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代艺术——绘画与雕塑

商代,绘画艺术有了更大发展。这时,黑色和朱砂颜料的普遍使用,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考古发现甲骨文上已有填朱砂的卜辞,有的直接用朱砂书写,安阳小屯苗圃北地出土的陶片内壁上已有朱书,妇好墓并出土有专门研磨和调制颜料的玉臼、玉杵及玉调色盘,表明已有了专用的调色工具。

但是,商代的绘画艺术仍不可能有书画。绢画和壁画可能是其主要形式。绢画是纺织品发展的产物。商代的纺织品已有多种多样。妇好墓出土的大约50余件青铜礼器表面,都粘附有纺织品残片,有的是单层,有的则为多层。虽然面积不过几平方厘米,但据鉴定,已有麻织物和丝织物等不同种类。它们以平纹组织者为多。丝织品最密的每平方厘米有经丝72、纬丝26根,已是相当细密的纺织物,完全可以用于绘画。五六十年代,安阳大司空村南地301号墓出土过一件粗麻布残片,长约33厘米,宽19厘米,上面有用黑色线条勾画的类似饕餮纹图案。在殷墟西区和小屯附近发掘的有木质棺椁的中小型墓,常见在棺椁上覆盖有彩绘的画幔一类织物。妇好墓也发现有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绢)织物。在洛阳发掘的商墓中,发现有布质的画幔,还能看出上面有用黑、白、红、黄诸色绘成的几何形纹饰。这些发现表明商代晚期不论是殷王室还是中小奴隶主贵族的墓葬可能都已用了绢画。虽然绘制的还主要是装饰图案,但已开创了帛画艺术的先例。

商代的壁画考古学上也有少量发现。1975年,在殷墟发掘了两座建筑遗迹,在白灰面墙皮的残块上,发现有用红色粗线条和黑色圆点组成的图案,证明商代建筑物上也用壁画装饰。

此外,在上述建筑遗迹中还发现有漆绘黑皮陶,有的是在肩部绘以红色细线的云雷纹,有的是在腹部绘以红色粗线的三角形图案,内填以钩连云雷纹和饕餮纹的一只眼,这说明商代的绘画艺术也用于工艺装饰。商代,不论是绢画、壁画,还是漆绘黑皮陶,都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艺术。

商代的雕塑艺术十分发达。尤其是青铜礼器的雕塑,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它雕塑艺术形式有陶塑、骨雕、象牙雕、石雕和玉雕。

陶塑商代的陶塑没有多少引人注意的独立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时的陶塑主要用之于制作铸造青铜器的范模,从而转化成了青铜器艺术。从考古发现的大量陶范内壁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就可以证明商代的陶塑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1958年,在安阳西郊王裕口村出土了一件人面陶范,把人的面部特征雕塑的非常清楚,上额有稀疏的头发,颧骨突出,下颌尖,眼、口、鼻形象逼真。尤其是青铜器的陶范都经过严密的造形设计,往往一件器物要用两块、三块、四块、五块,甚至八块、十块范模才能成形。表明商人已能根据器形特点来分范铸造,很好地掌握了对形体的分割技巧。

商代也有独立的陶塑艺术品。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些陶塑,有跪坐人像、人头像、虎、龟等题材,但都残破不完整。跪坐人像是手扶膝的跪坐式,手上阴刻6道线表示手指。人头捏塑在陶器的盖钮上,眼和嘴雕空。虎作匍伏状,眼、鼻、口、牙均用线刻。龟的背甲造型毕肖,边缘用阴线划一周,其上划有方格纹;类似泥质龟,在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不少,也有背甲刻六角形的。泥龟的发现,与商人迷信,多用龟甲占卜的风俗有关。此外,还发现有陶羊头、鱼、猪等陶塑品。

在安阳小屯的窖穴中发现的三件陶男女奴隶俑,是商代晚期最重要的独立陶塑人像。这三件奴隶俑,虽然雕塑技术还嫌粗糙朴拙,但已能形象地反映当时奴隶受压迫的内心情感。一件男奴隶俑双臂被反缚,脖子带着枷锁,但却表现出昂首愤怒的反抗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同时,男女特征区别明显,说明已能很好地掌握人的外形特征。

此外,在一些中小奴隶主墓葬中发现的陶器上,也雕塑有人头和牛、兽、鸮等动物头像,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一件商代晚期的器盖上,对称浮雕出4个人头,人的双眼和嘴用阴线雕刻,是一件难得的陶塑艺术品。

骨雕

商代的骨雕艺术仍主要用于工艺装饰。除装饰品外,也常见于骨制工具上。以妇好墓所出为例,骨雕的主要题材有人、虎、穿山甲、凤鸟、龟、蛙和雕花等,均是小型作品,但大多数集线刻,立雕和透雕于一身。

人像系一件圆雕品,雕刻简单草率,眼用小绿松石圆片镶嵌,鼻作圆柱形凸起,手臂内屈,头顶有一孔可悬挂。

虎似青铜纹饰中的虎,方头、大耳、长卷尾,背部有齿状脊。形象有神秘感,可能系骨器的柄。

穿山甲系刻刀柄,雕刻精细,体似穿山甲,身上浮雕出整齐的甲片,有齿状背脊,头似猪,以小圆孔作眼睛,巧妙地利用刻刀器身作穿山甲尾。凤鸟系刻刀柄,雕刻精细,凤鸟为高冠鸡喙,以小圆孔为眼,宽尾下垂,短足四爪,站立于刻刀上,从冠至尾边缘刻有锯齿,通体线刻鸟羽。龟为刻刀柄,作爬行状,圆形龟背,上刻蟠龙纹,头较大,尾与刀柄相连,设计巧妙。

蛙系立雕装饰品,作爬行状,屈肢鼓腹,眼镶嵌绿松石小圆片,雕刻细腻。

雕花骨片骨片上刻满兽面纹,以圆形镂孔为眼,浮雕有眼、嘴,配线刻云雷纹。

此外,妇好墓所出的骨梳、骨匕和骨笄柄的雕刻都十分精美。

象牙雕妇好墓所出的3件象牙杯及雕花残片,代表了商代象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象牙杯有夔鋬杯和带流虎鋬杯两种。前者成对出土;后者仅一件,均堪称商代牙雕的杰作。

夔鋬杯杯身为整段象牙制成,呈喇叭口筒状,高约30余厘米,口径10厘米左右。齐口至近底处安有片状夔形鋬作把手,由小圆榫卯结合。夔鋬上立雕有兽头,杯身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从上至下分别为带状饕餮纹、大饕餮纹、大三角纹、对称的倒夔纹和带状变形夔纹。线条密集纤细,凡粗线和饕餮的眼、鼻、口之处均镶嵌着绿松石,制作十分精美华丽。

带流虎鋬杯系用整段象牙制成圆筒形杯身,杯口有宽大的长直流,大小与夔鋬杯相近。齐口至底安有片状鋬,鋬下部浮雕有虎,杯身通体雕刻多层饕餮纹,纹饰细密繁缛,虽未镶嵌绿松石,但也精美异常。

石雕石雕艺术是商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时,石雕已广泛应用于奴隶主贵族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祭祀、丧葬和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其中,作为礼器的石质器皿的出现,是商代石雕艺术的一个新成就。此外,主要的石雕题材,仍是人像和各种动物。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多件用作礼器的石质器皿,包括豆、盂、瓿、觯、罍、罐等。其中除罍和罐形体较小,不宜作实用器外,器形较大的豆、觯、瓿等都具有实用性,雕刻也十分精湛,均系白色大理石雕成。造型与青铜礼器相似,器表装饰有线刻或浮雕的饕餮纹、云雷纹、虎纹和三角纹等图案。这样的石质礼器只发现在商代王族墓葬中。

石雕人像发现不多,且大多残破。但也能看出已有熟练的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各种形态特征刻划得生动传神,有的还对衣饰做了详细描绘。目前所见主要有如下五件。

跪坐人像妇好墓出土,为商代石雕人像中最完整一件,双手扶膝作跪坐状,头部雕刻最细,发向后梳,头顶戴圆箍形束发器,眼用线刻,眉、鼻、口均浮雕。

仰首箕坐人像传出安阳四盘磨,双手后撑作仰首跪坐式,人物轮廓清晰,形象别致,身上刻满云雷纹。

跽坐人像安阳侯家庄西北岗第1004号或1217号墓随葬品。头残,双手扶膝作跪坐状,身着华丽右衽服饰,衣长盖膝,腰束宽带,足穿翘尖鞋。蹲坐人像安阳侯家庄第1004号墓出土,残,双手抱膝蹲坐。

抱膝人像安阳小屯出土,残,其上雕有衣饰花纹。

动物石雕是数量最多的作品。有大型和小型之别。前者多用于建筑装饰或祭祀与随葬品,后者多用于装饰品。大型石雕,如安阳侯家庄出土的石鸮,作直立状,大圆眼、短勾喙,尾下垂与双足鼎立,以支撑全身,设计巧妙,通体刻云雷纹,象征羽毛,既有一种神秘莫测的真实感,又显出浓厚的装饰趣味。妇好墓出土的石鸬鹚,作匍伏状,勾喙长而下弯,紧贴前胸成弧形,长尾下垂内卷,通体饰线刻花纹,十分精美。小型石雕有牛、熊、虎、鸟、蝉、龟等,它们轮廓清晰,通体磨光,造型生动。

另外,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所出的礼器石边璋上阴刻线纹的图案,不仅是商代晚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也是一幅含义深刻的精美图画艺术品。石边璋长约55厘米,宽仅7-8厘米,呈上宽下窄的薄片形,在射部(即上部)和柄部(即下部)两面均阴刻着两组相对的线雕图案。每一组又包括五幅图画,每幅之间由两条平行线相隔:第一幅由两个身材、姿势、衣着相同的人物组成,人头戴平顶冠,双耳戴有铃形挂饰,双手相握于腹前,身着长衣,脚上似穿尖头高翘鞋。

第二幅在第一幅之下,刻划着两座大山,大山两边各有一只握拳的大手,拇指按在大山上,两山之间刻划着一个符号。

第三幅在第二幅之下,由勾连云雷纹组成,把一、二和四、五幅图案分隔开。

第四幅与第一幅相似,由3人组成,但人头戴山形高帽,双膝跪地,此外与第一幅相同。

第五幅也与第二幅相似,由两座大山组成,不同的是,山两侧各立一枚牙璋,而山之间有一钩状物。

五幅图案似构成了上下两幅内容相近的图画,或者五幅图案组成一组完整的图画。这件石边璋上,两面上下共有这样四组相同的图画。虽然我们还不了解这些图画的意义,但它们都是商代晚期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成熟的作品。

玉雕玉雕是商代雕塑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数量之多,流行之广,个体之大,制作之精,堪与青铜器媲美。1963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掘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玉戈长达92.5厘米,是目前所见商代最大的玉器。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仅在殷墟发掘出土的玉器就有1200件以上,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竟随葬玉器达750件之多。此外,在殷墟周围的一些中小型墓和其它各地的商代墓葬中均发现有不少玉器。但以殷墟,特别是妇好墓所出玉器最有代表性。

商代玉器的色泽瑰丽。所用玉料有青玉、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等多种,青玉自墨绿色到淡绿色又分成多种颜色层次,均属软玉。经鉴定,多数为新疆玉,此外还有南阳玉、岫岩玉等。琢玉工艺也达到空前水平,不仅有传统的雕刻,钻孔和抛光技术,还使用了先进的分割,勾撤和俏色工艺。玉器种类齐全,有礼器、仪仗用器、工具、用具、装饰品、杂器等类,每一类又有众多品种。礼器有大琮、组琮、圭、璧、环、瑗、玦和簋、盘等;仪仗器有戈、矛、戚、钺、大刀;工具有斧、凿、锛、锯、刀;用具有调色盘、梳、耳勺、匕等,还有玉琏、玉琀等佩饰,杂器共二三十种。其中,作为礼器的玉簋、玉盘等玉质器皿也是商代玉雕艺术的新成就,而大量人像、动物和神兽题材,更体现出商代玉雕的精湛技艺。

玉礼器,如琮、璧、圭、环、璜、玦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它们具有前后相继的艺术传统。但妇好墓所出仿自青铜礼器的玉簋、玉盘一类的玉质器皿,则是玉雕艺术中前所未见的新品种。

簋一件白色,有黄斑,半透明,圆口直腹圈足,腹部上中下饰三组线刻花纹,上下为连续带状三角形纹和菱形纹,中间一组较宽,饰饕餮纹。造型美观,刻纹精细。另一件为绿色,腹部有四条扉棱并饰线刻波形雷纹,圈足上饰云纹。

盘白色,圆角长方形,圈足,其上雕刻十字形镂孔。

玉雕人像较多,仅妇好墓就出土13件(包括人头像),传世商代玉器中还有大量雕像。这些玉雕人像仅出在殷王室或贵族墓中。因此,有人认为玉石人雕像在殷代只能是殷王室或奴隶主贵族才配享有,这可说是殷王室玉器的特点之一。在雕塑手法上有圆雕和片状平面立雕两种,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物的形像、服饰和行为方式特征。

跪坐人像妇好墓出土(标本371),黄褐色,圆雕品,双手扶膝跪坐,头戴圆箍形束发器,前连卷筒状饰,眼线刻,眉、鼻、嘴用浮雕,神态端详,身着线刻华丽服饰,腰左侧佩宽柄形器。有人认为此像可能为妇好本人。妇好是殷王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在武丁时的卜辞中,至少有170条关于妇好的记载。她生前地位显赫,握有重权,曾参与国家大事,从事征伐,主持祭祀,死于武丁在世之时。

跪坐人像妇好墓出土(标本372),黄褐色,圆雕品,双手扶膝跪坐,头顶梳理整齐成辫状向后垂下,眼线刻,眉、鼻、嘴用浮雕,身着线刻衣饰(标本377),绿色孔雀石,圆雕品,无衣纹发饰,似一老妪。

双面人像妇好墓出土(标本373),淡绿色,立雕,作站立形。一面为男性,双手下垂;另一面为女性,双手放于腹上。头上梳有两个角状发髻,两面人面造型相同,身饰浅浮雕衣着,具有平面立雕的风格。

人头像妇好墓出土(标本374),棕褐色,圆雕品,尖头,尖鼻,眉以下雕成凹面,似盲人。此种雕塑技巧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人像中早已出现。

侧面人像妇好墓出土(标本518),黄绿色薄片,人体呈侧面蹲踞形,头戴高冠,通饰线刻纹饰,下有三角形榫和圆孔,似为一装饰品。此种人像具有平面剪影式风格,为殷墟装饰品玉器上常见的雕塑手法。

动物雕塑也是商代玉器最流行的题材,数量极多,有象、虎、熊、鹿、猴、马、牛、狗、兔、鸟、鹰、鹤、鹅、鸽、燕、鹦鹉、鸬鹚、鱼、蛙、龟、蝉、蚕、螳螂、螺蛳及龙、凤、怪兽、怪鸟等二三十种。其中,鹤、鹰、鸽、鸬鹚、雁、鸭、燕、螳螂等动物造型,在商代是第一次发现。多数作品造型生动优美,雕琢细腻,除少数独立的圆雕品外,绝大多数为片状立雕装饰品,反映出商代贵族佩玉之风的盛行。片状立雕动物饰件具有平面剪影式的风格,说明殷人已能熟练地把握不同动物的外形轮廓,并用艺术的手法给以夸张或变形,既准确地体现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象龙、凤、怪兽、怪鸟一类的题材,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或单体或合体,表面再配以形象的线刻,鲜明地体现了殷商时代的时代特征。现以妇好墓为例,略举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如下:龙(标本408),墨绿色,圆雕品,作蟠曲状,大方头,张嘴,有角,背上有脊,卷尾,身饰线刻菱形纹。另一件(标本422),卷曲成圆形,背无脊,尾部有一圆孔,与龙口圆孔相对应,可悬挂。更多的是龙形玉玦或玉璜,具有剪影式作风。

凤(标本350),黄褐色,半透明,作弧形侧身回首状,短翅长尾,头有凤冠。

怪鸟(标本990),黄褐色,圆雕,虎头鸟身,作站立状,尾下垂与双足作支柱,造型神秘奇特。(标本507),深褐色,圆雕品,作鸮鸟站立状,以尾和双足支承,大勾喙弯曲成方形,背有扉棱,造型古怪。(标本354),黄褐色,片状立雕,中间为一立鸟,身大头小。背上立一卷龙,足下有卷云纹饰,此件造型雕刻均很别致。

象为圆雕品,长卷鼻、张嘴、大耳、四足短粗,造型生动。

虎(标本405),深绿色、圆雕,作匍伏状,虎身龙角,大方头,长卷尾,身饰线刻云纹,造型上具有写实和写意两种表现方法。一些片状立雕的虎饰品也具有虎的凶猛之态。

熊4件,3件圆雕,一件片状立雕,均作蹲坐式,形象地表现了熊的笨拙和憨态。

马两件,片状立雕,作行走状,写实,为雕塑艺术中首见马的题材。

可能是把一件雕成的作品,纵向分割而成。

牛4件,圆雕和片状立雕各两件,形状各异,有行走状、回首卧姿状、伸展四肢成方形的匍伏状。

鹰(标本390),深绿色,片状立雕,作展翅飞翔状,头歪向一侧,一面用双线雕出脊背,另一面以单线雕出胸腹,富有装饰性。

鹦鹉(标本467),浅绿色,半透明,片状立雕,作站立状,钩喙高冠,长尾,粗短足,通体有线刻云雷纹。

燕雏(标本380),乳白色,圆雕,作抬头待哺状,头小身大,圆眼尖喙,头饰羽毛纹,翅饰云雷纹。

蛙黄褐色,片状立雕。一种作匍伏状(标本356),平面略呈椭圆形,头、四肢、尾俱全,身饰线刻云雷纹。另一种作游水状(标本1291),平面略呈长方形,尖形头,四肢向后伸直,圆鼓腹。形象较生动。

鳖(标本994),绿色,圆雕品,作爬行状,大头圆眼,前足略伸,后足卷曲,背部浮雕鳖甲。1975年在安阳小屯村北发现两件玉雕鳖,运用了现代玉雕中的"俏色"技法,巧妙地利用玉料的自然色泽,使背甲形成黑色,头与腹部又呈灰白色,加上黑色的四爪和圆鼓的黑眼珠,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不言而喻,商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各种质料的雕塑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能熟练地表现人物和各种动物的特征。不论是总体设计还是纹饰的刻划,都很生动传神。其次,许多作品构成了把立雕、浮雕、线刻,甚至透雕集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象牙雕一类的作品,还把雕塑和镶嵌结合在一起,更增添了牙雕的表现力。最后,商代的雕塑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创新。不仅有新的题材,新的作品,还有新的技巧。特别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神兽和怪鸟的创作,都是商人迷信鬼神的反映。商代雕塑艺术中浓厚的鬼神色彩,清楚地体现了商代的时代特征。同时,许多达到当时最高峰的雕塑品,也是艺术史上不可企及的典范,奠定了具有深厚根基的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五千年
近代广东石湾最著名的陶塑大家
西汉的工艺美术作品
中国古代的雕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雕塑-1
秦汉-雕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