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前期的霸政(郑、齐、晋、秦、楚)

霸政是春秋时期政治史上的特点。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中的边区大国,在吞并周围小国和落后民族中,强大起来。从而在春秋时出现"秦晋齐楚代兴"的局面。春秋时在争霸斗争中,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喊着"存亡继绝"的口号,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目的。

(一)春秋初期的列国争雄

春秋时期争霸斗争的序幕,是由郑国拉开的。

郑国虽然是一个二等国家,在春秋初年它却有着便利的政治经济条件。郑国地处河南中部偏北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在地理位置上,居天下之中,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商业特别活跃。

郑国建国初就同商人订立了相互支援的盟约,这在当时列国中,是仅有的事例。国家准许商人自由贸易,不干涉商人的活动。像弦高这类大商人往来于各国间。这对郑国的经济,无疑是有利的。

在政治上,郑庄公凭着他的祖及父在王室任卿士的王臣地位,继续任周王朝卿士,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周王朝疆土相邻,就更便利郑国利用王室的旗号。

春秋初期,列国的形势对郑国也十分有利。西边的秦国正与戎人酣战,无暇东顾;晋国困于内部大小宗间的争夺;楚国专事向南发展,扫荡汉阳诸姬小国;齐国虽是东方一大国,国君齐襄公昏庸,内部矛盾重重,国力不强,它受到西边鲁国的阻挡。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以大国就封,到春秋初年国力也不算弱,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的军事力量,曾4次打败宋国,两次打败齐国。齐鲁间互相斗争,力量抵消。

郑国所遇到的对手,只有东边的宋国,北边的卫国。郑庄公采取联合齐、鲁,夹击宋、卫的"远交近攻"战略,成功地战胜了宋、卫。

郑国首先同卫国发生战争,起因是卫国人支持郑庄公的政敌。

郑庄公有位同母弟名段,称为叔段,因后来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而称为"共叔段"。叔段受到其母姜氏的宠爱,还在郑庄公父亲武公在世时,姜氏就曾建议废庄公而立叔段为继承人,武公未同意。武公死后,姜氏替叔段请求大的封地,叔段也招募军队,储备粮草准备起事。这一切都没有瞒过郑庄公的眼睛,当他得知叔段与姜氏约定日期起事的消息后,派大军提前行动。叔段顷刻瓦解,只身逃到国外。

叔段有个儿子叫公孙滑,在他父亲作乱失败后逃到卫国,卫桓公收留了他,并派兵夺取了郑国的廪延(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以此同郑国抗衡。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以王臣的身份率领周王室及虢国的军队,打到卫国的南郊,并以周王的名义,要求邾国出兵相助。邾与鲁国友好,就去联络鲁国一道出兵。鲁国国君隐公虽然不同意,他的大臣公子豫却径自带着军队助郑攻卫,并在翼(今山东费县西南)与郑、邾结盟。由此可见鲁国国君权力的微弱。鲁隐公三年,郑国与齐国在石门(今山东长清县西)结盟,这样就使郑国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

就在郑国与齐鲁结盟时,宋、卫也联合起来对付郑国。

鲁隐公三年宋穆公去世,他将君位传给其兄子与夷,就是宋殇公。

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出走到郑国以避殇公,宋殇公对公子冯当然不放心。

就在此时,卫国也发生内乱。卫庄公宠妾生子州吁,很受卫庄公宠爱,并让他掌握兵权。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立为君,即卫桓公。鲁隐公四年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他为了稳定国内人心,求得诸侯的承认--当时诸侯新君即位,要得到诸侯承认地位才算稳固,于是向宋殇公表示,愿帮助除掉政敌公子冯。宋殇公当然赞同。当时陈、蔡两国同卫相好,于是在这年夏天,宋、卫、陈、蔡四国联合进攻郑国,四国联军把郑国都东门围困了5天,被称为"东门之役"。秋天,宋国向鲁国请兵,鲁隐公还是不同意。公子翚同公子豫一样,不顾国君反对,带领鲁国一支军队参加伐郑。这次宋、卫五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步兵)打败,并抢割了郑国的稻子。

卫国州吁帮助宋国打了两次胜仗,但国内人心还是不服。不久就被大臣石碏用计杀掉。卫国人从邢国把公子晋接回,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

卫国虽然换了国君,与郑为敌的国策未变。郑国两次失败,也不甘心罢手。鲁隐公五年,郑军攻卫,打到牧地。卫国则联合南燕国(姞姓,周初封黄帝之后,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加以抗击。郑国设下伏兵,很快将南燕军打得大败。接着调动周王室军队攻打宋国都城。

宋国吃不住郑国联军进攻,于是派人向鲁国求援。鲁隐公已知郑军的进展,也准备相救,他却故意问宋国使者郑军到了宋国什么地方,宋使者见他明知故问,就用讥讽的口吻答道:"还没有攻进国都去哩!"

鲁隐公一听也生气,便对宋使者说:"既然你们国中没有危险,我就不便过问了。"于是叫声送客,也不派兵援宋。

宋国使者的愚蠢给郑国提供了良机,郑庄公立即派人同鲁国拉关系,并提出用郑国在泰山脚下的一块祭田与鲁国在许地的田相交换。这笔交易做成,鲁隐公亲自同郑庄公相会,两国反而日益友好起来。

在郑、宋两国互相攻战中,东方的齐国想出来发挥它的作用,出面调解郑、宋关系。郑国碍于齐国的面子,同意讲和。鲁隐公八年,齐、郑、宋、卫在瓦屋(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修好。

瓦屋之盟后,宋国人因内部混乱,没有按期朝见周王,郑庄公以此为口实,以王臣的身份讨伐宋不朝王(其实当时一般诸侯多不去朝见周王),正式打出"尊王"的旗号,齐、鲁等大国也派兵响应。鲁隐公十年,郑、齐、鲁三国国君在老桃商讨伐宋。战事一开始,鲁军在菅(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国军队,接着郑国军队攻下郜(今山东武成东南)

和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南)两邑,并把这两邑送给鲁国。三国军队向宋国腹地推进,打到宋国国都郊区。

这次战争本邀请了郕国(今山东范县东南)和许国(今河南许昌),但两国却不出兵。郑军很快把郕国灭掉,接着三国军队进攻许国。许是小国,不能抵敌,很快攻下,国君许成公逃到卫国避难。郑国把许国一分为二,东部属郑,派大夫公孙获治理。西部立许庄公弟许叔为国君,由郑国大夫百里辅佐,仍为许国,实为郑所有。

郑国在对宋、卫征战的同时,还两次打败北方的戎人。鲁隐公九年北戎伐郑,被郑国设埋伏打败。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侵犯齐国,齐不能抵敌,求救于郑。郑派太子忽率军相救,抓获北戎大良、少良两位大将,斩首300余,北戎人失败逃归。

郑国经过几次胜利,声威大振,齐、鲁这样的大国皆听从指挥。宋国归服,卫国也来讲和,所以后世史家称"郑庄小霸"。

正当各国畏服郑国时,郑庄公却在鲁桓公十一年五月死去。他有8个儿子,有4位参与对国君君位的争夺。其中3位被杀,只有郑厉公得到善终。

郑厉公名突,是宋国雍氏女所生。雍氏胁迫郑国大臣祭仲,在鲁桓公十二年立为国君。宋国人因拥立有功,不断索贿,不久厉公就同宋国翻了脸。祭仲也因拥立有功,在国内专权,郑厉公不堪忍受,决计除掉他。但因用人不当,计谋泄露,祭仲先下手,厉公被迫逃往蔡国。后来他潜回郑国栎邑(今河南禹县),并以此为根据地,在大夫付瑕的帮助下,于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夺回君位。

郑厉公本是个有雄心、有作为的人。但他在外流亡18年,再次夺得君位,政局己发生变化,东方的齐桓公上台已6年,形势对郑是不利的。但郑厉公还是抓住"勤王"这面旗帜,风光了一阵子。

鲁庄公十九年,周庄王的儿子王子颓在-伯、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称为五大夫)和苏氏的支持下作乱。又因周惠王收留了卫惠公的政敌公子黔牟,卫国也联合南燕国协助王子颓,将周惠王赶出王都,立王子颓为王。郑厉公出面调解未成,于是逮捕了南燕国君仲父,并把周惠王安置在栎邑。次年,正当王子颓一伙聚集喝庆功酒时,郑厉公与虢公联合进攻王都,王子颓和伙同作乱的一批人被杀。郑厉公把周惠王接回王都。周惠王为感谢郑厉公,把虎牢关以东的王室土地赐给郑国。

但是,郑厉公的业绩却功亏一篑。即在他"勤王"获成功,受虎牢赐土的当年五月死去了。若郑厉公不早死去,齐桓公的霸业将不会那样顺利到手,"尊王"的旗帜说不定郑厉公还要举一阵子。郑厉公失策之处是想除掉权臣,却用人不当,终至下野在外18年,自己消磨了时光。

因政局变化,机遇错过。不然,他是会有一番作为的。

(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郑国庄公、厉公虽然在春秋初年,利用他们在王室为臣的政治地位和近于王室的地理位置,打着周王的旗号,活跃了一阵子。但由于郑国的国家小,当时附从它的国家也不多,所以郑国的国君们,还没有能称得上"霸主"的政治地位。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应是齐桓公。

1。齐桓公上台与任用管仲

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公元前730~前698在位)之子。齐僖公死后,由长子襄公继位。齐襄公是一位昏庸之徒,好酒色,忌妬心重,诛杀无度,他的兄弟和大臣们都纷纷逃到国外避难。公子纠在管仲、召忽保护下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接着无知又被雍廪杀掉,齐国国君位空缺。公子纠和小白都回国争夺君位。小白与齐国正卿高傒关系好,高傒先派人到莒迎接小白。管仲见公子纠不能先到齐国,就自动要求带一队人马,强行军赶到小白所经的路上埋伏,打算先杀死他。当小白一行人到来时,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公子纠一行知小白已除,缓缓来到齐国,但当他们到达国都城下时,却听到小白已当上国君好几天了。

原来管仲一箭正好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当时也吓了一跳,虽未受伤却机智地装死倒下,麻痹了管仲。管仲以为得手,赶路也就不急了。小白却催动队伍,急速入城,在高氏等的拥戴下,当上了国君。

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没能当上国君,鲁国当然不肯甘休,就把军队开到齐都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向齐国进攻。结果鲁国军队大败,国君鲁庄公的坐车也被齐军缴获,他只得弃车改乘驿传车返国。

齐桓公趁乾时的胜利,命鲍叔牙带着军队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并一再声称要活的管仲回齐,受齐桓公处罚。原来鲍叔牙与管仲私交很好,他了解管仲的治国才能,已向齐桓公作了推荐,所以一定要活着的管仲回齐。鲁国也知道齐国要重用管仲,有人建议将管仲杀掉,但鲁庄公害怕齐国大军,加以乾时战败的畏惧心理,所以只得按照齐人的要求办:杀死公子纠,囚禁管仲交给齐人。召忽不愿返齐,公子纠被杀,他也自杀了。

管仲回到齐国后,受到齐桓公的隆重接待,破格任命为国相,主持国政。鲍叔牙自甘居管仲之下。鲍叔牙和管仲交谊深厚,世称"管鲍之交"。管仲后来在哀悼鲍叔牙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表达两人纯真的情谊。齐桓的霸业是五霸中最受称道的,孟子说:"五霸,齐桓为盛。"齐桓的霸业全赖管仲的扶持,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2。管仲的改革措施

齐桓公上台后,急着向外发展,灭掉东边的纪国,西边的谭国、遂国。但是齐国由于齐襄公的荒淫,内部斗争不断,虽为东方大国,却国力不强。在政治上跟着郑国走,北戎来侵还要求助于郑国的帮助。鲁庄公十年,齐桓公要降服鲁国,派大军攻鲁,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县北)被鲁军打败。于是接受管仲建议,改革内政,加强国力。管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地而衰征"

这项措施有两个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状况,二是改劳役助耕制为收取实物地租。从西周晚期以来,在农村公社中实行的一夫百亩的定期土地分配制,就逐渐行不通了。恢复往日的井田制已不可能,管仲于是承认现实,以实际占有土地的多少和土质的美恶,征收实物赋税,使负担合理一些,这一变革,是对传统井田制的否定,但却收到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民不移",不再逃亡躲避沉重的负担了。

(2)设"轻重九府",通鱼盐之利

齐国靠海,鱼盐资源丰富。管仲实行鱼盐出口免去关税的优惠政策,调动国内外商人的积极性。管仲又根据丰歉年和各地物产的不同,设"轻重九府",即设立国家仓库,谷贱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调节货物。

(3)实行"叁国伍鄙"制,以整顿行政组织

在春秋以前,我国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实行的国野制度。这一格局,到春秋时还大体保持着。管仲的"鄙",即是野。管仲"三国伍鄙"制是,把国中划分为21个乡,其中士乡15个,工商业者乡6个。使士(武士)、工、商三种人各自聚居在一起,不相混杂。并以五家为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的轨、里、连、乡制编制起来,各设长官治理。一乡两千家。将野鄙中划分为五属,其建制形式是:三十家划分为一个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构成一属。每属有户数9万家。各级设长官治理,规定每年对官吏考核一次,对政绩佳者奖励提拔,对政绩劣者,给以惩罚。还规定各级官吏要向上一级报告本辖区内的优秀分子和不良之徒。隐而不报,也要受罚。这样就强化了国内治安,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4)军事上,"作内政以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

具体作法是:国中15个士乡,每家出一人为士兵,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对应结合起来。平时的行政长官,战时则为军事长官,其对应关系如下表:行政建制轨里连乡五乡家数5家50家200家2000家万家军事建制伍小戎卒旅军人数5人50人200人2000人10000人五乡为一军,15个士乡出3万人,组成三个军。由齐桓公和两位"命卿"(周天子册命的卿)国氏、高氏各率领一军。同住一轨的人,编为一伍,他们从小生长在一起,互相了解,关系密切,患难与共,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为了充实军备,管仲还采取用兵器和铜块赎罪的办法。死罪可用一副上等犀甲和一支戟赎免。轻一些的用一副皮甲和一支戟赎免,小罪用铜赎免。对诬告别人的罚12支箭。国家得到不少金属,用来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壤土。"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要齐桓公"慎用其六柄"。六柄就是指生、杀、贫、富、贵、贱的权柄。这些权柄皆由国君桓公掌握,但要"慎用"。他还建议齐桓公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的政策,带有初期法家的作风。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经济发展,军队强大,社会安定,成为崛起于东方的大国。

3。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

齐桓公执政初期,郑厉公曾一度"勤王",但很快就病死。周王室微弱,华夏文化有被丧失的危险。

当时北方的戎人势力大涨,虽经郑庄公两次打击,但威胁仍未解除。

不久北戎大规模南下,灭邢国、卫国,横行于黄河以北。南方的楚国也兴起,灭申、息、邓,降服蔡国,侵凌郑国,锋芒直指中原。当时中原的政治局势紧急,"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正是在此种情况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崛起,担负起保卫华夏传统文化的重任。

齐桓公"攘夷"的功绩,主要是对付北方的山戎。山戎族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的一支后进民族,又称为北戎。它处于原始游牧阶段,也兼营初级的农业。在春秋时期不断向南侵扰,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鲁庄公三十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求救。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带,大败山戎。在归途中,齐军迷路,管仲让把老马放在队伍前面,大队人马跟随,才走出误区。"老马识途"就此成为我国的一句成语。

救燕回国的第三年,"狄人伐邢"。次年,"齐人救邢"。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县境,齐桓公联合宋、曹等国相救,把狄人赶走。但邢国的国都被狄人破坏,在鲁僖公元年把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由于齐桓公的关怀,邢国人乐于新迁地,就像回家一样,所以有"邢迁如归"的说法。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入卫"。喜欢养鹤的卫懿公,不关心政事,不爱护官民,临战时百姓让他派宠物鹤去同狄人打仗。卫懿公只得亲自披挂出阵,结果战死。狄人攻破卫国都朝歌城,大肆杀掠。

齐桓公把卫国逃出的700余人和共、滕两邑人集中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共有5000余人。给他们搭上临时草棚,立昭伯子申为戴公,并派公子无亏率领300辆兵车,甲士3000人帮助卫国防御狄人。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带领诸侯替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建立国都。由于齐桓公的妥善安排,卫国人忘掉了灭国的痛苦。这就叫做"卫国忘亡"。齐桓公救邢存卫,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的另一被称道的功绩是阻止楚国的北上。楚国的社会发展并不低,华夏文化在楚的浸润也是很深的。但由于楚国地处中原之外,对周王室不恭顺,到春秋时竟自称王,故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作为共同打击的对象。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宋、鲁、郑、卫、陈、许、曹等八国联军进攻蔡国,接着攻击楚国,大军驻于陉地。齐国责备楚国对周王室不贡"苞茅",使周王不能顺利举行祭祀。楚国承认了不向周王纳贡的错误,双方在召陵(今河南偃城县东)结盟退兵。暂时阻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政业绩的高峰。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结盟。齐桓公由于支持周惠王的太子,当惠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特别感谢齐桓公,于是就派王臣宰周公出席会议,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这是周王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表示。葵丘之会的盟约《左传》中只有"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样几句。而《孟子·告子下》对这次盟会的盟词有较详的记载,其文云: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太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

最后是上引《左传》那几句总括的话。春秋时期盟会很多,保留至今比较详细的材料,仅这五条而已,所以十分珍贵。盟辞一方面要求儿子要孝顺父母,父母要慈爱,不得随意以宠妾为妻,更换太子。一方面要选贤任能,改变世官制,不得随意诛杀大臣。还要求社会互相救助,经济上互通有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新旧交替的过渡性。

在齐桓公当政的43年中,逐渐把黄河流域的诸侯联合起来,援助小国抵御戎狄侵扰,保卫华夏先进文明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各国间结盟修好,相互间战争减少,人民生活得到安定。注意社会救济,互通有无,同救灾患,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襄公图霸的失败

齐桓公死后,他的6个儿子参加争夺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的,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他逃到宋国。宋襄公于是联合卫、曹、邾等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安定了齐国国君以后,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摆出霸主的架式。滕国(今山东滕县)不服,他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凶暴,引起诸侯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楚国的支持,以此压服诸国。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赴会。到了会上,楚人却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囚禁起来,以要挟宋国。公子夷目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这时又与楚亲近。宋襄公就联合卫、许、滕几个小国去进攻郑国,楚国自然起兵救援郑国。宋襄公正想报上次被囚的仇,就准备同楚国交战。

宋、楚力量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公子夷目劝阻他,襄公不听。鲁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襄公首先把不大的一支军队摆在泓水岸边,楚军正在渡河,担任司马的公子夷目要他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就会获胜。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过河,正在乱着布阵时,公子夷目又劝他趁楚军立足未稳的混乱时发起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当楚军排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出击。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兵全部战死,他本人的脚也受了伤。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夷目的意见,他却教训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遵循的战争原则,可能是古代原始社会村社间械斗的公共规则。但时代变了,战争性质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则,必然要失败。宋襄公因泓战伤发,不久死去,他的图霸也就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三)晋文公、襄公的霸业

孟子说《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晋文公的霸业,是齐桓公以后最负盛名的。且晋文公的霸业,被晋国君臣一直保持到终春秋之世。不似齐国,桓公一死,霸业就成落花流水。

1。晋国的兴起和改革图存

晋国进入春秋时期以后,以其军事力量而言,还是一个小国。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桓叔一支的武公灭了正宗晋,以宝器行赂周僖王。周僖王承认曲沃一支的合法地位,"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按照西周时规制的军事力量,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晋武公在被周王承认为合法诸侯后的第二年就死去,他的儿子诡诸即位,这就是晋献公。晋献公在位26年(公元前676~前651),晋国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发展。

春秋之世晋国吞并周围小国,有记载的18个。像耿、霍、魏、虢、虞等国,都是晋献公时所灭。清人顾栋高说,晋国"自武、献之世灭国多矣,以不赴告故经不书,不复可考见。"晋献公时还对戎人大加用兵,如对东山皋落氏、骊戎、狄人等。封公子重耳于蒲的蒲,封夷吾于屈的屈地,原都是狄人的地区而归于晋。献公时晋国的领土大为扩充,因而经济实力增强。

与经济实力相应,晋献公还把军队扩大一倍,由一军增加到两军。

献公自将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

晋国在献公时已成北方一大国,但由于国内乱子不断,故无力外顾。

晋献公时的乱子是由于他宠爱骊姬引起的。骊姬是献公伐骊戎时,骊戎君献来的,受到宠幸。她为人忌刻狠毒,为要将亲生子奚齐立作太子,设计陷害死原太子申生,并把献公的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逼得出国逃难。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献公死,大臣荀息保护着奚齐立为国君。支持重耳的里克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奚齐弟卓子。但里克又杀卓子,荀息自杀殉主。鲁僖公十年,周襄王召集齐桓公、秦穆公拥立逃亡在梁国的夷吾为君,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不讲信义的实用主义者。当他逃亡在外,想回国当国君时,向秦国和国内的大臣许愿,若当上国君后要给秦国河外列城5座,给里克田100万,丕郑田70万作为报答。而回国当上国君后,全部食言,并逼里克自杀。不但不给秦国城邑,当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提出购买粮食时,晋惠公却拒绝。这大为惹恼了秦国人,秦穆公于是在鲁僖公十五年起兵伐晋。两军在韩原(今山西芮城县境)相战,晋惠公被秦军活捉,晋军大败。

秦穆公把晋惠公捉回秦国,在他夫人(晋惠公姐姐)的要求下,打算放惠公回国。惠公得知这一信息,就派郤乞回国通报,并让吕甥去秦迎接他。吕甥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教郤乞假传惠公的命令,"朝国人而以君命赏",在晋国实行"作爰田"、"作州兵"的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的改革。

"作爰田"是把土地赏给贵族、国人和奴隶。"爰田"是古代农村公社的一种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将耕地按人平均分配,好地100亩,次一等的每人200亩,再次的300亩。好地连年可种,次等、再次等的则需休耕,轮换种。3年后,再次打散重新分配。这就称作"爰田"。从西周末年,这种制度在各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定期重分不能兑现,乃出现土地占有量和美恶的差异,而负担却不变。晋国这次"作爰田"有两重意思:一是给土地不足数额的贫困户补足土地;二是土地补足后,不再收回,永作己耕,即长期不变更地占有,所以称为"赏"。晋国"作爰田"的措施,比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在解决耕者有其田上为彻底。这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作州兵",是扩充兵源的措施。州、县是野人,即奴隶所居的地方,"作州兵"是征调野人当兵。以往的当兵权只有国人。进入春秋,战事频繁,仅国人当兵已不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野人于是获得从军的资格。野人获得当兵权,与国人同执干戈、同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与共。于是国野的界线,国人与野人社会地位的差别,就逐渐泯灭。这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晋国"作州兵"的措施,比管仲的"叁国伍鄙"制也来得彻底,因此晋国的兵源十分充足。

2。晋文公创霸业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鲁僖公四年被后母骊姬迫害,逃亡国外飘泊19年,辗转8个国家。到鲁僖公二十四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得君位,即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的这一年,周王室恰巧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狄人进攻周王室,周军大败,襄王被迫逃到郑国的汜地(今河南襄城县南)避难,并派人向秦国、晋国求救。晋文公君臣认识到这是"勤王"以"求诸侯"的绝好时机,于是辞退秦人,晋国独自出面安定王室。晋国先以全力击退狄人,然后派一个军包围王子带所在的温地(今河南温县),一个军前往汜地,迎接周襄王回王都。晋军活捉了王子带,把他交给周襄王,襄王将他杀掉了。于是"尊王"的大旗就转到晋文公的手里。

周襄王设宴款待晋文公。为了报答他安定王室的功劳,襄王虽然拒绝晋文公请"隧"的要求(即以天子礼下葬),却赏赐他阳樊(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温、原(今河南济源县北)和欑茅等几个邑。晋国的土地向南就越过太行山,到达黄河的北岸。晋国国土就成为"表里河山"的易守难攻形势。

为了适应争霸的形势,晋文公进行了军制和政治变革。鲁僖公二十七年,在被庐举行"大蒐礼",即进行军事演习。主要目的是"作三军,谋元帅"。晋国在献公时为二军,这次演习中,再扩充一军,组建成上、中、下三军。"谋元帅"是一项军政改革。晋国的三军各有将和佐,即主将和副将2人统领。而全军又由中军的主将统一指挥。中军主将称为"元帅",我国"元帅"一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三军将帅的等级是:中军将、佐,上军将、佐,下军将、佐。中军元帅不仅是全军的总指挥,在平时就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他国的相职,权力极大。这是晋国政治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可称为军国主义的国家体制。

晋国政治上的另一特点是尚贤尚法。晋文公手下人才济济,跟随出亡的功臣也不少。在决定中军元帅人选时,跟随出亡的功臣赵衰却推荐未与文公流亡的郤縠,而以郤縠族人郤溱为佐。晋文公让跟随出亡的狐偃为上军将,狐偃让给狐毛,自己为佐。赵衰本应作下军将,他让给栾枝,又使先轸为副将。在不久进行的城濮之战时,元帅郤縠死去,晋文公把在战争初期显露才华的先轸从下军佐的地位,超升六级任命为中军元帅。三军将、佐皆无异议,接受节制指挥。晋国君臣中这种"尚贤使能"的风气,使晋国国力长期保持强盛。

尚法的精神,是晋国的传统。晋文公因周襄王赐给的原邑不服晋,于是出兵讨伐。他下令带3天口粮,攻不下就罢兵。攻了3天未攻下,晋文公下令撤退。潜入城中的谍报报告说,原邑已坚持不住,要投降了,再等一等就可以了。文公说:我已宣布了3天为期,不能再改。更改就没有信用了。晋军撤退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赶到晋军中请降。这与吴起治魏西河令人推倒木表,商鞅移木,以取信的作法相似。晋文公执法严厉,城濮之战,魏犨、颠颉违令烧了曹国大臣僖负羁的房屋,尽管这两个曾跟随文公流亡,还是将魏犨免职,颠颉杀头。城濮之战返回时,文公的车右舟之侨违反军纪先返晋国,将他杀头示众。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尚法的精神,因而使晋国军威严整。

当北方的晋国在文公治理下强盛起来时,楚国也大力向中原推进。

鲁僖公二十六年,是晋文公上台的第三年,楚国攻宋国缗邑(今山东金乡县东北),被宋人击败。次年楚纠合陈、蔡、郑、许四国,包围了宋国都。

宋国倾向于晋国,于是派大司马公孙固亲到晋国求救。晋文公担心晋不敌楚军,且顾虑楚国在他流亡中给予的接待,是否与楚开战,犹豫不定。大臣们都主张抓住时机,进入中原,夺取霸主地位。下军副将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经商议决定出兵救宋。楚国的主将是令尹子玉。晋中军元帅是郤穀,开战后不久就死去,晋文公提升先轸为元帅。中原国家曹国、卫国都倒向楚,晋军于是先攻曹、卫以解宋围。晋人在攻曹、卫时,用计破坏了两国与楚的关系,又同齐国、秦国结盟,得到这两大国的支持,晋文公于是决心与楚军交战。两军会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楚子玉为主将骄横轻视晋军,楚成王让子玉不要同晋交战,子玉不听,成王生气,也没有给他派足够的兵力相助。晋军却上下团结一致,先攻击楚左右军,楚左右军中晋军计被打垮,正当三军集中准备攻子玉中军时,子玉见势不妙,立即收军,中军才未受损失。晋军占领楚军阵地,吃着楚军丢弃的粮食,休整3天才班师回国。楚子玉由于军败,自杀。

城濮之战,严重打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晋国威望大增,中原诸侯与楚友好的,都纷纷改换门庭,与晋结盟。

城濮之战刚结束,就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与诸侯结盟,参加的有齐、鲁、宋、蔡、郑、卫、莒等国君。周襄王派王子虎参加盟会,并亲自前往践土慰劳晋文公,晋文公为襄王在践土特赶建一行宫。接着晋文公向周王献战利品,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

这样,晋文公霸主地位既得到诸侯的认可,又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认。

3。晋襄公对秦人东进企图的打击

晋献公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离间了秦与晋国的关系,秦与郑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逢生、杨孙帮助郑国防守。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秦穆公很感兴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百里奚商议。蹇叔坚决反对,认为长途行军,不能保密,劳师远征,不会获胜。且在过崤山谷地时,将会遭到晋人的攻击。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

秦国军队走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境),遇到前往周王国做牛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在这紧急中,他一面假装是郑国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者,向主将孟明视献上4张牛皮和12头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国报告。孟明视等真以为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认为郑人已知秦军将到,偷袭不成,攻不下郑国,又没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郑国了,于是灭掉滑国就回军。

秦军东进,正是晋文公死,他的儿子襄公新即位之时。中军元帅先轸主张趁秦军回军途中袭击他们。于是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当秦军到达晋军伏击圈后,遭到突然攻击,致使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活捉。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儿,晋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晋襄公将三位秦将释放,让他们回秦受罚,以免影响两国关系。

三位秦将才得脱身回秦。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将,向他们作了自我检讨,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仍然任用孟明视主持军政事务。孟明视尽心尽力治政养民,准备向晋报仇,多次打进晋国,晋军坚守不同秦军正面作战。

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秦军"过河焚舟",上下一心要报仇。

晋军仍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运城)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了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穆公发表了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穆公于是率军返国。

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四)秦国的西进和楚国的北上

晋国在北方兴起,文公创立霸业的前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也出现了两位能干的国君,向晋国的霸业挑战,这就是秦穆公和楚庄王。

1。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国在西方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扩大地盘。特别是进入春秋以后,西周在陕西境内的土地,大都归秦人所有。从今天考古发现的秦国文物看,无论国都雍城的建筑,国君的陵墓,规模都相当宏大。像雍城中,曾多次发现青铜建筑构件,是用来装饰宫殿用的,可见其豪华气派。《诗经·驷驖》是歌颂秦襄公狩猎的诗,诗中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句子。"驷驖"是指铁青色的4匹驾车的马。秦人用铁的颜色来形容其它物的颜色,可见秦人对铁已不生疏。在雍城一座春秋时秦国大墓中,就出土有铁铲。1978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一把铜柄铁剑,都证明秦人使用铁较早。因此秦国在秦穆公时,经济力量就已相当雄厚。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德公的小儿子。德公死后,长子宣公即位,宣公死传位于弟成公,成公死传位于小弟穆公。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前621年),他在位期间相当于晋国的献公、惠公、文公、襄公4君。秦穆公即位后,就力图东进,向晋国献公求婚,献公将女儿嫁给他为夫人。他又跨过黄河灭掉茅戎(今山西平陆县境)。晋献公也在扫灭周围小国,扩大领土。他对这位东床跨黄河东进不放心,于是派军队灭掉虞、虢两国,控制了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区,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

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穆分,使秦国兵强马壮。

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获得霸业。但在崤山战中,三将被俘,秦军覆没。晋控扼住东进路,穆公于是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熟悉,他的建议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为他殉葬,这是自西周以来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国社会的落后、野蛮一面。秦国很有才干的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这样大量毁灭人才,秦人非常哀伤,作诗《黄鸟》三章来哀悼他们,也是对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

秦穆公死后,人才被用来殉葬毁灭,他的继承者们也都平平无大作为。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

2。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是南方一大国,经济、军事力量都很强。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要求隋国向周王请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国君向周桓王转达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准。楚王熊通生气说:我的先祖鬻熊还是你文王的老师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现在蛮夷都归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死后后人加一谥为武王。这是除周王外,诸侯国称王之始。表示楚要与周王抗衡。

楚国的北上先后受到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打击,一直未能如愿。鲁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孙庄王侣继父穆王即位,楚国在中原才得以一显身手。

楚庄王上台时,晋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晋国执政者和国君皆非治世之才,政绩平平。齐国也没有什么作为。楚庄王虽是少年即位,却是有心计、有作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讲话,以观政治动向,有"三年不言"之说。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专政,与令尹子孔、将军潘崇争权。庄王利用庐大夫戢黎杀掉斗克、公子燮,内乱才稍平定。

庄王即位初年还遇着两大问题:一是天灾,百姓缺粮;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断进逼。庄王决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胁。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山县境。楚军缺粮,官兵同吃一样的饭食,急行军到达战场。楚军根据庸人轻敌的弱点,先伪装失败,以麻痹敌人。庸人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不设防。

楚大军突袭,一举灭掉庸人。庸人被灭,其他跟着叛楚的部族,又纷纷归顺楚人。

楚国内部安定,戎族归服,庄王于是北上争夺霸主。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进攻陈国、宋国。晋赵盾率军相救,在北林(今郑州市西南)与楚军相遇,楚人活捉了晋大夫解杨,晋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国指使郑国进攻宋国,大败宋军。晋国在这年夏天纠合宋、卫、陈三国军队准备攻郑,以为宋报仇。楚人闻讯后,将大军开到郑国都城下等待晋国联军,赵盾率领的四国联军竟不敢前来就退了回去。

楚军两次对晋国占上风,庄王也就掌握了晋国的虚实,大胆北上。

楚庄王八年,楚庄王率领楚军进攻地处伊洛地区的陆浑之戎,顺势将大军开进周王室的国土上,列好阵势。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却向他打听周王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用意甚明,是企图取周而代之。王孙满知庄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话去折服他,说:"在德不在鼎"。并批驳他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到王孙满的话来得硬,楚当时也无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国。

3。楚庄王胜晋服宋

郑国在春秋时期,由于它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而春秋时期争夺霸业的斗争,又以晋、楚两国历时最长,斗争最激烈。而郑国的倒向,是晋、楚两国霸业消长的标志,所以郑国夹在中间,受战祸最重,如在公元前608-前596年的11年中,晋国5次伐郑,楚国7次来讨,几乎年年有战祸,有时甚至一年两三次。郑向楚,晋国来问罪;向晋,楚国来加兵。郑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作顺风倒的墙头草,准备着礼物,谁来就同谁讲和友好。

楚庄王十六年,郑国同楚国在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60里)结盟友好,但"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向晋国送秋波。楚国对郑国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能容忍,次年春天,楚庄王就派大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人坚守了3个月,晋国援军迟迟不到,最后城被攻破,郑国君襄公"肉袒牵羊"向楚国投降。楚国和郑国结盟,交换人质,郑国就一心归顺楚国。

到郑国降了楚,签订了盟约,晋国援郑的大军才出动。他们走到黄河岸边,听到郑与楚国讲和的消息后,中军元帅荀林父和士会等人打算回军。但是以中军副将先縠为首的一批人,坚决不同意,要同楚军决战。先縠并带领所属部队,不听中军元帅的节制,率军迳自渡过黄河。荀林父是新当上中军元帅不久,没有威望,也没有多少主见,在韩厥的建议下,晋大军仓促渡过黄河。

晋军渡河后驻于敖、镐一带(今河南荥阳县北),荀林父派人去与楚讲和休战。所派去的人却都是一些在国内求官不得的"不逞之徒",他们违抗军令,竟去与楚军挑战,而晋军却没有作交战准备。当两军相遇时,主将荀林父慌了手脚,指挥撤退,擂响战鼓下令:"先渡河者有赏!"晋军乱作一团,奔向河边抢渡船。先上船的用刀砍抓住船舷争上船的手,砍断的手指掉在船中,可以用手捧。上军主将士会先作了准备,设下伏兵七处,故上军保持不败。这就是晋楚在城濮大战后,第二次大的邲之战。

邲战晋虽然失败,郑国也倒向了楚国,宋国却仍不与楚友好而倾向晋国。楚庄王于是在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秋天,包围了宋国都。楚国包围宋国达9个月之久。宋国城中断粮,竟至"易子而食,折骸以爨"。宋人派使者向晋求救,晋满朝文武都反对出兵相救,惧怕与楚国交战。但却派使者欺骗宋人,说晋国救兵随即就到。宋国人在政治斗争中从来是刻板不灵活,不知随时变化,所以后来有人说"郑昭宋聋",是较恰当的评价。宋人死等晋国援军,不顾城中百姓死活,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楚国围城士兵却准备在城外建屋作长久打算。宋人这才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摸到楚国主将子反的床前,请求退兵结盟。楚退军30里,与宋结盟。宋国于是也就服了楚国。

郑国、宋国服了楚国,楚庄王称霸中原的目的达到了。

(五)晋国霸业的复兴

晋国的灵公(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幼小即位,长大后昏庸荒淫,利用亲信,诛杀大臣,最后被赵穿所杀。继位的成公,也无多大作为,所以楚庄王能顺利地称霸中原。楚庄王死后(庄王即位的23年死去,为公元前591年),楚国霸业也就中落,晋国又乘机起而复霸。

1。晋国对狄人的讨伐和东服

齐楚庄工称霸中原,晋国南进受挫,转而集中力量对付狄人,以巩固后方,扩大地盘。

狄人主要有三支: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因喜穿白衣而得名,原在今陕西延安、山西介休一带,后东迁河北境内。晋文公死时白狄趁机打进晋国,到达箕地(今山西太谷、或说在蒲县)。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9年),晋襄公亲率大军抵抗,主帅先轸战死,郤缺俘虏了白狄君长。白狄由此衰落下去。

长狄因身材高大而得名。活动于今山西、河北、山东诸省山谷间,曾多次侵齐、宋、鲁、晋等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人擒杀了长狄首领焚如,长狄灭亡。

赤狄是因喜穿红色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东南的长治地区,是狄人中最强的一支。赤狄中又分为潞氏(今山西潞城县东北)、甲氏、留吁(在今山西屯留县境)和铎辰(今山西潞城、屯留间)四支,其中以潞氏最强。晋景公的姐姐还嫁给潞氏首领婴儿为夫人,以结友好。在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潞氏执政大臣潞鄷舒专权,杀死晋景公姐,与晋为敌。晋景公于是派荀林父率军征讨,在曲梁(今山西潞城县北的石梁)大败潞鄷舒的军队。他逃到卫国,被卫人抓获送给晋人,晋人将他杀掉,并趁势灭掉潞氏一支。晋景公把潞氏的人一部分献给周王室,同时赏给这次作战有功的荀林父1000家,作为仆从。

晋人灭潞氏后,次年又派士会率军灭掉甲氏、留吁、铎辰三部。赤狄由此大部被灭掉。晋景公十二年,晋联合卫国攻灭赤狄余部-咎如,到此赤狄全被灭,晋后顾之忧解除。

晋人在处理狄人事宜时,齐国乘机脱离晋国,并多次向鲁国进攻,想恢复齐桓公的业绩。鲁国为了对付齐人,在国内实行"初税亩"和"作丘甲"的税制和军制改革,以备齐难。"初税亩"是无论占地多少,只按亩征收租税。是废藉田制的力役地租为实物地租。"作丘甲"是征集野人当兵,扩大兵源。这两项改革近似于晋国的"作州兵"、齐国的"相地衰征"制。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的发展采取的措施。

齐国军队不断向鲁、卫进攻,鲁、卫两国都派人向晋国求救。这时晋国执政的中军元帅是郤克。郤克是一位跛足的残疾人,他早年到齐国出使时,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躲在帐幕后看他跛足走路的样子,发出讥笑声,被郤克听见。郤克大为恼怒,发誓要报仇。所以当鲁国、卫国使者求救时,郤克力主相救,并向景公要求多派军队。晋景公同意郤克的请求,派战车800乘(约6万人),出发进攻齐国。

晋国和鲁、卫联军在齐国鞌(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相峙。齐顷公轻狂,战前夸口说:"让我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没有披上马甲就冲到阵前叫战。战争一开始,晋主将郤克的指挥车直冲齐阵,晋军紧跟压上,齐军顷刻大败。晋军绕着华不注山追赶齐顷公三圈,后来齐顷公驾车的马挂在树干上,被晋将韩厥追上。这时齐顷公车右逢丑父与齐顷公换了位置,韩厥不识顷公,逢丑父让顷公下去取水,顷公才乘机逃脱。

韩厥把逢丑父当齐顷公抓了回来。

齐国战败,派正卿国佐带着宝物和地图到晋军中讲和。郤克不同意,提出讲和的条件是要齐顷公的母亲、取笑过他的萧同叔子为人质,还要齐国耕地都东西向打垅埂,以便晋国兵车随时进入齐国。这两个无理要求都被齐使国佐驳回。国佐声称,若不同意和,那就只有再背城一战了。齐国态度强硬起来,鲁、卫两国以为达到报仇的目的,对齐国不要过分苛求,要求晋人同意讲和。晋国于是与齐国讲和,然后退兵。齐国也就又服了晋国。

2。晋厉公对秦楚的胜利

晋国东边打服齐国,西边的秦国又想与晋国争高下。晋厉公元年(公元前580年),秦桓公与晋厉公约定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相会。

晋厉公先到,秦桓公却住-于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在黄河西岸)不肯渡河。两国只好派使者往返于令狐和王城间订盟约。这样的和约当然不可靠,"秦伯归而背晋成"。令狐会盟后,秦人又支持戎狄人向晋进攻。晋厉公二年秋天,晋军在交刚(地不详,或说在今山西-县)打败狄人。晋厉公三年,晋国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西伐秦。

联军经过成周时,朝见周简王,简王派大臣刘康公、成肃公作监军伐秦。在秦晋交战前,晋国派吕相出使秦国,宣布同秦断交。吕相罗织了秦国对晋背信弃义的一大堆罪状,他的这篇辞令有声有色,脍炙人口,今天仍保存下来,就是《吕相绝秦》。

晋国这次以栾书为中军元帅,与秦军战于麻隧(今陕西泾阳西南)。

秦军大败,秦将秦成差和女父成为俘虏。联军渡过泾水,到达侯丽(泾水南,或说在今礼泉境),然后退兵。

楚国同晋国在晋厉公二年由宋国华元出面斡旋,曾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盟词说:"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晋则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信誓旦旦。楚却并不遵守,仅隔3年,即在晋厉公五年,楚国就出兵进攻晋的盟国郑、卫。

楚主将子反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反映了楚执政者的不讲信义。楚国首先背弃盟约,晋国于是召集齐、鲁、宋、卫、郑、邾等国大夫在钟离(国名,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同吴人相会,以发动吴人从后方攻击楚人,牵制楚北上。

晋厉公六年春,楚国用汝阴地与郑讲和,郑倒向楚。晋同盟宋、卫于是进攻郑。这年夏天,晋国出动大军讨伐郑国。楚也出动大军相救,于是晋楚两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相遇,展开了晋楚两国争霸的第三次大战--鄢陵之战。

晋军由栾书为中军元帅,楚军由子反为主帅,晋厉公和楚共王皆亲临战场督战。战争从早上打到星光出现,未分胜负,休战次日再战。在战争中晋魏锜射伤楚共王的眼睛,共王命射手养由基把魏锜射死。入夜两军清点人马,补充战备。楚共王派人召主将子反计议军事,子反却因喝了小臣谷阳竖献的酒,烂醉如泥,不能下床。楚共王认为这是上天要使楚国失败,于是乘夜率领军队撤出战场。晋军不战而胜。子反与令尹子重有矛盾,子重逼子反自杀,以承担失败的责任。当楚王赦免令到来时,子反已自杀了。

3。晋悼公制胜郑国与和戌

晋厉公时晋国贵族势力抬头,各贵族间斗争加剧。厉公想加强国君的权力,在鄢陵之战后,诛杀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郤氏三卿:郤犨、郤、锜、郤至。厉公的亲信胥童又趁机把中军元帅栾书和中行偃囚禁起来,要求厉公下令杀掉。厉公没有同意。栾书、中行偃知厉公对他们不放心,于是派程滑把厉公杀死。

厉公被杀后,栾书派荀-到周王都,接回旅居于周的公子周为晋君,这就是晋悼公。此时悼公才14岁,但很有政治头脑。晋国众官到清原(今山西稷县东南)相迎,他对前来迎接他的官员说:"我原本没有想到会当国君,现在既然要我做君主,那就要听从我,否则就不要立我。听我与不听我,都在今天表明态度。"众官表示遵从命令,于是在武公庙里举行即位典礼。

晋悼公一上台,就放逐不法之徒夷羊五等7人,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颁布整顿内政的纲领。减轻赋税,赦免罪人,节省开支等,使晋国政治走上正轨。

鄢陵之战后,楚虽失败,但郑国仍未归服晋国而是亲楚。晋悼公要保持晋国的霸业,必须使郑国归服。晋悼公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571年)秋,就召集鲁、宋、卫、曹、邾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相会,商议对付郑国的策略。鲁国的仲孙蔑建议"城虎牢以逼郑"。被晋国人采纳。是年冬季,晋召集齐、鲁、宋、卫、曹、邾、滕、薛、小邾等国,在虎牢筑城。虎牢这个地方,在郑国的西北境,是一险要地。南下即很快到达郑国都。诸侯在虎牢建城驻军防守,随时威胁着郑国,郑国于是向晋国请和。

晋悼公服了郑国,陈国后来也归顺,晋国声威大振。北方戎族的无终部落,此时也派人向晋纳贡求和。晋悼公本不想与戎人和好,他说:"戎狄不讲信义,不如讨伐为好。"魏绛提出和戎对晋国有五大好处来劝悼公,悼公采纳了他的意见。

晋人和戎人讲和,无后顾忧,可专力对付楚国。悼公又采纳荀-的建议,把晋的军队和诸侯国的精锐军队分成三队,轮番同楚周旋,使楚军疲惫不堪,晋军却轮流得到休整。因此晋国能在8年中,9次会合诸侯。史称悼公"复霸",要以成就来说,晋悼公确是名符其实的一位霸主。

4。晋平公再胜齐国

齐国顺从晋国是多半迫于晋国的威势,一有机会,它就要同晋国相抗争,以获得大国的独立地位。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晋悼公死,其子平公即位。次年三月,晋平公召集鲁、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国国君,在湨梁(今河南济源县西)相会。其他国家都是国君与会,齐国却只派大夫高厚来参加。接着晋平公在温(今河南温县境)宴请诸侯,让各国陪同国君的大夫唱着歌和着节拍跳舞,并要求"歌诗必类",即要表达本人的心意。齐高厚唱的歌与舞不相配合,晋中军元帅荀偃生气,说"诸侯有二心了!"让高厚同诸侯大夫结盟,高厚却逃离会场,回到齐国。诸侯大夫于是结盟,声言"同讨不庭"。

晋国本想把齐国包括在内,将中原诸侯团结起来。但因出现分裂,却成为讨齐的一次聚会。

齐国在高厚逃会后,又向鲁国进攻。鲁国请求晋国相救。鲁襄公十八年,晋、鲁联军伐齐,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省平阴东北)迎击。晋鲁联军攻击齐军阵地防门,大量杀伤齐军。齐灵公胆小,晋范匄就对齐大夫析文子说:我们认识,不能向你保密。鲁、莒两国请各以一千辆兵车,从本国出发攻齐。这样,齐就要灭亡了,你先替自己打算一下。析文子将这个"秘密"报告了齐灵公,灵公十分害怕。晋军又在各处插上旗,充作阵地。还在战车上作假人,充当武士。并在车后拖上柴树枝,使扬起满天尘上,造成晋军人数众多的假象。齐灵公登上巫山(一名孝堂山,今山东肥城县西北),观看晋军是如此众多,十分惧怕,就悄悄地带领齐军逃走了。

晋军分别攻下齐鲁边界上的险要关塞后,直追齐军到齐国都临淄城下。齐灵公驾上车准备再逃到邮棠(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被太子光和大夫郭荣阻拦住。晋军在临淄城外烧抢了一阵,并未攻进城去,又向东攻到潍水北,向南到达沂水。

平阴之战齐虽败,但仍未服晋。次年晋国士匄再次伐齐,到达谷地(今山东东阿县南东阿镇),听到齐灵公去世的消息,就退兵回国。这年八月齐国诛杀了高厚。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齐国君庄公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同晋国君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了晋国的盟主地位。晋国的霸业又得到恢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五千年智慧启迪故事大全:春秋时期
晋景公有何作为?对晋景公的历史评价如何?
此国君颇有作为,曾经抗衡楚军,大败齐国,却是赌气掉粪坑呛死
中国古代-春秋历史事件 ( 公元前770~476年)
为什么我很喜欢东周时代的春秋君子风度
简单历史(公元前800-公元前300):7、春秋五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