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方组严密,药味简单,疗效快捷,价格低廉,深得医患的欢心。回顾40多年来的临诊使用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明确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对象不外呕吐、泻利、头痛三个方面。不管何种疾病,有这三方面的症状,只要不是热证,就可考虑选用本方。《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类有三条。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呕者,属上焦也;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 辨证应无热象这一点很重要,只要有一些热象,药后的不良反应即很明显。细审吴茱萸汤证条文,它的病理应是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药理作用是温中散寒,补虚降逆。所以使用吴茱萸汤时,临床辨证应毫无热象。

3份量不可太轻 《伤寒论》原著中吴茱萸汤是组成服法是: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据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载:后汉的一两约为现代的6.96克,后汉的一升相当于现代的198.1毫升。据此估算,有的畏姜、萸的辛热燥性而只用3~5克者,恐怕是少了,笔者习用的剂量为吴茱萸6~10克,人参(党参代)15~30克,生姜10~30克,大枣12枚,11~2剂,水煎分2~3次内服。药证相合,一般无不适反应。本方吴茱萸为君,其性辛热,散寒邪,开郁气;佐人参固元气,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暖四末。四末乃诸阳之本,阳气来复,中土得安,枢机得利。

4注意随症加减应用吴茱萸汤时若能加减得体可大大提高疗效,用于头痛的机会最多,特别头痛甚而呕吐的,投之确有效如桴鼓之感;临诊可加川芎30克,偏后脑痛加细辛,两侧痛加柴胡,前额痛加白芷,巅顶痛加藁本,其他如羌活、天麻、粉葛、蔓荆子等,视情亦可加入。有一确诊为“结脑”患者,头痛如劈,痛甚呕吐,吐后痛势反减,发作有时,诸药不能控制。施用本方仅3日即告已。食后欲呕,或终日泛漾欲吐者,当加半夏10克,生半夏更好,法半夏或清半夏也可,厚腻苔或水滑苔更加茯苓、砂仁以化浊升清。如患者史××,女,23岁。因感冒暑热而“吊水”等寒凉过度,又伤冷饮,致吐逆不已,饮水即吐,势成水逆证,且又四末清冷,苔腻水滑,思五苓散也许病重而药轻,径投吴茱萸汤加半夏、茯苓、桂枝,一服而胃和安卧,趋向康复。利下者加猪茯苓、车前子,分利水湿,常可望一剂知,二剂已或谓“少阴病,吐利”当改为“吐剧”,笔者意为临床有“吐剧”而头痛者予本方特效,也确有不少吐利兼作、手足逆冷的病人用温中散寒的吴茱萸汤加味而可一鼓建功。

5 煎煮必须到位清代名医徐大椿说:“煎法之法,最宜深讲……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伤寒论》吴茱萸汤方后注云“水七升煮取二升”,笔者常告诫患者或其家属,煎煮汤药要认真谨慎,应将药加入适当水后,浸泡10~15分钟,使饮片浸透完全,再上火煮,初武火,待水烧开改文火煎熬至半小时许滤出汁为头煎,二煎再加水煎至半小时,这样可望药性和利,达到治疗目的。

6药后安卧为佳本证患者原本中焦虚寒,更因吐利或头痛,体质更差,心里难受和烦躁不宁在所难免,进温补散寒之剂旨在安正,若能药后安卧,复被保暖,定能助药力,养阳气,促进康复。不少患者一觉醒来,诸种病痛若失,大有雨后天晴之感。

7注意诊断要点吴茱萸汤证的主症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舌质淡而带青气,苔白腻或水滑,脉沉弦或紧。有的伴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呕而无物为干呕,只吐出清水样涎沫,是中寒停饮,胃气上逆。寒饮阻中,清阳不升,头部筋脉失于温煦而拘急不利而头痛。中土虚寒,升降失常,能引起吐利交作;阳气不达四肢造成手足逆冷。吴茱萸汤温中土,散寒邪,阴霾顿消,阳光普照则诸症悉除。至于“欲死”,不过形容心里难受的程度而已,非为病已不治之欲死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茱萸汤-胡希恕论-编辑
吴茱萸汤
吴 茱 萸 汤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