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物新疆 | 快瞧这件锦袍上的小心思

新疆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出土的无论先秦时期的毛质服饰还是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国服饰发展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次介绍1959年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夫妻合葬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万世如意”汉字铭文锦袍。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博望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发展起来,中原地区精美的丝绸也通过丝绸之路流入西域,丝绸缝制的服装也深受西域居民的喜爱。“万世如意”铭文锦袍,就是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

“万世如意”铭文锦袍 东汉时期 民丰县尼雅古墓出土

这件锦袍虽然用中原地区丝绸制成,但其款式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点。锦袍出土时色彩十分鲜艳,款式具有典型的当地居民的服饰特征,也就是被中原称之为“胡服”的款式。汉代中原男子服装多为深衣,服装采用大袖,与胡服的窄袖有明显不同。深衣采用交领,领口很低,右襟宽大,可绕到背后。而“万世如意”铭文锦袍,虽然是用中原地区的丝绸缝制,但与中原的深衣相比,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形制为直领、对襟、窄袖、紧腰、宽踞,其侧加缝一块三角衣料,增加了下摆的宽度。下摆长142厘米,腰摆宽度要比中原的曲裾袍大的多。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原的丝绸传入西域,而西域特色的胡服传至中原。东汉晚期皇帝刘宏就是一个崇尚胡服的皇帝,他喜穿胡服的行为,为其他贵族所效仿,以致引起了胡服流行京都。

“万世如意”铭文锦袍的领襟和下摆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铭文锦制作。锦袍质地厚实,以绛紫色为地,配有淡蓝、油绿、白色显带叶曲卷的茱萸纹和飘逸的云纹。“万世如意”四个汉字铭文,穿插于这些精美的纹饰当中,配色和谐,花纹繁茂。如意,最早是佛教寺院使用的法器,后来演变成人们生活中用具,因其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万事如意一词也源于此。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时期的“万世如意”汉字铭文锦袍,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填补了这方面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的空白。

除了隐约可见的“万世如意”铭文之外,“万世如意”铭文锦袍上最为多见的还是花草纹饰——茱萸纹和云气纹。这两种纹饰是中原地区人民喜欢的图案,多用于丝绸缝制的服饰当中。

“万世如意”铭文锦袍除了茱萸纹之外,还点缀着中国古老的传统纹饰云气纹,这里的云气纹呈曲卷状,与中原地区青铜器、漆器和建筑上装饰的云气纹相似。云气纹又被称为“如意云纹”,象征着“如意”两字。综上所言,“万世如意”铭文锦袍上的茱萸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生不老,是“万世”的代名词,而这里的云气纹则是“如意”的象征,与锦袍上的隶书铭文“万世如意”相得益彰,这是东汉开创汉隶铭文颂祝寓意纹样的实物见证。

“万世如意”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生活顺利顺遂的美好愿望,两千多年来一直盛行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是喜庆节日时相互祝福的祝词之一。“万世如意”铭文锦袍中,无论是“万世如意”的铭文,还是锦袍上的纹样图饰,都体现了汉晋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服饰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想衣裳花想容——生趣盎然的唐代西域女子服饰
饮食文化:由分餐到合食,看魏晋至隋唐时期用餐方式的转变
曹文:重 阳 试 莨 纱 新 装 随 想
周旸 | 从楼兰“汉代长葆子孙锦”看丝路上的丝绸流通
深度剖析唐代中原与西域贸易关系,及其对后世文化交流的影响
美玉欣赏——西玉东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