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上)

“老子自序”是解读《道德经》的一把钥匙,读懂了“老子自序”,就读懂了半部《道德经》。

还原版《道德经》(3.0)“老子自序” 全文如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夫人好解事,我结有知。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不之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大道甚夷,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茫乎其未央哉,惚乎其若晦,恍乎其若无所止。

众人熙熙,如乡于太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如婴儿未孩,裸乎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哉,沌沌乎。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我独玩以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饲母。 

“老子自序”一章在传世本中被肢解成了三块,分散在三个不同的章节,分别是传世本第70章、第53章和第20章。如今它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老子在这里向我们昭示,世界是真实的,但人们脑子里的世界却都是虚幻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人无法捕捉一个完整的世界,因此人们一生都活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世界里。

这好比一个人只见到了大象的一只腿,而从来没有见过整头大象,于是他就把大象想象成了一棵大树。这就是人们脑子里的虚幻世界,也是柏拉图洞穴寓言的真实再现,它误导人们作出种种荒谬的人生选择,却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生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人们却只看到了生,看不明白人死,于是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这其实就是在用虚构的认知来无端恐吓自己。又比如人们热衷于追求名利财富,却不知到这些东西最终并非自己所能支配,忙忙碌碌一生,谁知道到头来竟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谁才是那永远伴随自己的最忠实的伴侣?

面对一个个天问,老子写下了这部《道德经》,教你我如何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去把握那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道德经》绝不仅仅是什么君王南面之术,它是一部人生的葵花宝典,让你活的真实,活的自在,活成自己。

复原后的“老子自序”脉络清晰,整章分为开头,上段和下段三部分。开头点明了本章的主旨,上、下段分别围绕“知”和“行”两个字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老子开篇提出的问题是: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这个“言”是指理论,也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莫之能知”是“莫能知之”的倒装,其中“之”代指“吾言”,传世本此句作“莫能知”,缺失了“之”字,就成了泛指,文义便不甚准确。

老子指出,《道德经》是一整套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想方法,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一系列社会实践。这套理论亲善友好,非常易懂也非常好用,但人们却搞不懂,也难以将它付诸实践。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这样就引出了“老子自序”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我能知而别人却不能知?

二、为什么我能做到而别人却做不到?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知”,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行”。整个“老子自序”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老子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夫人好解事,我结有知。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不之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老子说,首先我与别人看问题的方法不同。

“夫人好解事,我结有知。”

这句话是老子这个答案的核心,但传世本中却神龙不见其身。

传世本对应这句话的是段几乎与之联系不到一起的文字:“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所幸,帛书甲本提供了老子原文的重要线索:“介然”帛书作“扌絜”,“径”作“解”。依老子当时的文字习惯,“扌絜”的原文当为“絜”,而“絜”就是“结”的意思。《大学》:“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郑玄注:“絜,犹结也。”

此外,还原版又注意到,传世本曾出现“使”为“事”之抄误(还原版《道德经》第26章),经还原版勘误后化解了困扰人们两千多年的疑惑,结合这一实证综合分析判断后,还原版得到了“夫人好解事,我结有知”这一老子原句。

楚简《老子甲》中的“史”字
楚简《老子甲》中的“事”字

“解”与“结”是一对正反。“解”就是将整块肢解成碎片,如同庄子的《庖丁解牛》,三下五除二将一头全牛大卸八块,拆成碎片。而“结”则恰恰相反,要将满地碎片拼凑成一幅整图,正如传世本《道德经》的一章章,都是一组组肢解成碎片的老子章句,要得到真正的老子原文,就要将这些碎片重新拼接成一幅整图,才能再现老子初衷,领略老子那无与伦比的风采。

老子在此强调,我与别人的差异并不是什么秘密,别人对世界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自己见到的那一小块,那只是整个世界被拆解后留下的几个碎片,这叫“人好解事”。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习惯于将所见到的碎片复原,不拘于就事论事,而是由此及彼,以有推无,还原出事物的全貌,从而能知人所不知,以至于无所不知,这叫作“我结有知”。

“人好解事”必然导致以偏概全,以假乱真,掉进柏拉图的洞穴。而“我结有知”则需要长袖善舞,将所有缺失的碎片一个个补上,缺一不可,这才叫全知全能,谓之圣人“知不知”。

“言有宗,事有君。”

那么,怎样才能将缺失的碎片给补上呢?这就需要有章可循。这个章法就是“言有宗,事有君。”

老子说,一切理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都有它的出发点,这叫“言有宗”。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主导它的规律,都有背后的操盘手,这叫“事有君”。“言”是指理论,“事”是指实践。

“夫唯不之知,是以不我知。”

“不之知”、“不我知”是“不知之”、“不知我”的倒装,“之”代指上文“言有宗,事有君。”传世本“不之知”作“无知”是后人的误勘,没有了“之”字,成了漫无边际的泛指,文义容易引起歧义,此非老子的严谨文风所为。

老子说,别人无法读懂我的《道德经》,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我理论的出发点,以及我推导出这些结论的方法。

老子这话就像是针对传统老学的预言,传统老学既没有探究老子理论的基本假设,也没有考证老子推导其理论的具体方法。实际上,传统老学完全不关心什么是老子理论的“宗”,什么又是老子推导其理论的“君”,因此传统老学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之知,是以不我知。”

而还原版《道德经》在复原老子原文时,运用的恰恰是老子的“言有宗,事有君”这套方法论。还原版首先发现的就是“对立统一”和“公平公正”两大基本原理,这两大原理就是老子理论的“宗”。而老子理论的“君”,则是老子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老子严格地按照逻辑演绎在推导他的所有结论。

所以,传统老学手捧传世本《道德经》琢磨了两千年也琢磨不透老子,而还原版《道德经》首当其冲就是正本清源,挑明了老子理论的“宗”和“君”,还原出了老子原本,老子思想的真谛随之跃然纸上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老子说,真正懂我理论的人寥寥无几,正说明了我这理论的重要性。

“则我者贵矣”帛书甲乙本作“则我贵矣”。请注意,“我者贵”与“我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者”在此不是助词,而是代词,代指“理论”,因此“我者贵”是指“我的理论重要”,而“我贵”则表示“我重要”。显然,后者说法有违老子的人生观。

王弼和河上公本此句均作“我者贵”,在此更符合老子思想。所以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认为帛书本就比传世本更契合老义。还原版的研究表明,传世本与帛书《老子》分属两个独立的传承体系,各有千秋。

在此须再次强调,数学是人类的发现,而不是人类的发明。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又或是杨振宁,在深入研究了宇宙的本质后都断言,宇宙是被精心设计的,我们的世界存在一个真正的主宰。

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自今及古,其命不去,以阅众甫。执固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是按照数理逻辑来构造宇宙的。时间流逝,桑海沧田,世事变幻,但千百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数理逻辑。老子若果真发现了道,那他一定发现了数理逻辑。

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人类的数学思想已经开始萌芽。庄子与欧几里得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根据庄子在《齐物论》中的表述,庄子应该是独立地发现了老子的宇宙模型,老子的“玄生众眇”在《齐物论》中就是用平面几何来表达的。只不过庄子用的是另一套术语,称之为“道枢”。

比庄子稍许早了100年左右的墨子,其经典力作《大取》展现的就是一套欧几里得的思想方法。而老子比墨子又早了将近100年,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早期的数学思想并不奇怪,因为当时的智者并不没有学科之分,而老子对圣人的界定则是要全知全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与无尤:学习《道德经》应避免陷入版本之争的陷阱
传世版《道德经》真是老子写的吗?,帛书版《老子甲本》告诉你
紫宸道:老子道德经帛书甲本——道经!
帛书本《老子》与流行本《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朗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