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痰证学说
《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两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所有这些论述,虽详于饮而略于痰,但从其病机病症视之,内涵确有今之痰证。
在治疗上,《内经》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内经》十三方,其中的生铁落饮为重坠豁痰开窍之剂,治疗“有病怒狂者”。用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现临床用本方治疗胃肠有痰浊而致失眠者有良好的效果。《诗经》上载有90余种药物,其中藻(海藻)、苓(茯苓)、果臝(栝蒌)、瘘(远志)、蝱(贝母)、瓜(瓜蒂)等,为历代医家常用的治痰药物。《内经》、《诗经》的这些论述记载,为后世痰证学的形成,诚起肇源荫始之益。
二、痰证学说的形成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创痰饮之说。后世魏荔彤评述:“《内经》言饮而不及于痰,言痰自张仲景始,已有痰病之说……细考其文,究以饮为主,而以痰为附论”。
在生理方面,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明·王纶也认为“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对杜痰之源的重要性,李梃在《医学入门》强调了“水火升降,脾胃和调,痰以何生”。《景岳全书》指出:“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所有这些论述,均从生理上阐明了人之阴阳相对平衡,升降协调,气血调和,脾胃强健,津液流通无阻的重要性。为后世论痰治痰提供了依据。
在痰的概念上,
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痰者,病名也”。又说:“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
宋代杨仁斋在《直指方》中,以形态上将痰与饮作了区别,指出:“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所述更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又说:“痰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不仅说明了广义之痰为“五脏之伤”,而且使痰与饮从概念,形态以及病机病证方面的区别更加明朗化。
在病机病因方面。
金·刘元素指出:“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
明·王纶也有类似记载:“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风痰外感贼邪,或肾枯木动,或内风郁热……”。又说:“寒痰因形寒饮冷”,“湿痰或外致湿滞,或停饮不散”,“热痰因味厚积热,或外患误温所致”,“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气痰七情郁成”,“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又指出:“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惟脾上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明·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指出:“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
《症因脉治》更加详细的论述了外感痰症与内伤痰症的原因。古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为痰邪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是肺、脾、肾三脏,从而为痰证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致病性质方面,隋·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使痰邪致病的范围得以扩展。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了痰邪的流动性,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同时也说明了痰浊致病的广泛性。
《活人书》中指出:“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寒,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而不浮紧耳”。
明·楼英所著《医学纲目》“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晕如坐舟车,精神恍惚,口眼动,眉棱耳轮俱痒,颔腮四肢遊风肿硬,似疼非疼,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齿颊似痒似痛而疼无定所,满口牙浮,痛庠不一,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胶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戳,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出,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戮,乍起乍止,并无常所,不时手臂麻疼,状如风湿,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肢不举,手足重滞,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阖甚难,或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
许俊在《东医宝鉴》中记载了风痰、寒痰、湿痰、热痰、郁痰,气痰、食痰、惊痰等多种痰证,著述分类明确,实为后世论痰者所宗师。
治疗方面,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治疗痰证作了有益的启蒙。《伤寒杂病论》所载262方,其中50余方使用了治痰药物。有些方药至今仍为医家治痰所喜用。
西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列有“治胸膈上痰(疒阴)诸方”。隋·巢元方提出了痰病患者不能“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的防治方法和护理措施。
唐代孙思邈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搜罗医疗经验,成书《千金要方》,所载治痰方药,如今仍在沿用。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专列“痰论”一门,将痰证按风痰、热痰、湿痰、酒痰进行辨治,并对痰证的治疗,首创吐法,认为“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从而更加丰富了治痰的内容。元代朱震享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所述深密精邃,显用于世。
明·楼英《医学纲目》中提出:“凡病百药不效者,其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用妙应丸”。白术(炒)二两四钱、陈皮(去白)一两六钱、枳实五钱、槟榔五钱、木香二钱、厚朴(姜制)二两、半夏(泡)一两、甘草(炙)四钱、人参一两。
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设立治疗“老痰”的化痰丸并认为“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因气动者曰痰气,顺气导痰汤,因火动者曰痰火,清热导痰汤,因湿动者曰湿痰,祛湿导痰汤主之,通用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风加南星皂角白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姜汁,火加石膏青黛,湿加苍术白术,燥加栝蒌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栝蒌,食积加山楂神曲麦芽,停水加槟榔,痰在胁下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经络用此探吐,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沥姜汁,气实用荆沥”。设立痰病虚证的治疗,并批评了“痰无补法”的说法。
张介宾进一步阐述了虚痰的辨治,对“脾胃之痰”、“肾经之痰”、“风寒之痰”、“中风之痰”、”饮食之痰”的证治又有新的见解。《景岳全书》还提出了“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的治病求本的原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搜集了治痰方药百余首。
清代叶桂,著《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温、补、逐、散诸法治疗痰证痰病,而取卓效,并强调了“古人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
唐宗海为“痰瘀相搏”立法组方,为后世痰瘀同病同治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任:补法论略
痰饮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讲解玄府学说之精华
《论中医痰病学说》读书笔记 | 百病多由痰作祟
望诊之望痰:审痰辨病
食道癌中医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