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各大媒体多次报道了“中学生患上互联网成瘾症”的新闻,使得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影响成为社会与教育的重要话题,本文主要去讨论、分析网络文化影响的三大因素:网络文化特征、中学生心理、学校教育状况,然后提出学校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教育;网络文化:课程改革

1.问题的提出

    由于网络文化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的诸多麻烦,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老师一味采用“堵”的方法,禁止学生玩游戏,禁止学生上网,这些看起来行得通,而来得快的方法,却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越禁越禁不住,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给教育造成被动。

2.中学生上网现状分析

2.1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8年5月,我校对中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是在随机抽取的2248名中学生中进行的。其中,高中生1233名,初中生1015名,男生1568名,女生680名。

上网地点:比例最高的是在网吧(63%),其次是在家里(36.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0.5%)。

上网时间:每周为212分钟,有42.2%的中学生几乎每天上网,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平时有4.9%,而周末则达到了16.1%。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53.4%,少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163.COM。中学生用户上网。

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45%)和聊天室(47%),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2%),有6%的浏览过不健康内容。

2.1.调查结果分析:总的来讲,男女生的上网目的不同,男生中玩游戏的比例最高,另外,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庭电脑的拥有量和学生上网人数的比例均递增;学生参与网络的各种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这些活动按调查结果顺序依次为:文字处理、游戏、聊天、浏览信息、查阅资料、收发邮件、制作多媒体等。这说明上网在中学生中带有普遍性,而且年龄越大的学生上网的比例越高,通过网络进行活动的形式也越多,上网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已成为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上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字处理、查阅资料等,这对他们获取信息、扩大视野、汲取知识很有帮助,但也有相当的学生把比较多的时间用于玩游戏、聊天、涉足不够健康的网站等;调查还表明,有部分学生在上网的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平时上网超过2小时的占25%;节假日上网超过2小时的占32%,超过3小时的有17%),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容易分散精力,有的学生为此厌学、逃学、甚至行窃,造成中学生精神意志的丧失。在调查中,一位中学生网虫说,他在网上漫游时,总是下不了决心把电脑关掉,尽管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他却始终不能控制上网的欲望。这种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强迫症,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强迫性心理潜质,被网络这一事物激发后引起的意志性障碍,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将导致精神意志的丧失,最终可能会发生精神分裂。

这一统计结果着实令社会担忧,过分从事玩游戏以及聊天不仅延误学习、人格崩溃,更为严重的是产生心理疾病,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厉害关系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3.中学生迷恋上网现象分析

   中学生为何迷恋上网?这一问题跟网络文化特点、中学生心理特征、学校教育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压力过大,而且教学手段陈旧,缺乏新意,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网络文化具有新颖、自由、娱乐等特点,符合人们的心态,这种反差导致中学生疏远学校学习而钟情上网;由于中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缺乏控制力,患上“互联网成瘾症”也不足为怪了。

3.1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在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实在空问的数字虚拟空间,这种空间打破了现实中的真实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户以一种虚拟的身份登录就可以从事网络活动,具有真实的功能效应和虚拟的存在形式,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有一幅漫画,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确,在网上除非你告诉别人,否则没有人能知道你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网络文化呈现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世界的方式;网络提供了一种技术平台,在人们的使用中形成了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殊的表现手法,手法上有着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特性;在内容上有着新奇、丰富、智能等特性,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形式和思维空间,网络文化呈现多元性;网络技术实现双向的点对点、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消除了地域差异、种族歧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提供了“无障碍”的人际交往的环境,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网络没有国界,没有核心,依靠标准协议和文化常规维持了网络文化的秩序,每个用户都可成为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使“网”撒播到哪里,网络文化就延伸到哪里;网上论坛、个人网站、游戏、聊天等网络活动给用户提供最大限度展现自我个性、主张、创造以及自由的机会,使“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能成为对世界产生冲击的人”,网络文化呈现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自主和开放也是“史无前例”的。

3.2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中学生的社会履历肤浅,生活经验缺乏,对事物规律和现象的识别能力不强,而网络文化是社会和自然的映射表征,对来自网络浩如烟海的信息和独特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往往呈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新鲜事物异常敏感,不仅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开始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重情感轻理智,不加筛选地接受只要符合情感要求的信息;由于“独立感”和“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更注重自我体现,喜欢以“主人”自居,而网络文化使自由、匿名、虚幻成为可能,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活动方式,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见解、交流情感,虚幻可以使自己扮演理想中的角色,心灵上获得慰藉。除了本身的心理特征外,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典型的有学习压力、学习枯燥乏味,家庭不和谐等,导致学生产生逃避、叛逆的心理,依赖网络来消除身心上的“疲劳”,这无疑助长了迷恋上网的心理倾向。

3.3网络与中学生的互动关系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查询资料,研究网络问题:病毒,黑客等,开发网络资源:个人网站,编写程序,制作电子作品等,大多数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上的游戏和聊天。网络游戏集趣昧、智力、挑战等于一体,可以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学生喜欢有“一定”的智力和挑战,趣味性贯穿其中,由于网络游戏一般都是过关性游戏,带有明显的挑战、悬念色彩,加上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探索欲,使之不胜不罢休;网络游戏可以是单人和多人参加,挑战和合作从中得到了体现,扮演游戏中的“正面”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敢和战术,同游戏中的“敌人”较量,顺利和挫折,胜利和失败常常流露在表情之中,激动、兴奋也伴随其中,这样的情感往往是一个人独享,胜利了用不着“骄傲自满”,这里没有奖状和鲜花,失败了也不会“灰心丧气”,这里没有批评和责骂,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和调节,自我实现心理平衡。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任务”明确了,难度也适中,这样的游戏怎不让中学生心动呢!

    网上聊天又是学生喜好的一项活动,虚拟性是一大特点,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缩小了地域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不再感到遥远。虚拟性又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由于不是面对面,在交谈中没有了约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他可以摆脱现实中所谓“思想品德”、“校纪校规”等原则的束缚,可以畅所欲言;由于目前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性格比较内向,合群意识淡薄,平时很少与父母、教师和同学交流,再加上心理素质欠佳,网络聊天便成了倾诉情感的场所,在自由的同时,也会产生好奇心,特别是在相互“熟悉”之后总想知道对方的长相,具体情况等,感情会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碰撞,这便是一种悬念,是一种矛盾,这也符合学生好奇心以及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征。

4.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强占心理制高点

    心理问题是教育最基本问题,它决定着中学生对网络和学校的取舍。影响中学生迷恋上网的主要因素有网络文化的特征,心理压力过大,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如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法单调、组织形式严肃,评价刻板等。使得中学生对学校“支持率”大大降低,对学生的心理一度失去控制。学校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优势,从心理上去征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倾向和重心从无序的网络中转移到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当中来昵?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招生策略调整,宏观上减轻学生的压力;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师观念;利用网络特征,改善教学手段,丰富学习形式,调整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改革,使“网络沉迷”者变成“学习沉迷”者,赢得这场心理战。

4.1改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树立革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应试”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学校和家长为了升学竞争而采取的一种“变相”手段,是狭隘、保守、目光短浅的利益观指使下的行为。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应试”教育是提高成绩的“非常途径”,成了普遍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虽然素质教育也能被理解,但实施中必将和原有观念相碰撞,没有革新意识和勇气是难以落实的,再说素质教育还没有成熟的模式,需在探索中革新,丽革新必将付出“负面”的代价,如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导致教育工作者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观念和心态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正确的教育观的培养,革新意识的形成是顺利实施课程改革的保证。

4.2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开辟学习内容新局面

    学习内容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次课改打破以往学科为主的课程结构,改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加强内容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综合实践活动做为必修课进行开展。学生可以从事更多的学习活动,如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改变了内容呈现方式,强调学习过程是探索过程,而不是知识呈现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学习内容的改革促迸素质教育,势必学校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4.3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创设师生和谐氛围

    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应改变传统过于拘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和谐师生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独立思考和乐群意识为目标,运用积极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法和宽松的民主的组织形式,善于借鉴网络文化特征,将此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使教学过程带有网络文化的色彩。

4.4.1利用网络的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应利用网络的多元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确定新颖独特的学习主题,就如周一股清新气息注入学生脑海,激发元认知活力。围绕学习主题,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精心编排,突出新意性和挑战性,渲染悬念色彩,步步环扣,层层深入,另外,教学内容应以多种形式进行组合,如电子多媒体形式,实物形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思考探索的氛围。

4.4.2利用网络的自主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知道,中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独立能力和自主地位,之所以迷恋网络游戏很大原因是满足了这种需求。游戏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决定行为,扮演不同的角色,使能力可以更好地体现,因此教学中务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一味的昕教师讲解,而要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被动的思维是一种负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何要受制于老师有限的思维模式昵?要把课堂变成游戏,由学生来调控课堂节奏,有问题、有情景,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了,其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它们都强调自主学习,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明确概念框架,便把问题交由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凭借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结果,创造性将得到充分施展。另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无形力量。教师放下架子,用情感与学生交流,贴近学生的心灵,跨越了年龄和资格的鸿沟,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很大心灵空间。

4.4.3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提高学生乐群意识

    对于网络,用户是有很大权限的,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网络活动,如网络游戏。借鉴网络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开放教学机制,最大限度提供学生的参与、合作机会,全方位多危度提供新颖实用富有创造性的课题方案,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小组形式协作研究,课内外相结合来完成研究任务;加强学生的合作活动,认真开展课外团体运动,班与班,校与校,让活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交识更多朋友。我校建立起了专题“心理”咨询网站————渠中心理在线。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在网上为学生“排优解难”日访问量上百次。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乐群、健康、开朗的心态,关切真实社会存在价值,注重真实情感的交流,远离网络聊天虚拟世界的空虚。

4.4.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

    教师能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以网络为主的多途径来获取信息,开展问题研究,培养信息素养。学生有了任务和目标之后,就可以凭借个人或是合作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信息,选择信息以及处理信息。除了静态信息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利用实时聊天或邮件方式向对方提问,也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计算结果或作出决策,互联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体验网络的乐趣。另外,图书馆资料查阅、深入社区调查、与NNA员.的沟通都有助于问题的研究,在研究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将是深刻难忘的。由于学生的探索欲强,往往不会满足于现状,要当“英雄”必须出奇制胜,又会去思考新的问题,作出新的成果,使学生与学习的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老师的引导变成了学生内化了的,终其一生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研究,减少了“做完了作业就无所事事”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去网吧上网的可能。

    以上的各种教学形式往往交叉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j处处有步骤、事事有目标,学习不再乏味,课堂不再紧张,轻松和谐、趣味生动伴随学习的每一天,学生再没有理由要过度沉迷于网络而不可自拔了,因为学校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5.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正确引导和思想教育

    青春期使中学生的身心发生明显变化,性的成熟和感情的丰富,异性将成为自身关注的对象,意识决定行动,由于学生理智淡薄,行动往往会偏离正轨,学校应加强性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端正学生对爱情的态度,确保网上聊天不是中学生“网恋”的滋生地;另外责任教育犹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社会生存的手段,是自身本能的扩延,提高学校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轻易放弃学习必将受到来自未来自己和社会的惩罚!

 6.总结

    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中学生网络沉迷不只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光靠法规和制度是不能解决的,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才是出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也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学校教育在这场心理战中必将赢得胜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前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与教育方法探索
无为而治与中学管理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心得体会
中学生弑师事件向谁敲响了警钟?
谈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
网络会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