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画家谢稚柳,更是贡献卓著的鉴定大家|中国古典家具
品星空物语今天11:04
近代随着公共博物馆的急速兴起,严格把关藏品的鉴定家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书画鉴定方面,张葱玉和谢稚柳并称"北张南谢"。前者是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奠基人,后者是上海博物馆的元老。
相比于大富大贵出身的张葱玉(见本刊2018年5月刊),谢稚柳(1910-1997)来自江苏常州武进一个相对普通的书香门第。但他一直知道珍惜和努力,从绘画到鉴定,精耕细研,孜孜不倦。中年之后,他日渐成为贡献卓著的鉴定大家。
与张大千交情深笃
谢稚柳出身书香世家,从小酷爱书画。父亲谢柳湖是清末秀才,表伯钱名山是江南大儒。
钱名山在常州东门外开办书院"寄园",学子纵游如云。谢稚柳在寄园生活、学习了6年。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明末画家陈老莲的一幅梅花真迹,赞叹不已,这对他的初期绘画带来很大影响。
19岁那年,谢稚柳告别寄园,到南京谋生,在南京政府关务署做书记官。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在宿舍里画画。这让人想起前辈黄宾虹刚出来谋生时,在扬州两淮盐运衙门做秘书,白天抄抄写写、晚上挑灯夜画的相似经历。
谢稚柳还有一位才高八斗的长兄谢玉岑,谢玉岑比胞弟大11岁,哥俩感情特别好,只可惜谢玉岑自幼体弱多病,36岁就因肺病早逝了。
如今已很难找到谢稚柳年轻时的照片,只有从这张珍贵合影中一窥其俊朗风采。前排左起:谢稚柳、张大千、陈巨
生前他在家养病时,与其同岁、且交情深笃的张大千每隔一日,必往探病。谢玉岑自知一病不起,曾郑重地以爱弟相托:请张大千将谢稚柳列入门墙。张大于当即表示:"你我交情如同胞手足,你的弟兄就是我的弟兄。稚柳有兴趣学画,我一定尽我所知指点他,不必列名于大风堂。手足之情,不更胜于师弟之谊?"
张大千不负所诺,对谢稚柳是另眼看待的。谢稚柳爱好陈老莲的画,张大千就拿珍藏的十二幅陈老莲册页,交给他去临摹,以后也一直没有要回。即此一端,可概其余。张谢的交情延续了几十年,且谢稚柳在日后成为诗书画全才,这足可安慰九泉之下的长兄。
谢玉岑去世14年后的1948年,张大千曾说过:"中国当代画家只有二个半,一个是溥心畲,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另半个已经故去,那就是谢稚柳之兄谢玉岑。"
共赴敦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务署机关由南京迁往重庆。谢稚柳到重庆不久,即由关务署调到监察院任秘书,这使他更有时间专心于绘画。
在那里,他和书法家沈尹默、潘伯鹰交上了朋友;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一次在昆明,一次在西安。在西安,36岁的他还结识了精于鉴定的收藏家张伯驹、潘素夫妇,并看到了其珍藏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为其日后的鉴定之路埋下重要伏笔。
不过谢稚柳这十年间极为艰苦而精彩的一笔,要算他应张大千之邀赴甘肃敦煌的岁月。这也是张谢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当时谢是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秘书,于张同以美髯之故,结成忘年交,所以张在力促谢赴敦煌的同时,写信给于右任,希望能予以假期,终得如愿。
经谢稚柳鉴定收购的“唐 孙位《高逸图》(局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谢稚柳是1942年几经颠簸辗转到达敦煌的,盘桓一年有余。在敦煌,张临摹壁画,谢则研究敦煌绘画艺术的风格流派及演变过程,对洞窟进行考察,做了大量笔记。后来,他根据研究笔记编著了两本书——《敦煌石窟集》与《敦煌艺术叙录》,成为研究敦煌艺术与印度佛教关系方面的权威著作。
从敦煌回重庆后,谢稚柳于1943年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抗战时西迁重庆)艺术系教授,开始注重古画的鉴别工作。他提出书画本身的不同风格,诸如笔墨、个性、时代性、流派等,才是鉴定的要素。这种科学的方法在他以后近四十年的鉴定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代的"赵管风流"
关于谢稚柳的感情生活,众人皆知他的夫人是著名画家陈佩秋。她192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青少年时期在昆明度过,很早就表现出艺术天赋。
陈佩秋学习很棒,是一位美女学霸,数学尤其好。1942年,她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号召,考入著名的西南联大学习工科,课余时间爱好画画。当对绘画的热忱远远胜过对理工专业的兴趣时,耿直果决的陈佩秋决定转读艺术。22岁的她从昆明来到重庆,考入国立艺专(今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抗战时迁入重庆)。
谢稚柳 潘伯鹰1952年作《谢画潘书合册》(八开),在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中以1380万元成交。此册页设色明雅
国画系苦读的5年间,不知是什么姻缘,让不在同所学校的谢陈二人相遇。一位是富有才学的艺术系教授,一位是秀外慧中的国画系学生,两人相差12岁,是志同道合的师生恋。
陈与谢恋爱时,曾请教过艺专恩师郑午昌的意见。郑午昌曾与谢玉岑等九位画家组成"九社",又和张大千熟稔,对谢稚柳自然不陌生。他说:"谢稚柳艺品、人品皆高,值得托付终身。只是他一介文人,两袖清风。"但陈佩秋看中的,也正是谢的才华与修养。
陈佩秋毕业后,与谢稚柳一同来到上海定居,双双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开始大量接触古代字画。不太有脂粉气的陈佩秋,婚后生子的同时仍然专心绘事,像男人一样有事业心。1956年,她和谢稚柳一起被上海中国画院聘为画师,那年她才34岁。
历代夫妇同善书画者,不乏其例。而能各成一格、并称艺苑者,谢陈伉俪是很少见的例子,被誉为当代的"赵管风流"。
上博元老,鉴定大家
从重庆来到上海文管会工作,是谢稚柳人生的一大转折。要知道,中国历来没有专门的鉴定学校,像谢稚柳这样半途出家,便是难得的鉴定人才了。他从此便以鉴定为主业,工作在文物收购和管理的第一线。
现在上海博物馆所藏珍品书画,大多经谢稚柳鉴定收购。如唐孙位《高逸图》、南唐董源《夏山图》、南宋李迪《枯木寒雀图》、宋人团扇及宋末元初钱舜举的作品,其他还有如北宋郭熙《幽谷图》《古木远山图》、宋徽宗《柳鸦芦荡图》、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等等。
1962年,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他与张葱玉、刘九庵三人组成的书画鉴定小组,先后前往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四个省市鉴定书画达10万余件。
谢稚柳作《仿宋山水花鸟册》(八开),以4600万元在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创下佳绩。此册页高古蕴藉,意境幽
张葱玉是豪门之后、天之骄子;谢稚柳是清贫书生、辛勤耕耘。张虽起点甚高,但寿命短暂;谢积跬步而至千里,鉴定水平越来越了得。1983年,谢稚柳担任组长,率领中国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在全国范围内对现存古书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考察、鉴定,并由此编印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
谢稚柳的治学道路,颇有中国特色。记得201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傅申学艺展"上,国博馆长陈履生把兼善学术与书法创作的傅申,与谢稚柳、徐邦达等前辈并论,提炼出了他们大致相似的成长轨迹:
"他们自幼学习书画,直至拜名师而进入到专业状态;他们因为早年研习书画技艺又对史论充满兴趣,继而转入到研究书画艺术史的行列,大都以文博单位的工作为职业,并以艺术史的研究而功成名就,彪炳于世;他们在老年又重新回归到书画的创作之中,同时又发挥着在艺术史和书画鉴定方面的权威作用和影响。"
晚岁的谢稚柳,自榜其画室为"壮暮堂",表达暮年壮心之意,更在绘画上创"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
谢稚柳、陈佩秋伉俪,摄于1970年代。他们被誉为当代的“赵管风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谢稚柳:老去粗豪是本师
一代大家谢稚柳
信美江南春一片一谢稚柳的艺术成就
不该被遗忘的江南词客——谢玉岑书画作品欣赏(谢稚柳兄)
谢稚柳的艺术生涯与成就|书画|山水画|张大千|画家|谢稚柳|陈洪绶
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谢稚柳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