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讲座: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讲座:客体关系理论

2015-08-31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

rengemianju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第四讲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内部第三个流派。这个理论的形成跟移情有关。

精神分析用于治疗心理问题,一开始就遇到移情,比如说安娜O。她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师布洛伊尔产生严重的移情,还吓跑了布洛伊尔,害得他从此不敢再做精神分析。那个时候是一八八二年,弗洛伊德已经大学毕业。

移情研究

后来弗洛伊德自己开业行医,也是做精神分析这方面的治疗。行医过程中,病人也会喜欢上他。弗洛伊德想,病人喜欢上治疗师,这大概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个别情况。既然是普遍现象,那就值得研究,他就开始去研究了。边治疗边研究,他结果发现,移情原来是这些病人把医生当成了她生活的另一个人了,然后她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所以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情感转移。在移情过程中,病人是怎么把过去经历过的人转移到医生身上的呢?这通常跟俄狄浦斯期对父母的情感分化,如男孩子喜欢母亲,讨厌父亲一样。他现在遇到了医生,就把这份情感投射到医生身上。至于投射出来的是喜欢还是讨厌,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医生的性格,还有病人婴幼儿年时期对父母的情感成分是哪些占有优势。一般来说,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那时,病人大多是女性,医生则是男性多。移情主要是病人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

移情跟俄狄浦斯情结紧密相关,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根源,而俄狄浦斯情结又表现为移情,移情就被认为是神经症,所以叫做移情神经症。

俄狄浦斯情结中牵涉到父亲母亲,有些家庭可能还会有叔叔姑姑等角色参与进来。这里所说的父亲母亲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母亲,而是指心理上的父母亲,婴幼儿时期,谁养他谁就是他的父母亲。比如说有些孤儿被人领养,领养他的即是他的父母亲。又比如,孩子出生后不久,妈妈去工作了,把他扔给孩子的祖母或保姆养育,这祖父母或保姆,即是孩子那心理上的母亲。这样的“母子”关系,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早期的重要人际关系,或者说是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在这样人际关系中体验过的情感,留在他的心中,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它在病人做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会被激活,进而投射到咨询关系中,产生了移情。这就是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

除了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移情,其实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有很多的移情例子。比如说有些学生,跟老师的情感关系,或者是一些雇员跟雇主的关系,都是移情关系,它们都是婴幼儿期重要关系在生活中的激活。这样的重要关系,弗洛伊德讲到的是三到六岁的俄期。后来的一些研究认为应该把这时期往前推,就是前推到○至三岁。尤其是克莱茵与安娜这些女性分析师她们更关注更早时间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样的病患关系其实有家庭关系中父母角色地位不同原因的。比如说,现在有些父亲在孩子出生后,不太介入孩子的养育,因为孩子在婴儿期,不太好玩,大一点后,才好玩,作为父母角色在可在家庭这样的舞台里演更多的戏。所以,父母一般是在孩子稍大一些才去多管些孩子的养育事。而作为母亲的女性,则正好相反,婴儿一出生,即会跟她有很多很深的情感联结。所以,也就是这样的原因,男性治疗性更关注年龄稍大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而女性则是更关注初期的婴儿心理发展状况和原生家庭关系——即原生家庭关系中的母婴关系。所以,她们的研究就定位在这里,这时期也就是移情根源所在。这时期的原生家庭关系,即是个体成长过程的早期母婴关系。后来,我们即称这种关系为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这个概念的含义,其实是非常混乱、非常模糊的。大而广之,许多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在提及精神分析概念时,许多概念就各说各的,说不清楚。大家在讲精神分析时,会提到不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说法,还争论不休。客体关系理论也是如此,各有各的说法。就是“客体关系”这个词,本身也容易让人望文生义,错作解读。从字面上看,“客体”即是“我”之外的事与人。对“我”来说,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客体。比如说作为事物的桌椅,作为人的你与他,都是客体。但精神分析研究人的心理,所以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一词,只是指人。客体就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与其相关的人,早期的客体是养育婴儿的母亲,连婴儿的父亲也不算在其中。准确地说,客体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限定:一是,作为主体的○至三岁婴儿跟其养育者的关系,是母婴关系,不是其他年龄段的母子关系。二是客体关系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母婴关系,而是○至三岁婴儿跟其养育者的关系留在主体心中的心理“形象”——基于养育关系的母婴情感的心理烙印——即普通心理学所说的表象。

为了便于表述,有些客体关系理论的书籍把客体关系分为内在的客体关系与现实的客体关系。现在的客体关系,即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跟周围相关人物的社会关系。而没有定语“现实的”这个客体,即是心中的表象。

客体是个集合概念,包含着许多的关系在进里面,其中最小的关系概念,叫做客体关系单位,准确地说是主体—客体单位。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自体(表象)、客体(表象),以及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之间的情感联结。这三个方面就是客体关系单位的外延。情感是主体感知客体关系的中间桥梁,没有它的连接,自体与客体失去了他们在关系联结中的意义。自体与客体之所以能够了关系,是因为有那情感的联结。

自体与客体之间有三种情感联结:爱、恨、怕。

爱就是舒服适感,比如说,婴儿一出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母亲的乳头吮吸,如此一来,即会体会到舒适感,因为有舒适感,他就会爱上母亲的乳房。这不是最早的客体关系。这个时候,婴儿不是全身心投入到那关系中,他只是用嘴在那里吮吸,也不认识整个母亲。他只知道母亲的乳房,所以这个时期其实只是口腔跟乳房的客体关系,可称为部分客体关系。

如果婴儿遇到不好的事,比如说尿尿了,弄湿了尿布,婴儿会不舒服,会讨厌这要的感受,就会产生另一种情感,那就是恨。或者,如果母亲给婴儿洗澡时,一不小心,某个动作弄痛了孩子,他会不舒服,会有厌恶感,这就是恨。恨妈妈。

这样的爱与恨联结着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当自体感受到客体带来的不适感时,婴儿会对这样的情感体验加以回避,这样回避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即是怕。


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体关系入门
韩岩 | 缘起性亲:精神分析主体间性思想的新自我理论萌芽
『投射认同』第12章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过程中的治疗行为2
投射性转认同
船长自体心理学讲稿(上)
主体间性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