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如何确认违法行为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请示>的复函》(国法函〔2005〕442号)规定:“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是指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并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 区别于:多个同类不法行为重复发生。

首先,从文义来解释,所谓的连续或者继续状态,指的是一项违法行为具有持续状态,例如违法占用他人物品、房屋、土地;非法拘禁等行为。但本案的偷税行为本质上是同类不法行为的多次发生

在涉税问题上,偷税的构成具有特殊性,这是在于偷税行为必须进行“纳税申报”。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都需要按月或者按季度、年,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在纳税申报的时候,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偷逃税款,实现偷税的目的。因此,每一个纳税期限的偷税行为,应当视为一个违法行为。虽然同一客体受到了侵犯,但是很难说纳税人是基于一个违法故意。

举一个简单的情况为例,即几个偷税的纳税期限/年度中,如果穿插了纳税人个别依法纳税的期限/年度,这样的偷税行为就失去了连续性。显然,每个纳税申报都是相互独立的,不能说这样的偷税行为是受一个违法故意的支配。

纳税人偷逃税款的行为,属于多个同类不法行为的重复发生,并非《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的连续性行为。对其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不应当追溯到五年之前。

来源:华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凡人说税:解除五年前认定的非正常户税务机关能处罚吗?
[税案观察] 一起预测罚款官司怎样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进行中
偷税是否必须具有主观故意 —浙江广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案例评析
未办理税务登记个人不进行纳税申报行为的定性处理
偷税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辨析——以一起典型偷税案为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