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原则

导读  


  

教育是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渐变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家庭成员长期的坚持和绝对的耐心,如果你都没有耐心,那你什么家庭教育原则都不需要学习,也什么都不要去要求孩子,因为你没有资格。

1、原则与规则不可破。

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建立和制定规则”。让孩子从小就有“规则意识”,明白“事事有规则、人人有任务”。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底线”,而这个“底线”的形成与高低,就与从小接受的“规则教育”有直接关系。

规则一旦建立,就要所有家庭成员严格遵守和执行,且做到绝对的前后一致。不能昨天制定了规则,明天就忘了,或者说妈妈制定了规则,爸爸悄悄纵容孩子不坚持,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不可打破也不容妥协的。一旦打破,我们就要有措施,这个放在第二点谈。

2、设立“反思角”

建议家长们在家中设一个反思角,这个反思角一定是一个没有人的区域。当孩子犯错或打破规则的时候,我们先请他去“反思角”独自呆五到十分钟,不建议小于五分钟也不建议超过十分钟。这个时间的界定可以看具体情况,比如小错五分钟,或者初次犯,五分钟。较严重的错误或者反复犯的错误,十分钟。

一定要坚定且坚持,且越是细节小处越要注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规则是——垃圾一定要扔进垃圾桶里,不可以随手、随地扔。

那么,假如孩子用完一张纸巾或吃完一包饼干,随手将纸巾或包装袋扔在地上时,我们一定不要跟在他后面随手帮他捡起,或者随口说一句:“不可以随便扔啊”就了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先温和让孩子捡起来,然后告诉他:“现在,我请你去反思角呆五分钟,想一想刚才错在哪里”把孩子送到反思角后马上转身离开,不要停留,一切都不要在这个时候谈。无论这五分钟之内孩子怎么哭闹,都绝不过去,也绝不妥协。等时间到了,马上过去,先帮助他平复情绪,这时候在温和与他谈这件事,说出错在哪里,并郑重约定下不为例,双方认可,这件事到此结束,全家人都不要再反复提起和谈论。

3、温和的坚定

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刚刚第二点中,我举例时说“温和与他谈这件事”。这里的温和是指“语气温和”,也就是“好好说话”,但态度一定要坚定。处理其它事情(比如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当如此。这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大师因茨·科胡特所提出过的:“没有敌意的坚决”——这里强调的是“非敌意”:无论你怎样,我都不带有敌意。

在家庭教育中,训斥与打骂,除了一时间的震慑力外,并没有很大用处,长此以往还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带去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当我们处理孩子的错误,或者面对他们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必须以坚定的态度坚持“原则与规则不可破”,但我们的语气一定是温和的,并且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虽然批评、惩罚或拒绝了他,但我们依然是非常爱他的。

举个例子,商场里,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很想要,家长拒绝了,孩子哭闹不休,甚至躺倒地上。这个时候怎么办?

有的家长恼羞成怒、严厉训斥,甚至一走了之。有的家长心软妥协,买下玩具、满足要求了事。还有的家长“冷处理”,就让孩子在那儿哭,完全不理他……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最合适的。

我们应当允许孩子提出要求、表达想法,并在心里迅速判断这个要求到底能不能满足。如果不能,拒绝一旦出口,就一定要坚定且坚持到底,绝不能妥协于尖叫或哭闹之下,否则孩子下一次还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试图达到心愿(这里顺势插一句题外话,不再单独讲:我们甚至应该让孩子有这样一个概念:原本一件我可以答应的事情,一旦你用叫嚷、哭闹甚至威胁的方式来表达,那么我也不会再答应。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事情,这种极端且粗暴的表达方式都是非常错误的)

但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做情绪引导。比如,当面对一个非合理要求,我们在坚定拒绝之后,可以轻声问孩子:“我没有答应你,你是不是很伤心、很难受?”哭闹中的孩子大多数会表示认可,这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拉拉他的手,抱一抱他,告诉他:“我非常理解你的伤心,我可以在这儿陪你一起伤心一会儿,然后我们一起和它(孩子想要的东西)说再见。”无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抗拒,都要坚持。孩子的哭闹一方面是在“争取”,另一方面是情绪的宣泄,当他知道“争取无望”(因为我们的态度是不容妥协的坚决)同时又在我们的引导与共情之下,将情绪慢慢表达出来,他就会停止哭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意识到了“规则”和“原则”的不可打破与不容妥协,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

当我们的家庭一直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学会了“好好说话”,他未来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处理事情。

4、绝不吝啬爱的表达、积极给于爱的回应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合且健康的爱”。既然谈到“适合与健康”,就一定不是无度溺爱,我们前面几点中也在表达这个观念。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坚定且温柔地让孩子知道:你非常非常爱他。这一生无论他遇到什么事情,你都会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支持他。

我有一次在某餐厅无意中听到一对儿母子的谈话。妈妈大概刚生了小弟弟,孩子问妈妈:“妈妈,有了弟弟,你还爱我吗?你还要我吗?你会不会扔了我?”妈妈是这样回答他的:“只要你听话,我就不扔你”

这种表达方式,在我看来,很不可取。当孩子在用各种方式与你进行“爱的确认”的时候,你一定要积极正面地坚定回应他——我很爱你,无条件地爱你,且不管到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抛弃你。

就像上面第三点中谈到的——即使在批评、惩罚或者拒绝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一样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我们与他在一起。且我们此刻之所以这样做,也正是因为我们爱他。

比如我个人从来不完全赞成“孩子摔倒了绝对不能扶”的观点。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极端的事情,如果小摔了一下,孩子自己很自然地爬起来,那我们当然不要去过分去关注和强调这件事。但是如果孩子确实摔得挺严重,甚至受伤了,趴在那里大哭不止,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扶他一下呢?如果是你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哪怕仅是一个陌生人,重重摔在你旁边,你大概都会本能地扶一把,为什么你的孩子你不扶呢?

我不觉得在那种时候对着孩子喊“自己起来!勇敢!”他就一定会变坚强。长此以往,冷漠倒是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每一个受伤害、伤心无助、需要我给他帮助、陪他一起的时候,我都能及时给予他“爱的回应”。

这一点也许每个人因要求不同观点也不同,我个人更注重孩子内心的爱与温暖。一个成长在爱里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和安全感,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爱别人、散播爱。这是我觉得最珍贵的东西。

5、一个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这是接着前面第四点说的。先举个例子: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会发现怎么毛病多了呢?原来自己能走,现在要抱,原来能说得通道理,现在动辄哭闹……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分离焦虑”,也是孩子在进行“爱的确认”。

有一些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心里甚至不确定“爸爸妈妈把我送到这里来了还会不会来接我”。所以这里也插一句,对于初入园的孩子,“认真的告别”很重要。每天早上,送到幼儿园,分别的时候,你要特别认真且郑重地告诉他:“我下午一定会来接你,这一天希望你过得愉快,我也会想你”然后好好地和他再见。小孩子有时候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这会让他心里很安定,这种心理上的安定就能帮助他舒缓情绪和焦虑。

再比如,有的孩子读《大卫不可以》之后,就模仿大卫的行为,大卫怎么捣乱,他也怎么捣乱,只是因为大卫妈妈的那句“我爱你”。很多孩子就会误以为——只要像大卫一样捣乱,就能听到我爱你(所以讲这本《大卫不可以》的时候家长也是需要技巧的)

一个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愈是这种时候,愈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选择粗暴地对待他。

接着这个话,又可以谈到另一个问题——用犯错误引发关注。

为什么刚才我们谈到“反思角”,为什么我们批评或拒绝时语气也要温和,为什么我们刚才说结束反思之后、谈一下、达成共识之后,就不要再提这件事……皆是出于对“犯错误”的淡化。

比如,一个孩子成长要经历31个敏感期,其中三到四岁阶段有一个“诅咒敏感期”。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特别喜欢说一些“脏话”、“狠话”……让孩子绝对远离脏话环境是一方面,其次,当孩子有了这种语言之后,我们可以告诉他这种语言非常难听且没有意思,但同时,我们绝不能有很强烈很过激的反应,我们反应越强烈,孩子就有可能越兴奋。淡化它、忽视它,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没趣,说了之后没人回应他,他自然慢慢就不再说了。

犯错误也是这样——家长要用明确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犯错误是不会得到关注的。“关注失衡”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在最初阶段进行坚定地干预。

6、在“感受”中教育

上一点谈到“淡化错误”,反过来,积极的事情和情绪我们就要“感受”和“强调”。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分享。不是说反复对他说“你一定要分享”甚至“强迫分享”就能够达到的。

我们要让孩子一点点感受到分享和被分享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让他自主去分享。

举个例子:妈妈今天下班买两块蛋糕回家,告诉孩子,一块是妈妈的,一块是宝宝的。宝宝想不想尝尝妈妈的?孩子一般会表示想(妈妈的那块可以尽量选择孩子喜欢的口味)这时候妈妈就要告诉他:我非常愿意分享给你,因为妈妈很爱你,与爱的人分享,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当孩子品尝了妈妈的蛋糕,妈妈可以问孩子:妈妈把蛋糕分享给你,你开不开心?我们和孩子一起确认这种开心,告诉他这就是被分享的快乐。然后再问他:“妈妈这块儿分享给你了,你的那块儿愿意分享给妈妈吗?”

也许一天他不愿意,两天他不愿意,但妈妈坚持这样做,坚持让孩子感受到“被分享”的快乐,总有一天他会愿意分享给妈妈。当他一旦表示出“愿意分享”的时候,妈妈马上要做这种“情绪强调”:太谢谢你了,妈妈真的特别特别开心,你很爱我才会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分享给我,妈妈这一天都会因为你的分享而特别快乐。

包括其它所有事情,都一样,比如打招呼,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小区里勇敢地和邻居们大方打招呼,当邻居给予回应时,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情绪强调”:“你和爷爷打招呼,你看爷爷刚才多开心,他可能一天都会因为你跟他打招呼而开心呢……”让孩子切实地感受这种情绪,就像感受到分享和被分享的快乐,感受到和别人打招呼的快乐以及和别人打招呼这件事带给别人的快乐,他一点点的感受到这种快乐,他慢慢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从而变成习惯。

让孩子知道“犯错误不会得到关注”的同时也让他知道“做了好事情就会得到关注”。让孩子在一点点的感受中学会许多事,比“强行要求”要强千百倍。

7、自由选择、自我承担

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后果,也要自己承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孩子不吃饭。甚至一到吃饭时间就哭闹,追着喂都喂不进去。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放下筷子勺子,严肃问他:“你现在想吃饭吗?”如果孩子表示“不想吃饭”,那么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你确定不想吃饭吗?”孩子如果再次确认不想吃饭,好,你可以不吃饭。但是,现在是吃饭时间,不可以做其它事情。你不可以去玩玩具、看电视,你不吃饭没问题,但是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吃。

这时候大人们各吃各的,谁也不要关注他,谁也不要和他说话,更不要去谈论他。吃完饭,收拾碗筷,无论孩子怎么反悔、怎么哭闹着说饿,都不再单独给饭。一定要坚持到下一顿饭的时间再让他吃饭。比如这是晚饭时的事,那就一定要坚持到第二天早饭,期间也不允许吃零食。

这就叫“自由选择,自我承担”。选择了“不吃饭”,就要承担“饥饿”的代价,每次都这样坚持,不吃饭的毛病很快就会纠正过来。孩子会切实明白,吃饭的时间不吃饭,其它时间就没有饭吃,那我就会很饿,饿很难受。他就会珍惜吃饭的时间。

也比如孩子哭闹着不写作业,那就不写好了。这时候要和老师私下联系,请老师配合,让孩子第二天自己去承担不完成作业的后果。

这里讲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装病不想上学。我就假说肚子疼,其实装得可假了,但我妈妈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很温和地同意了我休息一天的要求:“那好吧,那就休息一天吧”

然后我妈妈去学校帮我请假,并给我拿回了八张卷子,说这是老师要求在病假这一天完成的。

其实我妈妈早看出我装病,但她没有戳穿我,反而是私下请老师配合,给我带回了超量的卷子。

我心里本来就虚,写了一天卷子,第二天上学老师不点名地批评了装病行为,我更羞愧。下次再也不敢装病。

这就是“自由选择,自我承担”。

一百次的说教不如一次的承担后果——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他慢慢学会谨言慎行,自我担当。

8、品行问题,再小也绝不姑息

我常和我的学生们说:“如果你某天贪玩,没完成作业,你直接告诉我,偶尔一次,我完全理解并绝对原谅,补上就行了。高中阶段还没有完全长大,贪玩不写作业很正常。但是,不要用说谎的方式,什么没带啊,什么作业本丢了啊,什么昨天我生病了啊……一旦被我发现,我绝不姑息”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传播学课上,一位同学迟到了,他背着书包从后门进来,传播学老师问他怎么才来,同学随口说:“我去上厕所了”。上厕所怎么可能背着书包呢?而且刚刚点名时也没有他,且老师并没看到他出教室,所以显然是谎话。传播学老师停下讲课,很郑重且严肃地说:“迟到,是一个太小的错误了,人这一生谁也难免偶尔迟到,我也迟到过。但是说谎,却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不要为了掩盖一个很小的错误,而再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也应该是家长们恪守的一个原则——品行问题,再小也不姑息。

有时候可能就是孩子一个随口的小谎言,很小,家长觉得没必要小题大做。但是再小的谎言,也是谎言,每一个大错误,最初都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发展来的。

我们要让孩子明确知道,说谎话(或偷东西等)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错误,处理方式也可以和小错误有所区别。要更严肃、更坚决。当孩子试图用一个谎言掩盖错误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让他知道——本来你犯的错误很小,妈妈可以原谅你。但是说谎这个错误很大很大,我们就要有更严厉的惩罚。

让孩子意识到“严重性”,他不会再去碰。他未来的三观、原则、底线……就是从这时候家长们对细微小处的坚持中一点点来的。

9、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要求或者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你希望孩子爱读书,那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书?是不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做到手边不离书?你做到了,孩子自然而然会去模仿,你都没做到,你凭什么要求孩子呢?

有一次在一个快餐店,点餐员多找了一位母亲二十块钱,孩子发现了,要提醒,妈妈捂住孩子的嘴,迅速带离她。那么有了这样的行为,这位母亲再对孩子说一万遍:“要诚实守信、不贪便宜”都是苍白的,因为她就是孩子的“榜样”。

点滴生活皆教育——当你当着孩子不拘小节时,你一样是在“教育”。孩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超越大人,大人的行为,比多少口头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都更大。

以此类推,生活中点点滴滴所有小事,都是如此。

10、不攀比,尊重孩子的成长方向。

真正好的教育,是“让玫瑰长成玫瑰,让松树长成松树”。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成长方向,发掘他的闪光点、他的兴趣爱好,尊重他。要让孩子成长为真正的他自己,而不是你期待他成为的模样。

所谓快乐教育,是孩子快乐,而不是让孩子满足你的快乐。

11、家庭所有成员保持统一的教育态度,不当着孩子起分歧

对教育的态度、规则的坚守,家庭中所有成员都要保持一致。当一个人教育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即使认为有不认同,都不能当着孩子去表达,在孩子面前,你们态度必须一致,不要让孩子觉得有“撑腰的人”

其次,绝不能出现这种语言和行为——“这件事不要告诉你妈妈啊”、“我带你吃这个不要让你爸爸知道啊”……这是非常错误的,会产生很多极负面的不良影响。应绝对杜绝。

1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坚定、坚持

以上若干,仅是家庭教育原则中的一小部分,绝非全部。但无论什么原则,都要坚定且坚持。教育是牵着蜗牛散步,反思角也好、感受教育也好、自由选择自我承担也好,都不是一次见效的。很多家长觉得坚持了一两次或一两个月不见效,就不再坚持,那你等于放弃了教育的机会,我刚刚说过——点滴生活皆教育。越是细微小处,越是对孩子的教育。

世上一切珍贵的事情,收效都很慢。

教育是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教育是渐变的过程,不是一夜之间。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家庭成员长期的坚持和绝对的耐心,如果你都没有耐心,那你什么家庭教育原则都不需要学习,也什么都不要去要求孩子,因为你没有资格。

我们接新高一的班,跟每个孩子大概接触一下,就能基本了解他父母的层次和给予他的教育,这就是老师的眼睛,也是职业本能。因为所有的孩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体现了他的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

自己不付出,不坚持,偶尔冲动时,比如今天听了个讲座,明天看了本书,后天在网上读了段鸡汤,一时热情,一时起兴,过两天就坚持不了,那还希望孩子成长得特别好,这是痴人说梦。

就像每一个和我谈孩子问题的家长,我都会告诉他们一句话: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想改变孩子,第一步,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改变,单纯改变孩子,是不可能的。

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给世界什么。

最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爱与温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罚的原则
怎样惩罚孩子最有效果?原来除了打骂还有这么多科学的惩罚方法
建立规则感:适合0
规则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6岁前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有原则地约束,而不是无条件的纵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