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字和“得”字

 “德”字和“得”字

 
 

 

“德

字的来历和演变

 
 

(金文 )

 
   甲骨文密码

 


 【甲骨密码】
德:心行。
 
 

 【其他解读】
德,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表示大道直行。
造字本义: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
有的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简化为"彳"。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在"直"与"心"之间误加一横。
在道家思想中,"道"*  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
"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德,升也。从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动词:看清方向,大道直行。  
              德,得也。------ 《广雅 . 训诂三》
              君子德车。------《易 . 剥》
 
 
 
②形容词:合乎天道的,自得自在的。 
义项只见于古文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墨子 . 节用上》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
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
------《礼记 . 玉藻》
 
 
 
 
③名词: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    /       道德经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 . 天地》 
              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
------《新书 . 道德说》 
 

④名词: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     
德行 德义        
德育        德高望众     /       
道德  公德 品德        
离心离德 同心同德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 . 梁惠王上》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 . 诸葛亮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 . 项羽本纪》
 
 
 
 
 ⑤名词:善行,恩惠。     /       感恩戴德    以怨报德

 
 

 德字甲骨文
 
 
 
 
德,甲骨文
(行,四通大道)
(直,不曲折,不犹豫),
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
将四通大道“行”
简化为“彳”

造字本义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金文
将甲骨文的
写成

有的金文
加“心”

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篆文
在“直”
与“心”
之间误加一横
 
 
 在道家思想中,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
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古籍中“”与“”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字,从行(或彳)从直,没有下面的心字,心是后来加的。

中间是个眼睛看线锤取直的意思。就是是看路直不直,是视察的意思。

后来加上心,估计就是看心直不直,成了道德的德了。

 
彳的本意是十字大路,上边一竖,加了心表示衡量人的品质,
代表用眼睛去衡量物体的曲直,下边一个横写的“目”,以直报怨,
应该是以德报德,表示衡量的方法,直,古音相同,
当时孔老夫子是为了押韵说的,
 
 
读de声,即现在“德”字的右上角,其实: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的两种混淆说法。
所以有。后来引申为没有“彳”的德。
 

 
德。后来加彳道应该是道路吧
 
 
 
 
 
惪 dé

〈动〉
 
 
 
 
 
 

(1) (形声。从彳( 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
本义:登高,攀登)
 
 (2) 同本义 [ascend]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
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3) 感激 [be grat......
 
 

古人的道德,从来只是说,正视事物的客观规矩,
从而找到处置事务的方法,
加心,那是说,处置事务很成功后,心有所获。
至于崇高?
先秦古人才不会认为人类有多崇高,
人类有猪崇高吗?连皮带肉都贡献给人类了!古人只有贤明,
事实上后世儒家的德从来不是好啥玩意,
 

 
最简单的道理,法律才是真正接近合理的世俗规矩,后世所谓的德,
全能无限扩展,用来操控别人,
却从不要求自己,现代人要崇尚法律,健全法治,这才是最重要的!
 
、、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甲骨文“行”代表四通大道,有四个方向,
“德”中间象形为眼睛向上,符合形而上者谓之道,
即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向别的方向就无德,孔子:“君子不器。”
 
“德”象征向上而行,向道而升。即《説文解字》:德,升也。
 
自古而论,上为正,从甲骨文的图形表征看,
就是眼睛要往上看,
不要回头,不旁顾左右,为正则德也
 

基本释义
德,由(chi)、、四、)组成。
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从心。此其一也;其二者,从双人字旁,乃为众也,
一己之力所及也。
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
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
 

 
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
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用12个字来说道德:行不通不叫道,心不平不叫德。
所以说行得通才叫道,为了众人才是功,心平气和如如不动才叫德。
字意与缘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德,??也。??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
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
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
 

 
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卽德
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
古语也。从彳。??声。多则切。一部。
《韩诗外传》: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
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

“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
“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
“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
 

 
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
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

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
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
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
 

 
德字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
金文作惪(从心从直)或德(从心从彳从直),
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
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
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词义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
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
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
这就是说: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
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
“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
“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
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
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
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
(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
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
“德”包括、孝、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
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
 

 
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
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
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
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
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
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
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
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
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原则;
 

 
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
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
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人“制礼作乐”,
 
 
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
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
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
贵贱有等、长幼有序、
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
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
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
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
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
勤俭诚信、见利思义、
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而世代相传,
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详细词义
德 惪 dé
 
【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
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
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
──《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试之刑以观其(袁可立)德,其平在额。
—— 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
德器(德行器量);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
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
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
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
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真可洗满朝称功颂德之秽气。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
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
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
德厚(仁厚)
心意。如:同心同德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简释〗====

德 de2(ㄉㄜˊ)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
美~。品~。公~。~行。道~。~性。~育
(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
~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德:来源于自然,于万物生谓之德。
相关词语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
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
对人而言,便是品德。
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
有所得于心。
读音:德dé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
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
《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源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相关词语
1、德昂族:名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旧称崩龙族。
2、德比:名词 德比原为英国赛马会的名称,
 
 
后用德比战或德比赛指同一个城市或
区域内两个代表队之间的体育比赛:
珠海队挑战广州队,
是一场南粤~大战。〔英derby〕
3、德行:名 道德和品行:
先生的文章、~都为世人所推重。
名 讥讽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容、
举止、行为、作风等:看他那~,
不会有什么出息。
也作德性。
 
 
4、德艺:名 品德和技艺:~双馨。
5、德治:① 名 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强调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② 动 指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
行为规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做人之道
每个家庭从老至小,要各正本为,各行其善道,
是人类本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途径。
男女各以八德为做人的规范。男子八德是: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女子八德是:孝、顺、和、睦、慈、良、贞、静。
以此代代相传。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奠定做人的基础。
强调要按道而行,对照自己,找到本为。
 

 
1、儿子道:从小要学好道德,学好本领、技能,
长大才能够去施展发挥,才能报效祖国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2、姑娘道: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必须要从姑娘做起,姑娘性格要温柔,要像棉花一样,
即温暖又洁白又柔软,要平等待人,没有分别心,
要自爱,应洁身如玉。
 

 
3、丈夫道:男人是一家之主,是社会的栋梁,
要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要领妻子孝敬父母走正道。
男人要立足三刚,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
身刚无嗜好,给家庭成员做出好榜样,
使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4、妻子道:女人要明确重任,要上敬下和,
要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公婆,尊敬丈夫,
助夫成德
慈爱儿女教子成长,
为人类培育出好的种子是善的人根。
这是女人应该做的责任。
 
 
5、老人道:老年温和性如灰(过了火的木头),
家务皆宜推,引导子女入正轨,清闲入庭围,
养心性,
讲道德,莫说是和非,无忧无虑笑嘻嘻,
人称有福气。
从启示中我们还知道人体的五脏六腑
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犯上伤下,恨、怨、恼、怒、烦都是疾病的根源。
心不善不孝做逆反规律的事都会伤害身体。
世间难治的疑难杂症都是自己缺德招来的报应。
要从自身清理缺点,
找出原因,从家庭的伦理道德中找到自己的亏欠,
那么要身体好的唯一的办法.
 

 
----就是要忏悔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把心理面不愉快的阴影拔出,这就叫拔阴取阳,
在加上药物的治疗才会健康,只要对症下药,
各人找回自己,
了解自己,就能得到健康和幸福的钥匙。
而自身找回自己就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心量要大,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清理自己内心的脏东西,每天要用感恩的心态,
用微笑去温暖服务你身边的每个人,
使他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这样做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
过着和睦快乐的人生生活。愿祷世界和平,
社会安定,家家幸福,人人吉祥!!
 
 
字源
“德”字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
引申义有“心意”(如“离心离德”)、
“恩惠”(如“感恩戴德”)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品行”的国家,
所以我们的先人在创造这个“德”字时也是费了一番脑子的。
从上列甲骨文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
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边是一只眼睛,
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
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
它是一个会意字。
 

 
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
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
这时的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加了一条标准,
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
可见人们对“德”字的含义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小篆的形体结构基本沿袭了金文的形体结构,
楷体的形体又沿袭了小篆的形体。
 
 
《广韵·德韵》里说:“德、德行。
”就是说“德”字的本义是指“道德和品行”。
《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是说:
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干就要学习,
虽然会干了(懂了)一定要谦让,这才算是有“德”之人。
在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
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
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
但不管怎么说,“德”总是美好的东西,
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被人所尊重,
“德高望重”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
古代的“道学”与今天的“科学”
分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
道德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
而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
道是宇宙本体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科学则是三维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
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
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
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即大德只服从于道。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
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
“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
“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
 
 
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
道也。
”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
”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先生将德归纳为三点:
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
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
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
亦即表现它的德”;
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
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
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
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
“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
地也,阴也
,主养。……夫道兴者主生,
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
无冤结”。
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
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
无为而求,
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
出入皆抱善心。
 

 
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古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道士在生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视抛家弃子而出家为罪过,是逃避责任。
以慈、俭、让三字为指导,品行端正,
致虚守静,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养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为人谦虚温和但不软弱,
抱元守一头脑灵活,大多道士学习武术兼修医术,度己度人,
每天研习《玄门早晚课》、《道德经》、《庄经》等道教典籍,
文学素养及个人涵养都是相当出色。
我承认道门中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拜金之徒,
但世间此类鼠辈亦不在少数,指责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
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
道心至虚,人心至实,道心至公,
人心至私,人心有假而多变,道心至真而唯一。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
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
认为“地以德治,
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
进退两度也”。
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
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
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
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
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
 

 
《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
批评“人不力学德,
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
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
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
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
不久与为治”。
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
常法道行如此,
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
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
“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
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
 
 
《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
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
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
仁物之性者,德也”。
“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
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
毕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
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
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
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
”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
办使鬼神降伏。但是,
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
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
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
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
使“道普德溢”,
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
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
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
非德无以成”,
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
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
牧之以君,训之以师,
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
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
此之谓德也。
”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
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
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
 
 
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
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
。古时,“德”和“得”相通,
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
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
”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
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
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
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
以被聪明所蔽”。因此,
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
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
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
,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
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
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
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
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
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
,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
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清代道士、
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
德者道之体,
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
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
”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
道非德则无主。道外觅德,
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
”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
“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
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
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
 
 
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
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
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
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
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
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
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
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
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
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
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
他认为:“先天全,
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
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
 

 
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
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
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
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
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
“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 德,由(chi)、、目、组成。
  • 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
    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
    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
    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
    便成德。舍欲之、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
    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
    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
    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
    如果没有德,
    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德 <动>

    (形声。从彳,惪声。从“彳”,
    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ascend]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
    与剥庐对文。登也,升。
    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感激 [be grateful]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获得 [get]。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
    ――《墨子·节用上》
    德〈名〉
     
     
    道德,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  
  •  
  •  

     

     

     
      
  •  
     
     
    破解老子《道德经》为天下式常得不忒

     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故大智不割)。
     【解读】

    "为天下式。常得不忒"重新下标点为"为天下式常,
    得不忒",
    "为天下式"这一句应是没有重复的。
    "为天下式常,得不忒":
     

     
     
    【直译】

        治理天下深入开展遵循法度的工作,
    从而得到庇佑并深入人心。

    【注释】
    为:驯服,引申为管理、治理。
    式:深入开展……工作。
    常:常=尚。遵循法度。
    得:获得,得到。
    不:庇佑。
    忒:深入人心。

     
     
     
     
     
     

     
     

     

     

  •  
     

     


    【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 (說文解字 篆體字)

    (金文 )

  • 甲骨文密码


    【甲骨密码】
    得:得到,獲得。

     
     

    【其他解读】
    得:得到,獲得。

     
     

    【其他解读】
     
     

    得,甲骨文=(手,拾)+(贝,最原始货币),
    有的甲骨文加"彳"(行进),
    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
    造字本义:
    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篆文加"彳",同时将篆文的"贝"写成"见"。

     

     
     


  •  
  •  
     
     
  •  

     
  •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古文省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
  • 字形采用"彳"作边旁。
  • 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动词:远行拾贝 dé。

         得,行有所得也。
    ------《说文》

  •  

     
     

     
     
    动词:拥有,获取 dé。   得便 得当       
    得宠 得益        得到 得手 得失       得道 得法        得分 得数     
    得救      得力       得胜       得时 得势        得体    得主      
    得不偿失    
     得寸进尺  得天独厚        得心应手       得意忘形     
     得道多助      /      心得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论语》
                  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 . 乐记》
                  知得而不知丧。
    ------《易 . 文言》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 . 义赏》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庄子 . 外物》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 . 梁惠王上》
                  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后汉书 . 岑彭传》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 . 假谲》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 . 杜甫《偶题》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  
     
    ③动词:实现,完成,结束 dé。  
  • 得了        得意 得志      /  
  •      不得了       
    洋洋得意    洋洋自得
                  虑而后后能得。
  • ------《礼记 . 大学》
                  至德不得。
  • ------《庄子 . 秋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荀子 . 劝学》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史记 . 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 ------《世说新语 . 文学》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助动词:能够,可以 dé。      /        办得到      
  • 不得不   粗心不得    哭笑不得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 . 微子》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吴子 . 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 . 项羽本纪》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

     

     


     

     

    ⑤副词:必须,应该,肯定 děi。   

      得走了   

    得三天才能完成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 . 项羽本纪》
         犹得备晨炊。

    ------唐 . 杜甫《石壕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道:起点。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开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为起点。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博学的起点,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行为,使人改邪归正,以臻圆满善境。」

    《大学》起始的「道」只有一种翻译:「起点、出发点」,即「从头开始行走到尾」。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百科)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而是“绝智弃[下+又],民利百[人+不]”,如图: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

      从通行本与《郭店楚墓竹简》的诸多对比中可发现,文字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会导致意思全变,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变成相反含义,可见通行本已发生了很大的流变,与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没有多少关系,现代人以通俗通行本为基础解读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后人以老子之名创造出来的一个伪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础上的空中楼阁,是以玄解玄、故显高深的自娱自乐;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础才能正确识读,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远是少数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⑥动词:导致,招致 dé。    得病 得罪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得罪舅姑。
  • ------唐 . 李朝威《柳毅传》
       适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
  • ------《明史 . 海瑞传》
      
     
     
     
     

     
     
     
     
     
     
     
     
     
     
     
     
     

  •  

     

     

     (甲骨文 )
    •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汉语词语)
    汉字分析
    文理探微“恆”与“易”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究竟是什么含义?
    如何读《老子》?
    为什么《道德经》难以理解,因为'道德'的古今之意不太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