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桂枝汤看中药、方剂的作用特点

在学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时,我发现仲景治疗阴阳两虚证,多以桂枝汤为底进行配伍。如治疗阴阳两虚失精用的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两虚腹痛用的是小建中汤。龙骨、牡蛎是用于固精止遗,加重芍药、配伍白蜜是为了更好地缓急止痛,即所谓治标之品。而真正能治本、调补阴阳气血的是桂枝汤。仲景其实是将“桂枝汤”作为补益剂来使用的。桂枝汤,我们在《伤寒论》都学过,它不是发散风寒之品吗?怎么能起到“补益”的作用呢?尤在泾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又该怎么理解呢?

一、桂枝汤为什么能治疗阴阳两虚证?

桂枝汤为什么能治疗阴阳两虚证?它里面并没有太多补益之品啊,芍药、大枣确实有一定的补益作用,可是跟四君、四物相比,有些微不足道吧?为什么仲景单用桂枝汤就能起到“补虚”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了一个医案后(来自《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赵守真治遗精案”),才有新的发现。医案中面对一个单纯梦遗的病人,医家用了固涩、补益、泻火、交通心肾诸法都没有治好,却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收获良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所以我想,有必要抛开过去《伤寒论》的思维,重新站在《金匮》的角度,去审视杂病中的桂枝汤了。

想要理解桂枝汤,就要先听听我对“阴阳两虚”病机的认识。我认为阴阳两虚不仅包括阴阳绝对的不足,还包括它们“相对的不足”——由于阴阳双方绝对含量的下降,互根互用的能力也在下降,导致阴阳不能很好地交融,彼此分开了。“互根互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代偿”,通过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两方即使出现了不足,只要尚能维持“平衡”,也能保持健康;“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只有当阴阳都虚到了一定程度,互根能力下降了,连平衡都维持不了了,才会出现症状。

所以桂枝汤,既然能治疗阴阳两虚,我认为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调和原本不足的阴阳。可能桂枝与芍药的配伍能将已经“疏远”的阴阳重新“拽”在一起,有助于它们进行调和,恢复彼此互根互用的能力,进而焕发新的生机。即通过调整阴阳“相对的不足”间接达到补充阴阳的目的。

2.补益阴阳。桂枝、生姜与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大枣与甘草酸甘化阴,能直接补益阴阳“绝对的不足”。

3.补益脾胃,助气血生化。姜、枣、草入中焦,都能助气血生化之源,保证阴阳生化源泉不竭。

可是,虽然能解释桂枝汤治疗虚证的一面,又该如何理解它发散风寒的一面呢?这两方面的功效一个向外一个向里,一个攻邪一个扶正,恰恰是相反的啊,怎么能在一个方子身上达成完美的统一呢?或者问题可以具体一点:一个平人,他喝了桂枝汤之后,他是会出汗呢?还是体内阴阳更加协调,变得更加健康呢?还是说他喝了反而会害病?

这就让我想起了曾经对中医产生的疑问——先不说那么多辨证、诊断的内容,就说中药方剂,一个中药可以有四五个主治、不同的作用,比如桂枝,既可以祛风散寒、又可以平冲降逆,既可以向外走、又可以向下行,这不矛盾吗?桂枝汤既可以发汗,又可以止呕、又可以调和阴阳,不矛盾吗?

疑问没有变,但是人已经变了,我已经不是刚入门时那个懵懂的少年了,要回答这些疑问,我必须做更深一步的探索!

二、桂枝汤为什么又能补虚、又能发表?从中药、方剂角度看是如何起作用的?

中药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想有必要追根溯源到它的“源头”去看看是怎么阐述的。那就是《神农本草经》。翻了《本经》之后,发现它与现在的中药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没有说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而是直接给出了主治。这是与后世的中药著作很大的不同,《本经》只给你主治、不给你功效。我想这是因为上古之人都很朴素,他们只观察到了中药能治疗什么病,所以他们就只记载了主治,而对于功效、机理不妄加猜测,他们只记录他们认为最详实的信息。但这样一来,该怎么去理解中药主治的多样性呢?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局限性,中药的局限就止于《本经》。如果连《本经》都没法给我们答案,那答案可能真的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了。也许,没有答案也是一种答案呢?

那方剂的作用原理又怎么解释呢,一个方子为什么能主治多种疾病?当然,大部分方剂都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作出解释,比如麻黄汤能治疗外感伤寒、咳喘、水肿,是通过“发汗解表”,以开宣肺气,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小便利而水肿消。但像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两个作用趋势正好相反,又该如何理解?我想,单从理论上去设想,两方面的作用一定有一个主次之分、先后之分,而主要的、先发生的那个即是它的本质,是它作用的核心。那么,桂枝汤是通过先发汗调和营卫,使气血流通以达到补虚的目的,还是它先调和内在的阴阳从而使营卫更加畅达,正气得以祛邪外出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我自己去感受了!

我在附属医院开了四剂桂枝汤,剂量比原方稍大。我的想法是,如果喝了之后马上出汗了,那毫无疑问是第一种答案。如果喝了之后没有出汗,反而感觉身体变得轻快、舒适,那第二种答案的可能性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喝了桂枝汤后反而会生病!我就怀着紧张、兴奋、好奇的心情先后服下四剂桂枝汤。可惜,出汗也好、不舒服也好,我几乎没感觉出什么变化。但是,入睡困难似乎减轻了,难道是因为桂枝汤“调和阴阳”,从而使阳更容易入于阴了吗?难道“阴阳”这么抽象的概念居然在此刻得到具现了吗?我不敢妄下结论,以后有机会再尝试更多的桂枝汤吧。

我的“实验”至少说明了,桂枝汤对平人没有明显的作用,它应该是只为有症状的人而设的:太阳中风证能够发散在表的邪气而易“病汗”为“正汗”,虚劳不足证能够调和内里之阴阳而助营卫之生化。随即我想通了:之所以能发汗,是因为邪在表,有外出之倾向,故稍以辛甘发散,则表邪随汗而解。之所以能补益,是因为虚在里,有受补之趋向,故稍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则气血阴阳生化无穷。而平人里外俱平,没有明显的“漏洞”,故中药想发挥作用也无处可施了。

这样想来,突然觉得桂枝汤的两方面作用并不矛盾,只不过因为邪气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治疗作用。就像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和张介宾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一论生理一论病理,论述角度不同,不仅不相矛盾,反而将阴阳理论融汇得更加完善了。桂枝汤也是这样,作用的病证不同,两方面作用反而将人体维护得更加完善了!

再结合中药,如果说中药是“有是症用是药”,方剂就是“有是证用是方”。之所以有证是因为有邪气,之所以用方是因为能祛邪。邪气在表,方剂祛在表之邪,邪气在里,方剂祛在里之邪。总之,方剂总能“随其所得而攻之”。中药也是一样,之所以主治各异,可能中药本身就有这些作用,只不过由于人体呈现的状态不同,而选择性发挥了其中的某些作用吧!总之一句话:中药方剂对人体有着整体调节的作用,哪里邪气突出攻哪里,哪里不足补哪里。仿佛流灌一身的活水,无处不到,并随其所到之处而“滋养”人体。

三、桂枝汤能否用于一切疾病?

不妨再畅想一下:既然仲景能用桂枝汤治疗阴阳两虚证,那能否通过调整补阴或补阳药物的剂量来治疗阴虚或阳虚,即一切的虚证?或者再极端点,既然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本质都是“阴阳失和”,而桂枝汤又能“调和阴阳”,那能否用桂枝汤治疗一切的疾病呢?

理论上的回答也未尝不可,但真正的答案,还是等我们到临床上自己验证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配伍:方剂的组成,不仅仅是性味归经,还要注意阴阳动静
一味中药,竟然能补五脏?
甘草学园 | 每天《伤寒论》—第12条(4)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桂枝汤归属初探(上)
其实古人已经破解了人参的奥妙,这样用参就对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