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強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一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情绪, 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 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缴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上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先反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1927)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某种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例如,某人遇到一只熊,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达到骨骼肌及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准备状态。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熊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熊是驯养的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生理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熊是可怕的,会伤害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恐惧情绪体验也加强了。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巴情绪学说。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剌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一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为了检验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成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 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点发麻,没有别的反应;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接着把注射药物以后的三组被试各分一半,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 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繁琐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显示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愉快情绪,进人愤怒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愤怒情绪。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经验。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人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剌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剌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入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拉扎勒斯列出了15种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

  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如,当人们受到侵犯、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肴重要的作用。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有些情绪心理学家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例如弗洛伊德、利珀、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等,其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情绪与人格系统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二)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伊扎德认为,情绪包含眷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伊扎德认为,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鼻周皮层、新皮层、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从感觉信息的产生到情绪的产生,有两条通道是不涉及大脑皮层的。一条是由感受器所接受的信息,它通过丘脑直接进入杏仁核产生情绪反应;另一条是杏仁核的传出信息,它进入下丘脑,经脑干中央灰质产生情绪。大脑皮层可以加工从丘脑传入的信息,产生情绪,或将信息下传到杏仁核、海马等产生情绪。另外,神经内分泌、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也都参与活动,使情绪得到放大和维持。

  伊扎德认为,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他认为表情活动由大脑皮层中决定种系发展的那些古老皮层调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适应意义。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表情的社会功能逐渐增强,表情表达着情感体验、社会动机、行为意向或者由这三个成分构成的混合意义。

  伊扎德认为,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并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情感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结有重要作用。

  总之,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三)情绪激活与调节

  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缴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伊扎德认为,生物遗传一神经内分泌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

  伊扎德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产妇的四种负情绪(羞愧、轻视、羞怯、厌恶)在产后6个月内的4次测评中,强度都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内分泌物质水平的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生物遗传一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情绪激活和调节过程的决定者。

  伊扎德指出,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使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所引起的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感体验。这就是情绪产生的神经肌肉一感觉反馈原理。

  伊扎德在论述情感体验在情绪激活和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时还认为,一种情绪可以引起另一种情绪。例如,极度悲伤会引起愤怒,极度疲劳会引起痛苦,疲劳与痛苦结合可能引起愤怒,快乐能激活兴趣,兴趣也能带来快乐等。

  伊扎德认为,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于情绪,也不是产生情绪的惟一原因,而只是参与情绪激活与调节过程。他还提出,激活情绪的认知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比较、分类、推测、判断(决定)、归因、信念、记忆、期望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学习感悟[1.读书名言一184一127]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psy】Izard 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情绪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情绪的动力性质
【心理学考研必背30天】倒计时25天-普心 第八、九章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