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开在心底的映山红

盛开在心底的映山红

——江西革命老区群众守护英烈的一组故事


2023-04-15 00:00军报解放·■刘航 郭丽城 本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几场春雨过后,赣鄱大地的万山丛中,映山红竞相绽放。

  每年4月,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人们,总不忘折几枝映山红,送到纪念馆里、英烈墙前、烈士墓旁。如火似血的映山红,一如烈士燃烧的生命。

  在江西,有名有姓的烈士共有近26万人。他们的精神,因人们的铭记而永恒,因人们的守护而传承。映山红盛开的季节,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守护英烈的人,锁定一位老兵、一家六代、一村群众。

  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红土地上的映山红,红得更加耀眼、更加夺目。

  一位老兵的承诺

  “守了55年,还要再守一辈子”

  清早起身,摸索着打开桌上的收音机,江西上饶德兴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员、82岁的老兵程樟柱仅用几秒,就调出一个声音清晰的频道。

  这是老兵每天的“规定动作”。他听广播,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好把新内容及时融入到讲解词之中。

  因为眼睛残疾,收音机成了程樟柱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55年来,他共用过16台收音机。

  1968年,因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眼部意外受伤,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04的程樟柱退役回到德兴老家。本可以安心享受疗养待遇,程樟柱却主动向组织提出:“我干不了什么大事了,就安排我做点小事吧!”

  经过半年多的等待,程樟柱等来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一把钥匙。

  龙头山是方志敏同志被俘地,1954年,政府在此修建了纪念馆。成为纪念馆的管理员后,“从小就知道方志敏、佩服方志敏”的程樟柱决定尽己所能,守护烈士的英灵。

  “从房门出来,往右转弯走35步,再往左转弯走75步,上5级台阶,往前走就是纪念馆大门。”拄着自制的盲杖,程樟柱领着记者走进纪念馆。这座纪念馆规模不大,但布局合理,环境清幽。程樟柱刚到这里时,纪念馆只是一座简陋的砖房。

  怀着对烈士的敬仰,“全身都是动力”的程樟柱一点点整修。因为视力不好,有一次拔草时,他不慎被毒蛇咬伤,险些丢掉性命。

  为丰富纪念馆有关方志敏烈士事迹的陈设,程樟柱几乎访遍德兴所有的老红军。一次次寻访下来,他守护烈士的劲头越来越足:“有位老红军当年曾跟方志敏一起出生入死,侥幸逃脱。他脸上有道两寸多长的疤,皮都被敌人打掉了。我再摸他的手,上面有很深的一道槽,是敌人用手铐勒的……”

  1970年的一天,几位游客到焕然一新的纪念馆参观,请程樟柱讲讲方志敏烈士的故事。没有准备的程樟柱只好拿出烈士生平资料,干巴巴地念完。正是这次经历,让程樟柱开始了义务讲解之路。

  普通话不好,程樟柱就对着收音机一字一字跟着练。他还学着广播稿的形式,将方志敏烈士的事迹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解说词。收音机换了一台又一台,程樟柱口中的英烈故事,也越讲越生动。

  20世纪80年代初,程樟柱双眼完全失明。他讲述的英烈故事,却打动了一批又一批听众。

  近几年,纪念馆有了新的讲解员。家人劝程樟柱回城里养老,他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纪念馆就是我的家,守了55年,还要再守一辈子。”

  六代人的家规

  “守护邓军长,是我们家的传统”

  “邓爷爷,又来看您了!”

  清明时节,江西于都宽田乡石含村。年过古稀的村民谢南京带着家人,又一次来到后山上的一座烈士墓前,祭扫、献花、追思。

  谢南京口中的“邓爷爷”名叫邓毅刚,曾担任过红三十五军军长。1932年2月,邓毅刚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谢南京的爷爷谢时燕藏在家里照顾。邓毅刚因伤势过重牺牲后,谢时燕和乡亲们含泪将他安葬在后山上。

  那时,谢时燕并不知道邓毅刚的姓名,只知道他“姓邓,是一位红军军长”。此后,谢时燕年年带着家人前去扫墓。

  “爷爷交代我父亲,父亲又交代我,邓军长用生命守护过我们,要世世代代记住他。”谢南京回忆,那年父亲谢本荣突发脑溢血,病重时不忘嘱咐他“要把邓军长当成亲人,像对待自家祖坟一样,守护好他的墓”。

  谨遵这样的“家规”,谢家的一代代后人,接力守护着这座烈士墓。

  20世纪80年代,石含村后山遭遇洪水,导致烈士墓受损。“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为修缮烈士墓,父亲变卖了家传的金镯子……”谢南京的儿子谢金石告诉记者,一向节俭的父亲,在为邓军长修墓时“异常大方”。

  谢南京则回忆,儿子谢金石事业刚起步的那一年清明,曾不惜婉拒来之不易的订单、推迟与客户的谈判,只为及时赶回家中为邓军长扫墓。

  尽心尽力守墓的同时,谢家人不忘寻找烈士的姓名。2010年8月,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考证,确认这座墓的主人为湖南汝城籍烈士邓毅刚。谢南京这才知道,邓军长牺牲时年仅28岁,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有着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后来,谢南京为烈士重新立起一块墓碑。墓碑上的名字,由“邓军长”改为“邓毅刚烈士”。

  清明时节,与谢南京一起为邓毅刚烈士扫墓的,还有他的曾孙女谢雨萱。踉踉跄跄地迈着小步子,谢雨萱将从路边摘来的几朵映山红,轻轻放在墓碑前。

  “加上雨萱,我家已有六代人为烈士守墓。”谢南京自豪地说,“守护邓军长,是我们家的传统。”

  一村人的接力

  “17位勇士,化作17棵不老松”

  从江西瑞金市区出发,沿319国道走10多公里路程,有一个叫华屋的村庄。村庄不大,风景秀美,后山上的17棵青松格外引人注目。

  20世纪30年代初,为粉碎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积极响应,将17位青年送入红军队伍。

  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这17位华屋籍战士回乡与亲人道别。大家商量,每人到后山种一棵松树,寄托乡愁。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他们先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后来,华屋村村民把烈士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挂在树干的醒目位置。从此,这片松林被乡亲们叫作“信念林”。人们说,“17位勇士,化作17棵不老松。”

  今天站在华屋村口,时光在这里交汇碰撞——向左望去,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精致小楼;向右望去,是7座歪斜的土坯老屋。

  华屋村党支部书记华盛告诉记者,村名虽叫“华屋”,过去家家户户却住着破旧的土坯房,“小雨过后墙小补,大雨过后要大补”。

  近年来,在国家助力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华屋村焕然一新:泥泞土路变成宽广的水泥路,家家户户搬进新修的小楼。借助红色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搬进新家那天,村民华水林专门来到爷爷华钦材烈士栽种的松树前,诉说家里的新变化。“爷爷倘若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他们当年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今天……”

  饮水思源。乡村改造中,华屋人特意将村口烈士居住过的7座土坯房保留下来,警示后人不忘来时路。

  数十年来,一代代华屋人还形成独特的乡规民约:新人结婚,要到“信念林”祭拜英烈;每年清明,要举办祭英烈活动;开学季,新生们到“信念林”上“开学第一课”;新兵入伍、民兵入队、老兵退伍时,要向17位烈士“报告”……

  “在'信念林’东北,我们又开辟了一片'青年林’。”华盛告诉记者,华屋村的后人,凡是参军入伍的,都会种上一棵青松,陆续已种下近20棵。

  这片生机勃勃的“青年林”与“信念林”一样,守护着华屋村,传承着烈士的精神和信仰。

  图①:老兵程樟柱(左一)为游客义务讲解。余伟摄

  图②:谢南京在邓毅刚烈士墓前清扫。

  图③:华屋村村民浇灌“信念林”中的青松。

  制 图:扈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焕先烈士纪念馆
厉害了!庐江这里的映山红上了央视!是因为太美了……
东北行之十二:东北烈士纪念馆
【镜头·长征路上】不忘初心 瑞金出发
散文||孟宪芸:红色瑞金(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红军村”瑞金华屋旧貌换新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