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依恋理论与咱为什么高冷(`?ω?′)【社政小百科|028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咱的谜♂之对话

(`?ω?′)




有时候咱也会进行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咱为何如此“高♂冷”和羞涩(`?ω?′),以及咱为何不能脱单(′?ω?`)。咱感觉这可能跟咱的某种与人交往的内在的行为模式有关系,因为咱不知怎么地,在与人交际时总会建立在与人保持距离的基础之上,而不会去有意亲近别人,而他人比较主动的交际方式反而有时让咱感到不适(不过有些蓝孩子把“么么哒”作为语言上与人亲近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太亲近咯(≡ω≡.))但咱与人熟识又有赖于他人的关♂心、关♂注,啊真是好麻烦的性格,你们一定要多关爱咱 (╯‵□′)╯


>>>>依恋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

在发展心理学者看来,我们的这种与他人交际的稳定的认知模式,是在我们儿童时期与特定个体(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交往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的作用,这与我们生命最初的一段时光息息相关。我们个体社会性的开端——依恋正是指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联系的倾向,它起源于婴儿的生理性需求与初级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察。就像大家了解的那样,精神分析学派总是将性挂在嘴边,此时婴儿的libido的投射对象和最主要的爱的对象正是母亲。口腔的经验作为最基本的快乐源,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因为母亲满足了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这也是经典的口腔期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母亲是儿童生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坚实构筑的、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强烈的情爱对象”,儿童与母亲建立起来的这种依恋关系也成为其“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但就像精神分析学派的缺陷那样,且不论泛性论和恋母情结,它过于强调了生理因素和母亲作用的绝对化,忽视了父亲等其他人的作用,也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乏善可陈。


>>>>内部工作模式

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习性学的创立者之一劳伦兹描述了鸟类动物的“印刻”现象,即处于关键期的动物能形成对移动物体的依恋并产生跟随行为。Bowlby援引劳伦兹等人的研究,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在远古,客观上需要婴儿与抚养者保持一种特定的亲近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感,婴儿与父母保持本能的亲近,并运用哭、笑等行为信号表达自身需要,而母亲也要对这些具有社会性的表达作出反应。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


动物的印随行为



当代的儿童依恋理论主要是以John Bowlby的依恋研究为理论框架的。Bowlby 认为, 儿童的依恋是一个具有目标校正(goal -corrected)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 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 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 并且会在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都产生长期影响。


>>>>依恋模式的跨文化视野


由于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有一套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依恋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是Ainsworth提出的依恋个体差异的研究,她把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为3 种不同的依恋类型B型(安全型),A型(焦虑/ 回避型) 和C型(焦虑/ 矛盾型),后两种类型为不安全依恋类型。随着后来研究对操作定义的进一步细化,Main等人又区分出一种新的依恋类型D型(不安全/ 混乱型)



A型最显著的行为特点是与母亲关系平淡,与母亲分离时不哭泣,对母亲回来反应回避等;

B型与母亲感情融洽,与母亲分离时积极寻找母亲,与母亲重聚时很快能缓解悲哀和不安;

C型是与母亲分离时反抗、哭泣,悲伤程度高,与母亲重聚时急切寻求母亲安慰,但又表现出生气、反抗行为;

D型典型行为是在与母亲分离和重聚时表现混乱、不适宜, 同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矛盾行为。不难看出,各种婴儿期的母婴关系对之后的青少年同伴关系与成年后的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一些以色列集体农庄中,儿童是被集体养育的


陌生情境测验与依恋类型的划分也使得依恋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可能。美国的儿童中,A型28.3%,B 型67.4%,C型为4.3% 在日本,B 型占62 %,C 型占32 %,令人惊奇的是日本没有发现A 型儿童; 以色列的研究中,A 型占31%,B 型占46 %, 而C 型占23 %, 同这些国家儿童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儿童的依恋类型的比例接近于以色列,其中,A 型占17.2%,B 型占48.4%,C 型占21.9%,而D 型占12.5% 。


中国儿童的依恋行为也与其他国家有不同之处,中国的A型儿童,尽管也表现出明显的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但他们的探索活动良好,探索活动的次数也较多,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对母亲的离开和陌生人的存在均无痛苦和紧张反应,与母亲的接近和远距离相互作用没有明显的质量劣势,对母亲的重聚反应平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很难认为这种类型的儿童是不安全型儿童。中国儿童的依恋行为的特点或许与孩子的抚养模式有关。一般的中国母亲并不会像一些国家的母亲那样出生后的几年内母亲都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的照顾较多由家里的长辈代理,如研究中几乎全部A型儿童的母亲都是产后三个月就开始工作的。而这种多抚养者的抚养方式也与以色列在养育院内集体养育的方式类似。


参考文献
[1]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02).
[2]胡平,孟昭兰.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J].心理学报,2003(02).
[3]谷传华,王美萍.儿童依恋理论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不同的母婴关系依恋类型,作为婴儿期的第一个被内化的相互作用的模式,被整合到儿童形成人际相互关系的情感中。大家可以想到,这种依恋模式影响着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信念和个人关系取向,同样影响着同伴和恋爱对象的选择。没准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恋爱模式都在童年已经决定了呢,囿于篇幅真是一言难尽。


好在……
明晚18:30@3208
高隽老师 “依恋模式如何影响爱情”
高隽老师的讲座正是围绕此展开,今天的小百科算是抛砖引玉,要想进一步探究依恋模式与咱为什么不能脱单的深刻联系还要明天去讲座中一探究竟 (`?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讲座详情)


想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想知道自己在恋爱中如何表达?来参加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吧!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依恋的类型
教招备考理论-依恋类型解读
【心理学百科88】早期的情感联接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约翰·鲍尔比(1907年
亲子依恋的3种不同类型
婴幼儿依恋理论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