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时期的象棋

#游戏新春创作纪#北宋是中国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时期

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凰夺取帝位,建都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是我国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时代,这个象棋革新运动,整整持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后才定型为今日的中国象棋。

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促使了象棋的变革。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火炮的发明也是我国最早。现存的文物中尚遗有唐代钢制的火炮,可见在唐代我国已发明了火炮。当然,唐代在军事上是否普遍使用火炮,尚无确凿证据,同时也不一定马上就反映到象棋游戏中来。但是宋代火炮在军事上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其威力之大,射程之远,往往超过其他武器,宋人称它为“震天雷”,描写它的威力时说:“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燕围半亩以上,火点着甲铁皆透。”因而作为象征战斗游戏的象棋,也吸收了这种新式武器。炮在中国象棋中的出现,推动了象棋制的大改革。

据民间传说,北宋太祖赵匡凰与道士陈搏下象棋赌输了华山,小说《飞龙传》更将此事绘声绘色,《说岳》中亦曾道及,清代出版的某些象棋谱如《百局》、《满盘》等都托名陈搏著(1)。这个传说可能来自明代,清初吕留良《象棋话》说:“华阴县志载:宋太祖落魄时,曾游华山,与希夷老人对弈象棋,太祖负于陈。遂于即帝位时,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谣,以示不食前言,今犹有遗迹存,可证”(2)。近人林幼如辨明宋太祖未曾与陈搏下过棋,这是对的,但他却将此事附会为五代时的罗隐之,他说:“现存抄本象棋残局《华山弈谱》即《韬略元机》的前身,亦题希夷老人著,我想当即五代罗隐之遗局”(3)。我们认为这又是一种新的编造,是假托与附会,因为不管陈搏(希夷)老人或罗隐之,他们非但未曾撰过象棋谱,就是那个时代的象棋也根本尚未定型下来。本节所叙北宋时代的各种棋制及其演变,就是对这种附会与编造的回答。

北宋时代留给我们的象棋史料不多,但我们从这些零星史料中仍能探知其大概。

二、司马光的《七国象戏》

《七国象戏》(4)是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设计而成的。

司马光字君实(1019-1086),北宋陕州夏县決水乡人。

宝元初举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后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出洛,至哲宗时高太后临朝,他又入相,八个月而卒。他自幼喜爱象棋,“闲敲棋子落灯花”,这诗是他爱好象棋的自我写照。但是他又觉得两人对局的象棋不过瘾,于是异想天开,把棋盘扩大为纵横十九路(与围棋盘一样),对局者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认为人多热闹,玩得更有味道,其实是破坏了象棋的战斗性和艺术性。他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明人谢在杭批评他的七国象戏为“腐烂”。然而,由于他当时官大名大,故所作《七国象戏图》却流传下来了,南宋裴子喜曾为之刻印,元末陶宗仪也把它收在《说邪》中,明高儒和清初钱曾等均藏有此谱,光绪三十二年长沙叶德辉还为之翻刻流传。

就象棋艺术而论,七国象戏可以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由于它保留了北宋前后的不少象棋史料,而我们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推断司马光时代的某些象棋制度,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史料。

我们从司马光《七国象戏》的说明部分知道,它废去两只象,用偏,(将)与裡(将)代之。司马光认为“象不可用于中国也”,他的意思是象不产于我国,在象征中国战斗游戏的象棋中放两只象似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前已述,我国唐代的象棋是没有象的,作为动物象在象棋中的出现,可能在五代或北宋初,在民间棋艺家看来,既名象戏,又有战马,增加象使之名实相符。这可能是我国象棋子从立体简化为图案时改革的。

司马光既废象又废车,但增马(马从二骑增至四骑),因为他认为“车即将及偏碑所乘”,避免重复之意。其实,马难道不是“将及偏神所乘”吗?

另外,司马光又把八个卒改为兵器:弓一、弩一、刀二及剑四。

关于各子的步法,我们从《七国象戏》中可知北宋初期我国象棋步法的一斑。

(一)将“直斜行无远近”。这说明当时棋局中尚无九宫式,将不受九宫的限制。

(二)偏“直行无远近”。偏行车步法,与唐代“宝应象棋”中只前进不能后退的“辐车”不一样,却与现代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车一样了。

(三)神“斜行无远近”。神行象的步法,它与现代国际象棋中的象完全一样,说明当时我国的棋制尚无河界。

(四)马“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他未提拐马脚,说明当时的马步法与现代国际象棋一样。

(五)饱“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前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与我国现代象棋中饱的步法完全一样,不过,当时每方饱只有一门。

七国象棋图

最后在《七国象戏》中谈到将、偏、碑、饱、马及刀、剑、弓、弩(即卒)的交换比例,除“将”为最高统帅之外,其余子是:“一骑当弓、弩、刀、剑之二,咆当三,碑当四,偏当五。”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各子的地位与威力,将之外,就是偏、碑、饱、马、卒依次降低。

最后将《七国象戏图》录于后(见图1)以供参考。

三、尹沫和他的象棋谱

尹沫是北宋的第一个象棋谱学家,著有《象戏格》和《棋势》等棋谱。

尹沫,字师鲁,世称河南先生,生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天圣间(1023-1031)举进士,迁太常中允,官至起居舍人。他和范仲淹称师友,常出入兵间,深阁兵机,颇好象棋。据宋绍兴年间改定《秘书省续四库书目》记载:“尹朱《象戏格》一卷”(按朱当沫之误)(5)。郑樵《通志·艺术类》沿其说(6)。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却说:《象棋一卷》,并说明:“皇朝尹涂撰。凡五国,今世所行者不与焉(7)。”马端临《文献通考》同“晃志”,并又加《棋势》二卷。晁公武字学止,南宋初山东巨野人。自七世祖灵迥以后,都喜藏书,至公武时,家藏书有二万四千五百多卷。我们从他的提要分目中可知,他家藏有尹沫《象戏格》棋谱。但他说尹谱“与今世所行者不与焉”,说明尹谱是相当古老的了,再说尹谱书名为“象戏格”,与唐代象棋谱同名,又说明它较接近于唐代的“八八象棋”。

考尹沫生于1001年,司马光则生于1019年,尹沫比司马光大十八岁,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故司马光作“七国象戏”,可能参考了尹沫的《象戏格》,或者说尹沫的《象戏格》是根据民间流传的象棋而作,司马光的“七国象戏”亦参考了当时民间流行的象棋。那么,当时民间流行的棋制怎样呢?我们从司马光“七国象戏”中考出,当时民间流行的棋子有将、象、炮、马、车及率等子。

据清叶名湟(1662-1721)《桥西杂记》说,在我国蒙古族当时流行一种“八八象棋”,也只有一只炮,与唐末北宋初的象棋类似,它说:

局纵横九线六十四鄢,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迎北无象也……马横行六罪,驼横行八罪……满局可行,无河为界……卒直行一野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众将还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

古代蒙古象棋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民族之一,汉代时属东胡族,其部落甚多,及至十二世纪末才由铁木真逐渐统一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国。流传在蒙古的古象棋可能系北宋初传去,而北宋王朝则进行象棋大革新,棋制屡有变迁,但蒙古各部落仍在明清间沿用古老的象棋制。现将古代蒙古象棋图附后。

四、程颞的“咏象戏”诗

北宋有个著名理学家程額(1032-1085),他留下一首“咏象戏”的诗,尚能反映北宋时代某种棋制,录于后: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禅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橄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程飘讲理学,是个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属司马光旧党,曾咒骂王安石的革新是“以贱凌贵,以邪妨正”,充分表现了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立场,其“咏象戏”这首诗对象棋是先肯定后否定,似有借题发挥之意,同时又有浓厚的道学味道。这里,对他的政治倾向不作详细分析,我们只借用它考察当时的象棋制度。

我们从程诗“中军八面将军重”句可知,程颞所咏的象棋当是横九路,所谓“中军”即主帅(将军)所居之位置,八面是指它的左右各四个位置。

司马光“七国象戏”认为车为偏碑所乘,故汰去车,但程诗却说:“车马尚存周战法”,说明民间流传的象棋中并未废去车,而且这个“车”象征周代的战车,威力甚大。

程诗中未提及炮,说明当时棋制中对炮的加、减还是有争论的。程诗中只讲“偏碑兼备汉官名”,而未提及象,说明他可能受了司马光“象不可用于中国也”的影响。

程诗“河外尖斜步卒轻”,从这个“河”字看来,当时好象出现一种有河界的象棋,当卒过河后不但可以直行,而且可尖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又一种棋制的出现。

五、晁补之的“广象戏”

“广象戏”为北宋晁补之所创。

郑樵《通志》有《广象戏格》一卷(8),马端临《文献通考》则说《广象戏图》一卷(9),可见有图有例,还有序。其作者为北宋的晁补之。补之字无岔,济北距野人。生于北宋仁宗皇拓五年(1053)卒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

他少年儿童时期就爱好象棋,常被那种“纵横出奇,愣然莫测”的象棋所吸引,长大后觉得这种纵横十一路的“大象棋”还不够过瘾,于是就请了一些民间棋艺家,据他的意图与兴趣,把棋局扩大到纵横十九路(其实就是围棋局),棋子加到九十八,改名“广象戏”。

晁氏的“广象戏”棋谱,南宋时尚存,但棋已不流行。

南宋之后棋图已不见流传,现尚存“序”一篇,录于后,以资参考。

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余为儿时无他弄,见设局布棋为此戏者,纵横出奇,愕然莫测,以为小道可喜也。稍长,观诸象阵法,虽画地而守,规矩有裁,而变化舒卷,出入无倪,其说亦可喜。暇时,因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而狭也。尝试以局纵横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然按图置物,计步而使,终亦胶柱而已矣,而智者用之,十九之间,尽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环于无穷。饱食终日,得吾说而为之,则涿鹿之纵横,犹目前矣。(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九,经籍五十六,杂艺术,1833页,商务印书馆版)

六、北宋民间流传的“大象戏”

北宋末的女文学家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中说:“大小象戏,弈棋,又仅可容二人”(10)。其大象戏从“仅可容二人”可知,当然不是司马光的“七国象戏”,虽然晃补之的“广象戏”也可叫“大象戏”,然而“广象戏”有“序”,有“图”又有棋谱,早有定名,李清照这位象棋爱好者决不会为之另取别名,那么,这里的“大象戏”是指那一种棋制呢?我们知道,“大象戏”的大与“小象戏”的小是相对而言的,如我国传入日本的“九九象棋”称“小将棋”,而另一种纵九路横十三路的象棋就称“大将棋”了。我国北宋中叶后除“七国象戏”与“广象戏”外,有“九九象棋”和纵横十一路的象戏,管见以为大象戏就是后一种。

关于大象戏的棋制,北宋时代的信史,我们只能从《广象戏·序》中知道一点:“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对此,据清人俞正熨《癸已存稿》的考证说:

宋晁补之撰《广象棋图》:象棋纵横十一路,棋三十二,试以局纵横十九路,棋九十八广之,其新旧二法皆与纵十路横九路者不同。古十一路,盖兵卒相去中路三,今中二路,其第一路,炮居两“士旁,兵卒则居纵路之二、四、六、八、十,炮马士两敌相对,炮无架,马旁行,前士不出帷瞌,三者具不启衅也。(见俞正樊《癸已存稿》卷十一,329页)

现将俞平伯《秋荔亭墨要》(11)中所拟的“广象戏图”录于后(见图):

俞平伯拟“广象戏图”(即“大象戏图”)

我认为这种棋制叫“广象戏图”不恰当,因为“广象戏”晁序中已指名为“纵横路十九”,晁氏是据此增广得名,故应改为“大象戏”。另外,有四点需说明一下:

其一,司马光“七国象戏”与程氏“九九象戏”中都废象而不用,但灵序中则说:“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这是对司马光“象不可用于中国”的有力驳斥,说明大象戏中是有象的;

其二,在晁补之时代各文献中均未提及“士”这一子,说明当时“士”尚未出现,“士”的位置是否由偏禅代入?

其三,司马光“七国象戏”中有一只炮,程氏“九九象戏”中无炮,说明炮的增减问题当时尚未定型;大象所以从“九九象戏”增至纵横十一路,可能是每方各增加两个炮;

第四,尹氏八八象戏和程氏九九象戏都是在方格中行棋,司马光“七国象戏”,晁补之“广象戏”却改为在线上行棋,“大象戏”也是在线上行棋,这是与我国的围棋形式统一起来的缘故。

七、宋徽宗及其宫娥爱好象棋

宋徽宗赵估,宋仁宗第十一子,嗣哲宗位。他深通百艺,琴、棋、书、画和踢球,样样都能。在他的提倡下,宋官廷中颇盛行象棋,当时的嫉妃也爱着象棋宋徽宗不但自己喜欢着象棋,而且还用他优美的瘦金体字书写象棋子,宋徽宗书写的真迹至今尚遗留在当时制造的铜质象棋子中(见图)。在宋徽宗御制的《宣和宫词》中就有“咏象戏”的诗:

北宋铜质象棋子拓片(瘦金体“象”字是宋徽宗亲笔书写的真迹)

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

夜静倚窗辉降葛,玉容相对媛移声。

(毛晋辑《二家宫词》扫叶山房印本第16页)

另据直秘阁周彦质《官词》也说:“象戏官娥共雅欢,团团犀玉布牙盘”(12)。瞧宋徽宗时期多么盛行象棋呵!

八、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象棋子

从开封出土的一批黄铜质象棋子:圆形,最大者直径为三十一厘米,最小者为十一厘米,此外尚有二十至三十厘米不等;棋子的正反两面,有的一边为汉字,一边为图案,有的正反两面均为汉字;棋子的兵种有将、士、象、车、马、饱、卒等七种(见图)。

北宋崇宁间开封出土铜质象棋子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批象棋子为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的遗物。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宋徽宗《宣和宫词》有“牙子金书字更明”的诗句,所讲的是象牙的棋子,比铜棋子更为珍贵。我国的象棋子在唐代是立体的,但到北宋中叶已完全成为平面的了。从立体到平面图案,这是象棋子的初次改革,但仍遗留有形象化的特点,进而代之以字,棋子的形象化完全改掉了。棋子的逐步简化,说明我国象棋的群众性更进一步发展了。

从北宋图案化的象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象棋子的有趣演变:

1.将:头戴纱帽,身穿战袍,腰挂长剑,威风凛凛地坐着。这大将,在战国时叫“桌”,我国传到蒙古去的象棋称“塔”,传到日本去的“将棋”称“玉将”。其步法“直斜行无远近”,但是北宋末的“宣和象棋”,则“将”只能在九宫内行走了。当时传入朝鲜的“将”还可以走士步。

2.士:不是武士,也不是谋士,而是一位女士的形象,她身穿戎装和裙子,十分威武。这是文献上所没有的。在北宋前期的象棋中没有提到士,程氏“九九象戏”和“大象戏”都为偏碑所代替,“士”这个子恐怕到徽宗时才出现的,而且是个女士,这可能与宋宫中的宫女参加着象棋有关。如周彦质官词就有:“象棋官娥共雅欢”的描写。同时据周辉《清波杂志》说徽宗时的宫娥多有武艺,能“跃马飞射,剪柳林,射绣球,击丸踞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象戏中的仕就是这个形象。据《诗经·大雅既醉篇》有“鳌尔女士”句,可见“士”就是这个“女士”的简称。从士是官女,说明这个“将”当是“王”的实指,所以士只能守王边,寸步不离九宫,王也只能在深宫中行走。

3.象:是一只大象的形象。在唐代的象棋中叫“金象将军”或“上将”,可能是骑在象上的将军,流传到北宋初,就只剩下动物的象了。司马光由于不了解象棋中象的演变,就信口开河,说什么“虽名象戏而无象……象不可以用于中国故也”。由于他这话的影响,在北宋象棋大革新中出现的某些棋制中的象为偏、碑所代替,至北宋的末期才确定仍采用传统的象。

4.车:一人推一辆独轮车,车上堆满粮食之类。这是唐代象棋中的所谓“辐车”的形象。但它的着法已改变,程颞诗中说:“尚存周战法”,所以能进能退,战斗力特强。

5.马:为飞马或跑马,象征着跳马步。

6.砲:是一架抛石机,与北宋曾公亮《武经》中的单梢袍无二,但饱架旁立一句手,比《武经》图更为形象。我国抛石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发明,破(炮的繁体字)在晋武帝时潘安仁的《闲居赋》中初次出现。在没有发明大炮之前,抛石机顾名思义就是抛石头之意,到了唐代发明了火药之后,它也用作抛火药弹,叫做“火炮”。“火炮”

在唐末宋初的战争中与抛石机并用。其种类甚多,仅据曾公亮《武经》所载就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炮车、卧车炮、旋风炮、虎炮、柱腹炮、独脚旋风炮、旋风车炮、车行炮、旋风五炮、合炮、火炮等十多种。中国象棋中之有炮,这是与国际象棋的最大区别。火炮的发明和使用都是我国最早,它引起我国古象棋的大改革。开始是不改古代传统的“八八象棋”的形制,每方增一炮,后来由一炮又增至两炮,因此随之改变了“八八象棋”的形制。我们从周彦质

《宫词》”“蹉车避马寻常事,却是提防叠炮难”可知,当头炮的威力已为棋手们所重视了,并且逐步形成了今日当头炮开局的完整体系。

7.卒:手持长矛或戟。卒在“六博”中称“五散”,每方五个;北周和唐代都叫“六甲”,每方八个;司马光的《七国象戏》中代之以弓(一)、弩(一)、刀(二)、剑(四)等兵器,也是八;但到大象戏和宣和象戏中恢复到春秋战国时的“五兵”了。

九、近代中国象棋的定型

我国古代象棋的形制,通过北宋中叶的大革新,通过广大棋艺家对各种棋制的选择,经过了上百年的艺术实践,至北宋末逐步趋于定型。由一系列史料证明,当时已出现棋盘纵十路,横九路,有河界,棋子三十二只,“将”在“九宫”之中,已具有现代象棋的规模。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说,当北宋末,徽、钦二帝被虏时,显仁后未知高宗赵构即位,曾用象棋子,外面包着黄罗,把康王字贴于将子上,并焚香祈祷说:“今三十二子俱掷于局,若康王子入九宫者,必得天位”(14)。另外,宋人萧照画“中兴瑞应图”,其中象棋局大而明显,且与今日象棋局无异。图中画有五女一男,借掷象棋子以卜国运。图前有文字说明,与王明清《挥尘后录》相似,兹录之。

靖康丙午京城陷,虏尽取二圣及天眷在南郊,虏谓守者云:“上领兵河北,旦夕即至,俾宽”。

守者闻其言,给宽二圣之心。显仁尝以象棋黄罗裹将子,书康王二字,晨起焚香祝曰:“若掷子在盘,惟康王子入九宫者,上必得天位”。掷下果如说,他子皆不入,众皆称贺,并奏徽宗大悦,且异之。臣谨赞曰。宗庙大庆,易论春陵,三十二子,乾吉元升,克应密祝,如叶大国,再造王庄,万福是膺。

我国古代所传洛书九宫图

九宫行棋法

中国象棋盘上的“九宫”图

这种有九宫式的中国近代象棋局,当象棋在北宋宫廷中盛行后开始改革的,所谓“九宫”,原为我国古代“数术”家所创,即在九个方格内写1-9个数字,纵横斜任何三个数目加成十五(见图)。宋代象棋局中的九宫据《中应瑞应图》载如(见图)。从图中分析,当时“将”的位置在九宫的中央“五”上,这个“将”其实就是“王”,即所谓“乾卦九五,为人君之象”,棋的第一步当系“将”退“一”位,登“九五”而坐“一”,是一统江山唯我独尊之意,我国传入朝鲜的象棋仍沿其旧。同时,九宫中士的步法,只能斜走士路,不能走将路,这是宋代对宫女严格限制的一种反映。

(1)见清道光间木版本《百局》、《满盘》等象棋谱,题陈希夷老人或陈搏撰。

(2)清吕留良《象棋话》,引林幼如编《象棋月刊》第三十五期,第7页。

(3)林幼如《关于中国象棋历史的初步研究》,见1955年福州版《象期月刊》第三十五期。

(4)司马光《七国象戏图》,引明正德六年沈津刻《欣赏编》。

(5)《二十五史补编.隋唐经籍志考证》,5558页。

(6)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七,艺术类第九,朽蒲部,809页。

(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五,杂艺类。

(8)郑樵《通志》同(6)。

(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九,经籍五十六,杂艺术,1833页。

(10)李清照《漱玉集注》22页。196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

(11)周家森《象棋与棋话》“象棋要略”52页。世界书局民国三十二年版。

(12)周彦质《宫词》,见《十家宫词》卷四,第8页,朱彝尊翻宋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象棋申遗?建议要点脸面!
象棋入门教程:宋代象棋棋子棋盘及规则的介绍
关于唐宋象棋演变的史料补充
象棋源于象牙棋子
一副出土象棋引发的思考:国际象棋应源于中国,中国象棋定型于两宋
中国象棋是楚人的发明?探寻楚河汉界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