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咋这样教宝宝识字?不失败才怪!最好不是你!

/家庭教育指导师 醉梅 

早教识字咨询:

现在都在提倡早教,早识字早启智。看到周围一两岁的宝宝都能认很多字,我也想教我家儿子(22个月)识字,可是一开始活动就进行得不理想。

第一天,我把四张识字卡“苹果、西瓜、大、小”出示在他眼前,一字一字地读给他听时,他却把识字卡翻过来看图片。好容易让他安静下来,总算连哄带劝地认完了这四个字!

第二天,为了巩固昨天学过的字,我再让他认时却乱点乱读。然后把识字卡当扑克牌来玩,因为他看到他两个表哥经常玩扑克牌,直到我大声呵斥下才安静下来!

第三天,我把这四张字卡排在床上,准备让他读。他却拿着“西瓜”放到他的小枕头上,嘴里还说:“宝宝睡觉!”我想知道他是否认得,就问他是什么字,他说是“西瓜”。看来宝宝认得啦!正欣喜的时候,他自己索性躺下,说他要睡觉“西瓜”小朋友一起睡,任凭我怎么拉他也不起来!

后面也坚持了几天,但最终是不了了之。我觉得我好失败,别人的孩子都能识这么多,而我孩子为什么就没兴趣?是我方法不对,还是我没耐心?(亮亮妈提供)

分析与对策:

这位妈妈想让孩子早些接触汉字,开启智慧,为今后阅读做提早准备,看得出动机是好的,也非常用心。但是,动机好不一定方法就正确,有用心不一定有技巧。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孩子没进入状态,妈妈没调动起孩子识字的积极性。

问题分析: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正向他打开丰富多彩、新鲜好奇的画

面。他想探索的事物很多,识字卡,或者卡上的字,在孩子的眼里象其他玩具一样是可以玩的。孩子的目的就是玩,而妈妈却是带着教学目的来教孩子识字的。两人的目的不同,因而出现了思想“不同步”现象,结果孩子不配合妈妈,不跟着妈妈的活动走。

转换思路:妈妈要与孩子思想“同步”。即要改变自己原先教育目的性太强的想法,与孩子“玩”的想法同步。其实,孩子的“玩”本身就是在学习,在探索。顺着孩子的“玩”心理才能把活动进行下去。既然这样,那么,妈妈就要在思想上放弃强烈的教学目的,而迎合孩子玩的需要。

具体方法:既然是玩,那就陪孩子“玩”字。寓教于乐,把“教”隐藏在玩中,让孩子在玩中快乐地识字,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的,而不必那么刻板。比如:把识字卡当作玩具甩出去,再和孩子一起抢回来。看谁抢得多,告诉孩子他抢到的是什么字宝宝,你抢到的是什么字宝宝。这比正儿八经地教孩子一字一字效果要好多了。此外,还可以玩藏卡片、摸卡片、抽签一样抽卡片的活动,总之是把卡片当玩具,把识字活动自然而然地带进去。

二、妈妈不重视孩子的新行为,没有顺势转换活动的形式。

问题分析:本来是识字活动,孩子却要把识字卡当成扑克牌玩,这是由先前的认知和

经验带来的影响,即以前看过别人玩扑克牌,而识字卡的外形和扑克牌类似,因而引起了联想,唤醒了过去的记忆,从而无意中改换活动,使原先的识字活动进行不下去。

转换思路:既然孩子的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转移,再延续原先的活动孩子不配合,那么不如跟着孩子的思路走,顺势转换一下活动的形式。

具体方法:和孩子一起把识字卡当“牌”玩。“宝宝要打扑克是吗?好啊,我们来打!”

按孩子喜欢的打牌方式,在打牌中认字。“我出一张‘西瓜’,你出什么?”当孩子出另一张“牌”时,不妨问孩子:“你出的是什么?”这不也是在认字吗?其实活动并没有变,只是形式变了。

三、妈妈教学方式刻板生硬,不会灵活变通地改变教学思路。

问题分析:在识字活动中,常常会有很多因素影响活动的进行。毕竟,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手脚是好动的,注意集中时间短暂,不可能象小学生那样专心致志地学识字,中途可能会转移关注点,再加上1~3岁的幼儿是直觉行动中进行思维的,所以当孩子看把卡片放到他的小枕头时,便想到睡觉,把识字卡当成宝宝哄它睡。但妈妈却紧抱住教学目标不放,一味地要求孩子识字。教学方式刻板、生硬,不会灵活变通。

改变思路:这是孩子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应该看到孩子的这一优点,为他感到骄傲。家长要紧随孩子的活动,灵活地变通一下,在孩子当时喜欢的活动中顺势引导,把活动延续下去。

具体方法:当孩子说“妈妈,宝宝要睡觉”时,你可以说:“啊,是吗?是哪个宝宝睡觉了?它叫什么?”诱导孩子说出识字卡上的字。如果孩子不认得,那也不要紧,你自己说出来:“噢,是‘西瓜’宝宝要睡觉了吗?好啊,让‘西瓜’宝宝和你一起睡吧!”“那这个宝宝也想和你一起睡呢,这个宝宝又是谁呀?”这样,不也是继续在识字吗?

给家长的忠告:

1.教幼儿识字,最好的方法是把识字活动游戏化,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2.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跟着孩子的兴趣走,抓住时机,顺势引导。要灵活变通,转换形式,给活动变变脸,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3.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攀比,因为每个孩子也不同,攀比心形成的焦虑感会使家长在实施识字活动中变得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最后适得其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犯错时,他需要一个理性妈妈
别用“伪数学启蒙”耽误了孩子,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2岁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搞?和小恶魔愉快相处你只需要做到这两个字……
小孩上课发呆,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家长不妨试试这些小技巧
3
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童年趣事300字400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