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诊病有多细致,看过就知道了

小郎中大视界

2019-10-18


许多不懂中医的朋友问我,中医诊病是不是太简单了点,光把把脉就行了吗?

其实中医诊病从理论上来说分望闻问切四诊,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中医的诊病过程极为简单,问问情况,看看舌苔,再把把脉,处方就开出来了,患者根本都不需要跑来跑去。结果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如此容易就得来的药方,效果恐怕不会好到哪里去。

实际上对于中医来说,要开出一个绝妙的处方谈何容易?不过是许多工作都在大脑中完成,患者看不到罢了。患者平时所不太在意的身体表现,对于中医诊病来说却有可能是极为重要的线索。中医诊病一般不依靠机器,所以很多判断依据需要靠平时的积累和参悟,再在诊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整合和推演,所以说,中医诊病其实是极耗脑力的,短时间内也很难把病情给患者讲解得非常透彻,毕竟人家数十年的功底,三言两语如何说得清?

那么中医人平时都积累了些什么内容呢?中医主要研究的就是脏腑气血运行规律,以及人体外在形体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除了之前提到的筋脉肉皮骨以及五官开窍,还有许多身体表现与五脏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比如五色、五嗅、五味、五声、五液这五个大类。

五色由肝所主,肝气入五脏则见五脏之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

五嗅由心所主,心气入五脏则觉五脏之嗅。自入为焦,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五味由脾所主,脾气入五脏则辨五脏之味。自入为甘,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五声由肺所主,肺气入五脏则闻五脏之声。自入为哭,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五液由肾所主,肾气入五脏则泌五脏之液。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怎么样,有没有被这些庞大的信息量给吓到呢?有些非常机敏的中医师,从患者一进门到坐在诊桌旁,短短5步之内就已经在脑中完成这些庞大的信息收集工作,甚至远不止这些。从你的步态、动作、声音、表情、目光、面色、气味等等,中医就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再加上有目的的询问、舌苔、脉象进行印证整合,心中自然就明了了。

所以师傅常说,学中医光有一颗吃苦耐劳的心是不够的,如果只会当背书的机器,那你远比不过电脑。想把中医学好,必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悟性的培养也就在于此。看到日出,有的人心中在感叹:“哇,实在太美了”;有的人想的是:“我该吃早饭了”;而有的人想的是:“为什么日出日落在不断地重复?”我们的所见是一样的,只是想法不同,也就决定了所得不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文王写出了《易经》,孔子写出了《论语》,老子写出了《道德经》,你的所得又是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无色养五脏
中医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五脏歌》
中医学习:脏腑之间关系!
一药具五味,五脏皆可养 养心、保肝、补肾、固肺、健脾
【中医黄帝内经:五脏所恶】内经曰: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按:心恶热,热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