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尼科特:“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分离”

温尼科特:“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分离”

原创 2016-08-13 黄勇 思想的邂逅
思想的邂逅

thoughtsmeet

'我现在正努力把这一切都搞得非常简明。如果这里还有什么东西有人理解起来还不是特别简单的话,希望你一定告诉我,因为我正尝试着有朝一日能把精神分析介绍给普通大众,使它变得路人皆知。'——温尼科特

(文字内容即音内容)


温尼科特思想漫谈十四:“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分离”


你好,欢迎继续收听“温尼科特思想漫谈”这个系列专题讨论。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分离”,这也是与过渡现象相关的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三次关于过渡现象的讨论了,好像有种一发不可收之感。这也说明这个现象的确非常重要,有很多值得讨论的东西。今天做关于这个主题的最后一次讨论。

 

在“我们生活的处所”的那次讨论里,说到有两个世界,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这两个世界相对固定。还有一个中间地带,跟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比起来,中间地带的生活体验极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文化体验或有创造力游戏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在这个地带会极端因人而异,有这么多的变化呢?这是温尼科特想探寻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人都希望孩子和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更丰富,更有创造力。

 

从起源上来说,这涉及到一个微妙但又非常根本的问题——婴儿与母亲(也可以说是养育者)的分离。可以说能否婴幼儿能否与母亲健康的分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幼儿长大之后,在这个中间地带的体验。

 

这里想说一个爸爸妈妈们可能很熟悉的情景。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宝宝在公园玩,他们先是在公园草地上坐着玩了一会。这时,草地上有些小朋友在吹泡泡玩,这引起了宝宝的兴趣,他爬起来,看着那些孩子。妈妈鼓励宝宝说,你去呀。于是宝宝向那些孩子走去。走了几步之后,他停了下来,回头看看妈妈,好像有点迟疑。而她妈妈并没有起身,只是鼓励地看着他,笑着的对他说,去吧,妈妈在这里看着你。宝宝于是更有勇气了,走到孩子们附近,甚至像别的孩子一样伸手去抓泡泡。他回头看妈妈,妈妈赞许地看着他,远远地举起了大拇指。他受到了鼓励,更大胆起来了。慢慢地他跟着其他孩子跑起来,笑起来,追泡泡,打泡泡。他有时回头看看妈妈,发现妈妈还是在那里。这时他更放心了, 玩得更疯了,跟孩子们玩到了一起。后来他已经完全忘记去看妈妈还在不在那里了,直到妈妈走过来叫他回去休息休息,他才又注意到她。这时候他更想在这里多玩一会,而对于回到妈妈那里去变得不那么情愿了。

 

这个现象中,看似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但幼儿的心理变化并不简单,幼儿心理都发生了些什么呢?婴幼儿首先是非常依赖妈妈的,想跟妈妈融合;然而当他们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又会有一个主动探索的本能。一方面要融合依赖,另一方面又想自己去探索,孩子就在这两种需要中挣扎。幼儿能否离开妈妈更自由地更有创造力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还有当他将来长大后,能否在中间地带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


关于这一点,温尼科特说:“有创造力的游戏与文化体验(包括最复杂的发展在内)的位置,就介于小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潜在空间。我指的是小婴儿跟客体(母亲或母亲的一部分)之间存在(但是又不能存在)的这个假设区域;这个区域出现的时间,是在小婴儿有能力抛弃客体,将它看成非我的时 期,也就是跟客体的融合状态结束时。”


这段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我们来讨论下。如果孩子健康发展,那么到一定的阶段,他开始认识到妈妈并不是他自己,他就不再满足于与妈妈的融合,而有了独立的需要。同时,婴儿独立的需要,也就是温尼科特说的婴儿有能力抛弃客体,离开妈妈,是与妈妈的放手分不开的。温尼科特接着说:“小婴儿从跟母亲合为一体的状态,进入跟母亲分离的阶段。母亲开始降低她配合小宝宝需求的程度因为她自己已经从高度认同小宝宝的情况复原,也因为她感受到了实质的新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宝宝现在有力与她分离的需要。


这中间其实非常微妙,前面的相关主题中我们讨论过,如果在开始孩子非常需要和依赖母亲的时候,妈妈没能看到孩子并且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那对孩子会是一个灾难,孩子的自我难以健康的发展;但是如果到了一定的阶段,当孩子有了独立探索的意识时,这时候要是母亲不适时地后撤,这对孩子又是一个灾难,孩子又无法独立。所以说,够好的父母绝对是世界上最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因时而变,跟随孩子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幼儿与母亲的分离,温尼科特说这是他愿意接受而且不尝试去解决的一个自相矛盾的课题。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真的分离,只有当小婴儿与客体世界之间的空间不存在时,小婴儿才能将客体世界跟自我分离开来,因为这个潜在空间被某种方式所盈满。


被什么盈满呢?小婴儿抛弃客体,要怎样才能抛弃客体呢? 主体与客体、婴儿与母亲的分离,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下面是温尼科特的原话,我来读一下:宝宝的人生体验里,真的跟母亲或母亲角色发生关系时,通常会对母亲产生某种程度的信心,觉得她是可靠的(够好的母亲会给让孩子产生一种信心)同时,宝宝开始感觉到,妈妈的关心不是出于自己的依赖所需,而是出自妈妈认同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能力 换句话说,母亲的爱不只是表示要满足依赖的需求,而且也表示,要给小宝宝一个机会,让他或她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


所以说:没有爱也可以把小宝宝喂饱,可是没有爱或没有关心的照顾,就无法成功的培养出一个新的、独立的人类小孩。这个充满信任与可靠的地方是个潜在空间,将来可以变成分离的无限区域,小宝宝、小孩、青少年、成年人都可以用有创造力的游戏填满这里,到最后这里就会成为享受文化传承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游戏和文化体验里有着一席之地,它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生活体验,而非遗传特质。例如,有个小宝宝得到很细腻的照顾,在母亲 逐渐跟小宝宝分离时,空出来的游戏区域就无比丰富相反的, 另外一个小宝宝在这个发展阶段的体验非常贫瘠,所以除了发展成内向或外向的孩子之外,没有其他可能。对后面这个体验贫瘠的小孩来说,潜在空间是没有意义 的,因为这里从来就没有信任感可言,当然更谈不上可靠,因此也就没有随意的自我实现。


上面这段话很长,也表述得非常清楚,比较好理解。所以,盈满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首先是孩子对妈妈的信心,然后这种信心被孩子内化到自己心里,而体现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从而让他可以自在而丰富地体验这个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温尼科特说:“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分离。”

 

好,“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分离。”这是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就以这句话作为关于过渡现象这个讨论的结束吧。如果你从开始听到了这里,那说明你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谢谢你的收听!

 

 

________________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婴关系:只有完美的客体才值得攻击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之 足够好的妈妈
“温尼科特式养育与治疗”演讲逐字稿(五)
育儿,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长大
解读温尼科特| 如何理解“足够好的妈妈”?
中英书院 中间学派微学堂 | 温尼科特云笈 | 攻击性·篇四:在攻击性中存活、发展关切能力与分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