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中秋星空

2014-10-15 12:43

楼主

再谈塔山阻击战(长文慎入)


再谈塔山阻击战
    近日,网易军事一篇名为“塔山阻击战守住不是奇迹,能攻下才是奇迹”(以下简称奇文)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起广大网民和军迷的热议。文中认为在1948年辽沈战役关键性的塔山阻击战中人民解放军占据了火力和地形优势,又有坚固的野战工事,而国民党军不仅人数不占优势,火力、地形也不占优,能守住不是奇迹能攻下才是奇迹。应当说,文中相当的史实和过程基本是正确的,但其过分突出解放军防守部队的火力如何如何,甚至认为“塔山国军能灭掉强大炮火,坚固设防的8万多解放军,那战斗力得超过解放军10倍才行”,鉴于此文观点结论有些片面,且有多处明显漏洞并在部分网民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本人将手头有限的资料整合以作此文,尽量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以供读者参考。(文中所指主要为塔山阻击战10月10日至15日的关键阶段)
一、兵力对比
   一般谈到塔山阻击战的兵力问题时不论相关战史还是普通军迷都会这样说:东北野战军的8个师阻击国军东进兵团11个师。从整个阻击战双方的布局来说的确这样的,东野的8个师分别是4纵的3个师;11纵的3个师;独立4师、独立6师,同时还有热河炮兵旅。国军的东进兵团包括54军、62军、92军、39军下辖的11个师,同时还有部分空军战机和数艘海军战舰。这样看来单纯地对比总的兵力似乎双方的兵力的确差别不大,很难说国军的兵力有多大优势,但我们仔细分析下却会有新的发现。
   
   熟悉相关战史的军迷都知道在塔山的阻击作战从10月10日开始一直到10月下旬才结束,但实际上关键性的几天是10月10日至10月15日的6天,因为10月15日锦州已经被东北野战军主力攻下,实际上塔山阻击部队的关键阻击任务在15日这天已经完成,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塔山阻击战的方方面面大多也都是这6天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这6天的时间里不论是东北野战军的8个师还是国军东进兵团的11个师都没有全部投入攻守作战中。东北野战军实际在阻击作战中仅使用了4纵的10师、12师和11师一部,而11纵队由于阵地在次要方向没有受到国军的猛攻,独立4、6师在锦西方向,热河炮兵旅没有投入一线战斗。
  因而东北野战军实际投入交战的兵力不到3个师。同样国军东进兵团也没有投入11个师的兵力,在10月10日至15日,东进兵团先后投入了第8师、暂编62师、151师、157师、独立95师及21师一部,即东进兵团实际用于攻击的部队约5个半师,基本上每天的进攻战斗是以1个师攻击4纵1个团的阵地,此外东进兵团还有海空军一定程度的支援。那么也就是说在塔山实际交战的双方兵力对比是东野2个半师对有海空支援的国军5个半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交战中的东野在兵力上是不占优势的,说是以少胜多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也仅仅是看问题的一个视角而已。
二、4纵的火力
   
    关于火力的问题,普遍的共识是国军三军打一军,东北野战军火力处于劣势,但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东野主力之一的第4纵队火力是不弱的(因塔山阻击战主要是4纵部队完成,火力配属和实际使用也都在4纵方向)。那么4纵的火力究竟有多强?
    网上有一份东野4纵在1948年8月时的兵力、武器信息,列举如下:1948年8月4纵40367人,长枪13728枝,短枪2716枝,冲锋枪838枝,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60炮163门,迫击炮6门,高射炮10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
    同时在4纵炮兵团团史上笔者找到了其1948年6月调整编制时的信息,编制武器列举如下:1营,炮1连3门90野炮,炮2连3门90野炮,炮3连3门98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4挺2营炮4连3门38野炮,炮5连2门90野炮、2门91榴弹炮,炮6连3门98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4挺。
  以上两份资料对照,在野榴炮方面能对上号,高射机关炮有小的出入,但总体而言4纵的炮还是不少的,自动火器也较丰富。
    而根据一些回忆录和炮团团史记载,4纵塔山阵地上配置了110门火炮。关于这110门火炮有两种说法。其一,这110门炮是4纵的迫击炮6门,高射炮10门,75山炮26门,76野炮10门,105榴弹炮3门;第2兵团加强的炮兵75山炮2门,105榴弹炮23门;东北炮纵加强炮兵4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高射炮、12门57毫米战防炮。其二,炮兵团团史记载,4纵炮兵以“三线两群”配置,各步兵团属九二式步兵炮、八二迫击炮共56门为第一线炮兵;师属山炮共28门为第二线;炮兵纵队直属及配属的野、榴炮共26门为第三线炮兵,第三线炮兵分两群,第一炮兵群西群共有野榴炮12门、高射机关炮5门,第二炮兵群东群共有野榴炮14门、七五高射机关炮4门。因相关信息不足,无法确认哪种正确,就此列出以供参考,但不管那一种说法正确,4纵阵地上的炮不少是肯定的。
  炮是不少,但炮弹似乎打得不是很多,根据记载,10月10日纵队炮兵群发射约1100发山野榴炮弹,11日发射约1200发炮弹,13日发射约1800发炮弹,14日发射约1050发炮弹。10月10日至15日的6天里共消耗山野榴炮弹5789发,高射枪、炮弹2402发,这就是4纵炮兵在这6天里的火力密度。而且4纵的弹药不如火炮看上去那么可观,在10日和11日的防守中炮兵和步兵的弹药消耗就已告罄,据四纵政委的回忆甚至有的阵地出现用石头打敌人的状况,幸亏12日国军只用了4个团的兵力做小规模进攻,使得东野部队较从容地运输弹药分发部队才有效支撑了今后几天的激战。因此总结4纵的火力不妨用8个字来概括:炮多弹少,枪广弹乏.
三、东进兵团的火力
 
  既然我们对防守方的4纵火力有了简单了解,接下来我们对国军东进兵团的火力也来简单探讨下。因为来自国军方面的资料不多,我们只能从一些记录碎片来尽量还原。
  首先来看看奇文的说法,奇文认为国军在塔山作战中总共只有34门火炮,其中分别为54军4门105榴弹炮,第8师8门75山炮,198师4门75山炮,92军6门野炮,21师9门山炮,独立95师3门山炮,以上共计34门火炮。
  34门火炮真的不算多,而且要知道这些部队还是陆续到达的,那么以上属实的话也就是说一开始国军的火炮连34门也没有。而在10月10日和11日的作战中主要是暂编62师、第8师、62军打的,那么按照以上的火炮配属也就是说,在这两天的战斗中国军只有4门105榴弹炮和8门75山炮投入作战,真的是这样的吗?
  根据防守方相关战史和参战人员的回忆,国军在10日这天动用了40余门重炮、7架飞机和2艘军舰投入进攻。4纵司令员吴克华回忆,当时国军的炮弹甚至打到了指挥所旁,土块落了其一身。防守部队的汇总这样称:敌机低空投弹,炮弹密如蝗群,几十分钟落弹五千余发。工事全被摧毁,铁轨枕木漫天飞舞,平地犁松了几尺土。炮伤甚大,一部分人震昏,耳鼻出血。这样的炮击效果显然不是仅仅12门火炮就能打出来的,而从炮弹来看,5000发炮弹,这几乎是4纵炮兵打了6天的数字,不过这还仅仅是开始。
   10月11日,战事继续,当天4纵炮兵团与国军东进兵团炮群展开炮战,据统计当天国军被炸的火炮计有:美式十榴9门、山炮7门。在10日的作战中国军也有一个山炮营被炸。而11日参与进攻的国军同样还是8师,暂编62师和62军,因此说国军的炮要比奇文列举的要多。当然以上笔者列举都是防守方的资料,我们也来看看进攻方的部分资料。
   根据国军第8师副师长施有仁的回忆,在10日的进攻中,第8师得到了军属105榴弹炮1连4门和师属山炮12门的支援,暂编62师则有一个4门制的12厘米重迫击炮支援,92军也并非没有炮兵前来,根据92军时任军长林伟涛的回忆,92军有自己的炮兵支援其所属部队在白台山的作战。而且由于第8师是美械师,之前又未受过大的损失且长期驻防东北国军补给基地,按照编制其还有81迫击炮36门(团6门,营2门)。因此国军在10日、11日的炮数量虽比不上4纵,但由于是美制炮,性能上要好过4纵的日制炮,而炮弹上更是超出4纵的,因此4纵阵地上的落弹才有“飞蝗如雨”的描述。
  在随后的作战中,由于92军和独立95师的参战,国军阵地上的火炮又有新的加强。据施有仁的回忆,13日塔山作战高潮时,54军军属105榴弹炮营全部投入作战,92军的1个野炮营也投入作战,再加上独立95师、21师的师属火炮可以说此时在塔山的东进兵团实际投入的75口径以上的火炮数量已经为数不少,再加上性能的优势和炮弹充足,很难得出国军火力就大大劣于4纵的结论,何况国军还有海空军的助阵。
 
   谈到海军的助阵就不能不提到“重庆舰”,奇文说重庆舰仅打了20发152口径炮弹就因东野部队炮兵袭击而撤出的说法是很不确切的。
  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重庆舰撤出的原因;第二,重庆舰撤出后有没有又回到战场继续参战,及包括重庆舰在内的国军海军参战的程度。关于重庆舰撤出的原因又有三个说法,其一炮击吓退说:鉴于重庆舰于10日、11日对塔山阵地的轰击,12日4纵炮兵以90野炮和十加炮连轰击之,将其吓至深海;其二是舰长撤退说:重庆舰舰长邓兆先以军舰吃水浅为名糊弄桂永清将军舰撤至远海;其三是效果不佳说:桂永清认为炮击效果不佳仅凭借地图方向盲打还可能误击友军就命令撤出了。而关于重庆舰撤出后有没有继续参加炮击,在《近代中国海军》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10日太康舰向打渔山、上坎子、西海口轰击,掩护暂编62师;13日重庆舰用152毫米轰击西海口、大红营、高桥;14日重庆舰和太康舰轰击塔山、上坎子,太康舰甚至抵岸3000多米轰击;15日重庆舰继续轰击;16日重庆舰向上坎子、大红营子轰击;17日太康舰离开,重庆舰、永康舰、永胜舰、永泰舰继续炮击至20日停止,共计发射炮弹1519发。
    综合以上的信息最可能的事实应当是:重庆舰和太康舰在10日,11日参与炮击,12日东野炮兵还击使其一度驶向深海,舰长和桂永清下令撤出也只是暂时性的,而从事后1519发的炮弹来看,东进兵团也是得到海军不小的支持,至于重庆舰就打了20发152口径炮弹的说法就因东野炮击撤退的说法难有说服力。而关于空军的支援,由于信息的缺乏,我们只能这样说,10至15日,每天约有5至8架飞机参战,空中火力对4纵的防御和运输也造成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塔山国军东进兵团地面炮兵火炮数量为数不少,但总数略少于东野4纵,火炮性能上要超出后者,实际使用炮弹超过后者,此外还得到一定的海空支援。因此不能仅因一个火炮数量问题就武断火力孰优孰劣,就事实而言4纵的火力还是处于劣势的。
四、地形和工事
    关于地形和工事,奇文认为解放军的优势在构筑有坚强野战工事,而且占据高位居高临下观察和打击国军,国军在海滩上集合部队,隐蔽前进都躲不开解放军的眼睛,只要一集合部队炮弹就砸下来了。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解放军的地形真的占优、工事真的算坚强野战工事吗?
   
    首先我们对塔山的地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塔山不是山,而是辽东湾上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位于锦州与锦西之间,东临渤海,西接白台山、虹螺山,紧贴锦西高地,两锦公路穿村而过,北宁铁路于村东一公里处与公路平行北上,是锦、葫敌人北进的唯一通道。这一地区地势低平难以防守,海拔最高点是海拔261米的白台山,要知道这是最高点,整个地区的海拔远没有那么高。4纵阵地自白台山以东约12.5公里,其中白台山、塔山堡、铁路桥是三个最核心的阵地。塔山堡一带8公里的核心阵地几乎就是一片低平,没有起伏。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形对于防守一方意味着什么。因此要说这样的阵地对于防守方有利那就真的是不能理解了。
    至于白台山制高点就算居高临下态势和国军在海滩上集合部队就更是对相关战史的无知了。白台山的问题,首先其海拔最高点才261米,这并不是整个塔山阵地的平均海拔,要知道白台山只是塔山阵地的一角,在阵地的绝大多数地段别说海拔没这么高,就是起伏也没有多大。而国军在海滩上集合部队只是其右翼部队的做法,主力仍是从塔山以南的阵地出发的,距离塔山南边不足1公里的地带就是国军东进兵团的集结带,其前沿的预设阵地早在开战前便有了,而且东进兵团大小东山、影碑山阵地能够俯瞰解放军整个塔山阵地,其主力进攻集结带便在这里,而不是什么海滩。到底谁的地形占优,相信到这里明者自辨。
   
    说完了地形我们来谈谈工事的问题。奇文认为解放军塔山阵地为具备坚强工事的野战阵地。而实际上4纵在10月4日才接到塔山阻击的命令,主力部队7日、8日才到达塔山,而塔山地势低平缺乏树木,部队用老百姓的门板、附近的铁轨才紧急构筑阵地。而且4纵并不是特别擅长打阻击尤其是坚守阻击的部队,老兵都不怎么擅长做防守的掩体,倒是刚来的解放战士成了构筑工事的主力。两三天后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可想而知这么短的时间里构筑的工事怎么算是无比坚固呢?据4纵司令员吴克华的回忆,10日这天当国军开始炮击时,工事的顶盖尚未完成,前沿尚未放置障碍物,交通壕也不完备,在当天的炮击中构筑的工事大部被毁。在以后的作战中基本是白天工事被炸,晚上战士紧修。这样的工事要是非说坚固的话那么,国军经营多年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又是什么?
因此综上所述,4纵塔山阻击部队的地形并不占优势,工事也难称坚固。
五、胜败之道
    根据前面的分析,4纵在塔山阻击作战中在实际使用兵力少于东进兵团一倍,火力不占优势、地形不占优势、工事又是临时野战工事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得胜的呢?东进兵团又是如何败得呢?以上做了兵力、火力、地形、工事的分析,下面来谈谈双方的指挥、战术、士兵。
    从指挥层面来说,第4纵队受到东野总部和第二兵团的干扰总体较少,自身也很团结,目标一致。战前林彪就给吴克华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能运动防御,而必须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死守不退,作英勇顽强的攻势防御,近距离开火,准备抵抗敌人数十次的猛烈进攻,在阵地前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林彪极其关心塔山的阻击作战,要求前线一日四报,虽然派出苏静去4纵(只带耳朵不带嘴)一事给4纵指挥员一定的反感,但在塔山的指挥核心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分裂,反而对战事部署更加谨慎。战前4纵军师级指挥员都亲临阵地勘察,甚至参与工事修筑,战时各级指挥员(如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等)都靠前部署,临阵指挥。而从国军东进兵团指挥层来看则较为混乱,干扰较多且不团结,10月10日至11日的进攻作战由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其指挥不动华北来的62军,而且用第8师进攻又不用其老部队198师的做法也引起了第8师的不满,侯镜如到达后,蒋介石安排的监军罗奇又干扰部署使得12日没有大的进攻,名义上负责指挥的侯镜如本人又不甚积极,甚至还有传言其早已投靠投靠共产党。卫立煌也派陈铁来葫芦岛凑热闹,配属的海空军看不起陆军不愿受其指挥,至于蒋更是乱发指令,什么拂晓拿下塔山,中午进占高桥,傍晚抵达锦州,不动指挥却瞎指挥。总结国军的指挥系统就是一个字:乱。
   
    从战术上来来看,第4纵队的布放较为合理,在阵地的第一线围绕白台山、塔山堡、铁路桥等核心阵地分别以一个团的兵力防守,在其背后基本还有一个团担负反击轮换任务,纵队掌握约一个师的兵力为预备队,炮兵以三线两群配置,梯次配置不同级别的火炮。当国军炮火准备时,前沿阵地只留少数人观察,炮火准备完毕则迅速进入阵地,国军发起冲击,远距离则以炮火打击,近距离再以自动火器打击,再近则白刃交锋,如阵地失手,置于后方的冲击部队迅速予以夺回,同时炮兵打击国军后续梯队,堵住攻势后步兵还要打个反击将其推出己方阵线1000米外防其近迫作业。而且在防守中能做到随机应变,白天被摧毁的工事晚上可以连夜修复,配置不强的阵地可以迅速调整。应当说完善的阵地布置,较好的步炮协同,顺畅的防守程序和随时应变的能力使得4纵的阵地阻击打得很好。反观国军战术比较呆板,其基本程序是早晨4、5点钟炮火准备,炮火准备完成后步兵梯队密集冲击,由于担心误击后方炮火支援不足,前方步兵梯队得手后,后续梯队动作过慢且过于拥挤容易遭到炮火打击,有的部队还因不懂潮汐规律被冲走,而12日因为要让独立95师看地形而一整天没有大规模攻击,更是使对手有喘息之机。不过国军也发动过几次突然袭击,算是其中的亮点,比如10日早晨的突然袭击一度夺占打渔山岛等阵地,14日晚的夜袭也一度使4纵措手不及。不过这样的亮点不是很多。
   从双方的士兵、士气来看,4纵的士气当然是没的说,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新式整军后,全纵队的斗志很高。在接到防守命令后,纵队又发布了《告全纵队指战员书》,提出了“死守阵地”、“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保证锦州胜利”等战斗口号,而《致全纵队共产党员的信》更是号召骨干共产党员带头杀敌立功。在战斗中4纵官兵勇猛顽强,有的团营虽然伤亡很大仍坚守阵地不愿撤出,34团有一个叫宁志高的战士,一个人便杀进国军一个营的队伍里,眼睛被炸瞎还背回一个双腿负伤的战士,从这个小个体我们可见4纵官兵勇猛之一斑。而在国军方面,士气表现不一,暂编62师这样的部队总体士气表现不佳,而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则士气很高,在开战前完全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在作战方面,国军团以下官兵还是用命的,尤其是独立95师,其进攻以敢死队打头阵,队员赤胸露臂身背大刀手提自动枪,前面的被打死后后面的甚至以尸体为掩体攻击前进,这种狠劲在国军中还是很少见的。而其他国军部队虽然没有这么狠但也在后方组建了督战队,逼着部队往前冲,因此说塔山国军基层官兵,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也都是都拼命去攻击了。
   最后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野方面在指挥、战术方面优于国军东进兵团,再加上将士用命,百姓支持这些才是得胜之本。而国军东进兵团之所以失败,除了对手强之外自身的指挥和战术就很有问题,即使官兵用命也不能夺取最后胜利。
结语:

    最后我们回到塔山阻击战是不是奇迹的问题,如果单纯地对比双方总的兵力,以及拿一场普通阻击战的标准来看塔山阻击战并不能称得上是奇迹。但关键是实际交战中双方动用的兵力并没有那么多,而塔山阻击战也并不是一场普通的阻击战。塔山阻击战解放军实际动用了不到3个师的兵力在兵力不占优势、地形不占优势、火力不占优势、工事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使得国军5个半师在海空军的支援下顿足不前,仅此便能在战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而更关键的是塔山阻击关乎整个辽沈战役的大局,阻击地距锦州仅不到30公里,国军在6天时间里竟然寸土未进眼睁睁的看着锦州被拿下,近在咫尺却只能望洋兴叹。而塔山战后,辽沈大局已定,这一战被赋予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因而用奇迹一次冠之也并不过分,而为了为战败者开脱而去刻意夸大对方某一个要素甚至不顾基本事实是历史发明家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8 99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倒序排列

tianzhuchangyun LV11 2楼

养猪网干这等颠倒黑白的事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2014-10-15 16:36

woswolf LV6 3楼

应该说是我军少有的狙击战。不是游击,不是围点打援。改变了战法和作风。

2014-10-15 16:58

llbbxx LV11 4楼

支持楼主正本清源!!!

2014-10-15 17:00

Ymzg 5楼


从军事学说上说,确实也算不上什么奇迹
毕竟国军优势并不大,火力也不猛,
时间也很短,能打下来是有困难的


2014-10-15 17: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个军搞锦州大会师?“罗千岁”的决战设想,到底有多天真?
塔山狙击战有多惨烈?战后9位将领同葬塔山,四野最惨烈的一战
生死较量--塔山阻击战全记录(一)
塔山阻击战有多惨烈?林彪:“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林彪|纵队
塔山阻击战守住不是奇迹:能攻下才是奇迹
胡奇才回忆,林总“不要伤亡数字”下半句:守不住要你们脑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