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45)搜狗网页
以后我看《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有颜氏家传方治麻疹不出、豆疹不出有这么个方,就有鸡冠血,就这个方。 从那以后我用石膏就非常地谨慎了。不要一开方就把石膏用上去了,得分在什么阶段。再学习《伤寒论》张仲景这一句话“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就感觉非常亲切。所以为什么《伤寒论》有法有方。岳美中岳老说《伤寒论》有法有方,“法”是什么?这些地方就叫“法”。什么叫“可”?什么叫“不可”?给你分析出来两方面的问题,就有法了,就有所遵从了。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9) 这一条与第150条相互呼应,共论太少并病的治法和禁忌。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这叫并病。症状是“心下痞硬,颈项强而眩者”,这是太阳和少阳两经的证候先后出现了。治疗要用刺法,不要吃汤药,刺大椎、肺俞以解太阳之邪,肝俞以解少阳之邪。“慎勿下之”,叮咛之词,千万不要用泻下,不要因为心下硬而用泄法。这一条就和前面讲的第150条,意思是相同的。第150条是禁汗,不能发汗,“发汗则谵语”。这一条是禁下,如果误下则变成结胸。这两条意思是一致的。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80)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这一条讲太少合病下利的证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同时发病,既有太阳的症状,也有少阳的症状。“合病两三经同病”,两三经病同时出现,不分先后次第,这样就叫合病。在合病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特点是“自下利者”。“自下利”就是未经过泻下自己就有下利。这是个什么道理啊?太阳和少阳合病出现下利的特点,反映了少阳之热已逼入里,逼入肠胃。下利是个里证,这个里证见于太阳、少阳合病的基础之上,所以是少阳的热邪逼迫肠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太阳治,给他发汗,就不对,因为已经出现少阳病,少阳是禁汗的。如果用泻下之法,也不对,因为少阳是禁下的。汗下皆非所宜,都不可用。 目前的情况是少阳之热逼迫于肠胃而作下利,所以就要用清法,得先清少阳之热,使少阳这个热邪一解,下利就自止了。少阳之热去了,肠胃之热就解了。肠胃之热一解了,下利就解除了。下利一止,少阳的热邪就减轻了,少阳的热势一减轻,少阳的枢机也就因之而利,太阳之邪因而得解。所以这是一个清少阳之热,助少阳之枢,使太阳之表自然而解的一个治疗方法。所以要给他吃黄芩汤,清少阳之热。 “若呕者”,如果这个人胃气上逆,或夹有痰饮而作呕,“与黄芩汤”,再加上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治呕。这个意思和葛根汤“二阳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呕者”,也可以加半夏,意思一样。 黄芩汤由黄芩、甘草、芍药、大枣组成,“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治少阳热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汤,少阳阳明下利用大承气汤,这个用黄芩汤。黄芩是苦寒之药,清肝胆之热。芍药能够养肝胆之阴,能于土中伐木,在脾胃当中伐肝胆木气的横逆,还能够治疗腹痛,因为下利往往有点儿肚子疼。黄芩清肝胆之热,芍药平肝木而和阴,因为是热邪之利,所以这两个药为主。大枣、甘草补中扶正,而治利后之虚。如果呕逆,胃气上逆而夹饮邪,加半夏、生姜蠲饮以治呕。后世有一个方子叫芍药汤,“芍药滞下便脓血”,实际上就是从黄芩汤发展而来的。一个清热,一个平肝养阴,治腹中疼痛。黄芩汤是清肝胆之热,治肝胆热性下利。下利和一般的腹泻就不同,因为它是热性下利,所以下利黏腻,肚子疼,有些像痢疾。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81) 黄连汤方: 黄连 甘草炙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这一条是讲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 这一条注意两个“有”字,“胸中有热”的“有”,“胃中有邪气”的“有”。有者,就是原来就有的意思。“胸中有热”是上热;“胃中有邪气”是胃里、中焦有邪气。 什么邪气?这里指寒邪之气。就是上边有热,中焦还有寒,这样一个病理反映到证候上来,胃里有寒,所以肚子就疼痛;胸中有热,就是“欲呕吐者”,总想着要呕吐,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加个“欲呕吐”,这是上热而中寒。上热而中寒,这也是一个阴阳升降不利的关系。胸中之热不能下行,所以热在上而寒在中,凡是这样的寒热错杂之证都和阴阳的升降有关系。 这条的特点和脾胃升降不利的心下痞硬不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一个它没有心下痞,一个它有腹中痛、肚子疼。说明如果寒热之邪痞塞于心下,它就作痞、心下痞,心下痞我们就用泻心汤。如果热在上而寒在下肚子疼痛,寒凝于中,而不作痞的,不是塞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半上半下那个地方,它分开了,热就是在上边,寒就在腹中、下边。这样就是腹中痛,它虽然是补脾,它肚子一定要疼。为什么要疼?它有寒,为什么“欲呕吐”?它上边有热。热只在上,而寒只在下,未构成一个交通痞塞的病机,就不作痞。痞证往住从条文上来看,由于误下,“病在阴而反下之,则作痞也”,误下伤了脾胃,总之,脾胃它得受伤,然后作心下痞。这是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原来就有,不是说是由于误下,来路不同,所以张仲景加上两个“有”字,有者是自身原有的,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样怎么办?“黄连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看这个病,有大便腹泻的一面,这个条文上头没有写。“欲呕吐,腹中疼”,也有时候大便不调,大便不好,就是说夹有腹泻,这个腹泻不是下利,不是痢疾,就是大便不调,一天拉个两三次。所以“热病于上,而欲呕吐,寒病于下,而腹中作痛”,或者出现下利,是上热下寒,也属于阴阳升降的失调,但是没有形成心下痞,这是黄连汤证的一个特点。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都有心下痞。黄连泻心汤实际上就是半夏泻心汤,把黄芩减掉,再加上一味桂枝,同时黄连的剂量稍微大一点儿,和半夏泻心汤意思差不多。 虽然这个方子以黄连为名,叫黄连汤,但是从药味的组成来看,热药重于寒药。苦寒下降之药只有一个黄连,干姜、桂枝、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这些都是辛温之药。这样来看,虽然是一个热上寒下之变,但是从治疗来看是侧重于温,温补的作用要强烈一些。泻心汤的芩连是并用的,以解寒热错杂之邪,黄连汤把黄芩去掉,又加上一个桂枝,所以通阳去寒的作用就要强烈一些,泻热的力量就少一点儿。大家可以有这样的意见了,那不用黄连行不行?不用黄连可不行。古人有一个方子叫连理汤,就是理中汤里加上黄连。连理汤和理中汤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比如腹痛下利,看着像有寒,用理中汤止不住,用理中汤加上黄连后,马上就见好了,也不腹泻了,吃了药就挺舒服。 为什么要加桂枝?干姜和桂枝,张仲景常配合在一起用,最典型的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是个守药,守而不行,补的力量很大。下利用干姜能补是守,桂枝能行,能温通,这两个药都是热性药,一个是守的,一个是行的,这一守一行,上下的寒热才能互相交通,这个意义就更好了。桂枝有温通的作用,温通上下,温通内外,同时它还有理气的作用。在临床的时候,上面想呕吐,下面还腹泻,寒热错杂的,黄连汤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82)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183)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之。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84)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这三条是关于风湿病的条文,是伤寒的类证,属杂病范围,所以《金匮要略》中也载有三方。三方都能治疗风寒湿痹,但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为风湿偏重于肌肉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而设。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85)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阳明热而未实的脉证治法。 关于“表有热,里有寒”,注家有多种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我认为应该在“表”底下加一个“里”字,此“表里有热”。“里有寒”这个就简略了。就是“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突出一个脉,因为脉浮滑,大浮数动滑,这都是阳脉。脉浮而滑,是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气分有热。气分有热充斥于表里,表里有热,口燥渴,心烦,汗出这些症状也是自在言外了。如果气还没有伤,只是伤了津液,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不要加人参。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知母有些苦味,很滋润,能滋养津液,还有点儿养肾阴、肺阴、胃阴的作用,对于肺、肾、胃这三个脏器的阴分,知母都能够滋养。白虎汤证口干燥,口苦,因为热伤了阴分、伤了津液,所以要用知母。知母既能清热,因为它苦而滋润,它又能养津液,所以这个药在白虎汤里非常重要。 为什么白虎汤不用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但用知母?大家要考虑考虑,等将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它就用麦冬、不用知母了。因为知母不但生津液,它还有清热的作用,那些药,一般说扶津液、滋津液、扶正气有余,清热的能力就不行了。知母既能祛邪也能养正,能养肺、胃、肾的阴精。为什么叫知母?就是知道肺阴是肾水之母。母,金水相生。所以它这个药能滋肾阴,滋肺阴。石膏是辛寒之药,成无己说它是甘寒的。石膏是清热的,是个大寒之剂,能清气分之热,肺胃之热,它之所以能生阴,就是它能清热,把热要是去了,津液它不受消耗了。 石膏这个药是清热的,是寒性药,能清肺胃之热,又能清卫气之热,所以石膏是个非常重要的药,治伤寒、治温病。又一本书叫《疫疹一得》,这个书中用石膏,用到一斤,二斤,二斤、三斤的用。这是个积数,不是一下就用二斤,为什么?就是有一种疫症,就是特热,非石膏不可。但是这个药近代医学研究不出来什么东西来,所以石膏这个东西怎么化验也化验不出来,石膏叫什么,叫钙质。 石膏和知母又清热又生津液,这是个主要的药,按着白虎汤的意思来说,知母是占第一位的,石膏还是第二位的。药太凉了,又怕脾胃之气受伤,所以加上了炙甘草,有点儿甘温,加上粳米。米是五谷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寿世保元》
【静心读好书】《伤寒论》必背条文(八)
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人参、生姜、...
葛根黄芩黄连汤·石膏汤
方剂大全
常见病经典组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