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标题文档
2.“海丝”文化丰富了闽南建筑文化内容
  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基本上都是以商贸为媒介而进行的,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完成。一般认为,“陆上丝绸之路”因七世纪后的战乱不靖而间断,随后出现“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存在。当人类发明创造舟楫并具有驾奴舟楫、跨海过洋的能力时,应该说“海上丝绸之路”就出现了。
  汉末之前,就已有汉人从海路南下登陆闽南,并在三国孙吴时期有了最早的建制“东安县”;西晋改为“晋安县”后不久,就有了最早的佛教场所的延福寺在县治附近的九日山上出现。而且据史料记载,在南朝的陈永定二年(558年),有古印度优尼禅国僧人拘那罗陀辗转而来闽南,入该寺校改他自己翻译的经论后,从泉州港乘船回国。隋唐时期,泉州港又有了新佛寺的出现,现存的尚有南港(现晋江安海)的始建于隋皇泰元年(618年)的龙山寺、北港(现泉州鲤城)的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开元寺等。这些都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有存在,当然也就可能要给闽南带来异域的南亚、西亚、北非(甚至有南欧)等地的文化。
  特别是现仍较完整的遗存泉州“开元寺”,总体布局当时已是“中国化”的形制——以“殿”为主体而置中轴线上,而“塔”分两侧,且总体建筑的功能类型性质取决于主体建筑功能规制。而在该寺院的纵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主殿,是一座面宽九间、纵深亦九间的重檐歇山顶的“百柱殿”,殿内主奉“五方佛”[7]。以此而论,其主殿虽悬匾“桑莲法界”,实则具有“五方佛殿”的功能性质,是古印度佛教发展至后期的七世纪中叶出现的“密教”的功能规制现象。何况,其主殿之后的甘露戒坛,也主奉“毗卢遮那佛”,更说明了该寺的主导功能性质。
  闽南基本上都是盛传“禅宗”佛教,主奉“释迦”佛,故其佛教寺院的主殿都基本上是“大雄宝殿”。也因此,人们习惯地将泉州开元寺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8],其实以建筑规制性质而论,这是不甚妥当的。“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而“密教”则是印度佛教的后期教派分支,八世纪初以后才传入中国,且所传仅两代便衰而消失。因此,当时的泉州开元寺实是“密教”寺院,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直接传入的,则闽南显然也是印度“密教”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
  宋以后,泉州港逐渐跃升为“东方第一大港”,这更为闽南吸取外域文化打开了一扇无与伦比的门户。循“海丝”之路而来的南亚、西亚、南欧等海外文化甚多,特别是宗教文化,南亚的婆罗门教或印度教、西亚的摩尼教和犹太教、东西罗马的东正教和天主教[9]等,都曾在闽南传播过,也留下了建筑遗址或遗迹。泉州罗城临漳门外在北宋曾有一座婆罗门教大寺庙(据说20世纪初寺庙遗址尚在),现其址仅有一“石笋”遗存,为婆罗门湿婆派的崇拜物“林伽”;南港安海华表山背有宋元时期建的“摩尼草庵”,为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庙;据传,元代泉州曾有天主教和东正教堂十余座(其中东正教堂有八座),可惜现今都已不存,却还有数十方“两教”教徒的墓碑或墓盖遗存。其中,尤以阿拉伯伊斯兰教的传播最为广泛和著名,至今尚有穆斯林村落在闽南聚居生活。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泉州清净寺,虽也是一座“院式”寺,但从现存的建筑看来,尚存的门楼、主殿等建筑遗构,都说明了其样式应该是承传自阿拉伯风格的。门楼高约11.4米,为纵深四道不同形式的尖拱门及顶饰构成,其样式均为阿拉伯风格。二道尖拱顶饰是由许多小半穹组成的“钟乳拱”,也是非常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的拱顶风格。主殿是“拜礼”场所,现仅存四壁及数根断柱,西向壁面外凸置“神龛”(即为规制上的“膜拜”方向),殿内残存的断柱环布,则或为柱廊围合有中庭而平顶,或为柱上覆以圆顶(或尖形穹顶),均为阿拉伯风格的形制做法[10]。而且,此寺建于伊斯兰教“汉化”之前,显然更可能是源自“海丝”之路而来的。
  可见,“海丝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内容,这在国内恐怕是极为少见的,当然也就有更多的建筑文化内涵可供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厦门古早、比福州安静,这个低调内敛的世界遗产地,你去过吗?
闽南甲刹泉州承天寺
爱美丽推荐城市公园打卡第106个 - 泉州西街最老最大的佛教建筑就是开元寺
别致的建筑慧聚寺
经典闽南寺院
林少川:泉州是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