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明清篇

我看书喜欢倒着读,先读了相对最熟悉的明清。读完了却是大吃一惊,感慨晋江小说害人不浅,当然还是戒不掉小甜文的快乐。

在我浅薄又片面的认知中,明清两朝,明朝昏庸,清朝则是励精图治,故活在明朝很悲哀,活在清朝比较幸福。我读完却是被作者结结实实的打了一棒子。

先说明朝,明代出现了一个退步:明太祖因宰相造反废除宰相,以九卿制度代之。九卿就是传统的六部户吏礼兵刑工,加上负责监察的都察院、公文出纳总机关通政司和主平反的大理寺。武官则设大都督五位,只负责打仗时带兵,其他事务则归兵部。明朝九卿之上,再无首长,故明制有卿无公,是一个多头政府。虽然明朝一切事权集中在中央,但是还要经过多级官员廷推、廷议和廷鞫(ju一声)的,并不是全由皇帝独裁。明朝六部有个官职叫给事中,虽是七品官,但却对上面的问题有审核和提议权,他们精通各科问题,相当于现在的专家智囊团,故地位超然。

明初的皇帝南征北战,自然重视朝政,此时的秘书处内阁只有为皇帝代笔的权利。随着帝位沿袭,皇帝越来越懒,阁权慢慢变重。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兼任,地位自然上升。明初时皇帝虽集权,但多是小事批红大事召集内阁商议,但后代君王困于深宫,能力也有限,惧怕朝政,甚至避不上朝。这就是废丞相的弊端了,皇帝需要对一切事物直接负责却没有负责的能力。皇帝不见朝臣,但是朝臣要事事秉奏皇帝,中间的传话人太监便随之崛起。明初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但后来太监首领司礼监却一度有宰相之权,为明朝覆灭埋下祸根。

先生提起张居正,说他虽有建树却罔顾法制,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臣。我倒是觉得张居正还算厉害,就是贪恋权柄,没给自己留条后路。

明代考试采用的是经典科考制度,就是在进士与翰林院上做了点文章。

会试中试,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后,继续在中央读书,称为散馆,三年后加试,优秀者可成翰林。明朝非进士翰林不能做大官,举人以下则没有大官,这种制度重法不重人,但好处是把人才留在高度集权的中央,没有压力的做学问、学政治,培养学识和声望,是朝廷培养、储蓄的人才。当然,翰林不一定全是人才,然而政治家、学问家皆出于此。

明朝八股文始于公平公正录取人才之意,模仿律诗制度,但是制度却是消磨人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斲(zhuo)丧人才的制度,也是可悲可叹。

明代赋税制度特色就是记录户口的黄册与记录田地的鱼鳞册,还有把民间差役杂项等一并归入田赋项下的一条鞭法。这些制度初心都是方便管理,但是随着时间推延都被某些人钻出了空子,逐渐失去优势。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绝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任何时期的各项制度,必然会相互配合,互相牵动影响,而形成一整套。例如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后代中国人理想的土地制度之范本,但因当时贵族阶级为求税收便利,最终被破坏了。

明代兵制也有意思。明太祖说:“吾养兵百万,要不废百姓一粒米。”明代推行卫所制度,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收赋税,同府兵制一样。但是历经两三百年太平生活后,明朝由上到下精神懈怠,制度的弊端也显现出来。战时从各地调兵慢且水土不服,武库的军装和武器早已储备多年已经老化锈钝,不适合新组建的部队了。一个国家的武装,不能只讲精神,物质条件也要紧。武力方面,经过几个太平盛世,也该会衰落的。突然来一个满清,抵不住,也不足为怪。

如果说明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历史王朝,一直在沿着历史的轨迹周而复始的向前演进,那么清朝则被满洲部落的特权与私心扰乱了眼睛,把疲惫的封建王朝拉下了深渊。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就是卖弄法术的私政权。

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族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

清代政府发布的最高指令是上谕,一种明发上谕一种,寄信上谕。一切事情,各地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全国政治变成了秘密不再公开,这种状态下,皇帝高度专制。皇帝了解各地长官的一切活动,甚至派出专门的人员监视长官的言行。高度专制下的种种行为是一种法术,因为它是纯粹出于私心的,而私心决不能形成制度。

历代中国官吏任用都归吏部,清朝官员却都要在被引见皇帝后才能正式上任,这是向世人宣告皇帝的权。清代重要官员多为满人,少数文官留给汉人做,虽说六部官员要一满一汉,但是汉人始终无太大话语权,这种局面直到清晚期清政府危机四伏时才有所改观。私心的制度,便是法术。法术是专讲手段不论意义的。若说法术有意义,则只是些私意义。

清制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要人不过问政事,这是出于私心。清朝时的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每个明伦堂都有卧碑,上有三条禁令: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舍结盟;不得刊刻文字。这三条恰好是近代西方追求的言论、结社和出版三项诉求,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清代之存心。明代是鼓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历代都是如此。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这成什么制度呢?这只是满洲部族政权便利他们统治中国的一些无理的法术。

清代私制度之下,最坏的是他们要给自己的心虚留一个退路,于是给满人划了一个禁区:关东三省,禁止汉人出关。直到光绪末年,才允许河北、山东人出关开垦。当时第一大岛也划为禁地,不许福建人私渡。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察哈尔和绥远,为把蒙古人与汉人隔开,也是光绪末年才开禁。第四个就是新疆,满人把这块尚未开辟的沃土留作满族人的衣食之地,希望满人能去那里。

满人先打蒙古才进的中国,蒙古原先也曾打进中国,是故他们对蒙古人刻意拉拢,为蒙人封很高的爵位,但是却禁止蒙古与汉人通商。他们歧视一向忠于明王朝的朝鲜,但是由于满清皇帝特别信奉喇嘛教,又对西藏特别怀柔。满族政权一面孔夫子一面喇嘛教,意图用宗教法术来拉拢和统治蒙古和西藏。

清朝是一个十足的帝国,他设立理藩院,由满人管理,下有蒙古人,把汉人排除在外。这就像是英国与我国香岛,总督直属于英国王室,他们搞国内国外两套体制,本国搞民主政治,国外征服地则是属于帝国的殖民地,不许有民主。

清代也有科举,给文人以希望却压制文人升迁,对汉人知识分子区别对待。他们用一些政令蒙骗讨好占汉人大多数的农民来分解中国社会的抵抗力,其实对汉人民众也是打一顿棍棒再给几个枣——还是些华而不实的红酸枣,毕竟地丁合一后,实际赋税还再增加,是故很快就是去其讨好民众的作用,农民运动重新兴起扩大。人口税加进地税,人口愈增,就形成人民对国家不负责任。直到现在,一般人民若是无产无地就像不需要对国家负什么责任似的,实在不算好制度。

清代怀柔蕃属,压迫汉人。一面用科举诱惑汉人知识分子,一面搞一套办法压制汉人。还有就是讨好下层民众。这三点是历朝皇帝不断改进的结果,一直在巩固满族通知和皇帝中央集权。

总之清代在制度上,实在没有几项值得称道的。整天被各种清穿文洗脑的我,也意识到了满清时期汉人的酸楚,想想当时,汉人也就是被殖民的可怜亡国奴了罢。

顺手翻了先生的历朝总论,一是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二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经造成了社会各阶层趋向于平等,逐步早就一个平铺的社会,政权普遍公开。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有节制资本的政策,有废除一切特权的措施。当然,平铺社会也有毛病,最主要就是没有力量。分权的封建社会,即使在政府垮台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起来反抗。当然,这里的分权可不是特权。三是长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可是这种情况下的知识分子维持不过三代,寒门子弟平地而起自然依靠皇权赏识,实现了进一步的集权和专制。四是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相沿已久,经过历朝修修补补,已经是补丁摞补丁。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人才无可表现,于是有大乱。若是专用法制来束缚人,使得人人不获尽其才,则必将酿乱。

先生看来,新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跟进他国的先进潮流,沿用我们的旧经验,创新法,立新人。若是一味地抄袭模仿,那就没什么觉悟了。传统和历史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他国的先进制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横插进去的。这就牵扯到整个的文化问题了,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空谈理论是没有用的,多读读历史吧。希望历史能叫人不武断。

事情的复杂和利弊得失,历久始见。所以历史有很多问题,不能够一言以蔽之。但历史始终是客观事实,没有对不对一说,不对的是我们不注重历史,不肯以史为鉴。至于那些整天嚷嚷着梦回大清的傻瓜,我现在都想扇死他们,作为平头百姓,宁愿回大明也别回大清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清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之清朝
[转载]清代的政治得失
制度·人事·法术 | 读书日
导致中华文明倒退的朝代
【说历史】历代政治得失之清代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