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河奔腾,文明“潮”涌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1期内容

长江文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其孕育的传统文化绵延赓续、生生不息。江河奔腾,文化宝藏源源不断被探索挖掘。尤其是中央提出建设长江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公园两大国家级文化公园后,伴随科技发展、文化创新,江河文明带着新鲜的潮流气息扑面而来,不断演绎大江大河新时代的新传奇。


长江篇:“潮”文化打开万里“江愁”
半月谈记者 杨绍功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如果说守护“乡愁”是让人能够看到记忆中的乡村,留住“江愁”则是要让“共饮一江水”的人们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长江沿岸文化。

长江南京段的江豚在嬉戏

让一口饭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在后备箱市集上摆摊儿讲述江豚的故事,以古人为IP打造感受长江的文化之旅……进入新时代,沿江城镇统筹长江文化保护与利用,生产、生活、生态与文化有机融合,以各种新潮的创意方式打开万里长江上的一段段“江愁”。
以绿色为潮:米饭又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秋高气爽,长江边的江苏太仓东林村合作农场内,2000多亩晚稻成熟了,秋风翻起阵阵金黄的稻浪。村庄间依稀能听到“咩咩”的叫声。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指着羊棚对半月谈记者说:“这些羊是改变我们村命运的宝贝。我们特意请供电公司在羊棚上搞了光伏电站,让羊棚里有水有电又凉爽。”
10年前,东林村搞起了米业公司,村民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种出的大米卖不出好价钱。村里请环保局来做测试,发现水土含磷量超标。农科院所给苏齐芳指了一条路:秸秆养羊,羊粪肥田。几年下来,村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1.9%提高到了3.2%。收上来的谷子要尽快烘干加工才能保证原汁原味,国网太仓供电公司对村里12台烘干机进行了“油改电”,让粮食烘干成本一下子下降了八成,烘干效率明显高了。
“一只羊,一度电,出去的人回来说村里的米饭又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苏齐芳说,生长在长江边的人,对长江的一片水、一株草、一种风味都心怀牵挂,我们留住了儿时的味道,就留住了共同的“江愁”。
从东林村向长江上游走80公里左右,是江苏张家港的永兴村。凉风徐徐、芦苇摇摆,这里的一派江村风貌令人心旷神怡。2019年以来,永兴村着力打造“江愁田园综合体”项目,清理了水产养殖场,提升了江堤内侧河道水质,整治了沿江生态和人居环境。原本被生产设施遮蔽的江岸又恢复了往日的自然风貌,永兴村也因此被当地人誉为“最美江村”。
生态保护只是第一步,永兴村还在文化保护上发力,让长江文化符号扎根。在江堤荒地上,永兴村复原了多幢异地保护搬迁而来的古宅,并依此打造了江边园林——明清园。走进这个江村,人们只需要点一点手机App就可以了解村情村貌、订购餐饮民宿和演出票。
以时尚为潮:江豚和水蜜桃成萌宠奇珍

南京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生存的城市,江豚是南京市民的“心尖尖”。在长江下关江面上,一度不见踪影的江豚,近年来因为流域环境的改善而重回南京市民的生活。“常见了不等于不需要保护。”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说,“我们普及江豚文化知识,为的是告诉大家江豚在长江流域的独特性,是南京人的'江愁’。”
长江边的五马渡,相传是西晋末年司马睿等5个司马氏王族渡江的地方。渡口以南就是幕府山,山上有达摩古洞,流传着这位禅宗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近年来,五马渡成为南京后备箱市集的发源地。南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后备箱市集引入达摩古洞景区,让这个市集变成了一个充满经济和文化活力的社交空间。来这里出摊的不仅有忙活吃喝玩乐的小店主,还有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单位。

为了出摊儿,姜盟和协会成员们精心筹备了一批与江豚相关的文创产品,有治愈画风的冰箱贴,有色彩丰富的江豚卡通贴纸,有可爱的江豚立体橡皮擦……许多人对他们的文创产品非常感兴趣,一次次后备箱市集的聚会唤起了人们对江豚的美好记忆。
五马渡沿江而下200多公里是张家港市的凤凰镇,这里出产的水蜜桃没有无锡阳山镇的水蜜桃知名。但这个夏天,凤凰水蜜桃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一次逆袭。6月,凤凰镇推出了一款名为“三个桃子”的数字藏品,用苏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木版年画美术技法,创作了刘关张三人抱桃而立的“桃源三结义”年画形象。“三个桃子”数字藏品只发行999份,每份售价59.9元。村民们将数字藏品与3只装的水蜜桃做成礼盒,让凤凰水蜜桃火出了圈。
如此新潮的农产品包装形式给长江边的新农人带来极大启发。为挖掘这类奇思妙想,苏州市吴江区办起了一年一度的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来自长三角的新农人纷纷登台晒出农业数字化创业创新的金点子,让更多农产品在数字化时代变身长江文化的潮流载体。
以复古为潮:古人明星串连长江文化奇观

长江流至江阴段,遇黄山阻隔江面骤窄,最狭处仅1.25公里,江阴由此被称为“长江锁钥”。如今,这个长江要塞以新的方式发挥作用,与沿江省市共同打造长江文化的新体验。
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探索长江源头千里跋涉。徐霞客不会想到,数百年后,他会成为家乡江阴最耀眼的文化IP。
今年是江阴连续17年举办“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当地以“游圣徐霞客”为纽带,与徐霞客长江溯源走过的城市联动,举办徐霞客学术研讨活动,开展“长江溯源霞客行”大型文艺演出,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江阴从“历史文化名城”向“文旅休闲名城”转型。
为了让这座江城尽可能恢复徐霞客笔下的风貌,江阴推动沿江码头、工厂、轮渡等搬迁退让、绿色转型,生产岸线占比从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腾出滨江空间,正好可以打造由8公里沿江公园、10公里生态运河组成的“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如今,经过生态修复的江岸已经形成了“江阴外滩”、窑港口湿地等网红打卡地。
当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成为留住万里“江愁”的大手笔。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是地方性文化建设规划,需要协同沿江13个省区市,布局城市乡村,兼顾物质与精神,梳理文化体系,提炼文化标识。
一座座欣欣向荣的江村、江城为长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内涵,同时让“江愁”有了更多更“潮”的打开方式。
黄河篇:黄河文化公园谋划“黄河大合唱”
半月谈记者 史林静 李文哲
漫长的文明进程为黄河沿岸留下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新时代,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潮迭起,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黄河这座文化宝库更新了内涵。与此同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在蓄势擘画,志在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传统文化破圈觉醒

戴上白手套,手持迷你版考古神器“洛阳铲”,将一个圆柱形土块外围的泥土一点点铲下,再用小刷子扫去层层浮土,运气好的可能会挖到“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吹笛女乐俑”等宝物。在今年9月的“博博会”上,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圈粉无数,不少体验者大呼“虽然废手,但很过瘾”。

“漫漫黄河,九曲蜿蜒沉淀了历史,同时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大河文明中不曾断流的文明,传承黄河文化是每位文博工作者的责任。”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目前,河南博物院梳理出数百个文物元素创意点,开发出“考古盲盒”“仕女乐队”“玉佩棒棒糖”等众多热门文创产品。
越来越多的沿黄博物馆开始创新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诸多珍贵的黄河文化遗产借由这一载体与群众拉近距离,变得越来越可触摸。
表达方式的创新使黄河文化的魅力被逐渐唤醒,年轻群体与黄河文化破圈相拥。每逢节假日,一批汉服装扮的年轻人,穿梭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向对面走来的陌生人颔首微笑,擦身而过便是穿越千年的浪漫。今年开学季,在古韵悠扬的乐曲中,身着汉服的西安碑林区某小学一年级新生,正衣冠、点朱砂,整齐入场,开学第一课充满传统仪式感。
2022年一系列黄河“潮文化”活动袭来,精品舞剧话剧、当代黄河主题艺术研究展、黄河沿岸石窟造像高浮雕拓片艺术展,让人应接不暇。数字技术成为黄河文化破圈新推手,龙门石窟古街上演的《无上龙门》5D演出,让游客如同置身莲花洞内,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
依托厚重的文物文化资源,黄河沿岸各地正借势探索,让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当代生活。
让技术有思想,让视觉有灵魂

浩渺星空下,一群身段丰腴、面点红妆的唐宫小姐姐踩着细碎的舞步,在花园里穿行嬉戏,活脱脱博物馆复活的唐朝乐女俑;舞者拂袖起舞,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洛神水赋》,1800年前曹植名篇《洛神赋》中“洛神”形象得以展现。

自2021年起,“中国节日”系列节目IP至今已推出14台晚会。晚会模式以“网剧+网综”为主,截至2022年10月5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全网总阅读量已突破500亿。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离不开黄河文化、黄河故事。2021年《清明奇妙游》器乐节目《精忠报国》,融合了中西方管弦乐器、京剧念白的艺术手段,响彻在黄河古道边,令人心潮澎湃。
新郑歌钟,王孙诰编磬、瑟、笙……千年前的古乐器依次奏响,一首由九种古乐器演奏的现代歌曲《孤勇者》,穿越时空,对话古今。用古乐器演绎流行音乐,并不是“华夏古乐团”第一次创新。自2000年成立开始,华夏古乐团已经复原、复制了陶埙、编钟、箜篌等300余件套音乐文物,并根据历代乐谱、文献和民间音乐遗产,编译、创作了100余首古风乐曲。
“守着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创新性结合,守正创新,让历史文化与新模式、新业态相融合。”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让技术有思想,让视觉有灵魂,成为新时代传承黄河文化的共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随着科技赋能纷纷复活,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备受青年人追捧的潮流。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文化公园与黄河滩地公园绵延呼应,路在林中、园在城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载体,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自2021年6月运营至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观众近100万人次。
消费力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自2020年推出以来,销售额已突破4000万元。家住郑州的李芳在线下单了一件考古盲盒作为9岁儿子的礼物。“他是考古盲盒的爱好者,已经开出了鼎、吹笛女佣、铜鸠车、铜牛、陶狗,每次都有期待和惊喜,也能了解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李芳说。
“在郑州,体会华夏古国的神秘;在洛阳,看盛世隋唐的辉煌;在开封,感受东京梦华的宋韵。”河南文旅发展的新符号“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备受瞩目。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原地区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分布于黄河沿线的郑州、开封、洛阳3座古都,集中承载和见证了璀璨辉煌的黄河文化。

2020年4月,河南省文旅厅就联合黄河设计院等专业机构组成调研组,分赴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三门峡等多地,实地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专题调研,摸清家底。
建设黄河文化公园,需要大手笔擘画。据悉,多项重点任务已列入系统规划:一是规划建设14条集中展示带,包括黄河干流、伊洛河、贾鲁河、卫河、沁河、淇河、洹河、漳河8条蓝带,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汴河故道3条绿带,沿太行山、沿秦岭余脉、环嵩山3条青带;二是重点建设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50个核心展示园,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洛邑古城等160个特色展示点;三是建设30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黄河国家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落,推出20条黄河文化线路,建设一批黄河文化驿站。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表示,河南正在加快建设以黄河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探寻中华文明、触摸华夏历史、感悟黄河文化的公共开放空间。
编辑:张曦
责编:秦黛新 / 校对:张子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省文旅厅与河南大学共建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
郑州将三年建设100家以上博物馆
【锦绣中华】宁夏黄河楼
芜湖景色好 江豚如约至
黄河文化丛书
中国八大名画,都是杰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