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讲座在人大举行

   2016年9月17日下午,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十九“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如期举行。虽然时值中秋节假期,讲座仍然延续了上学期系列讲座的盛况,现场座无虚席、气氛十分活跃。此次讲座由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评议。历史学院陈胜前教授、王晓琨副教授、曹斌老师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巍教授

  王巍教授首先由古文献《穆天子传》所记载的穆王拜会西王母一事展开,引出东西方文化交流应始于汉代之前这一思考。接下来王巍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共分十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现场

   首先,王巍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新发现以及科技考古学的重要成果。基因考古显示,世界上分布的所有栽培黍都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后传入欧洲。同位素研究亦表明小米为华北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距今七八千年的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发生了交流。
  随后,王巍教授论证了彩陶文化并非从西方传来,而是自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向西传播。大约在距今5500年前后,仰韶文化在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影响,向西抵达甘青地区,形成了马家窑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第一次明显向周围地区包括向西的挺进。接着,王巍教授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运用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冶金考古等考古最新成果,分别论述了诸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诸如:距今5000年前小麦的传入、黄牛和绵羊的传入、冶金术的传入、我国西北草原地区流行的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传播、家马与马车的起源和普及、内陆玻璃器的流行、作为传播媒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以及中国丝绸的发明与西传。
  最后,王巍教授将上述十个方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上至七八千年前的史前时代,下至秦霸西戎、汉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韩建业教授点评

   韩建业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王巍教授的研究视角广阔,代表了我国考古学的全球视野。王巍教授所做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观点。充分肯定了王巍教授关于中西文化是双向的交互,而非单向的传播这一观点。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现场的同学和老师分别就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丝绸之路的路线、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选择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提问,王巍教授分别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魏坚教授总结发言

   讲座最后由魏坚教授进行总结发言。魏坚教授首先肯定了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的意义,它使老师和学生得以近距离接触考古学界的学术动态、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此次王巍教授的讲座给同学们做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做考古学研究既要重视第一手考古资料,更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在表述问题时做到严谨认真,另外在研究时要注重国外的材料。在王巍教授的研究中,这种广阔的视角、专业的表述、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讲座结束后合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 王巍
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欧亚酒文化遗产_柯彼德.pdf
张清俐 姜晓晨阳|考古揭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价值
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讲座(一)
讲座纪要|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技术变革——甘肃洮河流域的田野考古成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