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懂了《实践论》,你才能成为“总结”的高手


弱胜之道


2024-1-1407:40北京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一对“姊妹花”,是教员哲学著作的“双璧”,也是教员战略战术思想的哲学基础。

许多人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好懂,无非是“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螺旋式”上升。

其实,这是典型的“口头禅”,不仅对于洞察《实践论》的本质有害,而且对提高自己行动的质量和水平无益,不仅没有学懂《实践论》,而且误导了自己和别人。

好,现在跟陈升老师一起解读《实践论》。

第一,认识世界是人的本能,即便动物也懂得认识世界。

人其实在娘胎里就懂得认识世界,要不然胎儿在娘胎里就会和母亲进行互动,这就是“胎儿”认识世界的结果。

动物也懂得认识世界,比如动物会懂得应当到哪里去获取食物,懂得如何趋利避害,蚂蚁知道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往高处搬家,田鼠知道在冬季来临之前偷偷地储藏食物。

这都是人类和动物认识世界的本能。

第二,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主动地改造世界,动物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被动地适应世界。

人和动物都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与动物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主动地改造世界,动物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被动地适应世界,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是这个是这种主观能动性,构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第三,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无论你的实践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

人的实践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一个婴儿的实践可能是低级的也是幼稚的,一个高级管理者的实践可能是高级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但是所有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实践,你的认识就失去了源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第四,始于实践的认识不会停留于原来的实践,感觉到了你不见得能理解,只有理解了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觉。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追求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在于探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这就是人的认识是需要提升,需要跃升的,否则满足不了人们实践的要求,所以教员说: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第五,从感性到理性,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总结。

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然后再用这个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新的实践,这才是人的真正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教员说: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善于反思、反省,善于自我批判,善于自我总结,善于做到“不二过”,这是人认识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必然途径。

就是科学实验也是如此,也是在失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重新进行研发概念假设和验证,重新进行新的试验,不断纠正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此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第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是高水平总结的过程。

人人都在做总结,但总结的水平有高有低。

有的蜻蜓点水,有的人停留在表面。

有的人止步于既得的那点经验,坐井观天。

真正的总结却不是那样。

所以,教员说: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

第七,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规律是为了使用规律,使用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所以,教员说:

主义马克思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主义马克思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然而主义马克思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

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斯大林说得好:

“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第八,教条主义的错误,原因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如何看待理论和如何使用理论。

教条主义者,往往是“大书柜”,他们懂得的理论特别多,但是,他们为什么会犯错呢?

首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理论未必是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理论。

他们的理论很可能是来自于别人的实践得出的理论。

他们的问题是一切来自于书本子。

来自于书本子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当然有,但是,需要回到实践中去验证。

教条主义的毛病在于:

他们不懂得这个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是联系的、是运动的。

由于是联系的和运动的,而且这种联系和运动的着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那么,你的实践中得出来的理论,对于指导新的实践,一定又会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不适应性。

如果不知道或不承认这种不适应性,那就是教员所批评的:

否认“主义马克思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主义马克思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那么,如何看待和使用理论?

用教员的话说,就是:

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九,无限的不断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的世界,与人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认知是一对矛盾,所以真理具有相对性。

所以,教员说:

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

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

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主义马克思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十,学习《实践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每时每刻不要忘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教员说: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不断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地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才是人们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所在。

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

所谓强迫的手段,很重要的就是违背客观规律,主观和客观不一致,被“错误”所惩罚。

因此,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并不是一件自然地就发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极为痛苦的不断自我“蜕变”的过程。

所以,教员说: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十一,尊重世界的客观现实性,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地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于世界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辩证统一中,促进我们事业的胜利和发展。

精神和物质是可以“互变”的。

什么叫精神物质“互变”?

用教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的话说就是: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又可以变物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这就是主义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

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教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将理论和实践完美集合于一身的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思想方法和战略战术,不是枯燥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而是面对一个个历史时代提出的历史难题,所给出的一个个解决方案。其后来历史的发展,无一不验证了教员解决方案的伟大。

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之所以对很多人感到困难,原因在于对当时的历史场景不熟悉,在这里陈老师将带领大家还原教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代场景,将教员的思想方法与今天的现实活学活用地相结合,不是给大家喂鸡汤,也不是讲正确的废话,而是给大家梳理出一套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可以私信陈老师,看一看陈老师的著作《跟教员学战略》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践论》关于认识的四个过程概括:认识的...
【毛选】实践论 (经典语句)
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什么是“知行合一”?
从一个视角重读《实践论》
精读《实践论》讲的23个道理!
二哥闲话|《实践论》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