评论影响极大。当时年轻的曹操毫无名气,听了别人的介绍,备厚礼到平舆求见许劭。许劭看不起他,不见。一日曹操偷偷潜入许家,一见许劭便问: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许劭看看他,心里有谱了,佯装漫不经心地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觉得这话太牛了,大笑起来。许劭的品评让曹操声名远播。
  《盐铁论》的作者桓宽是西汉时著名的经济思想家,他的《盐铁论》是当时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被后人誉为中国经济思想的经典性著作。经学大师戴凭,当时京师洛阳到处流传着解经不穷戴侍中。《说文解字》的编者许慎,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作品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汝南籍人才出类拔萃,人物品第高,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对两汉政府政策走向、经济文化事业均产生深刻影响。
  明万历年间朝中五部都有汝南人
  到了明朝,汝半朝的宦海奇观再次出现。
  这是和明朝汝宁府重视教育分不开的。当时汝南书院、中正书院、天中书院和南湖书院都是方圆百里颇有名气的书院,乡野间遍布学堂私塾。当时这里还修建了天中较士馆,就是考馆,能容纳8000余名士子参加考试。邵建民说。
  如今,天中山南边约10米处的那座两层小楼,就是天中书院的遗存。小楼青砖灰瓦,大门紧闭,湮没在没膝的杂草中。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天中书院与汝宁府府学齐名,清朝时占地仍有10亩左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当时人们形容它是:大河前环,一浮沙当院门,随时异形,或高如几,锐如笔,方如圭,圆如璧,堪舆家有谓地灵家孕贤杰云。
  明万历年间,汝半朝风光无限。据《汝宁府志》记载,万历年间,汝南有185人考中举人,51人考取进士。当时朝内六部中,五个部里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职,掌握实权。邵建民说。
  李本固,明代汝南城内人,万历年间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出按三秦,惩贪参庸,弹压强藩,威声大振。又按察云南,军民无不慑服。后来朝廷爆发了争国本斗争,神宗皇帝欲废长立幼汝半朝意外卷入这场风波,李本固、李宗延、费必兴等汝南籍大臣联名上书:废长立幼,非太祖法。神宗震怒,把他们都削职回乡,汝半朝势力大减。
  李本固削职回乡后,郡守黄似华让他发挥余热,组织乡民兴修多处水利,其中在汝南、遂平交界处,有李本固督修的汝河长堤,据说是用毛驴踏踩的方法修筑,大堤坚固异常,人称李公堤虽然经历了75·8特大洪水,此堤仍安然无恙,发挥着水利功能。邵建民说。
  李本固还修纂《汝南志》24卷,编《汝南遗事》两卷。
  汝南县人桂有根,父亲名桂祥,也是名宦。桂祥曾数次平反冤狱,吏民对他感恩戴德。桂祥之母27岁守寡,30年吃斋吃素,守节课子,受诰封修立贞节牌坊。
  在这样的忠孝之家长大,桂有根从政后多惠政,爱重文士。邑士周永春,非常贫困,桂有根屡次资助他。此人终成大器。
  桂有根在京城为官时,一天神宗皇帝在国忌日作乐别苑,当听到桂有根的马蹄声时,立即停止作乐,神色紧张地说:桂胡子来了。第二天,桂有根以荒淫上疏皇帝,神宗不得不有所收敛。由此可见其忠直个性。桂有根最终升任工部右侍郎。神宗皇帝诏谕赐祭营葬,祀乡贤祠,邑人为其建牌坊。
  2007年9月15日,记者前往桂有根的家乡汝南县三里寨乡五里岗村桂老庄。庄里有300多桂有根的后人,庄西北立着桂有根的墓碑,上刻工部右侍郎、太常寺少卿桂有根神道碑
  村民带我看了家族珍藏的桂有根画像,76岁的桂运旺告诉记者:桂有根原是个外地小闲官,后被封为侍郎官,死后葬在家乡,还立了旗杆牌坊,埋御祭坟。
  根据这通神道碑和村民的分析,桂有根应该是埋在这里的,但因年深日久,湮没无闻,再也找不着了。
  作为时代的产物,汝半朝在东汉和明代两度出现,当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原文化沃土的哺育,这就是淳民风、尚气节、兴学校、育贤人。 (全文完)
  作为天下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曾经的汝南郡成为天下最富庶的郡,汝河两岸的经济、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群贤竞秀,人才辈出,历史上两度出现汝半朝的宦海奇观。图为今天的汝南护城河。  

汝南县天中书院旧址,这里曾出过大批文人学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天地之中”究竟在哪里
四十个古今地名对照1.汝南——驻马店2....
2021.04.13 河南 驻马店 汝南天中山文化园
兰陵=枣庄 古代地名换成现代名号就逼格尽失
中国名字最土的一个城市,想改个霸气名字,一听大家都不同意
说说西平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