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佳作赏析《早》(二)




上午,我们对这篇作文的缘起,还有这篇作文的总体线路进行了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这是本文的头。在这个头里面,我们要着重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开门见山。我们在以前多次讲过,作文的“头”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这三点,是文章开头如何写的正道。

我们也曾经讲过,开门见山就是要点题,就是要有题目的字眼。本文的题目是《早》,而我们在本文的开头中似乎没有见到这个“早”字,所以有些妈妈就提出问题:怎么没有开门见山啊?开门见山要点题,这是一个法门,是对于刚学习作文的孩子来讲的。本文中,似乎没有提到“早”字,但是文意中却体现了这个“早”字。

我们看第一句话: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知道,“早”是表示时间的。时间,我们常讲的顺序是春、夏、秋、冬。人们常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本文中提到的时间是深冬,在深冬这样一个季节里,去访问三味书屋,去寻找一个“早”的趣味,不能不说确实很“早”。这就如雪莱的诗里所说的: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或者还有点像毛主席的一首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故而我们知道,吴老的写作水平确实是值得我们去品味、体会的。我再次强调,写作文要开门见山,不能七拐八绕。我们看原文,一开始就交待了时间,然后再接着交待如何去的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细细品味,在本文开头交待的时间,确实是有几番深意的,而不是简单讲几月几号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理解了吗?

好,我们再随文入观地来理解“深冬,酿雪的天气”中的“”字。这句话,老朋友们一下子就能品出来,是驴头不对马嘴句。天气,怎么能酝酿呢?正是因为我们用平常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来理解,“天气”与“酿”不搭界,而作者却让它们搭了界,所以就成了好句。

进一步来体会,我们讲“酝酿”的意思是发酵,这个发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个开始,也不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再来理解这一句话:在深冬的时候,正酝酿着一场雪。似乎要下,但却没有下――是这样的一个天气。这样品味,我们才可以品出文章的味道。一字如百字,吴老的功力实非一般。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句,怎么去的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开门见山,即:明快。明快,就是明确快捷。这个明快不仅是指语言节奏的明快――大家可以试着读一下,是否有一种朗朗上口、举步轻松的感觉?同时,明快也是明确快捷地表示很快地来到目的地。没有绕路,也没有塞车。

为了让大家体会这个明快,我们不妨再来体会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到过的一篇游记——《小石潭记》,来看看开头是怎么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我们在书中是这样讲评的:“伐竹取道”四个字,讲得很简明。绝对不说用什么工具,怎么砍的,是不是流汗。因为我们的主题是小石潭记,不是伐竹记。所以作者伐竹取道的速度很快,一念之间就让我们看到了小潭。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讲解,我们要真正的体会: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的深意。我们接着来学下一段: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我们曾经多次讲过,“作文没有头,送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在此之前,有些妈妈提问,说怎么没看到“帽子”啊?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这不是“帽子”吗?我们再进行一个简化,把这个“帽子”看得更透一些:三味书屋——就是“帽子”。但这里的三味书屋,是文字上的三味书屋,不是建筑意义上的三味书屋。真切地明白了三味书屋是本段的“帽子”之后,我们再看本段的“衣服”,确实写的是三味,写的是书屋,也就是用了两个对称块的形式来写的。第一个对称块是写三味的“味”,第二个对称块是写书屋的“书”。这就是结构的分析,也就是文章的分析。

看到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要从“味”来写呢?三味书屋是一个建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都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从“味”来写呢?这也正是我们上午提出来的问题: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顺序来写这个“早”的呢?

我们先通读一下全文,大体是这样的一个顺序:一开始是闻到了一种味,起先是认为这“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结果作者又进行了自我的否定。接而又认为这是一种书香的三味: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接而,随着步步深入三味书屋: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又从梅花引出冬天的梅很早,最后点出题意: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正是因为由字意的味,引出迷惑、猜测的味,经过层层深入,最后确定是梅花的味。可以说先写这个“味”,是精心布局、巧妙构思的。正如马三立的相声《祖传秘方》一样:打开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最后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不是“挠挠”,是“梅花”。

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一条“味”的主线,再来体会第一段就更加清晰了。当然,这第一段还要按照作者为我们布下的迷局“迷”下去:“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我们先来讲这一句。我们曾经多次讲过,写水听不到水声那是一种遗憾;写花写不出香味也是一种遗憾。这里门还没有开,正如《红楼梦》里林妹妹初见凤姐时,还没看到凤姐呢,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在这里有四个字需要休会——纯净疏淡,这四个字是准确、生动、形象的。“纯净”,表示没有其它的杂香,“纯净”表示的不是低级的香水混杂在一起;“疏淡”,就是稀疏、清淡,是一股幽幽的、轻轻的、细细的香,若有若无,有的时候若无,无的时候又似有,有的时候却又很纯。

文字的准确在于形象,在于能助读者随文入观,如闻其香,这叫遣词造句。遣词造句不是文字,不是成语的简单堆砌。谴是派遣,是驾驭,造是创造、革新。通俗地讲,遣词造句就要有个性,有个性就要创造。而当今我们让小学生们抄词抄句,是与遣词造句的精神大相违背的。没有个性的、不能为主题服务、不能带领读者随文入观的文字,是死的文字。呵呵,说着说着就夹叙夹议了。

回到正文,为了把“纯净疏淡”这四个字写实,作者用了两个意法、两个对称句——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当作者为我们打开第一个小纸包的时候,随即又自我否定——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

接而又打开了第二个小纸包——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为了说明这个判断,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意法——似乎穿越了时空,似乎听到了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们初看这个对称段,会有一种唐突的感觉,其实不然,我们刚才说了全文的一个总线路:先说迷糊的“味”,然后否定,接着认为这是“书味”。为了把我们带向“书味”,作者就把这个三味书屋写将开来。从顺序上讲,是由味法转到色法上来,写了从“味”到“三味”,从“三味”到“书味”,再从“书味”到“书屋”,次第深入,层层展开。这一段写的就是书屋,然后又从“书屋”写到“书事”。这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家书屋作文500字
唯有梅花似故人:给钱钟书故居写对联
我眼中的先锋书店——老门东先锋书店
南京,这座从婺源搬来的百年老宅,如今成了中国的最美书店
福州晓风书屋 | 书香和人缘
我的书屋我的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