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仲景《伤寒论》治痛八法

《伤寒论》对疼痛的论述,散见于三阴三阳诸篇中,根据其疼痛的部位有头疼、咽痛、胸痛、胁痛、心下痛、腹痛、肢体痛之分,其性质有烦痛、结痛、急痛、硬痛之别,其病机有寒、热、表、里、虚、实之异。正由于疼痛的部位、性质、病机的不同,所以辨证和治疗具有较大差异性。兹根据《伤寒论》原文,就仲景治疗疼痛八法归纳于后:

一、疏风散寒法: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统一身之营卫,为六经之藩篱,职司抗御外邪。若正气内虚,经气运行不畅,则可见头项强痛,骨节痛,腰痛,故《医宗金鉴》说:“寒邪客于其经,则营卫凝滞,所伤之处无不痛也”。治宜疏风散寒,通阳止痛,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二、调和营卫法: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着营养、滋润、温煦、调节等作用。营卫之气充足,脏腑经脉得养,则气血流利,脏腑功能协调。若太阳病汗出过多,吐下不当等均可导致营卫耗伤,筋脉失养而产生“身疼痛脉沉迟”的症候。治宜调和营卫,养阴止痛,方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三、温阳益气法:阳气乃人身之根本,具有温煦脏腑,四肢百骸的作用。若失治误治,汗出过多,阳气损伤,或素体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则可引起畏寒肢冷,身痛厥逆;胸痛腹痛下利等证。治宜扶阳益气,温阳止痛。如“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2条)用四厥汤。《伤寒论》175条云:“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主张用甘草附子汤助阳温经,祛邪止痛。

四、通腑泻热法:六腑之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实而不能满。伤寒病至阳明,正邪剧争,多呈大热大实之里证,且易从燥化,而以热甚津伤,津伤化燥,因燥成实之阳明腑实证为主要特征。其病理特点是“不通则痛”。《伤寒论》第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由于热壅阳明 ,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之证,治宜通腑泻热,方予大承气汤。

五、逐水泻热法:此法多用于太阳误下,表邪内陷与水热互结,气机失畅所致有胸腹疼痛证。原文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主张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138条:“不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临床上对于结胸疼痛,常根据病变范围之大小,病势之轻重及寒热性质之不同,分为大小结胸及寒实结胸而分治之。

六、疏肝理脾法: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脾为中土,木能克土。伤寒病至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肝之疏泄,气失条达,横逆犯脾,可见腹痛,下利之证。原文13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治宜疏肝理脾,调畅气机,拟四逆散。本方用柴胡疏达气机以达阳气;枳实行气散结以利脾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和中缓急之效,故临床凡见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胁诸痛,均可用本方化裁。

七、化瘀泻热法:瘀热内结证在《伤寒论》中见于太阳蓄血证,多由于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传人下焦,与血相搏,结于少腹所致,故原文106条说:“太阳病不解,热积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宜桃核承气汤”。

八、安蛔止痛法:阴阳对峙,寒热错杂是厥阴病的主要病变特点。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邪传或者直中,或因治疗不当,邪气内陷而致厥阴病,以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紊乱,少阳木火之气上冲, 则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又因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迫使蛔虫扰动而见腹痛,或吐蛔,或见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四肢厥冷等证。治宜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

作者:周天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治痛八法”分别指哪八法?老中医说,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一、疏风...
医门凿眼 (二)
甘温除大热+阴火与东垣甘温除热法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真阴,为三焦之源,故“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
补中益气汤是如何体现甘温除热的
伤寒论 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