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爱的,我能做你的后盾吗?──依附理论系列(七)

亲爱的,我能做你的后盾吗?──依附理论系列(七)

2017-03-15 猫心侦探 心理Kr
心理Kr

psykr360

心理客,是一个专业服务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结合优质的心理咨询行业资源,为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免费提供包括学习、交流、成长和工具等在内的专业、全方位综合服务。 We Serve.


每一段爱情,或许都是我们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


随着两个人从初识到越走越近,我们渐渐地会发现,自己似乎开始喜欢上了对方喜欢的东西,开始替对方着想,甚至,有些本来我们讨厌的事情,也因此而渐渐地模糊了起来。

我们有时候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失去了自己,有时候又会觉得这样子的调整是好的。爱情本来就得把一部份的自己交给对方,这中间的矛盾与模糊,让我们学着重新认识自己,学着用更有弹性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注1)。


我们越来越像了:感情中的同步化行为



过去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较会透过调整自己的内在层面来配合伴侣,即使这些调整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negative self-synchronization),他们依然会这么做[1]。安全型的人在和低自尊的伴侣互动时,比起和高自尊的伴侣互动,更有可能降低自己的自尊,来和对方达成连结感,但是不安全型的人就比较不会做出这样的调整。


这件事情有可能正反映了,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较不会认为配合对方是一种牺牲自己、让自己变得很糟糕的方式,而是同理对方、和对方产生紧密连结的方式;但对于不安全型依附者来说,如同前面文章所提到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较为负面,为了要保护好自己脆弱的自尊,因此不会做出这样的调整(注2)。同样的,透过实验操弄触发安全感,也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比例,触发不安全感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1]。


除了保护好自己脆弱的自尊之外,不安全依附不会产生降低自尊的同步化,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就逃避型依附者来说,由于他们不喜欢和他人过于亲近,因此比较不知道伴侣的情感生活,也对伴侣的亲密想法以及感觉没兴趣,因此比较不会透过同步化的方式来和对方产生连结[2];而焦虑型依附的人呢?就如前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一般,他们关注自己需求胜过于关注对方的需求,因此他们也比较不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做出这样的连结[3]


对于伴侣烦恼的响应



除了调整内在层面与伴侣产生链接之外,在伴侣有所需要时,能够提供安全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关键。


过去的研究发现,安全型的人比起焦虑型和逃避型的人,更能在伴侣心里苦的时候,敏感的对他做出回应[4-7]。不论是情侣每日纪录彼此互动过程的研究[8],或是实验室当中的操弄研究,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5, 9-11]。


例如操弄恋爱中的女生去做一个充满压力的实验时,安全型男生比较容易注意到女友的担忧,并提供了较多情绪支持与言语支持,逃避型的伴侣则提供了较少的支持[10];另一个研究当中,研究者录下了伴侣倾吐心事的过程,结果发现,越是安全型的伴侣,比起越是焦虑型的伴侣,越能给予另一半支持与正向回应。

逃避型的人比较少给伴侣提供支持,或许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焦虑型的人呢?她们不是很渴望和伴侣产生连结吗?没错,焦虑型的人确实会做出一些和伴侣产生连结的事情,她们很关注在伴侣的问题之上,但是「太」关注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伴侣?在你向他抱怨事情的时候,他总是试图要帮你解决问题,甚至直接把你的事情抢过来做,跑去打电会给你的教授说要他对妳照顾一点,不要给你那么多的压力等等,到头来反而使得事情变得更为复杂。没错,焦虑型的人比较容易强迫性地照顾伴侣、过分投注在伴侣的问题之上,没能解决伴侣手上的问题,反而给伴侣制造了更多的问题[11]


但是,如果自己已经在课业或是工作上很忙,要如何分神关心伴侣呢?过去研究发现,不论是原本就处于一段安全型关系的人(心理学术语称之为倾向性属于安全型的人,dispositional),或是透过实验触发操弄出安全感的人(脉络性处发出安全感的人,contextual),他们都比较能够在伴侣诉说自己的困扰时,提供较有效率的关怀。有一个实验甚至发现,即便在他们感到很累的时候,依然能够克服自己的疲倦,回过头来倾听与关怀他们的伴侣。


实验者采取随机分派的方式,将伴侣分成照顾者(care-giver)与寻求照顾者(care-seeker)。接着,寻求照顾者留在实验室内写下想要讨论的议题,照顾者则到另一个房间做色字测验(stroop task,注3),藉此消耗他们的脑力。在色字测验当中,实验者会加入一些和安全感有关或无关的词汇,例如受试者伴侣的名子,或是一些陌生人的名子。


做完测验之后,照顾者回到实验室内,花十分钟和寻求照顾者讨论刚刚写下的议题。结果发现,本来就属于安全型的人,或是因为刚刚「在实验材料中接触到伴侣名字」而被触发安全感的人,会对于寻求照顾者给予较多的回应与支持。


由此可知,无论是本来就偏向安全型依附的人,或是受到触发而产生安全感的人,都能够克服心智上的疲累,给予伴侣适当的照顾。总而言之,安全感触发使得逃避依附者不再那么的逃避、也使焦虑型依附者克服心智疲累,用较为支持与响应的方式同理他们的伴侣[12]。



做你最坚强的后盾


如何和伴侣产生连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安全堡垒(secure base)。还记得我曾经在第一篇文章当中提到,小孩会以母亲作为安全堡垒,开始探索四周的环境吗?有一篇针对成人伴侣依附的研究[13],也探讨了安全堡垒的问题:当伴侣想要扩展自己的视野时,或是当他/她需要被帮助时,另一方是否愿意支持自己呢?他/她想和外在世界互动时,是否能够不被另一方阻止呢?自己的伴侣能否接受并鼓励自己去探索外在世界呢?


还记得当年很红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吗?在这部连续剧当中,每当女主角程又青不畏艰辛,希望能够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时,丁立威却不顾她的意愿,企图安排一个稳当舒适的工作给她,希望她能够安稳地做这份工作就好了。


我想或许丁立威就是一个焦虑型依附的人,因为根据这篇研究发现,焦虑型的人会在伴侣试图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不但不支持伴侣的探索,反而介入了她的选择当中,试图帮对方做出自己认为好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对于自己的伴侣来说,并不一定是她也想要的。


而逃避型依附呢?他们在伴侣自主探索时,几乎不会给予任何的支持,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看待这件事情;而焦虑、逃避程度都高的人,则是最不支持伴侣自主探索那群的人。



伴侣能否支持自己对外探索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影响呢?B.Feeney的研究发现,伴侣在追求目标时,若是能够知觉到另一半愿意站在自己身边,协助自己移除路上的障碍物,那么,他们也比较能够独立地去追求这些目标、觉得自己有能力达成这些目标(自我效能感),以及较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自己的目标之上。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和伴侣讨论未来个人的目标时,若是能够获得伴侣的支持与认同,将会使他更愿意投入及探索这些目标。这份研究也采取长期追踪的方式来研究这一点,他们要受试者研拟几个「六个月内的个人目标」,并测量他们伴侣对于这些目标的支持与响应,结果发现,那些越是受到伴侣支持、伴侣越是愿意给予对方响应的人,将会使自己更有可能至少达成一个目标[14]。


在另一个研究中,B.Feeney 录像记录伴侣讨论个人目标的过程,发现当自己的伴侣愿意给予自己较多支持时,被支持方比较愿意开放地讨论自己的个人目标,同时也更能够寻找各种方式来达成目标;但是当另一方采取了较多反对、阻止的行为,或是试图去控制自己的伴侣时,将导致伴侣被迫更改或是扭曲了自己本来想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伴侣的支持性行为侣预测了在讨论结束之后,诉说方感觉到了较多的自尊感,以及正向的情绪[15]。


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情,安全型的伴侣是全心全意地支持自己另一半想要做的事情,而非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对方的目标之上,或是完全忽视对方的目标,从而让对方更能独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关系好的情侣,并不是整天黏在一起,什么都要一起完成的那些人,反而是那些平时有各自的生活,但是在需要彼此的时候,能够相互支持与帮助的情侣。事实上,过去的研究便发现了,关系好的伴侣是那些能够同时独立追求自己的目标,但又同时支持着彼此的人[16](注4)。


批注


1.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海苔熊的这篇文章,里面有提到关于爱情中的改变与动荡。

2.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里面提到的是一个类似的概念,只是该篇文章当中的研究,并未采取「依附风格」作为研究的变项,不过当中所提及的「低自尊者与脆弱高自尊者,比较容易受到外在情境变化而改变自我价值感,高自尊者则比较不会如此」,正是呼应了有较高自尊的安全型依附者比较不会因为调整自我来配合对方而感到脆弱,但自尊较低的不安全依附者则比较容易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3.这是一个很耗脑力的测验,很多人可能都在大学迎新玩过,只是不知道这是心理学研究工具XD。内容大概是这样子:请快速而正确地读出下列文字的颜色:绿。很难吧!没错,这是因为我们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因此无法快速而正确的读出字的颜色。(教妳一个作弊的方式,如果妳有近视,把眼镜拿掉,就能够快速而正确地念出来了,但请不要拿来欺骗心理学实验者,因为妳的样本会成为极端值而被剔除)

4.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我的这篇文章:情侣间无法逃避的三大矛盾,你们用了哪种应对策略?


延伸阅读


1.Rholes, W. S., Simpson, J. A., Tran, S., Martin, A. M., & Friedman, M. (2007). Attachment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33 , 422-438.

2.Rholes, W. S., Paetzold, R. L., Friedman, M. (2008). Ties that bind: Linking personality to interpersonal behavior through the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F. Rhodewalt (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ashington D. C.: Psychology Press.

3.B.Feeney & Collins(2001) Predictors of caregiving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 (6), 972

4.J.Feeney & Hohans(2001). Attachment and spousal caregiv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8,21-39.

5.Kunce, L.J., & Shaver, P.R. (1994).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regiv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pp. 205-237).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6.Millings A & Walsh J (2009) A dyadic exploration of attachment and caregiving in long-term coupl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3), 437-453.

7.Davila & Kashy (2009) Secure base processes in couples: daily associations between support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ecurity.23(1):76-88. doi: 10.1037/a0014353.

8.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2, February). Social support and caregiving processes in daily interaction: Feeling supported and feeling sec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avannah, GA.

9.Simpson, J. A., Rholes, W. S., & Nelligan, J. S. (1992). Support seeking and support giving within couples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434-446.

10.Simpson, J. A., Rholes, W. S., Orina, M. M., & Grich, J. (2002).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support giving, and support seeking in a stressful situ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598–608

11.Kunce, L. J., & Shaver, P. R. (1994).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regiv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pp. 205-237).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12.Mikulincer, Shaver, Sahdra and Bar-On(2013) Can security-enhancing interventions overcom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responsivenes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ttach Hum Dev. 2013;15(3):246-60. doi: 10.1080/14616734.2013.782653. Epub 2013 Apr 8.

13.Feeney, B. C., & Thrush, R. L. (2010).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a secure ba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57-76.

14.Brooke C. Feeney. 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ccepting Dependence Promotes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Vol. 92, No. 2, 268 –285.

15.B.Feeney(2004) A secure base: responsive support of goal strivings and exploration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5), 631

16.Baxter, L.A. (1990).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69-88.


本文系“心理Kr”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
为什么你会选错人?(给你启发的婚姻解析)
低自尊的人会如何去爱?
伴侣总喜欢说谎,怎么办?​
缺爱的人,在感情中是如何「榨干」自己的?
【Chic恋爱说】感情需要“耐痛度”,脸皮越厚魅力越足 | 创业与恋爱的高自尊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