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的读书笔记


文人都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我父亲是个老干部,解放前当过几天小学教员,算是有文化的老干部。他多年有一个习惯,就是记读书笔记。晚年患脑出血,卧床27年,在极度痛苦中,只好与书为伴,但仍不忘写读书笔记。父亲去世以后,我们子女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留下一百多本读书笔记,装了满满一大纸壳箱子。笔记本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一个六十四开本的小笔记本,硬皮,纸都泛黄了,是他1953年任庄河县分管教育工作副县长的工作笔记本。其中一页是他当时记载庄河县各区中小学名单,巴掌大的纸页,画着整整齐齐的小格,小格里面的字,一笔一划,密密麻麻,时间过去好到六十年了,仍然清秀可读,给我留下极深印象。但是到了后期,他的读书笔记就几乎无人可识了。


父亲六十岁那年离休,他想回老家过年。我们老家在庄河石城岛,在父亲那辈人中,他是岛里最有文化的人,也是岛里在外“官”当的最大、影响最大的人。文革期间,父亲被关在牛棚多年,奶奶去世也没有见上一面,是父亲多年的憾事。文革结束,父亲恢复工作,始终没倒出功夫回老家看看。现在离休了,一身轻,他想了却多年愿望,回老家好好过个年。事先,他给岛里亲人写了一封信打招呼,岛里亲友一片欢腾。那几天,他在市里也紧忙活,给这家亲友买件衣服,给那家亲友扯块布料,小年一过,他就带着母亲、小弟高高兴兴回岛里过年。不料乐极生悲。没想到途径庄河,当年他就是在这里参加工作,多年不见的老同志相聚,格外兴奋,平时滴酒不沾父亲,喝了一两小杯红酒,加上连日一直处在兴奋之中,凌晨三点脑出血发作。虽经抢救,生命得以挽救,但是身体瘫痪。石城岛离庄河仅一水之遥,晴天站在庄河岸边望岛里,依稀可见。父亲日里梦里都想回家乡过年,家乡就近在咫尺,他却再也没有回去过。

后来我们兄妹商量把父亲母亲从丹东接到沈阳,在新建小区给他们买了一套新房,二十七年不间断地请人照顾他们,但终因回天乏力,到了晚年,父亲左侧身体彻底瘫痪,大小便全靠人护理。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大乐趣就是读书写笔记。那时他的行动已经十分不便了。早上请来的护工,给他洗漱完,便把他抱起来扶到沙发上。沙发是量身定做,高靠背,宽窄刚好他能坐下,防止坐下东倒西歪。小茶几也是按他身高定制,使他两腿能自然伸进。然后把他需要的书、笔记本、笔放在茶几上,他就静静地读书写笔记。困了就坐在沙发上打个盹,有时口水不自觉地流下来,滴到书上,滴到笔记本上。所以他后期读过的书上有一块一块口水的痕迹,他写过的读书笔记上也有一块一块口水痕迹,有的口水痕迹和钢笔水混在一起,黄一块,兰一块。

畅酣文泳是退休后的父亲真实写照,是久病的父亲不甘沉寂,与病魔抗争的真实写照。老家父亲有个侄子,解放前父亲教他念过书,在父亲引领下,参加工作,退休前在县里任政协副主席。退下来后,2008年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他一生跟父亲走了六步:入同一座小学,进同一类中专学堂,从事同一个事业,都同走从政路,都在县里当过领导,对父亲五十年教诲帮助充满感激之情。父亲在病中艰难提笔给他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五十年跟我走六步,还有最后一步没走完,就是退休后畅酣文泳,这一步别落后要走好。他说,退休有几乐:到年龄以退为乐,退下来以读书为乐。读书可预防老年智呆症,可解无官一身轻寂寞,精神寄托的殿堂有奔头。因此,宁肯食无鱼,不可阅无书。他还说,我在病中写的读书笔记已达三十多本,看你怎样?和你叫号了!在信的最后,他写道:文化第一带头人,我愿带这个头,希望你跟我走第七步,退休后畅酣文泳这一步。


父亲常说,为官一时荣,读书百年事。他读书成瘾,根本不在乎也不理会残疾身体给读书写字带来的困境。他不动笔墨不看书。每次看书,除了在书页中或书的四边密密麻麻批注外,对感兴趣的语录,、警句、故事,必做笔记。我还有一位堂兄叫张仁寿,退休前是辽宁省台办主任,省政协常委。他与父亲是小叔和大侄,年龄只差八岁,情同手足。他写了一本书叫《我的苦乐家园》,是一部家族追忆读物,对后人很有教育意义。书写成后,他请父亲作序。这是2003年的事,是年父亲七十九高龄。他很看重这本书,尽管他已经瘫痪失语,仍用颤抖的手在扉页上写到:“一吟双泪流,百感涌心头。”在序言里他写道:这本书本来应该由他来写,“不曾想,我如今竟然文无佳作,字若涂鸦。将近二十年缠身的疾病,给我出了不少难题:失语,半瘫,老眼昏花。看书写字时上下串行,前后错位。右手能翻书,左手不能按页,看书写字比常人费更大力气。特别令人讨厌的口水,跟着起哄凑热闹,长流不止,湿透衣襟和书本。这右手,又翻书,又按页,又写字,还得抹口水,稍不留意那本子会一跃而合,想要找到原页处,得花很大功夫。”后来我每读到这段文字,我就禁不住地想起手脚瘫痪的父亲怎样艰难地翻书、怎样艰难地提笔一笔一笔记着笔记,就禁不住地热泪欲出。读书写字对我们健康的人来说,是何等容易的事情,许多人尚且不愿付出。但是对父亲来说,这就是精神的寄托,生命的价值,所以,再难再苦,他都默默忍受。在父亲八十寿辰时,仁人寿兄给父亲送来一幅寿联,写道:“双肩有勇担万险,一心无愧对祖先”。父亲在当天的笔记本上写道:年过八旬一瘫翁,愿以此为座右铭,与后生共勉。

就是靠这种毅力,父亲瘫痪在床二十七年,先后读完《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历史读本》、历代诗词文赋、中外文学作品等各类书籍上百本,写下了三十多本读书笔记,共达几十万字。后期他对这些笔记做了认真整理,编成序号。随笔之一、之二是十年前写的读书收获,感叹,评语;之三、之四是历史专辑,记录华夏文明、历史资料、人文典故;之五是为人之道,为官之道专辑颂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六——十二,是学《易经》体会等。在后期读书笔记里,他几次写到:我知道,上帝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易》曰:不可无为,不可无动。人不能白活一场,总要为世人干点事,留下点什么。

随着病情加重,父亲写字越来越困难了。2009夏天,父亲先是还能正常吃饭,后来随着吞咽功能日益弱化,每次吃饭喝水都呛得厉害,终于导致严重肺炎,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从此吃饭全靠鼻饲,行走全靠轮椅。尽管这样,只要病情稍微好转,他就要人把他扶下病床,坐在轮椅上,带上花镜,还要看书,还想写字。病房医生护士看了,都说,这老爷子太不得了啦。但这时他已经拿不动笔了,偶尔写几个字也都是重叠在一起,难以辨认。因此在他生命后期,辨认他的字体成了我们的 “家庭学问”

我们知道父亲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2010年11月7日,周日。这一天,沈阳市经历入冬第一场雨雪考验。也正是这一天,年届87岁的老父亲经历了他最严峻的生命考验。他最后一次住进医院。三个月后,父亲走了。

父亲张逊,1924年出生,1946年参加工作,1984年离休2011年2月去世。父亲清贫一生,他给我们留下这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是父亲读书做人的记录,是知识累积的百宝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此文写于2013年8月9日深夜,先后发表于辽宁《友报》、《沈阳日报》、《现代班组》杂志。谨以此文纪念父亲离开十二周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2分CPA一次过六科在职考生:备战注会是一场修行
怎样才叫看书
做读书笔记的9种方法
辽宁旅游推荐丨庄河寿龙岛
用一个笔记本记下4项内容,解决读过的书记不住内容的问题
看过的书忘了咋办?教你一个阅读的好方法,让你变成阅读达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